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山夜雨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25 04:3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山夜雨的读后感大全

  《巴山夜雨》是一本由张恨水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451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山夜雨》精选点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张恨水的《巴山夜雨》背景是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的重庆乡下,以往抗战背景的书多是北京,第一次看之外的书,主人公及他的邻居都是上海、山东、江苏等过来躲难的。 日常躲防空洞,空袭重庆市区,描述的很有画面感,又查了下当时的图片,惨不忍睹,确实是“人间惨境”。 然而这样背景下,周围邻居接二连三出轨事件,乡里乡亲趁机占便宜(李先生屋顶事件、挑米事件),官吏横行事件等各类人层出不穷。 面对夫妻日常拌嘴,还有各类事件,李先生是豁达的,这样才好。

  ●计划一个月读完,实在是很厚的书。越读越有趣,一个星期读完。书中的人都在苦中作乐的感觉,人物性格极其鲜明,印象最深当属奚太太,有意思!主人翁给人感觉有点“偷听癖”,不过和夫人相处很有意思。杨艳华的经历代表了那个时代多数伶人的不幸命运。

  ●张恨水的人物描写是绝笔,讽刺辛辣传神,人物暧昧情态又点到即止,韵味悠长。描写抗战时后方知识分子生活的故事不多,切入点新鲜,值得一读。然而这本一看就是连载作品,大纲模糊缺少起承转合,事无巨细全用白描手段,看着烦人,故事性远不如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少了小说家谋篇布局的心思。那个时代妇女的家庭地位让人很生喟叹,也许作者看来理所当然,但落在现代女性眼中,又算是重重一本反婚教材了www

  ●是我的文学素养太差吗,只恨不得快点把它看完。但勾起了寒假去成都和重庆旅游的决定

  ●仿佛在写张恨水自己

  ●平淡却真实。不论环境,人总是在生活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文老师不推荐我读张恨水,但我觉得巴山夜雨写得是真好!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宛在眼前,人物刻画分明。

  ●挺好,这么长的一本书,没有贯穿前后的主情节,通通以细节和味道来填充,写作难度不小。张恨水当然丝毫不逊色于我们所熟悉的那批文学史大腕,更有难得的传统才子气,不过《巴山夜雨》还是太长了一点,报载小说的通病,挣稿费,欠打磨。

  ●妙极,世间百态生动活泼

  ●i like it, the details of life, of mind, of everything

  《巴山夜雨》读后感(一):夜雨巴山

  很早前读过的书

  印象深的是 四川方言朗格老子 那群躲避战争怕老婆的教授们的生活 一些细节的描写 场景仿佛现在还可复现

  喜欢张恨水的笔触 细微 风趣

  《巴山夜雨》读后感(二):巴山夜雨,从此列了第一

  最初看张恨水不是看这本书,把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都看了,把春明外史列第一,其他的都嫌不好,像当年的都市言情小说。待到很偶然地买到一本旧书《巴山夜雨》,看完后,才知道小说可以写得这样淡,淡到似乎没有剧情一样,只有生活。这才好了,不像都市言情了。

  生活本该是淡的。

  但把小说写得如此淡,还让人能读下去。大概因张氏眼中看世界,合了我的心性。

  巴山夜雨,从此列了第一。

  《巴山夜雨》读后感(三):巴山里的翩翩公子

  《巴山夜雨》最初是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也是在巴山脚下。虽然作品的主题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艰辛生活,但作品的眼光却别具一格,这部作品需要有耐心的细读和品味,会品味出作者笔下别具一格的人物和意境。就简单的提一句,我认为李南泉作为里面的主人公,有着超世脱俗的性子,又悲悯着饱受战乱之哭的民众,在这山间的一群人中,每天都会上演着各种戏剧般的故事,有时候我觉得那是住在世外桃源的一群人,而李南泉就是里面的一位翩翩公子,我很喜欢他。

  《巴山夜雨》读后感(四):算是值得一读

  大概是夜里三四点钟吧,一声雷响之后,急雨声就接着来了,早上雨停。

  四川那边常有这样的天气,称“巴山夜雨现象”。

  这本书名就叫《巴山夜雨》,确实也用了很多篇幅去描绘抗战战时首都重庆的气候风土,有不少读者诟病小说冗长,估计就是因为对气候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事件刻画篇幅比例失衡造成的。

  烟火气重!是的,这是大多数读者的第一观感。有位读者说的好:以烟火气息来冲淡战争的酷厉。

  权威称此书是“对于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全面的检讨”。是不是,我没资格谈,我也不想谈。

  我眼里的书是以战时大学教职人员在抗战时期的家长里短,生活起居为主线展开的。初读,觉得一地蒜皮鸡毛,“邻猫生子”一般,太过平淡无味。直至看到接二连三的桃色事件和太太们的报复,以及主角和夫人的日常斗法,方觉得“琐碎中有无限烟波”。

  当太太们心生误会,先生们郑重解释时显得难缠迂腐,稍做解释就是理亏心虚,不做解释简直不管不顾丧心病狂!

  但是!主角的做法就很值得效法。当太太有了情绪,常常会顾左右而言其他,小心地在对方发作的边缘试探,忍住不用痛处揶揄对方,不翻旧账,成功避免多次正面冲突,化解了家庭危机,这真要可以学习学习。

  至于本书的“明星”奚太太,从头开始跳梁,跳到书末。如果她真正知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意,那……书就不好看了。

  《巴山夜雨》读后感(五):巴山夜雨的视角、文字和生活

  视角

  《巴山夜雨》不很张恨水。张恨水的《啼笑姻缘》《金粉世家》《春明外史》之类主流代表作,都以全能全知的视角,写世情、众生相。《巴山夜雨》本质也写世情、众生相,偶尔仍掺杂一点全能全知的视角,但绝大多数时候,以李南泉第三人称视角来写,含很重的个人体验,这从写法来说,不像了中式(或旧体)小说,而近乎西式(或新体)小说,甚至说是散文体、自创文体,也不为过誉。

  而这个李南泉,很显然是张恨水本人,采用的借名是张冠李戴、泉下有水,南泉则可能是借用“南泉斩猫”的禅宗公案,隐喻世事的颠倒,也暗应了李南泉想要“出家”的心思。李南泉的这些生活故事,就是张恨水在抗日战争大后方、重庆山区乡居的亲身经历。所以故事中,一草一木、一竹一雨、一陶一灯,虽是极微轻,却融体了深沉的生活体悟。这样丰沛的私人情感,在他的主流代表作之中极少见的。

  以李南泉近乎“我”的视角,这与全知全能视角的趣味很不同。比如《金粉世家》,燕西的内心、秀珠的内心、清秋的内心,读者全知道,全看得清不同的心如何地错落、矛盾,然而书中人物却不能互知,唯一只有知道自己的内心,唯一看得清的也只有自己。但对于《巴山夜雨》有限视角的“我”,人的内心是看不见的,“我”既不知,读者也便不知、便只能与我一道冷眼旁观,看那人的形貌、话语和行事的颠倒可笑,读者已全然知道人物的可笑,而人物还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可笑,书中人物可以看清他人,说他人的闲话,却唯独看不清自己,拯救不了自己浑浊颠倒的心。

  《巴山夜雨》运用“我”视角,还很严格,故此文字落笔也不同。比如《春明外史》,经常转换到一个暂时主人公视角,把这个人所涉及的来龙去脉讲了个洋洋洒洒,啰嗦也罢了,仍不免有一点“梗概简介”以及“道听途说”之嫌。又比如《金粉世家》第八回芍药花会,先从金凤举夫妇的角度写了请客;然后从不知是谁的角度,写了花会的装饰布置;接着又从凤举的角度,写爱面子的做法;几句话后又立即转为燕西的视角,看到秀珠的衣着修饰,又立即转到秀珠的视角,写她自己为悦己者容的意图;读来读去,虽然文字可爱,却难免有匆忙夹杂、不能同情的感受。

  然而《巴山夜雨》自始自终有且只有一双洞察人事、诗意的眼睛。目光所及之处,仿佛向黑夜洒下光束,将世相与人性照亮。目光及不到的地方,黑暗留白,不去写,也不去杜撰。这样的真实可信度就爆表,加之文字的精准,让人直呼:天啦,又生活,又文学,竟然读到这样精彩的民族志,我简直太幸运了!由真实性的牵引,就愿意随着这双眼睛,去阅读书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从外在蛛丝马迹分析人物内在心理,从表象到其实,从似然到实然。这简直就是八卦了。而故事的推展,还真就靠了八卦,比如许多次夜半听见邻居吵架,偶然撞破邻居与义女。其实读着久了也会想:真的是他亲耳所闻吗?许是他太太先知道了,告诉了他,但他不愿意显出他夫妇二人八卦邻居,就借用了“偶然撞破”。但马上就会想:叙事可信度太高了,就算他这是编的,我也爱信,编得也太真了罢。

  我因为太喜欢李南泉之“我”视角,无法接受第十章转换到甄先生视角,第十二章、十三张转换到黄副官、林先生的视角。这几章简直应该剔出本书。我也看得出写作意图,第十章是借甄先生的亲身经历来书写日本大轰炸对重庆城的创伤、对生命的屠戮,第十二章、十三章是刻画一个欺负姓的副官如何最后被上面的欺负,也寄托一点作者对正义胜利和“清平世界”的向往。这几章,从主旨上来说,是高于生活,但从叙事上来讲,犯了不真、不实、刻意的忌讳。我个人觉得,黄副官、林先生在完长公馆之中的行为,原本就是李南泉旁听来的,为何不实写众人的说法,而虚写黄、林二人的亲身经历呢,这样延续了八卦方式的叙事风格,既真实,又有趣。又从个人喜恶来说,重庆惨状实在令我目跳心惊,只好跳过去,我希望不要那样铺陈地写。

  文字

  从视角而引起文字上的不同,也很显著。从全知全能的视角,难免会有些概括、解释的语调,又加上张恨水很有些古文情结,所以文字上“骈句”很多,尤其是写景,以及写连续的动作,都很多四字短句。但如果是带着私人情感的,自说自语,谁还会拘谨注重形式,私人的语言是自在的、抒散的,所以《巴山夜雨》很用些“散句”,尤其在写景上,很少骈句词藻,很多的动词,把四川的气候和人文特征写得很明白,有很别样的诗意,让人享受,当然偶尔也没耐性读完大段的写景,想着回头再来享受吧。

  文字上令人享受的,还因它着落在生活。《巴山夜雨》虽有些西式小说的态势,但延续了中式小说写世情、写众生相的传统,所以说不像西式小说长篇大论地写一个人内心活动。字句献给了生活表面:一器一皿,一粥一饭,一言一行。完完全全、干干净净只写生活,没有魔幻现实主义当中抽象、扭曲的想象和比喻。可能年轻的时候对那些特立独行所谓深刻的思想,无比地敬仰,但越生活,越是看到简单的生活之物而感动。

  一开始吸引我入坑,就是生活之物。在李南泉的国难房子的走廊下,李先生和吴先生在谈天,谈的只是米价、袜子、打牌、方言,看似有一出、没一出,却是寥寥几笔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穷迫、上海南京的时尚、以及四川稍微落后的社会生态。又聊到二战中的德国和苏联,“中国那些国际问题专家,那种佛庙抽签式的语言,千万信不得”,一下子又把时事、新闻界刻了个模样。继而又写到夫妻吃饭,别的没有,只是围绕着咸鸭蛋、平价米、老豇豆、苋菜的几句争论,却把夫妻的爱情和矛盾写得鲜活,又入情入理。

  及至后面写菜油灯,灯草如何、竹片儿放在油碟里剔灯芯又如何,太太用废纸擦手上的灯油,李先生一句“何苦,为了省那点水”,以及李先生看到灯油好,心想“没有掺假,难得的事,为了这油好,我也得写几个字”,这些极其微妙,极其细致,又极其宏大,我竟然一下子间能够理解了那个社会。而这一处灯,与后面高官显贵的“煤油灯”“手电筒”“自己发电的电灯”对照,又映见社会生活的不平等。然后又写蚊子,写蚊烟,“四川的蚊烟,是像灌香肠一样的做法,乃是把薄纸卷作长筒子,把木屑砒霜粉之类塞了进去,大长条儿地点着”,蚊烟烧起来,能让整个屋子像烟洞,这样旧时生活样貌,老人都认作是无所谓的老话,从不拿出来说,若是没有文人的“别有用心”,过去的生活真要永沉于黑暗。

  以至于说这些教授先生在聊天中谈到德国打俄罗斯可能会输、美国参战才是二战结束的关键,如今读来也是一惊,如若这些谈话是真实发生过的,那么人民群众对世界局势、历史走向的预测也忒准了,大有一种历史不可逆的必然之叹。

  妙笔生花的小细节,举不胜举。录些片断介绍在后面,不及百分之一。以下的摘录是剧透,如果读不进去全书的,来瞧一眼,读得进去的,请先读书了,或再有兴趣来看看我感动的点是否和你一样。

附录

  第一章 菜油灯下

  耗子。耗子打翻凉茶。或许因为真没见过,才觉得好看。连耗子打翻凉茶这样的情节我都觉得相当精彩。之后李太太借题发挥说的一句“你今晚透着太兴奋一点似得吧?”也是将耗子事件猛然拐弯入了人类世界的情感拉扯,也是始料未及又情理之中的幽默了。没有一个新人物出场,戏剧性却相当地足。

  李太太随便一句闲话“徐先生明天要来”,引起李南泉的“书生正气”,抨击那些发国难财的囤积商人。李太太倒是十分会见缝插针:“不过你们这天地正气,千万可别遇到那些唱花旦的女孩子。她们有一股天地秀气,会把你们的正气,冲淡下去。”这样的情节也真是妙了,叫人笑也不是,气也不是,真的替主人翁担心起来。

  结束以小女孩的梦话:“明天早上买肉,不能骗我的呀!”这真是绝了,本以为小女孩争吃咸鸭蛋、说“七八天没吃肉了”已经是过去的事,结果神来一笔呼应,时艰心酸让人意会到了,过去之事也光亮起来,没有一笔的浪费。

  第二章 红球挂起

  “太太正把一束野花,插在小酌上那只陶器瓶子里”,一句话写出乡居的诗意,也看出文人的太太的风流。这其实呼应了许多章之后奚先生抱怨奚太太弄得屋子像猪窝。人和人的不同,本来就在这些极小的事。

  继续谈徐先生的事,指出一些细节,原来是发国难财的商人有“路上过关过卡,怕麻烦”的烦恼,想让李南泉帮忙找一个记者身份。

  因为从来不知道躲空袭是怎么样过的,所以这一章的细节都有意思。先是“挂三角球,听见侦察机的响声”,然后是身体弱、无比害怕的甄太太问“挂了红球吗?”然后又有小女孩和哥哥偷吃爸爸的烧饼的插曲,哥哥跑回来喊“挂了球了!”原本也是无奇,李太太却来了一句话“你女儿做什么事都是好的,你儿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错的。”又像一个戏剧性的炸弹,在这里抛出来,让人笑也不是,恼也不是,只觉得有意思,这可不就是生活本身吗,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这人性中的妒忌和吸引,在家庭生活一不留神就迸出来了,才不管你是不是在躲空袭。

  “山下市镇中间,有片川地难得的平坦广场。在那里插了一根高高的旗杆,横钉了一块木棍。在稍远的地方,虽是不能看清楚这根长杆,可是那横杆上所悬挂的两个大红纸球,在猛烈的太阳下,却异常明显。山脚下一条人行道,是镇市上奔往防空洞去的路径。人是一个跟着一个,牵了一大群,向山麓左角、另一个山峰上走去,在镇市的那头,另有一条公路,除了摆了一字长蛇阵,沿着对方的山麓走去而外,那却有一辆辆的卡车,疏散了开去。同时,也有一辆一辆的小座车,载着躲警报的人,由城里开来。”这一段又是极其好的社会生态描述了。如果没有这一段,我如何想象城里的、乡下的人同时躲空袭的壮观呢。

  从高空角度写大观后,然后又细细地写了那人群之中的琐碎事,比如有人二次回来拿东西,有“摆香烟摊子,摆小百货摊子的人,度命的玩意,全在一担,他必须挑着,于是在许多走不动的人群之外,还是东碰西撞的担子”,此将百姓的姿态,没有写尽众生,也是写出浮世了。

  然后,又通过小孩子之口,写出“两个球都落下去,就是紧急警报。绿球挂起来,就是解除了”。这些规则,如果用笼统的笔调来写,最是无聊又没人读的,然而通过小孩子之口,却见出天真,又见出父母之爱。同时,这些又是的的确确当时肯定发生过的,叙事可信性又极其高。

  进防空洞,也有个说法,防卫团的团丁说:“今天李先生也来躲洞子?还是洞子好,在山沟里怕机关枪扫射。你们不用看入洞证了,脸上就是入洞证。”其实李太太和李先生在口角之中,已经是一个喜欢躲山里的自由,一个图躲防空洞的简便邻近。这里又通过团丁的一句话,点出两者之间的争论,而且一句脸上就是入洞证,就道出李南泉的社会声望,又看出防卫团的人的职责以及如履行了职责。一句话,让人联想这样多,这笔力也太强了。

  写防空洞的世情,也不忘了推动一下剧情。杨艳华和他在洞口打了个照面,他看见白太太在旁边观察他,害怕白太太去向自己太太耳边吹什么风,就故意让她向太太带话。

  第二个剧情,不算很主角儿的,是吴先生和吴太太,由六十岁的老夫妻,牵了七岁、十二岁、十五岁的孩子艰难登山引发的争吵,写了世情“生这么些个孩子干什么?躲起警报来真要命。不躲警报,也吃不起这贵的米”,又由李南泉的旁观感慨“怎么老夫妻全是闹别扭的”。

  很快进入第三个剧情,石太太一家,简单介绍他的义女小青的由来、在家庭中的地位。

  又很快转换到第四个剧情:奚太太一家,由关于“家庭大学校长”教自己孩子英文,引出奚太太自夸,刻画出一个出丑而不自知的这么一个丑角形象,真是一个“活宝”式的人物,在这部书中,她可以说是丑角担当,许多包袱还得靠她了。

  又转换到第一个剧情,杨艳华。杨艳华是来借两本小说看看。这是十分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推动,杨小姐是一个爱慕知识分子的戏子,来借书,偶遇刘副官,把她和刘副官的纠葛摆在了李先生面前,又把她和李先生的纠葛摆在了李太太面前,这时又冒出了徐先生,把第一章埋伏的故事收了一个尾。李太太回来,见了杨艳华,表面上又很亲热,使得杨艳华逗她女儿说话,说着说着,杨艳华拜了李先生为老师。

  第三章 斯文扫地

  这章扯了一些无关剧情的闲话。但说起来,这部书里,哪才是剧情,哪才是闲话呢。都是闲话。闲话里看出人情、世情来。

  这章的故事还很分明。杨教授挑米路过,米洒在石板上,李大作家、吴大数学教授都来帮着扫米,可见读书人的穷迫,因自嘲为“斯文人来扫地”,说是“斯文扫地”。这一段,虽然是闲话,但又是这部书的核心,因为它本来也是想写出抗日战争之中知识分子的窘迫,一方面是经济上的窘迫,一方面还有家庭上的窘迫。经济上的窘迫,斯文扫地四字可概括。

  虽则斯文扫地,但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看到“金钱”两位先生来,给出四百五十块钱的大数目求一点字画作为贺礼,拒绝。其实,从这金钱先生故事的叙事方法上来看,这个故事多半是编的,可能是发生在非国难的时候,并没有光顾过这茅庐,但是为了叙事上与斯文扫地的对比,就借用了这么一段。

  第四章 空谷佳人

  引出了第五个剧情:袁先生和袁太太一家。袁先生爱钱,袁太太胖。这两个人的吝啬程度在后面会让人乍舌,他出见面时的热情欺骗了不少人,由此骗了不少钱,又可见社会的险恶,她在这样穷困的国难时期却天天想着减肥,又讽刺出阔人的不义。但在这一章,一切还只是开始,只是很客观地介绍这一家人的情况,没有任何架在空中、没有基础的评价。

  由李先生、李太太之间的争吵,引出了李先生的思想上的一点绝望:想要摆脱家,出家,当和尚去。其实从全篇看,张恨水写了很多争吵、互相不理解,尤其女人的那点蛮横,自己怎么都有理、得要面子,无论什么理也掰不过来的那种丑态,实在让他十分无奈。这肯定是张恨水在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李太太见丈夫生气,给出戏票,因此李先生带了小女儿去看杨艳华的戏,突然来了空袭警报,戏没有看成,却是在小河石桥的摊贩处偶遇了“空谷佳人”,完长的夫人。他完全没有正面描写这位夫人,这位夫人在全书中也从未出场,他只是描写了刘副官赶走摊贩时的蛮横、车灯的刺眼、四个轿夫的好身板儿(工资高,饭吃得好),这些侧面人物的生态,来写一个阔人的奢靡,说严重点,一个阔人的罪恶。李先生闲话评论“那上山的空谷佳人,就是我们无形中抬出来的。若不是我们老百姓这身血汗,她的丈夫就作为阔人了吗?就说对面山上那所高楼,是抗战后两年建筑起来的。”

  李先生回家后,却发现李太太其实打牌去了。看官还以为李太太真那样心疼丈夫,允许丈夫去看戏子呢,结果是以丈夫看戏的权利来对等自己打牌的权利,这后知后觉之时,真叫看官也难受,替李先生打抱不平啊。

  而这位空谷佳人太太,也十分地不省事,说“镇市外一段公路坏了,要我保上出二十个人,一天亮,就去修公路。别个有好汽车,跑这坏公路,要不得”,硬是不体谅百姓的苦,非要百姓为阔人的舒服而牺牲。

  第五章 自朝至暮

  李太太输了不少,李先生和她闹了一点情绪。

  刘保长太太来请李先生去调解找保甲上的人修公路的事情,在这件事中刻画了方完长公馆的模样,也写出了王副官在为完长办事的时候,如何吃回扣,而且吃得十分地不隐瞒。

  这轰炸来得也是突然。但在叙事上又很有道理。因为前四章已经引荐了主要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已经轮廓有了,所以现在就好生写它几笔轰炸和逃难,毕竟这是国难时期生活的重心、痛苦的根源、剧情的根本推动啊。

  飞机说飞到头上,就飞到头上了。这是在看着家常闲话之时所没有想到的。看官也因此心里一紧了,跟着李先生找高粱地、跳干沟、贴在崖壁上、被蛇吓一跳,又十分轻描淡写地带过一笔:石先生和他的义女也来山里躲空袭。

  这自朝至暮,张恨水是有意借李先生之眼,带我们去游山玩水一天啊,看看四川的风景、民风、高山之中穷苦的日子,路上所遇到的乡民,有发财的绅粮,有善良的穷人,有粗俗不堪的,有教授。他也有意地,带我们去看看四川是如何把山里的各种天然洞、沟、石堆来当作防空洞壕的。说实在的,这些与剧情确实无关,剔除掉,单独写成散文什么的,也成立。但是它就是有它的魅力。这全书都是写这样看似没有剧情的闲话、见闻,却让人读出很多戏剧性来。这样的叙事魅力,真值得狠狠学习。

  不过这样的叙事也很有弱点,实在是记不住那么多细节,就像生活本身,过了之后,谁还记得住那么些。

  第六章 魂兮归来

  这一章,就是吴先生和李先生去完长的刘副官家中,与杨艳华、胡玉花两个戏子,一桌子吃酒的事。这其中许多对话,显然很能反映世情。这“魂兮归来”,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招魂,是自己去到富贵人家中,与他们一道风流快活了之后,再回到自己的贫寒家中、自己的道德世界之中,忽然意识到自我暂时的丧失,于是对自己说“魂兮归来”。

  即使是一个正气凛然的文人,也有羡慕别人富贵时。“李南泉坐在那张竹子围椅上,在菜油灯昏黄色的灯光下一看,四周的双夹壁墙,白石灰,多已裂了缝。尤其是左手这堵墙,夹壁里直立着的竹片,不胜负荷,拱起了个大肚子。自己画着像童话似的山水,还有一副自己写的五言对联,这都是不曾裱褙的,用浆糊粘在那堵墙壁上。夹壁起了大肚子,将这聊以释嘲的书画,都顶着离开了壁子。向这旁看,一只竹制的书架,堆着乱七八糟的破旧书籍,颜色全是灰黄色,再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有不少的大小凹坑。一切是破旧。不用说是抗战期间,就算是平常日子,混了半辈子,混到这种境况,哪里还高兴得起来?太太圈点的那本《楚辞》,还摆在面前,送着书归书架子,也就自叹了一口气道:“魂兮归来哀吾庐。””只是,知识分子不会为了富贵,而牺牲掉知识分子的节气。

  第七章 疲劳轰炸

  这一天,张恨水是有意借李先生之眼,让我们参观重庆郊区的防空洞。洞子里有什么呢?婴儿哭、生孩子的产妇、大家的惊慌差点发生踩踏、敌机来时大家一句话也不敢说鸦雀无声,趁敌机刚过一批、第二批还没来,赶快跑回家去拿一点午饭吃,吴先生只以地瓜为午餐,结果第二天拉肚子。躲山后面的小洞子,人倒是少些,可是有蛇,又积水在地面。

  在洞口可以看到天上的飞机,在重庆上空盘旋。这一段描述真的跟读科幻是差不多的感觉。“不过五分钟后,天上的白光,又由一道加到三道,在天脚的东北角,作了个十字架,架起之后,又来了两道白光。这就看到一只白燕子似的东西,在灯光里向东逃走,天空里仅仅有点马达响声,并不怎样猛烈。”

  第八章 八日七夜

  这里是躲空袭的延续。很多细节,不用多说。想知道躲空袭是怎样子的人,自然要去细看。这一章是李太太跟着李先生去山里躲空袭,路上的争吵当然是少不了的,还有太太们的牌局,简直是既生活又讽刺。

  第九章 人间惨境

  我觉得完全可以删除、简写的一章。非常血腥。真实总是血腥的。乡间里躲空袭,大多是一些山水、青草的描述,也没有什么房子垮了、人死了之类的,但城市里,简直是惨烈,惨烈。我基本上没太看。

  而且这一章是忽然地转换了视角,是从甄先生的视角来看的,这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一个“转述”的视角,很多细节写得其实不太打动人心。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山夜雨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