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25 02:1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100字

  《人都是要死的》是一本由波伏瓦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4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都是要死的》精选点评:

  ●刘老师,这真的是我读过最好的书。

  ●雾霾天儿看这本书真是太配了……有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情

  ●我居然一页一页看完了 膜拜一下我自己

  ●整體不錯。雖然有些章節不大感興趣。

  ●人人死而平等。

  ●题材好,被波伏娃糟蹋了。

  ●不死的确不像话啊。。。

  ●伟大的作品

  ●看著深愛的人一個個死去比死本身更可怕。

  ●中间叙述历史有些枯燥。后面渐入佳境。理解孤独。对存在主义的理解。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一):上天最大的惩罚是长生不老

  高中从图书馆借过一本书,是个法国人写的,名字忘了,也许还很出名。书名是《人都是要死的》,书的内容与之相反,写主人公服下不死灵药,怎样在人间混迹。故事冗长,只记得其中一段讲主人公真心爱上一个女子,与之结婚,偷偷地把自己的头发染花(长生不老么)。到那女子去世,他一心要记住她,但这形象终究在记忆中渐渐模糊。

  站在时间的洪流中,挡不住身边消逝的一切事物,任由自己成为见证的断面,这种孤独已深入骨髓,因此上天最大的惩罚是长生不老。天地星辰也在变动,沧海变桑田,大气层忽而出空洞忽而变温室玻璃,而自己作为唯一的不变,见证得再多,也是一个无关的存在。《春江花月夜》中说“今月曾经照古人”,那是将月亮当做了亘古,嫦娥恰恰是“寂寞”的代言,若你竟做了月亮的见证,岂不比大荒山青埂峰更无知无觉?我们听人到暮年对人事的叹息,已感到看透红尘的悲凉,又禁得起不断地看几世呢?

  禁得起的,或许只有上帝,或是神,如果他们不是人类凭空造出来的话。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二):人总是觉得自己要死

  从出生起,就怕死,因为生命中高兴与不高兴的有趣。不是开玩笑,6岁时我就走上了追求长生之路,我试过努力学习做科学家研究不死药,无情的试卷打碎我的理想;试过读道家,宗教,轮回,却发现神只关心信徒对他的听从;试过忘记死亡,以图忽然死亡没有痛苦,身边的人却一个一个用死亡提醒着我;科学又总是若有若无的进展着,冰冻保存身体,基因发现,克隆。。。

  然后我看了这本书在内的三本书,另外两本是《声明不能承受之轻》,《西藏生死书》,说得到答案是扯淡,但是这三本书陆续看完依然有进展。

  基本上,生命总是像这样被歌颂的,永生是无意义的,真的吗?人生因为短暂,因为其不可复制性,不可更改性而珍贵。如果时间永远够用,任何事情都会完成,不会再有忙碌的追逐,一切都变得慢起来。

  我忽然意识到,我一生所畏惧的东西正是我追求的,像现在这样的生活,和死亡相差多少?

  这基本上是一篇不知所云的评论,因为喜欢这本85年的封面。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三):赐我独特,而非永生

  uzu酱两年前就推荐给我 终于读了 一本深藏暗涌的 十分精彩的小说 读着有些危险的。

  关于永生的故事 Mortality is the gift of God.

  主人翁福斯卡经历了你可以想见的一切:数个世纪的战争 革命 爱情 别离 孤独

  没有永生的喜悦 只有被岁月冲淡一切 变得一贫如洗 沧桑干瘪的内心

  人类虽自认心气高傲但始终无法摆脱沧海一粟的命运

  妄图操控一切 最终逃不脱应有的宿命

  或许也正是因为时间有限才能学会珍惜 永生很诱人 假定每个人的生命都可无限延长 会不会反而是种莫大的痛苦:故事总是相同,旧的帝国衰败新的王朝建立,所爱的人来了又走各种悲欢离合反复上演。

  可能我太悲观 总想去找寻生活的意义 后来发现 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意义”不“意义”

  因为人生的终极意义 就是死亡 这是唯一的归宿

  人是如此孤独 孤独到需要很多的爱与理解 需要很多的荣耀与名利

  可是在历史的洪流中 多数人类只是炮灰 我们要做的 是要安于自己的天命 尽量地去挖掘 体验和创造 安于当下 过好今天

  波伏娃说:“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是在出生于死亡之间的是生命。”

  所幸,我们能够掌握这样仅有一次独特、短暂、又珍贵的生命。请用力绽放。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四):我渴望平静?

  印象很深的“长生者”悲剧有三个。

  首先是《指环王》里精灵王给女儿亚纹描述“mortal love”:精灵如果带着永恒生命嫁给了凡人,就等于选择在爱人死后的世界永远服丧。

  第二个是《The Man From Earth》。一个远古时代的克罗马农人活到当代,曾经跟随过汉莫拉比、释迦牟尼、哥伦布,当过耶稣基督,最终却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老死在自己怀中。

  最后一个,属于波伏娃这部名作的主人公。这位福斯卡是曾经的城主、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的顾问、19世纪法国革命的智库,在1930年代,半死不活地躺在外省旅馆的小院里,被巴黎的一个芭蕾舞演员发现。

  三个“长生者”,从传奇到科幻,再到哲学实验,一步一步把我的思考引到荒野中去。越来越响的一个声音说:能死,真是美事!

  福斯卡的形象最缺血肉,功能几近“试验品”。波伏娃把有关存在的问题都抛给了他,让他保持极高的思考强度;福斯卡通过自己的单体生命所完成的对历史的观察全知而深远,宛如上帝。这一点让小说的很多段落非常板结,像演讲、独唱或者教科书,压抑着读者的交流欲。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谈革命——作为革命之都的巴黎是街垒筑成的孤独,不停迸发着死掉的火热的脑细胞。

  有趣的是,这本书虽然在结尾归向“政论”,却在展开过程中格外突出了爱情。福斯卡的不死之身接受过数次必死的爱情的陪伴,在这几个节点上,波伏娃的笔触总是一扫严肃,变得热烈、绝望、毫无保留。一头流金长发的原配夫人,倔强不屈的贝娅特丽丝,让福斯卡“重新变为普通人”的马里亚纳,不能忍受一点平庸的芭蕾舞者,她们都为爱情找到燃烧的峰值,都让不死之身在生命的尽头有所铭记。

  波伏娃青睐马里亚纳,描述她的吃相道:“尽管动作含蓄雅致,还是像一个化做女人的狼”。马里亚纳劝说不死的主人公加入兴办大学的事业,把惊人的活力和美貌注入失去生机的身体。这种女人形象,比后来女权运动的海报更有感召力。

  昨天和林四聊起这本书,他给我举了好几本俄国小说作对照:《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罗亭》。俄国小说的人生力量总是和“存在的苦闷”有关,比如《罪与罚》的主题就是,“我”渴望平静。不死者的问题却正好相反,是“我如何能躁动起来,像正常人一样”。

  如果一个人永远活着,他的追求和获得都会失去意义。原因是,追求的东西总会过时,获得的一切都会死去。因为会死而有所追求,反映的正是一种被身体的局限压制而成的美誉。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五):非书评,笔记划线

  “啊!”她说,“我愿意相信我在世界上永远不会腐朽。” “这是一种天罚,”他说。永远不会死,是一种天罚。

她笑了。七点钟,炸糕,八点钟,莎士比亚。每件东西都有它的位置,每分钟都有她的顺序:不要虚度,它们瞬息即逝。她坐下来,慢慢悠悠地脱手套。那边,在一个灰尘扑扑的石板地房间里,有一个人自认为与世长存。

  所谓“存在”

他把雷吉娜的脸捧在手里,那么死死地盯着她看,仿佛要把她的灵魂勾出来似的。他说:“救救我,别由着我看不到光明,别由着我冷漠无情。使我爱您,使您自己和其他女人一起存在。那样,世界会恢复本来面目,会有眼泪,会有微笑,会有等待和担忧。我会成为一个活人。”

  死气沉沉的生活。已经有两百年没爱过一个人了,他。

想到这对目光会从她身上移开,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会沉落在冷漠和遗忘中,叫她难于忍受。

  福斯卡早就不在意了,这种关注的温热最多持续几十年。

他闭上眼睛,像是绝望地在追忆某件往事。他说:“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永生之人的回忆。

他(罗杰)的声音有点发颤,嘴角神经质地抽搐。他激动。雷吉娜望着大厅角落里福斯卡刚离去的那张椅子。他是能够回忆的,他看见了吗?他究竟有没有懂的不应该把她和其他女人相提并论?

  如果他是永不会死的,那么无论什么人在他眼里都不会有太大区别。而雷吉娜却固执地想改变这一状况。这是我当时看到此处的想法。现在读毕全书,雷吉娜这一人物的存在,不仅是给这个故事的讲述一个合理的由头,而且正是在一开始就用她——一个活生生、精神上如此现实的女人——来与福斯卡对比,这个已经活了七百多年并有可能永远活下去的男人。

福斯卡深情地望着她,说:“演戏时,您居然抱着那么深切的信念相信自己存在!……有几次,您让我也感到了自己存在。”“怎么?”雷吉娜说,“……这就是您在我身上赏识的全部天赋?”她咬了咬嘴唇,想大哭一场。“这已不错了,”福斯卡说,“存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装得像的。”

  所谓“存在”

每个人都以为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自怜自爱。可事实上就跟几百万根草一样,并没有区别。

  ——

死的死去,活的活着,世界照样满满的。空中照耀的还是同一个太阳。无人需要惋惜,无物值得遗憾。

  最初的两三百年福斯卡的心理。

我不愿再去思索这种荒谬的命运。但是,我惴惴不安地想到:人可以征服饥荒,人可以征服瘟疫,人可以征服自己吗?

  ——

每天晚上,我点燃一堆火,为的是在黑夜中,尽管我自身心如枯槁,还有这个噼噼啪啪的声音、这个气味、这个燃烧通红的生命,从地上升向天空。

  福斯卡告别欧洲去发现新大陆,可能也算不上“新”,现在的他并不会因为探寻到了不为人知的河流而激动。只借助火焰燃烧的温度来安慰自己的“存在”。

“下一世的生命我不操心,我有这一世的已够了。”

  一个想去往中国的单枪匹马的探险家。

“我不是魔鬼,”我说。“那您是谁?”有一句话涌上我的嘴边:“什么人都不是。”但是他看着我,询问我。我救过他的命。对他来说,我是存在的。我感到心头有一种早已忘却的灼痛,我原有的生命又在我的周围形成了。

  福斯卡心理。“人”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相互需要中才得以实现人的意义。

你会对一切不感兴趣,因为你是孤零零一个人在世界上。

  在这个探险者说愿意长生不老之后,福斯卡的回应。

突然,我想起从前一个时刻,是那么遥远,我以为永远不会浮现了。

  想起了遥远的五百年前的十六岁。

我第二次感到我的心触动了。这是真的,我是自由的;我度过的各个世纪都在这一瞬间消逝了,这一瞬间在这个鲜艳的、这个前所未有的蓝天下涌了出来,仿佛不曾存在过过去似的;在这一瞬间,我要给玛利亚纳一个答复,这个答复也没有记录在我生命中已忘却的任何时刻;这是我,这确实是我来作这个选择,由我来决定让玛利亚纳失望还是满足。

  最后一个爱人,玛丽亚纳带给福斯卡“存在”的触动。

事物只有在可以测知、可以触及时才对我们是存在的,顺从地处于空间与时间之中,与其他事物并列在一起。

  所谓“存在”

大自然永远不会向我们泄露自己的秘密,因为它没有秘密;我们自己虚构了一些问题,然后又炮制了一些答案;我们在曲颈瓶底发现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历经几个世纪,变得繁琐复杂,形成日益庞大精微的系统,然而它们永远没法使我超越自己的想法。

  ——

  能用一句话概括吗?应该是可以的。没有的话也无所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