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是一本由刘宏毅著作,海南出版的19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精选点评:
●值得一读的普教读物!
●还不错的启蒙书啊
●31岁了,读到此书,方知走了多少年弯路。真是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啊。
●2008.10.17在学校图书馆读。|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曾国藩•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日记)|李泌是宋朝以前最大的藏书家,在他父亲李承休一辈已有藏书两万余卷,到李泌相德宗、封邺侯的时候,藏书已过万余卷。韩愈有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后世将藏书之处称“邺架”。|清朝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传给儿孙们的就是一楼图书。他说,“吾无美田宅、台榭、金玉玩好之物以传后,所传者惟是尔。”因此将其藏书楼命名为“传是楼”。
●一日不读圣贤书,面目皆非。珍惜我们的传统和经典吧吧。
●好书啊,恨不相逢幼儿时
●这个版本是真正从根上阐述,深入浅出,是真儒学是正解,值得推荐!今人连古人的幼儿启蒙读物都看不懂了,难怪总是错怪古人呢。
●刘宏毅的《三字经》非常棒
●可以当作启蒙教科书。
●胡乱翻了翻 不算读过 所以是不负责任地说:古板 无聊 (并指原著和讲评)
《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读后感(一):深入介绍三字经的书
读了这本书,对三字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感觉本书很有南怀瑾的风格。
里面张载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非常的精辟。
这本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了非常的好的总结。
《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读后感(二):是三言但不是两语讲明白
我是从多看上看的电子版《三字经》,对于国学一直挺感兴趣,从儿童启蒙图书看起,走上国学的道路,哈哈~作者解读的挺好,他在国学涉猎较广,可以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的去延伸扩展知识。从此书学到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掌握了读书的次第,接下来可以按照书单去读了。不管是作为儿童教育启蒙还是我们对于国学入门书籍都值得一看。
《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读后感(三):一本我愿意推荐的三字经讲义
以下是我向各位推荐刘宏毅博士版的三字经讲记的原因。
今天我在网络上收听了一位著名学者的三字经讲义,非常遗憾,听了前三讲就感觉听不下去了。
这位学者的讲义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平心静气,从容地解释三字经的意义,而是用各种历史故事来论证三字经,来论证三字经的正确性。我甚至感觉这位学者自身并不那么相信自己所讲的,所以他必须通过无数的现实论证来说服自己。而他论证时所举的例子,有些是相当极端的,与儒家的思想格格不入,也不具有代表性,却拿来作为正面或者反面的论据,急于来为传统文化"平反",或者来表明自己边批判边继承的立场,这真是很让人不解。什么需要批判,什么可以继承,这是每个听众应有的自由选择,为什么中国的学者那么喜欢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作选择,更喜欢告诉大家这个一定是错的,却往往不敢确认说这个一定是对的呢?
数年前,我第一次读三字经时,没有看任何相关的介绍,从字里行间,我感到了三字经的作者对后辈人的深深关怀,象阳光一样温暖,沁人肺腑,但是上述这位学者的讲座却把一篇灵气四溢的经典给说的死气沉沉的。老实说,这样的国学宣传是出乎我的意料的。
推荐刘宏毅博士的版本,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所读过的最 正 的版本。最接近儒学理解的版本。
《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读后感(四):读《三字经讲记》
这本刘宏毅《三字经讲记》因为是讲座的文本,所以不只是简单的注释翻译,而是每一句都展开细讲。字面意思,字面后面的深层次的意义,以及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讲的很深入。这样解读古书,虽然让读书的人会受解读者自身思想的影响,但是对我这种没有什么传统文化储备的人来说,还是收益很多。三字经我觉得就像是给小朋友的通识基础教育,从价值观到方法论,从数理百科到文化历史,我读三字经,算是给自己补上小孩子的这一课了。很多之前耳熟能详的词,像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现在起码知道具体的意思了,也能结合经验,做一些思考了。
比如三字经的前三句,我早就能背出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但到底说了些什么,从未想过。书中对什么是“性”,什么是“习”做了很具体的解释:人的“性”可以分为三部分,纯善无恶的天性,纯恶无善的生物性,以及无恶无善的动物性。我前不久读过一篇文章,也说到了人性,也是分为三层:第一层,偏向恶的生物性,第二层,善恶兼有的社会性,第三层是偏向善的精神性。二者的分类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凡是像“人性”这种复杂的概念,是不可能一句话道明其本意的,那么分层次的去解读,就会清楚很多了。书中提到,教育的第一目标是教人“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去习性,就是把后天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化秉性化就是将父母遗传下来的人的劣根性化掉,圆满天性是前两部做到之后,自然出现的果报,即显现天所赋的天德之性。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了现在的很多育儿知识都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个性。但是我们做父母的不能简简单单的理解这句话。我觉得如果把孩子的个性比喻成小树苗,那么秉性就是土壤,化秉性,就是把硬结的土壤“化”开,让他柔软有营养,那么才能够滋养树苗,习性就是那些乱长乱窜的分叉,只有把枝杈修剪好,树苗才能长的更茁壮。至于这棵树苗将来具体长成什么样子,则可以各有不同,也就是所谓发展个性,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样子。但是修剪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每个人去拿捏的,每个人对哪些是要砍的“枝杈”想法是不一样的。不过,教育,抑或其他,哪一件事情又是有“标准答案”的呢?
短短一千字的三字经,作者洋洋洒洒讲了很多,既给我这样的“文盲”扫了盲,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