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楼》是一本由[俄罗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4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癌症楼》精选点评: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病床文学代表作。开篇出奇的好,中篇拖沓,又觉得人物群像太多有些碎片,直到尾声时才意识到这些人物的截面恰恰就是我们生活中所经历和看到的人,即便我们看不清他们的全貌,这些截面却恰恰切到了他们最脆弱又最可贵的一面。医院-医生、患者、探病者,和监狱、学校这些机构一样,永远都充斥着福柯的笔下纪律,规训,惩罚,矫正,一整套权力和他们的运作方式。 Chris
●1.索尔仁尼琴是对生活大彻大悟的人,所以他笔下的人,几乎都没有定下来的结局。而书中的诸多象征也有多重的含义,好比癌症楼,它既是地狱,也是打破阶级、一切平等、让人重生的乌托邦。2.叙事结构严谨,每个人的命运相互交织,但总的来说,是对科斯托格洛托夫一步一步深入的过程,一开始通过鲁萨诺夫充当不可靠叙事者,制造反讽的效果,再一步步贴近科斯托格洛托夫,挖掘他的故事和心理,使其形象多角度、且丰满。结尾太可怜了。
●“他不相信自己的理智,而相信自己的愿望,就这样,他满怀信心地走下楼去。去迎接死亡。”
●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理性,一个是道德。
●“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
●苏联时代是一整个人类时代的黑暗反思代表,但某斯一度是挂在天朝黑板上方的人类榜样。
●躺着可真好。真舒服。 只是在列车抖动了一下并开始启动的时候,他才感到心脏那里,或者说灵魂深处——胸中最重要的那个地方,突然往后收缩。这时,他翻了个身,俯卧在军大衣上,闭着眼睛,脸贴在装有面包的行李袋上。 火车在运行,科斯托格洛托夫的两只穿着靴子的脚尖朝下地在过道上空晃荡,像死人似的。
●最后两章非常棒
●看完三分之二了都没有分清名字。。(>_<)二逼黄瓜洛夫斯基
●卧槽姜明河是翻译的什么鬼啊。俄罗斯人名字本来就很难记了。这样斯基那样科琴的。尼玛好好翻译不行吗,一会儿以姓来称呼一会儿以名来称呼,一段话同一个人居然也这样,搞得什么鬼啊。完全靠情节对话在猜这个斯基又是谁。百年孤独什么名字难记跟这翻译比起来弱爆了!!!但书还是好书。集权下的大背景我的最爱…
《癌症楼》读后感(一):真实的恐惧和绝望
喜欢这本书
但是一直没有勇气一鼓作气读完
因为这本书借用的大环境——“癌症”——目前依然无法医治
读这本书能感受到真实的恐惧和绝望
比任何虚构的危机都能刺痛读者的神经
《癌症楼》读后感(二):遐想还是遗憾
最后两章太震撼了,奥列格出院之后写得很棒,有画面感。写信这个环节让人动容,和加薇是遗憾还是顺理成章,引发思考,结尾出彩。
全书很真实,笔触细腻,不喜欢的点是名字太长和整篇的悲哀之感。
癌症,生死,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同,形成鲜明对比,抛开政治不谈,有过病房经历的人能更好的认同,否则会觉得枯燥。
当读到最后会有很深的感悟,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活着,就是明天的太阳☀️!努力生活,珍惜当下!
《癌症楼》读后感(三):自由的、人性的、尊严的
利用中秋假期一鼓作气的看完这本书,甚至觉得有些快了,有点遗憾这么就看完了~~~ 这是本好书
或许这本书的所谓批判性在最开始吸引了我,但我觉得如果仅仅是批判什么的话,那就让这本书失去了光辉。
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性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这三点在整本书中都冲击着我。人民选择活下去,那么就让我们自由的有尊严的活下去,不论时间的长短。
这本书没有那么阴暗的感觉,相反,我觉得总有阳光照进来。
《癌症楼》读后感(四):也论索尔仁尼琴
我个人认为,索尔仁尼琴从思想和经历上说可以说是现代的普拉图,可惜在学术研究上简直是毫无章法。他虽好思考,可是却是一点也不善于思想的,他越想越想不通。他常常分不清哪些是自己主观的揣测,哪些是客观的经验事实。他的著作写来写去,表现的最为强烈的还是基督教印象的浮现。他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影响颇大,可是在对西方文化`尤其是俄罗斯文化的认知上,他的影响却又是错误的影响。
《癌症楼》读后感(五):给人慰藉和力量。
写文革时期遭受不公待遇,知识分子劳动改造打入牛棚、知青下乡遭受不公、苏联大清洗迫害人、二战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呼唤人性温暖之类的小说是我最喜欢的了。 别的书总会有各种理由中途放弃,但是这种小说总能吸引我一口气读完。 这种故事用能给我强大的力量。每当我读到主人公面临苦难,心中永存对知识良知、恢复名誉、世道改变的追求的时候,就开始肾上腺激素飙升,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这种感觉,就像卓娅听完科斯托格洛夫痛说革命家史,迅速被他俘获了一样。这周读《癌症楼》,真想跟科斯托格洛夫当场私奔到他的流放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