文章吧手机版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6 02:2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读后感1000字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是一本由南懷瑾著作,民族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14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精选点评:

  ●看的網絡版,不是盜印出版的。未經官方出版,果然錯字很多。 永明延壽禪師的文筆真是優美。一百卷,南大師也講不完。

  ●文字最美

  ●每一个自称学佛者必读的佛学概论。

  ●感恩南师

  ●这种书标一个已读只是mark,温故知新,一期一会的智慧。

  ●明心见性

  ●92章的时候,没有提到是否讲完,也不知道是不是整本都介绍过了吗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无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法无迟速,见有浅深。

  ●太费力了恩是

  ●观察了一下 凡是南怀瑾讲玄学都讲得不错,不仅没有骂,口碑还不错。但是他一讲到需要考证训诂的硬学问就不灵了。他其实应该是修道人,而不是教书先生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读后感(一):在线阅读地址

  地址:http://nanshi.shixiu.net/zhuzuo/zjllj/index.shtml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读后感(二):我们要真正成为得到觉悟的人

  我向所有真理实相的追求者致敬。开首之先,我们要知道,真理是如其所如的。你们无法改变真理,你们要如其所如的接受它。很可惜,以人类的知觉,我们不能知道真理。要有一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才可以知道真理。因此,在所有的经典,如法句经,圣经、印度的经典或古兰经都说,你们要通过得到自觉而有一种内在的改变。这便是"Buddha"(佛)这个字的意思。Buddha是梵文,"Bu"的意思是在你们的中枢神经知道真理。

  在我们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成为人。还有一小步,我们便可以得到觉悟的境界,即佛的境界。佛陀,还有耆那教的大雄,他们生在大约相同的世代,他们都很热切希望人们得到他们的自觉。他们都不说神。因为如果他们说神的话,那些人便只会拜神,而不去追求自觉。但如果没有自觉,我们便不能吸收任何宗教原理在我们之中。

  例如,你可以是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却可以犯下任何罪恶。这有甚么分别呢?所有这些只是个招牌。我们要真正成为得到觉悟的人。

  无论我向你们说甚么,你们都不要盲目接受。你们要好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开放的头脑,将我的话看成是一个假设。但如果这个假设被证实,那么作为诚实的人,你们便要接受它。

  你们刚才已听过内在能量系统的介绍,那是内在于你们的。当灵量提升起来,穿过六个能量中心,最后穿越头顶,你便变成是个得到觉醒的人。你们不能有意去静坐,而是要在静坐之中。有两个关于你们的真理你们要知道。从基本来说,你不是这个身体、这个思维、这个自我和超我、这个情感、这个头脑,你们都是纯洁的灵。这是我们要去成为的,为此你们内在才有这个能量系统。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

  我见过一个禅宗的师傅,他病得很重,有人找我去医治他。我很惊奇,因为这位师傅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对灵量也一无所知。我于是问:「你对灵量一无所知,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我问他:「甚么是灵量?」他不知道。我又问:「甚么是禅?」他说禅便是静坐。我问他怎样静坐,他回答得很混乱。我于是问:「你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他说禅宗已许久没有这样的大师,在公元六世纪时曾经有过,之后就没有了。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读后感(三):【转】【周勳男與《宗鏡錄略講》】 說老人、說老師、說老話(一百六十六)

  文:刘雨虹 2017-03-29

  周勳男與《宗鏡錄略講》

  周勳男整理的,南師所講《宗鏡錄》的講稿,已經出版發行四年了。由於南師曾公開聲明(附後)不許出版,因內容「有多處嚴重錯誤」,故而經常有質疑的聲音傳出,而且,十幾年來,在兩岸三地談論不斷,疑問也不斷。

  周勳男是一九七○年禪學班的同學,那時他從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不久,在台灣算是青年才俊。他是台灣西螺鎮人,那是出名的製造醬油的古鎮。後來我曾建議他去選鎮長,就可以再選立法委員了,但他因無意政治而作罷。

  記得有一次我還為他和徐進夫二人介紹女朋友呢。後來他赴美進修,得心理學碩士。一九七七年,我到美國時,還曾與他,還有吳爽熹、鍾紹楨四人,一同遊紐約市北邊的大乘寺呢。

  周勳男學養有基礎,文筆又很好,他寫的《原本大學微言》導讀(編輯說明),十分精彩,南師門下少人可出其右。他有不少著作,證明他治學之道是很認真嚴謹的。

  令人不解的是,他為什麼違背南師的旨意,在南師辭世後,立刻出版這本《宗鏡錄略講》呢?他對南師本來是十分恭敬的啊!還記得多年前(那時我還在老古),有一次在辦公室,他接電話聽到是南師從香港打來的,即立刻站了起來恭聽,旁邊的我們頗為吃驚,也很欽佩。所以周勳男出書之舉,許多學友皆百思不得其解。

  二月初六那天,紀念南師誕辰之際,忽憶及南師對這本書多次的講話,以及看法,現在,實在應該從實記出,以解眾人心中的迷惑了。

  南師所講《宗鏡錄》,是一九七九年三月開始,到一九八○年三月結束。十一年後(一九九一年)的十一月,《十方》月刊開始刊登周勳男的整理版,名為《宗鏡錄略講》。

  大約《十方》刊登之後三年左右,有一天我到香港時,看見南師坐在客廳,很不高興的樣子。旁邊坐著的宏忍師,看到我進來就說:「老師正在生氣呢!」話未說完,南師就說:「《十方》雜誌刊登周勳男整理我講的《宗鏡錄》,其中錯誤百出……」

  聽到南師的話,我立刻說:「老師啊!這事就只能怪你自己了,《十方》月刊寄來你都不看,現在偶然看到才發現問題,怪誰呢?」

  南師聽了也不說話,我只好接著說:「此事簡單啊!老師趕快寫一封信,分寄給首愚法師、周勳男、葉柏樑(《十方》編輯),告訴他們,未得老師許可,不能刊登或整理老師的講錄。」

  南師聽到我的建議,立刻對宏忍師說:「你起個草稿,請劉老師修改一下!」

  我說:「用不著我修改,只有一句話就行了:『未得我本人許可,不許刊登或整理我的講錄。』」

  看來南師的話少有人聽,因為《十方》繼續刊登。

  轉眼到了一九九九年,郭姮妟到老古當經理了。有一天她對我說,周勳男整理的《宗鏡錄略講》已有六十多萬字了,可以出版了吧?」

  我說:「此事你要去香港問南老師,要他答應才能出版。」

  郭姮妟從香港回台灣後,不再說出版這本書的事了。可是南老師卻打了一個電話給我,老師在電話中說:「《宗鏡錄》講稿是另外三個人整理的,王則平(本名)、葉柏樑和 × × ×(電話中聽不清)。連文句都不一致,錯誤太多,絕對不能出版。」

  放下電話我就問周勳男:「老師說是王則平他們三人整理的啊!」

  周勳男說:「我已把稿費給了他們。」當然我相信,周勳男一定也會再加整理一番的。

  在此之前,因為周勳男有一次在香港見老師,說到他整理的這本《宗鏡錄略講》,南師對他說:「你在香港住一段時間,每天修訂一部分,我告訴你應該如何修改。」

  周勳男回答老師說:「不行啊!我太太一個人在台灣害怕。老師告訴我如何改,我回到台灣改吧!」

  修改之事,當然從此就作罷了。

  奇怪的是,二○○○年北京民族知識出版社卻出版了這本書。由於香港佛教圖書館的何館長,多年來每期《十方》月刊都託赴大陸上學的香港學生,帶到大陸分寄各地,待《宗鏡錄略講》文稿刊登完畢,北京民族知識出版社即根據《十方》原稿,正式出版了。

  老師看到此書後,立刻委託一位來新國先生,代他追究法律責任,老師此舉,實因該稿內容錯誤多,有害讀者慧命的嚴重後果。

  於是這本書在台灣就無法出版了,因為南師尚在。

  豈知南師辭世不及一年(二○一三年五月),台灣老古就出版了這本書。了解此書內幕及南師意向的許多同學,都十分震驚。老師尸骨未寒啊!竟如此急迫背叛師意。

  還記得是二○一二年春,大家在大學堂辦公室,偶然又提到《宗鏡錄》,我就向南師說:「老師,總要想個辦法修改稿子,把它出版吧?」

  老師立刻說:「絕對不出版!」聲調堅決,似乎說:「你們死了這顆心吧!」

  半年後,老師就離開這個世界了。

  周勳男你好糊塗啊!你從學南師幾十年,不知道文字的嚴重性嗎?

  南師所說的「嚴重錯誤」,你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因果的可怕你難道不明白嗎?

  日昨忽聽到周勳男病了,在加護病房,我們大家為他唸經祈福,祝願他早日康復,能有機會再做彌補才好啊。

  趁此機緣,再次聲明,本人在南師辭世後二十天,就離開老古公司了。有關此書問題,本文就算是對讀者的答覆吧。

  来源 刘雨虹老师新浪博客 原博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b2f84fe00102wxws.html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读后感(四):佛学概论【未完,待续】

  宋代有两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一部属于史学方面的,即司马光历经十九年时间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另一部为哲学的著作,即永明延寿禅师所撰写的《宗镜录》。

  真正的佛学概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指印度的著述而言。在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要研究此书,先看序文以明白前因后果,其次再研究唯识部分。看此书时,若想学会文章,看得懂它,必须朗诵。

  《宗镜录》是用《楞严经》的本体论来阐释的。

  ------------------------------------------------------------------------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宇宙人生最初那个本有的生命,本来是清净、寂灭。寂灭乃清净到极点,无有色相,无有音声,也包括一切色相,一切功能。它永远清净光明,所以称 “真源湛寂 ”。

  真正的道体不落在观念现象中,而且不落在名相之 “端 ”,一点影迹都没有。也没有能所之迹,无 “能见到 ”“所见到 ”之境界,即没有能见之体、所见之境,不留一点迹象。

  “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才到达真正见道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 ”。

  一切众生、一切佛的本性,就是一切万物的本体,本来是清净、圆明的,以中国文化来讲是 “本善 ”的。它是超越此相对待的善,是至善的,那为什么会动妄念?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万象差别的不同?全部《宗镜录》皆在对此作解答,也就是问题在此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

  “不觉 ”之来,主要是 “觉明为咎 ”。最初动念是 “觉明为咎 ”的,忽然不觉来的。“觉明为咎 ”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已经成道的人,已经还源,证到清净圆明、明心见性以后,太保任清净光明,因太过而生不及,太过了本身就是妄念。《易经》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指动静、善恶、是非、来去、生死等相对的现象。相对是两头,能起相对的那个是不属于相对,勉强可以说是绝对。所以以此道理来讲, “觉明为咎 ”,觉明也并不为咎,换言之,阴暗、昏昧也不足为病,各有立场看法,白天有白天的好处,夜里有夜里的好处。所以《易经》言: “一阴一阳之谓道 ”,乃指形而下的法则;形而上的本体,则如孔子在《系辞》上所说: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以“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是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

  所谓感应,虽起形而下后天的作用,最后他还是归到本来寂然不动。至于明与不明、动与静、好与坏,则是人为的分别,同形而上、形而下没有关系,这是《易经》的看法,当然《易经》没有说这么明显。道家《列子》这本书分出五太:太虚、太无、太素、太质、太极,一层层下来,也讨论到本体生万有的道理。本体本来清净圆明,忽然一动,生出万有,生命经过了这五种层次。这种次序五行思想、易经思想,同佛法的五蕴都有相关连之处。

  若要证到宇宙本体的问题,扼要地说,只有用禅宗的两句话: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来说明。《楞严经》的 “觉明为咎 ”只是权说而已。《华严经》则不然,认为这个世界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动动静静,一概都是至真、至善、至美。都是一个本体所发生变相而已,一切都是变相,变相无论春夏秋冬、善的、恶的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以这立场来讲,觉明也不为咎了。

  业由心来,由动念来。心念一动就是业识的端由。我们这个生命,一个念头都没有,脑子一点思想都没有,很清楚的时候,这正是一念,就是念动,决不是静态,包括生理、心理方面。因为有这一念, “因明起照 ”,有个照的作用。

  动念在照的作用上, “因明起照 ”,才有 “见分俄兴 ”。见分就是代表观念,观念就出来了,思想与观念都属于见分,见道之见也是。第五层来了, “随照立尘,相分安布 ”,脑子清楚,能够照见一切,现象就出来了。因明立照,因照见了,思想作用就起来了,起来了就有分别,但是最后又归纳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

  若以现在的名词来理解,相分为物理世界,见分为精神世界。

  ---------------------------------------------------------------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有了念头以后,这个世界就有差别,从此遗真失性,把物理现象当成真实,被万象所迷,又被自己思想、观念骗祝执相、徇名是两个东西,再进一步,执相、徇名累积久了,就粘住了 “情尘 ”。物质世界使我们对思想、感性抓得牢牢的,称为 “尘劳烦恼 ”。尘,代表物质世界;劳,众生都在 “黑 ”尘中奔忙。尘劳引起了烦恼,但是尘劳烦恼累积久了,你对它还非常有感情,舍不得离呢!妄想心如一个个浪头过来;停不掉的。

  “锁真觉于梦夜 ”,灵明觉性给锁住了,昼夜长梦中,永远在三界中沉迷,跳不出来。为何跳不出来呢?问题在 “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因此跳不出来。我们的智眼本来很亮,被人世的知识思想搞瞎了。

  “于无身中受身 ”,我们本来是佛,不需要有这个肉身,这个身体是对抗本性最厉害的东西。本来没有 “立趣 ”,心物一元,一念动来的,所以,一念动以后,第二重宇宙形成了。一有了,万有随着起来,千差万别,六道轮回。

  佛学将众生归类为十二种类,这十二类众生归类为二十五种,有三界:天、人、畜等范围,依处即是生命业报由来,比如我们的正报是人道,依报是欲界。这世界有很多欲望,一切环境即依报,都是唯心所造,因为有情、有思想而有二十五有。

  情与想不同,情是不用头脑的。一切皆从 “情 ”、 “想 ”根由来,因此依、正有差别, “依 ”“正 ”各个有别,但是本体没有动过。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不迁,源自肇法师《物不迁论》。他认为万物根本没有动过, “旋岚偃岳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 ”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非唯物,乃由唯心论讲至物理世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讲得非常精采。这篇文章跟其它重要论文都收集在《肇论》这本书里。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用不着解脱,自然解脱,就叫 “无脱 ”,并没有一个东西给你跳出来,只要自己一念清净自然出来,这叫 “无脱之脱 ”。众生认识不到自己本性本来没有束缚,都是自己找烦恼,所以大家打坐想找开悟,实际上只要真懂得两句话: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就开悟了,你不扰乱就开悟了。拼命在修道、打坐也是在自扰,跟自己过不去,这叫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

  ---------------------------------------------------------------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

  二见即是我见、法见。前面讲见分是精神;这里的见是观念,主观的观念有我、有法。先入为主即法见,一切痛苦由我的观念来。什么叫人生,以小乘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一切痛苦集中的焦点,所以叫苦聚,我们一般人却在主观观念上,把它当成快乐。这里所讲的业,并不一定是不好。像同卵双胞胎,身体是一样,思想、感情却不同,各有各的业。身体是正报,此身以外,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 “身外之物 ”都是依报。又如西方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的精神。福气容易智慧难,智慧是由福德而来。

  ---------------------------------------------------------------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古人得道而有神通的,要点破灾祸,是有违因果报应,要不点破,又有违慈悲心。这真是互相矛盾而左右为难,有时只好隐约暗示。

  能够空掉无明,解脱了无明,才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 “明 ”。贪爱就是无明的帮凶。

  完全不说是非,是绝不可能的,而是非正是由言语来的,言语本来是空的,可是我们听了言语是非还是会生气,那是最笨的。听过了就空了,可是我们却配合上观念、分别心而生烦恼。

  四生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镜 ”比 “境 ”更好,因镜空灵,照得也很清楚。人生一切烦恼都用妄想来的。都是妄想的心镜,现出来三有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滋润苦芽。』

  归纳起来,一切痛苦烦恼都是主观观念一念来的,不了解这个,碰到违顺时,就发生烦恼,动摇清净无波的觉海,产生贪痴爱水种种烦恼。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因此一念迷掉了以后,跟着外境物理作用在跑,被唯物所引诱,跟着尘劳跑,不知回光反照找自己心性的本体。以佛学来说,没有一种人心理是正常的,都是在狂乱中,只有一种人正常 ——“明心见性成佛者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最正常。众生都犯 “狂乱知见,翳于自心 ”,物理世界一切声色都是 “幻化 ”的,不是没有,而是幻化,如电影一样。 “认为他法 ”这句话最重要,一般人都认为我本来很好,是外界影响了我;佛法则认为心物是一元的,内外合一,不是外界影响你,是你自己找麻烦,影响了自己。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这说明了人的思想的情绪是那么可怕。因为认不清一切妄念都是自生烦恼,因此只要丝毫微尘的念头动一下,观念一建立,变成了透天高峰,尤其人我山高,动也动不了。

  ---------------------------------------------------------------

  勘误:

  1、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庄子的33篇中未有“飓风起于萍末 ”之说。

  2、是袁枚说的“书到今生读已迟”,而非苏东坡。这句话说的黄庭坚,和苏东坡勉强有一点点关系吧。

  ---------------------------------------------------------------

  『尔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人的禀赋根性不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人的性向问题。人的根性利钝不同;遇到利根的人,一点就通,真是孟子所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遇到钝根的,简直没办法。要想学孔子 “好学不厌 ”还做得到,要做到 “诲人不倦 ”那就太难了。五性指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

  『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一般人认为没有妄想,没有念头,叫做空,错误到极点。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压下去,这样叫空,不到三个月,脑筋便迟钝了,心理就干枯了,搞得一切都讨厌,没感情。

  大乘道修持法,一个人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熏炼,才慢慢形成菩萨心肠,一般讲行愿,其实愿容易想,行却是个大问题,处处为我、为己,行门还差得太远,没有一点行为够得上学菩萨行。真正的大愿谈何容易?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人就是行门最难,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熏炼自己,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才渐具行门,有一点像。

  有上根利器者,一念之间圆满修成,即禅家所说的顿悟。顿悟要行到、理到、功夫到,也是行持之一。大菩萨慈悲利世行为也要到,这是真正顿悟的境界。达磨祖师讲禅宗二入: “理”与“行 ”,而且行入最重要。达磨祖师对后世的预言: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顿悟不是玩嘴巴,要注重事行。

  『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三乘五性分别清楚了,重点在所证到的有异,但形而上本体是一样,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别,凡圣在形而上道体则无不同。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真正的佛法 “穷微 ”,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搞通了,是空的 ——“根本性离,一切性离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 “法 ”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永明寿禅师就不用 “无自性 ”,用 “性离 ”,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 大妙了, “无自性 ”是主观的,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 “性离 ”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

  --------------------------------------------------------------------

  现在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明心见性 ”。

  什么叫如来本性? ——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

  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涅槃 ”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净(清净),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译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