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5 02:3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1000字

  《哈耶克评传》是一本由(美)布鲁斯·考德威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5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耶克评传》精选点评:

  ●哈耶克的传记之类的书并不少,这本写的还算不错。

  ●想了解Hayek吗,那就读下Caldwell这本书吧!绝对会受益匪浅。

  ●更像思想史教材,不像是传记。btw,真的是脑子退化了,读书水平直线下降,都快读不出东西来了

  ●我们的无知如此重要。。。。。做人要谦卑,无缺陷,不人类。

  ●实际没看进去,太学术了

  ●才疏学浅,看不懂

  ●很迷哈耶克,哈耶克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

  ●分散知识,自发秩序,复杂系统

  ●科普

  ●传记,让我离那些思想更近,让巨人更亲切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一):一部经济思想史

  我的阅读史上最难读的传记,也是最难读的书之一。每一个学经济、研究经济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思想史。如作者所说,“如果 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便再也不会有这个领域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讲授思想史了。(如果研究生院没有人受过这种训练,将不会有人在任何水平上讲授这门课程。)我们将逐渐地、不可避免地失去对历史的了解。一个无视自身历史的学科,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无知而傲慢的学科——对自己的无知和傲慢都一无所知的学科。它也更有可能是一门误入歧途的科学,更有可能迷上占卜学,而历史知识也许能够阻止它这样做。这是一种可悲的命运。”

  另外,本书的翻译是我读过的几乎所有书中最令人满意的一本。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二):伟大思想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从卡尔·门格尔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奥地利学派以来,庞巴维克、维赛尔、米瑟斯等人物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奥地利学派与历史悠久的英国古典学派齐名。直到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学派成员四散逃亡,再加上战后经济学领域干预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奥地利学派影响式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受通货膨胀、赤字财政等政府干预的累累恶果后,人们重新认识奥地利学派的价值和意义。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哈耶克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得主,但他的贡献远远超出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大师。他的学术生涯长达70年,涉及的领域除经济学外还有心理学、哲学、思想史、政治理论、法学,而且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深刻贡献。

  我们大概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哈耶克,但是我们总是可以尽量理解伟大思想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人类思想是以伟大的观念为枝干的树状结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观念的诞生,但是我们却能理解观念间的前后因果关系。事实上,理解观念只有一个办法——弄清它们是怎么来的。

  这本既不是“成才故事”也不是“生活侧面”的传记,仍然是经济学史学者对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优秀研究专著。我相信经济史学者能从中学到许多。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三):《哈耶克评传》读书笔记

  本书对从门格尔发端以来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哈耶克的生平及论题观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学)进行了翔实的叙述。

  第一卷写了门格尔的生平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来源,概述了奥派的对手:历史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中间还提到了马克斯·韦伯对历史主义的摧毁。

  门格尔...“他的首要目标是找出支配着经济现象的恒定原理或法则”(P24)。应用“综合的”(compositive)一词来形容门格尔的方法论,因为“突出了交换或市场定价之类的现象,是从个人的经济行为中形成或综合而成的”。(P26)反驳了古典学派倡导的价值生产成本理论,坚持主观价值论。

  奥派第二代:庞巴维克和维塞尔。“是维塞尔最先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并把它运用于生产”(P33)。使奥派坚定地走向边际主义方向的不是门格尔,而是奥派的其他人;门格尔也没有始终贯彻主观主义,“想象的商品”,“商品性质取决于一件物品满足真实需求的实际能力”(P39)。

  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了一种拒绝普世主义、坚持民族自身独特历史的重要性的态度”(P48)。两种传统——宫廷理财学和国民经济学。认为历史研究能够完全科学、是事实而与价值无涉。(罗雪尔)

  门格尔与施莫勒(新历史学派)的方法之争:门格尔要证明“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方法确实是可能的”(P77),即为理论经济学作辩护。“试图用现象世界中的现象检验精确理论是错误的”(P79),“历史主义的经济学家错把历史混同于理论”(P81)。门格尔才是萨维尼的接班人。

  马克斯·韦伯:“科学在判断社会政策时的职责是澄清手段——目的的关系,而不是对选定的具体目标作出裁决。”(P104)施莫勒认为“最紧迫的任务是仔细考察和搜集事实”,但韦伯提出了“甚至纯粹的观察也总是从某种角度的观察,根本不存在事实本身这种东西”(P106)。韦伯隔离了经济学与心理学,认为经济学研究手段——目的关系,不依赖心理学,这种信条被奥派继承。

  米瑟斯:“历史研究的每一步都要利用理论”(P143),“理论研究不采用理想模型,也就是说,它不选取行为的某些方面。它是以所有人类行为中永远存在的因素为基础”(P144)。米瑟斯说“人类行为都是理性行为”,合理仅仅是指“有意图的”或“致力于各种目的的”。并且,米瑟斯认为行为公理是先验的。

  哈耶克早期:一开始哈耶克同情左派,有费边社会主义倾向;米瑟斯生性刻薄,哈耶克一般同意其观点却不满意其阐述方式,“觉得米瑟斯有时过于理性主义了”(P177),对先验主义的热情也过重。“经验研究要依赖事前的理论工作”(P187),否认经验研究能够用来“检验”商业周期理论。

  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罗宾斯找到哈耶克以对付凯恩斯。1930年代哈耶克开始有了研究兴趣的扩大。

  理性滥用的研究计划:“哈耶克认为自然科学的一项主要任务是,用另一种不同的现象分类取代我们自己的感官所提供的现象分类”(P288),“自然科学家不关心人们对自己居住的世界想些什么”;而“对于社会科学来说,问题不在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描述是否符合事实,而在于人类通过自己持有的观点和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建构起了个人成为其中一部分的另一个世界”(P289),哈耶克即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许多人的行动无意之中造成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意见引起行动,“构成性意见”是那些“因行动者持有它们而引起某些社会现象的意见”(P291),“反思性意见”是“人们为了给自己解释为何出现一种现象而形成的意见”,“在解释人类行为时,构成性观念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基本观念”(P292)。“社会科学家的任务是揭示个人的构成性意见如何导致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一个形成社会世界的更复杂的结构”(P292)。通过“羊肠小道”的例子说明行为的累积作用,秩序的形成是许多人有意识做出的结果,却不是任何一个人自觉设计的结果。因此,“原理解释”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的解释,无法做出预测的解释。

  惟科学主义的三种:客观主义(否认了社会科学素材的主观性质);集体主义(否认了社会科学应当以个人的意见作为起点);历史主义(否认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哈耶克认为感官的分类系统没有还原物理现实,感官提供的信息不同于科学的发现,以此来否定客观主义,因此又回到了韦伯的“根本不存在无预设的观察”。“惟科学主义不是科学,而是在滥用科学”(P301)。“集体主义者错误地认为,他们的理论中假设的反思性实体是真实存在的”(P304)。哈耶克用“简单/复杂现象之分代替了自然/社会现象之分。

  感觉的秩序:有两种秩序,自然秩序和感觉的秩序,后者是现象界的,或精神界的,它是作为个体的我们体验到的秩序。(P312)中枢神经系统是分类机器:”分类”是指在某种一再出现的事情发生的每一个时刻,都会造成同样的特定效果,造成相同效果的就被称为同一类事件。(P315)。后续的神经脉冲导致更高的分类秩序,增强了复杂性。批判了行为主义(米切尔),他们“把所有的解释清除出了科学”(P324),只研究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哈耶克认为,每一次分类行为其实都是解释行为。“任何分类装置肯定拥有一种比它所分类的对象更复杂的结构”(P329),因此要捍卫“原理解释”。考德维尔认为哈耶克不算是一个“方法论个人主义者”;哈耶克否认理性经济人,认为信息有限、知识分散、零碎。

  “真个人主义”到进化论:进化论中既可以把个人也可以把群体作为焦点。实际上哈耶克后来接受了“群体选择”一说。“群体选择可以在人类社会的进化中形成一种适应能力”(P369)。

  哈耶克与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哈耶克认为“可证伪性”具有相对性,否则可能得出如下结论:研究复杂现象的科学,其严密程度不如其他科学,因此它们也不够科学。(P372)

  文化进化:人类价值的三大来源:遗传继承、理性思维和文化。文化起点无法追溯,只能提出有关传统如何发展的“猜测性历史”。

  《致命的自负》是在波普尔的学生巴特利的协助下完成的,该书的内容有多少是哈耶克所写存疑。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四):笔记

  研究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时读的,感觉不是太好读。

  在这个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哈耶克是被嘲笑和蔑视的对象。

  这个国家有不少人在阅读和讨论《通往奴役之路》,但赞扬者大多是自由企业和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的拥护者。而所有的左翼都把他视为反动分子。

  哈耶克著作的数量给解释者带来了另一个挑战,哈耶克度过了70年的文字生涯,不可思议的多产,而且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经济学领域,在心理学、政治哲学、思想史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大不相同的领域都有撰述。鉴于他的航路错综复杂,评价其思想的任何尝试都有风险。

  奥地利学派 门格儿 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为学派的奠基性文献。奥地利学派是在一场对抗中形成的一场运动。它的名称就是它的诋毁者给起的,表达一种轻视的态度。奥地利人的最初对手为德国的历史学派,以及那些有关方法论、政治和学术问题的论战,它们是在两个学派为权势、名望、甚至学术职位的争斗中产生的。德国人很快变压倒了他的奥地利对手,奥地利的运动也因此更加团结。两个学派的思想交锋,人称"方法之争"methodenstreit

  对于20世纪头20年的维也纳经济学家来说,社会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双重视力日益成为新的对立面。这些势力和人物都是来自一个站前由欧根 冯 庞巴维克 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的研讨班。

  哈耶克本身是个解密者。第一个谜是关于货币经济如何运行的理论,他要解释货币经济为何有时会失灵。

  第二个谜是当价格受到自由调整、运用资本的货币经济如何长期运行,提供一种理论说明。当然,处理这一问题的不唯哈耶克一人。他的对手之一、一位名叫凯恩斯的英国经济学家所提供的答案,在20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被众多经济学家所接受。

  在与兰格的争论中,他们看到的是一架已经崩溃的经济机器。这是哈耶克感兴趣的第三个谜,经济体有时失灵,有时可以协调千百万独立个人的活动。为何当时几乎所有人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它怀疑经济学家采用的理论工具有问题。他认为当时最先进的理论,都没有把握住市场经济最核心的特征,尤其是它能够协调分散的只是并使人民利用这些知识的方式。哈耶克提出了自己的知识理论。这套理论最初没有说服任何人。哈耶克认识到,要说服对手,单纯改变经济学的推理方式不够,必须创立一种更加全面的社会理论,揭示众多社会制度如何共同协调运作,使自由的个人得意利用他们的知识。为什么有些制度比另外一些制度出色?他们使怎么产生的?能够对他们进行改造吗?代价是什么?

  他的对手都在宣称自己在从事科学的研究,哈耶克也在穷毕生精力研究 科学究竟使生?它与伪科学有什么不同。

  在与对手论战反驳对手和为了证明自己的立场的正确,最后它转向方法论研究。

  家庭和早期经历

  哈耶克1899年5月生。早期生活既不缺钱,又没有家庭冲突。母亲的家庭很富有,家庭生活从未出现阴霾,幸福美满。哈耶克的祖父是民法学教授,也是文官和颇具声望的统计学家。哈耶克家庭充满学术氛围。哈耶克家族对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迷恋。哈耶克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业余时间用来解剖。少年的哈耶克涉猎古生物学,古生物学、进化论和心理学。短暂研究过经济学。1714年,奥匈帝国菲尔迪南皇太子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一战爆发,哈耶克在家917年进入奥国野战炮兵部队,在经历一年半的军旅生活,差点被打死,战争结束后带着严重的疟疾回到家乡。

  在战争期间,奥匈帝国的军队是多民族的军队,帝国也因为民族问题解体,哈耶克开始思考政治组织的问题,在意大利打仗期间,哈耶克的一位占有送给他一本经济学书籍,引入了经济学的殿堂。

  1918年,哈耶克进入维也纳大学。哈耶克学习的是法律专业。它并不满足教授的知识,因为主动的学习,他也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大学第一年研究心理学。因为心理学的教授都在战争中去世了,为了获得一个学士学位,哈耶克选择了继续学习法律。哈耶克1921年拿到学位,找到了维赛尔作为他的导师。

  哈耶克在1921年为完成第一个学历准备时,他决定找一份工作,维赛尔想帮他一把,便给米瑟斯。战后,维也纳成立了一个临时的政府机构,"清偿局"负责处理各种国际债权主张。米瑟斯以商业部代表的身份在那儿工作。维塞尔的推荐下哈耶克得到了一份差事。

  米瑟斯是一个性情相对刻薄,米瑟斯虽然在维也纳大学授课,但是却未获得教职。一直以编外教师作为传播自己教导的主要渠道。而哈耶克的准则是把别人的意见分歧维持在专业层面上。

  哈耶克在1923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随后,持熊彼特的介绍信赴纽约,被应允获得部分资助任研究助理。哈耶克在纽约的公立图书馆花费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在美国看到了闻所未闻的美国人关于一战的准确报道,揭示了奥地利报道未能揭示的真相,而奥地利人民一直蒙在鼓里。。从此哈耶克对政府的行为和动机表现出强烈的怀疑。

  1924年春天,哈耶克从美国回到维也纳,发表了关于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的两部著作。

  1927年,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成立。哈耶克在米瑟斯的极力推荐下担任该所的所长。最初纪念,这个研究所的大多数报告都是出自哈耶克一人手。他也开始了货币理论史的研究。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和货币理论的研究为他在经济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罗宾斯读到了哈耶克1929年发表在德语经济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哈耶克批评的对象史福斯特和卡辛斯,恰好这两个任的政策建议在许多方面都与凯恩斯的政策建议如出一辙。而且,哈耶克的论证有着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一种理论结构上。罗宾斯很高兴能够找到一个对付凯恩斯的欧洲大陆理论家。哈耶克应邀在伦敦经济学院开办了一系列讲座。虽然英语水平让人难以恭维,但是讲课还是引起了巨大轰动。他得到了全体一致的投票担任一直闲置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图克讲座教师。

  在英国,哈耶克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烙印。在英国,哈耶克经历了一生中两次重大的论战。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凯恩斯的论战。哈耶克认为,投资需求过度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而摆脱危机的办法试考市场自身的力量。而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投资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政府干预经济是摆脱危机的方法,这场持续了五六年的论战以凯恩斯的大获全胜告终。凯恩斯主义出尽了风头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几乎被干预主义的强大声浪和气势淹没了。

  另一场论战是有米瑟斯挑起的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的大辩论。哈耶克从计划当局不可能掌握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全部知识和信息的角度,论证了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论战中,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对集权主义的弊端剖析也全面系统起来。在1937年发表的《经济学和知识》开创性地把只是问题引入了经济学分析。

  二战中,为了躲避德国的轰炸,伦敦经济学院搬迁至剑桥大学,凯恩斯为哈耶克找寻并安排了住宿,虽然是论战地对手,战争期间,私交却亲密起来。

  1944年,哈耶克影响最为深远地著作《通往奴役之路》问世,在英国赢得广泛地读者,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也在美国出版了该书,这本书使哈耶克名声大振。

  按照哈耶克的原意,这本书使写给学院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看地,但是一问世就成了一本畅销读物,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此避有不及,读这样一本书会降低他们的身份。哈耶克也逐渐丧失了一流经济学家地地位。

  由于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坚持自由主义地观点,他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地自由主义运动地领袖。被推选为"朝圣山学社"的主席。这个学社是1947年10月,在哈耶克等人的倡导下,由39位经济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瑞士的朝圣山成立的,讨论自由社会的性质等问题。该社的核心成员有米瑟斯,奈特,弗里德曼,波普尔,斯蒂格勒,布坎南,科斯。

  1950年,哈耶克应芝加哥大学的邀请,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哈耶克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伦敦经济学院的气氛已经不适合留在那了。一是因为《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还有他的婚姻变故。他的思想仍然保留自由观念,但是研究范畴转向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政治哲学,和法理学的研究。1952年发表思想史专著《科学的反革命——论理性的滥用》同年发表理论心理学专著《感觉的秩序》1960年哈耶克系统的自由主义哲学《自由秩序原理》,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哈耶克收到德国弗莱堡大学的终身教授的聘书带有提供退休盛会保障非常吸引人的安排。哈耶克1962年结束在芝加哥大学的工作,前往德国任教。70岁以后,他的精力有了明显的衰退。

  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主义因为滞胀问题陷入困境,自由竞争的组织经济生活的自由主义地位得以上升,哈耶克的观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974年,哈耶克因为对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和瑞典的经济学家谬尔达尔一起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五):<转>我们为何执着地关注哈耶克 (朱正琳)

  国人对哈耶克的关注,是与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的重生同步的。作为当代最富创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的关怀与思索显然在我们这里引起了深刻的同情与共鸣。

  一部权威的传记

  《哈耶克评传》(以下简称《评传》)的出版引人注目。此前已经出版了一本由秋风先生翻译的《哈耶克传》(以下简称《传》,[英]埃本斯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秋风还翻译了一篇针对原著的书评,题为《一本不完整的学术思想传记》。文中批评了“书中败笔”之后说:“埃本斯坦是写了哈耶克的第一本传记,但人们仍需要期盼另一部更权威的传记问世。”话音刚落,《评传》这“另一部更权威的传记”就应声而出。中国知识界持续关注哈耶克,至少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这劲道看来是有增无减。

  撇开与《传》的比较不谈,《评传》的优点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无疑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征引文献有晚至2003年发表者,可见其写作的杀青时间也不会早于2003年,所以有关这个课题较为晚近的发现与观点尽入其彀中。第二,作者布鲁斯·考德威尔是一位经济思想史专家,又曾担任《哈耶克全集》的主编,在哈耶克研究方面确有很深造诣。第三,把“哈耶克的旅程”放在“奥地利学派及其对手之争”这一背景下来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开阔又清晰的视野。我个人很喜欢作者那种有点学究气、却一点也不过分的严谨,字字句句扣紧自己的主题,不让才情或材料牵着自己游离。举一例言之:提到1950年哈耶克去芝加哥大学前夕办理离婚一事只一笔带过,却加了个注释说:“关于离婚的细节请见 Ebenstein(2001,167-70)。”可巧!他在这里说的就是埃本斯坦的《传》。

  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地保障个人自由

  哈耶克在我们这里何以会引起如此的关注?我觉得,《传》封面上的广告语提供了一个比较直白的答案:“法治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卫士。”法治社会与市场经济恰恰是中国当前改革进程中的两大课题,因此,用《评传》译者冯克利先生的话说,哈耶克“日益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当然也是情理中事”。

  然而我以为,还有更深的原因。国人对哈耶克的关注,是与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的重生同步的。作为当代最富创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的关怀与思索显然在我们这里引起了深刻的同情与共鸣。

  论及自由主义的关怀,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对个人自由的捍卫。但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一种经济学理论或一种熔两者于一炉(如哈耶克所创建的)社会理论,当然不是“不自由,毋宁死”那样一种朴素态度的表达,不是“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那样一种浪漫情怀的抒发,也不是“只遵循理性指引生活”(斯宾诺沙语)那样一种唯理主义自由观的论说。按照哈耶克的说法,自由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低到最低限度”。哈耶克所秉承的始自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传统,关心的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可能享有的自由”。所以,他在论及自由时所关心的,不是个人的态度、情怀或精神境界,而是“社会共同生活的组织原则”(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传人米瑟斯语)。也就是说,他始终在思索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保障个人自由?这样界定的自由(哈耶克称之为“消极自由”),对于曾一度迷失于各种高调自由观的我们,确实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没有个人自由,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创造力

  不止于此。哈耶克所探求的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制度框架”,它能在“为个人的首创精神提供最广阔的活动空间”的同时,又能“为个人的努力进行有效合作提供最佳机会”。也就是说,他探求的是一种能使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的秩序。这样一种秩序,不仅能保障个人自由,同时也能保障社会进步。尽管“进步”一词容易引起争议,但我们也不难从常识层面确认进步的存在,尤其在社会开放、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明显带来许多文明成果的今天。哈耶克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便是进步,而进步便是文明。”看来社会进步也可理解为文明的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并不表示趋向某个“目标”,而只是在保持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活力。只要设想一下相反的景象——社会静止和文明衰败所带来的僵固与凋敝,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对于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现代文明来说,停滞的确就意味着死亡。

  哈耶克所关怀和思索的,不仅仅是个人自由如何才能得到保障,而且是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如何才能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而从后一个问题的角度看,个人自由更加显得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没有个人自由,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创造力,而创造力乃是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的生命线。因此,个人自由一旦受到威胁,人类文明也就受到威胁。哈耶克一生亲历了多次这样的威胁造成的危机与灾难。他的关怀与思索,不是杞人忧天。同样,他在我们这里引起的反响,也不是邯郸学步。中国当前的改革进程以及近百年来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追求与挫折,都明显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之一脉,有着相同的脉动。

  “自由派”与“计划派”之争

  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哈耶克是一名“卫士”?冯克利先生为《传》一书写的序言题名为“用观念战胜观念”,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提示。而在《评传》一书提供给我们的视野中,我们无需提示就能明白看到,战斗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

  威胁个人自由和人类文明的,有强权和暴行,也有观念。而且,从长远处说,威胁归根结底是来自观念——荒谬的、糊涂的或偏执的观念。哈耶克以及整个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是在与各种对手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评传》把这种争论作为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做了极为精当和清晰的展示与分析。历史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建构论的理性主义……所有这些对手在争论的焦点上都可以用“计划派”一词来概括。而争论的另一方即哈耶克以及整个奥地利学派则可以被概括为“自由派”。

  所谓“计划派”,最简单的界定是,他们在“社会共同生活的组织原则”上相信“计划”的优越性。这种计划当然是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我们一度很熟悉的“计划经济”可以算得一种实例。当然,“计划”一旦成为“组织原则”,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势必会在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推行。

  所谓“自由派”,也可以简单地界定为,在“社会生活的组织原则”上相信“自由”的优越性。用哈耶克的概念来说,就是相信“自发秩序”的优越性。这种秩序必然是“多中心”的,“市场经济”可算一种实例。“当秩序在人类中的形成是因为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自发意图进行互动,仅受制于平等一致地适用于他们全体的法律时,我们便在社会中拥有了一个自发秩序的系统。”这个“自发秩序的系统”,当然也不可能局限于经济领域,事实上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依存于“法治下的自由”这样一种政治秩序。

  既然是认知活动,就有出错的可能

  如果问题仅仅涉及信念,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宗教派别之争,本来就不是说理的事。但近现代各种观念的主要生产者是知识分子,从原则上说,他们据以立论的基础是知识。既然是知识,就必定不是来自信念,而是来自某种认知活动。既然是认知活动,就有出错的可能:观察不准、判断有误、推理不合逻辑等等。于是就有了辨析的必要、商榷的可能,争论就这样发生了。事实上几乎可以认为,在近现代的观念生产流程中,争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观念之争毕竟不是单纯的知识之争,总难免包含着信念的表达,有时候这会混淆争论的性质。对此,哈耶克在弗莱堡大学的就职演说中曾以“交换的公正”(自由派的主张)和“分配的公正”(计划派的主张)之争为例,做出了颇有说服力的澄清。在分析论证了“分配的公正”必然会要求“取消个人自由”并“实行一种严密的极权统治”之后,他说:“关键的一点是,它(指上述结论)仅仅取决于科学的分析,而不是任何价值判断。只有当我们就贯彻某种公正会导致什么结果取得一致后,对它们的选择才依靠价值判断。”真正有意义的争论是在做这种选择之前。“但是如果有人承认这一结论,并宣称他仍然宁肯选择一个以个人失去自由和少数人有无限权力为代价而实现了分配公正理想的制度,也不要那种个人自由和交换公正——在他看来这可能是一种极端的不公正——结合在一起的制度,那么科学就实在无话可说了。”但他相信,绝大多数人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都会选择能保障个人自由的制度,所以他决心要把“最伟大的科学统一性的传统”和“就公共生活的重大问题表达信念的传统……结合在一个经济学家的学术工作之中。”(见《哈耶克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知识论问题

  还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从《评传》中可以看到,哈耶克一生不断地陷入知识论之争。在近代西方学术传统中,知识论可以说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因为它们关涉到论者据以立论的知识的真确性。如果知识的真确性得不到保证,所有立论就会变得可疑乃至可笑。另一方面,一种观念的谬误也可以通过知识论的检讨得到揭示。因此,论者在任何时候都得小心脚下的知识论陷阱,不能不步步为营。反观我们这里,显然是缺少这种传统的。所以时常会看到,有人仅凭着奔放的灵感,在正需要下力气论证的地方靠文采过渡,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某种观念拼贴。当然,这已经是题外话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耶克评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