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王子集》是一本由(英)王尔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王子集》精选点评:
●唯美主义与悲观主义的极致。就差没一边读一边哭了。《快乐王子》和《夜莺与蔷薇》两篇放在开篇,我都要怀疑是我泪腺过于发达,还是春天真是个多愁善感的季节? 咳,搜罗英文版本去。
●无私的王子与不愿渡冬的燕,如王尔德自身般凄美的童话
●我想起这本书我是在火车上看的。忘记是从哪儿到哪儿的火车。
●他连童话都写的那么有深意
●大爱
●美好纯真干净的
●童话 童话 最初相信的就是童话
●并没有看到一般童话中的happy ending,相反有些黑暗,带着死亡的气息,或许作者觉得死亡才是所有的归宿。
●美好又残酷T_T
●喜欢童话
《快乐王子集》读后感(一):很推荐这个版本
相对于很多泛滥版本的快乐王子集 个人比较推荐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是巴金的名译 装祯比较平实严谨 很多快乐王子集都被歪曲成了哄小孩子的花里胡哨的拙劣的泛滥图画书 有失王尔德作品的水准 这个版本不仅是给小孩看的童话 更是一本负责任的书!
另外除了快乐王子集的童话部分 还收录了少数几篇散文
《快乐王子集》读后感(二):长大后才看得懂
《快乐王子》和《自私的巨人》我小时候就看过,现在再看如此完整的译本还是有“这就是经典”的感觉。《夜莺与蔷薇》每次看都会感动。
看来我小时看的《自私的巨人》到巨人把墙推倒就结束了,说真的,王尔德的童话和后面收录的散文都有很浓重的宗教色彩,我想可能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吧,不太适合小孩子看。但成人很值得一看。绝对经典~~~
《快乐王子集》读后感(三):逐篇数来
《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漂亮得让人想要死掉。
《自私的巨人》、《少年国王》,如有神性。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天真得残忍。
《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爱字太重。
《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毕竟是“带教训的故事”,竟都有种自说自话的悲剧。
《星孩》是我最无感的一篇,不知为何,难道是因为说教意味太浓?
《艺术家》,悲哀方是常态。
《行善者》、《裁判所》,主啊,请真正看这世间。
《弟子》,没有情人的爱情是永恒的悲哀。
《老师》,PR何其重要。
《智慧的教师》、《讲故事的人》,“智慧……喜欢孤寂的崇拜者”?
《快乐王子集》读后感(四):关于爱
重读了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又读了《夜莺与蔷薇》。王尔德果然是个唯美主义者,色调纯净光纤,感情真挚,一尘不染。
《夜莺与蔷薇》歌颂了献祭式的爱情,类似于《海的女儿》,不同的是,前者更确切的说所歌颂的是对爱情本身的献祭、对爱的爱,一种对“爱之宗教”的无限虔诚,并大力鞭挞了有能力解构此种宗教的,“哲学”,以及对“爱教”置之不理的世俗眼光——金钱与美色。
这种虔诚的献祭,动人之处何在呢?我想有两点吧:一是生命本身的高尚,即使某人某生物为了偷盗奸淫而去做不可为而为之事并严肃的献出生命,她也会引起人——至少是有些人——心灵的震颤。二,这种宗教式情感必备的纯净。与别的宗教,比如神的宗教,理性的宗教等等相比,“爱教”更加纯净:它的信仰对象没有神迹或末日审判,没有赋予教众拯救世人的伟大使命;没有一种魔鬼式的成长、学习、洞悉世事的快乐或那种因认识必然而享受永生之感的恬淡幸福的期待,更没有以有死之身成为神成为主宰的欲望作为推动。甚至,没有性。一切只是一个天启,一种宿命,乃至一种解脱[1]。为爱而痛苦的,他所关注的并不是爱,只是一种欲望或意志;可惜夜莺还未懂得这个道理,就以身殉爱了。这种纯净,几近无欲无求无所依赖无所动心,是非常神性的。若神是人的梦想,人自会动心。
但这条通神之路是十分脆弱的:其一,它没有一套机制维系自身的存在,“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是没有的。它无时不“见”,而它面对的世界,以它的标准衡量,又无时不“无道”。它自身的纯净,使它完全不具备判断力——因为纯净是空,没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无从判断;所以“爱情是盲目的”,“爱使聪明人变成傻瓜”吧。其二,更重要的是,它最大程度的限定了神,使神服从于一种单一的情感,这甚至不如古代宗教,如希腊众神,他们虽然品行过激,性情偏执,但总统在一起所显示的力与智慧是全面的,又是高大的,可以去接近真正的神。而“爱”,一旦被确定,向上的、向四面八方的路,就全都不存在了。我可以理解“爱教”——至少试图去理解它,却不知“爱教”是否能理解苏格拉底之死或“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情感。我想不能吧,因为坚贞的信徒夜莺说:“哲学远不及爱情伟大。”这恰是最博爱的教徒面临异教时截然相反的严厉。
当然,王尔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不可能既生存又纯净,所以他有济世的情怀,《快乐王子》显然是,而爱的又一个信徒——燕子,又是一只鸟——则使它的信仰成为了慈悲心的佐伴。燕子不及夜莺那么坚贞:他看得出谁值得爱,谁只是调情、寻开心——这不是“爱教”给予他的技能。
注释[1]
也许很多童话、民间故事中,有可以被理解为“爱教”神迹的事件,比如起死回生(包括起“睡”回生),青蛙变王子等等;但这些其实皆有自然/超自然层面的事实性动因(颠簸、诅咒),体现不出和“爱”的确定的事实性关系。如果说这些是爱的神迹,那也只好说是“爱教”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无论怎样,如果要为“爱教”选定创世纪和福音书,那童话是不能免的吧。
——2005年3月。修改于2012年9月。
《快乐王子集》读后感(五):唯悲主義的童話
星相學幾乎異口同聲地宣稱,天秤座出生的人,對于美的人和事有着天生的敏感與熱愛。如果要推選出一個傑出的代表,王爾德當仁不讓地佔據頭把交椅。秉唯美主義之大旗,開同性戀愛之先製,很帥很坎普的奧斯卡愈發成為了當代文藝青年衆星捧月的偶像。誰想到,他會寫出那么精緻的童話呢?
九個童話故事,用唯美主義的準繩測量之,妍態畢露,纖毫不差,即便是通過我認為不甚華美的巴金爺爺的譯筆,也讀得出原文的“敏感與美麗”。從童話的角度考查,我卻發現他刻意地渲染了這種哀憐與悲傷的情緒,是對古典審美觀的順從?鮮有評論家把阿裏斯托芬托舉到高於埃斯庫羅斯的位置吧;或是現代文學精神的初啼?疏離和絕望成了丈量現代派作品屢試不爽的標尺。我寧願把這稱為唯悲主義:sad for sad's sake, if sad can be used as a noun.
換句話說,就是這悲來得太刻意。王爾德也許是不經意地投了機取了巧:童話一向是以happily ever after做為典範的結尾的,他卻處處逆行倒施,陌生化的傚果很買讀者的帳。《夜鶯和薔薇》裡面,學生最後拿到了夜鶯用生命換來的紅薔薇,卻遭到了愛慕虛榮的教授女兒斷然的拒絕,於是,他高高擎過頭頂的愛情,一剎那跌落在腳下,失去了這位忠誠的信徒。我們苦心經營起來的對一段浪漫愛情的期待,就這樣埋葬在了白紙黑字的紙間。《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拷貝了《夜鶯和薔薇》的故事骨架,小矮人心碎了,小公主不過皺了下眉。一切追尋的努力和覓得的欣喜,都在結束的瞬間化為烏有。小矮人跟美少年納息休斯(Narcissus)不同,後者在湖水中照見了自己的容貌,便愛上了自己,他卻因為在鏡中窺見了自己的醜陋,而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一個幻景的失去,宣告了一個嚴苛的現實寒冬的來臨。是不是生活在幻景裡要好得多呢?是不是暸解自己少一些,從心所慾而不是依理而行,也要好得多呢?那麼王爾德不啻於是對蘇格拉底的"know thyself"展開了批判了。
《星孩》是一個很好的故事,暗合了一個很經典的神話母題,這個母題在史瑞克的故事裡重現過,主角從星孩換成了菲歐娜公主。遺失的王子/公主,歷經千辛萬苦囬到父母身邊,接過王冠和權杖,從此國家太平,人民幸福。《星孩》至少在最后一段以前是一個喜劇的結尾,一個happily ever after的經典結尾。王爾德安排他在最后一段裡速死,繼位者也極壞,實在太做作了,我寧願把最后一段砍掉,把它當作一個經典童話來讀。
《快樂王子》引人之處,或者說引我之處,便在於它不做作的悲喜交加的結局。現實生活中王子的鉛心和死去的鷰子一同悲扔在了垃圾堆裡,但天堂之上,他們卻受到了上帝的褒揚和厚待。在幻想裡留一點理想的色彩,讓現實腐爛去吧!《自私的巨人》與《快樂王子》一樣,把巨人的死亡和天堂的歸宿重疊,讓結局悲而不愴,即使那頗有些靈異味道的天使小孩,也不會引發讀者一絲的驚悚。
《打魚人和他的靈魂》是王爾德最長的一篇童話,也是最耐讀的一篇。讀到開頭的時候,我以為會是一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繼續讀下去,又以為是一篇描述“人魚之戀”的愛爾蘭版白娘子故事;之後纔發現,這是一個王爾德版的浮士德的故事,不過主人公出賣靈魂,換取的不是智慧,而是愛情;做為靈魂的影子,有着和主人一樣的思想,被剪下來後卻因為沒有一顆跳動的心,漸漸地誤入了歧途——《機器貓》裡有一集,野比君就上縯過剪影子的閙劇,原來是從王爾德童話裡得到的靈感!到這裏又囬到了基督教關於人的善惡二元論,不過,打魚人經受了“智慧”和“財富”的雙重考驗,在他看來,沒有什么比“愛”更重要。唯悲主義最終把故事引向了不可避免的凋亡,伴隨著人魚和打魚人的先後死去。
正如王爾德所說的,“我們都處在溝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著天空中的星星。”(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果把這句話放到中學英語課上討論,老師往往會說,作者強調的是后一句。若如此,我倒真感到王爾德自身的悖論了:為什么把童話都寫得如此悲傷?請允許我大膽地篡改,以獲得與他的童話契合的氣氛吧:“Though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we are all doomed to lie low in the gutter.”
吾薦
200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