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楼》是一本由(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癌症楼》读后感(一):命运的传送带上我们都彷徨无措
春天到了,天气开始晴朗,冬日的阴霾渐渐褪去。
贝利亚死了,最高法重组了,内务部的基层干部也会客套了,啃骨者又活了过来。
然而那些死去了的人呢?活着的啃骨者又何尝是个完人?
在癌症面前没有阶层的区分,但是出了癌症楼的大门,有的人会坐着莫斯科人走,有的人却得向司机祈求才得到一串羊肉串。
看到一个白领可以清楚记得自己领口尺码,那种世界观崩塌的感觉直让我觉得触目惊心。战胜癌症,不过获得苟且生活的门票;想以军人荣耀的方式去死,却在劳改营和流放地激发了生的欲望。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活着,但没几个人可以选择怎样地活着。
各色人等在癌症楼进进出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生活的万般到来的巨大思想鸿沟可以在提及治病草药时大家意见出奇一致。
生是本能,没人想死。当命运把流放、欺骗、背叛放在你的身上不断碾压你,用癌细胞无时无刻的扩散折磨你,用断腿、丧失性能力为代价换取可能无多的日子,愤怒已是无力表达的了。惨然的笑,或是一切。
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的一滴水,被裹挟而不知远方和未来。报纸的只言片语和监督官的变样,似乎可以瞥见以后的不同,但那又能怎么样?大胡子可以让贝利亚搞清洗,但他也可以被玉米专家弄死,勋章爱好者同样可以这么做。
没人知道会怎么样,“他们”只要能活着就好了。可以忍受购买日用品几个小时的排队,可以忍受被当做异己分子驱离,甚至可以在劳改营对曾经的卫国者武力相向而自言只是工作要求,至少我还能活着,对“他们”来说。
没人能逃离这个时代,没人能逃脱死亡的归宿。就像现在传送带上被送往终点的途中,不知道手放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应该最后再去踢个球或者抽一根烟。彷徨和无措,几乎占据了全部。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啊,阳光总会来,但你却不知道,只能傻等,无可改变。
《癌症楼》读后感(二):“熬过一切,活下去!”——索尔仁尼琴《癌症楼》微笔记
22.似锦:【舒卢宾教授的控诉】
教我改变大纲上课,我就改。
要我停止授课,我就停。
教我退而当助教,我就当。
教我退出助教,我就退。
教我去当图书管理员,我就去。
教我去烧书,我就烧。
我一切都忍下来了,把孩子拉扯大,她念完大学,成了报社编辑,可却写出了这样的抒情诗:
不,我不想后退!
求饶我可不会。
既然非打架不可,那就打吧!
是亲爹又怎么样?还不是照脖子上捶!
——2016-9-8丽江
《癌症楼》读后感(三):癌和时间
奥列格就这样走了,在病痛和十多年的禁锢后,又去了他印象中美好的流放地,他怎么能留的下来,留在薇加身边,开始依稀的未来?癌症楼出来的半天已经让他觉得不是人样,那琳琅满目的橱窗,那美味的肉串和冰淇淋,以及他那裹着军装消瘦的身体和囊中羞涩,最后那两卢布的紫罗兰都显得苍白,他是迟早要死的人啊!还有那么多人,放射科主任东佐娃自己也患了病;官员鲁萨诺夫最终也被疾病打掉了傲气,最后坐着高档轿车出院,那一丝骄傲和希望不知能持续多久;可怜的焦姆卡才17,锯了腿,谁能保证不转移,还有和阿霞的同病相怜下的爱情呢?瓦季姆是不抱希望了,但他争分夺秒的研究是否会在他仅有的时间里给地质勘探的历史划上属于他的一笔?大部分人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可准备了能怎样,毕竟那都是现实,接受不了的提前到来,也会在片刻后意识空灵,会有些后悔和怨怼以及不屈,但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时间和空间依然会轮回,总有那么一刻,我们会看着云卷云舒,微笑。
《癌症楼》读后感(四):读过《癌症楼》
看名字,不喜这题材,但搜下某宝,根本检索不到这书,那我就一定要买了[doge],某东让可买。看了确实不后悔,很赞,通过一个病房中的一批人的遭遇,反应国家的意识形态,每个人物在作者笔下都写得鲜活,不愧是“俄罗斯良知”的人物,一些角色估计就是作者本人生活上的遭遇,一些想法也通过书中人物表达出来了。
主角奥列格,外表粗俗,一些话语也粗俗,性格上很符合罗曼罗兰的话“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其中一章节他大骂病房中体制内的鲁萨诺夫,表达了自己虽然当过军人,进过劳改营,又被流放,但他依然热爱自己的国家,索尔仁尼琴本人也是如此吧;舒卢宾,深藏不露的高手,一句话就让病房内的争吵停止了,作者通过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愿景,体制内有良知的人,但为了生存,矛盾的执行老大哥下达的任务;鲁萨诺夫,体制内的人,热爱老大哥,靠告密上位(作者倒也没故意贬低这类人,毕竟这种人太多了),第一眼内心就排斥奥列格和舒卢宾,确实是物以类聚啊;瓦季姆,极度专心的人,极度珍惜时间的人,知道自己时间不多时,还是努力的看地质类的书,希望能写出点什么,会对后人有用,有点地位家庭的孩子,小时候也喜欢老大哥,但是长大后,看了不少书后,觉得老大哥的话语不咋地[doge],不再盲目崇拜;焦姆卡,缺乏家庭关爱,而独自成长的少年,自卑,资质平庸,但努力学习,希望出院上学不至于落后。还有一个极度乐观主义者,一个极度悲观主义者(提出了“人靠什么活着”,这真是一个大命题,病房里的人,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回答)。医师列夫,实干能力强,但是医院制度不行,走后门进医院的人太多,妨碍了他的工作;东佐娃,真是累成狗的人,她的章节另一点想说科学的进步,到底给人类带来了好,还是坏,她的老师望闻问切的水平已经相当于是活X光,那么医学是进步还是退步了,而且X光还有副作用的;女医师薇拉,应该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吧,医术好,对病人亲切,美丽,知性,天生的贤妻良母,可丈夫战死,亲人一个个离去,过着独居的生活,男主人公爱慕她,感激她收留自己才得以活下来,但他认清生活,在情感上保持着远观,不越界。
随便写写读后感了,想说的还很多,文字编辑排版太累[哆啦A梦汗],作者的《古拉格群岛》,三倍厚于这本,只能安排明年再看了[衰][哆啦A梦吃惊]
《癌症楼》读后感(五):永久
科斯洛格洛托夫现在又是孤身一人了,他正在前往流放地的火车上睡觉。那个肿瘤还在,不过已经不太碍事了。一切就像是疼痛引起的幻觉,随着身体的康复慢慢蒸发。 政治形式发生了变化,他可能过几个月就自由了,然而他所曾经历的屈辱磨难痛苦,又算做些什么呢?历史是不留情面的,人性的混乱需要牺牲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科斯洛格洛托夫从癌症的魔爪下逃了回来。那座13号楼,以及那几个尽力拯救他生命的医生,以及薇加那个唤醒他的生活的女人,那些粉色的杏花...都离他越来越远。不过别担心,时间会冲淡一切,回去吧,回到生活中去,回到流放地,回到安宁...... 现在科斯洛格洛托夫又是孤身一人了,永久。像星辰一样,像银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