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舟》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5,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舟》精选点评:
●。。。。没看懂,果然先锋 。
●总觉得缺点什么,难道这就是空白?
●格非最近不到不正,研究《金瓶梅》,赚钱去了。迷舟,先锋派,奠基。一般。比起孙甘露不够疯。
●旧的味道。
●《迷舟》:通过设置“空白”还原生活的神秘面目,通过前提的种种偶然造成最后恰如其分的误杀。格非真会设置悬念,放在1987年难怪就火了。
●迷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萧给算命老人扔了一枚铜板,老人一边收拾一边说:客官莫非有意算一卦,是婚姻还是财路?萧说:生死。然而要说不够宿命..开始不觉得可是回头再看出现了酒的时候都莫名出现了警卫员
●当作散文来读的,《相遇》集子里最喜欢的一篇。
●需要再读第二遍= =
●超过同时代的余华
●早期叙事风格令人头脑昏涨却又十分沉迷,走迷宫的乐趣。每一篇都有喜欢的点,但还是觉得《迷舟》最妙,读越多分析越多越喜欢啊。
《迷舟》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等你来听
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已经泛黄了 但是小小的一本吸引了我 今天刚读完 本来想写一篇书评 现在来不及了 空了补 每个故事很短小 不用担心读的周期很长 忘了故事情节 虽然有些小说的套路 但是格非叙述故事很认真 能把平凡的故事写的步步紧逼 让人想继续看下去 也是一个很成功的点 格非貌似喜欢在情节紧张激动的时候不写标点符号 影响最深的是《青黄》 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点 描写到女人时 为什么总是要从脚趾开始哈哈哈
《迷舟》读后感(二):《迷舟》读后
作者格非,先锋派作家。代表作《迷舟》、《风琴》、《褐色鸟群》。
与孙甘露不同,《迷舟》有完整的叙事。如陈晓明所说,不过是把故事的高潮部分给抽掉了。虽然如此,从“读书家”的读书经验来看,能补完小说的两种情节,或者是把消息告诉了哥哥,或者是与杏竟无语凝噎。
如果细读文本,《迷舟》的确有很强的抒情性。可惜啊,读者急不可耐的想下一篇东西了。天已经突然亮了。黎明的暗红的光消失之后,天空飘飘洒洒地下起了小雨。面对那管深不可测的枪口,萧的眼前闪现的种种往事像散落在河面上的花瓣一样流动、消失了。他又一次沉浸在对突如其来的死亡的深深的恐惧和茫然的遐想中。他回忆起道人闪烁其词的忠告,现在,迫使他跨入地狱之门的似乎不是盛满美酒的酒盅,而是黑糊糊的枪口,他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丝遗憾。他看见母亲在离他不远的鸡埘旁吃惊地望着他。她已经抓住了那只母鸡。萧望着母亲矮小的身影——在抓鸡的时候她打皱的裤子上沾满了鸡毛和泥土,突然涌起了强烈的想拥抱她的欲望。他在听到枪声的一刹那,感到有一股湿乎乎的液体贴着他的肚皮和大腿往下流。
《迷舟》读后感(三):阅读《迷舟》的插曲
格非的这篇《迷舟》我读了两遍,原因是第一遍没有看懂。第一遍看完时心里想的是:这竟然就完了?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原因,第一遍读真的不知道格非想要表达什么。于是,带着疑惑去网上搜看了这篇小说的一些赏析,心中的困惑有了些答案,感到心情舒畅了许多,但这种舒畅远远比不上随即而来的后悔,后悔没有耐下心来再读一遍再想一想而是过早的解开了谜题,使我第二遍再读的时候便觉得新意少了很多。
在我知道了萧旅长最终被警卫员连发六发子弹打死了后,我不由自主地就会觉得格非在前文的所有描写都带着伏笔的作用,再看那个我初读时以为忠心耿耿的警卫员就愈发觉得他像是一个眼线。举个例子,文中在写到萧家乡的马三大姐来找他托警卫员通报,但萧并不想见时有这样一处描写:“警卫员还站在原地,他没有伸手捋掉脸上不断滚动的汗珠,而是怔怔地看着萧,等待着他的答复。”初读时,我觉得这很自然,但再读时我就忍不住地想这个警卫员一定是特别想让萧见见这个马三大姐,好偷窥监视他,获取他通敌的证据。我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有点龌龊,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没什么特殊含义的细节,只是在描写一个军人履行职责时的动作,但我却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来看。
于是我忽然想起了近代史纲课上老师讲到关于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时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说:“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应当论世知人而不是知人论世,就比如说我们来研究李鸿章这个人物到底是好是坏,是爱国的还是卖国的时,不应带着已有的判断来去解读历史事件,而应当从历史事件出发去分析人物。”当时听这番话还没有多大的感触,但现在却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哲学。
这也给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提了一个醒,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解读过它的人已经千千万万,这千千万万的解读也好也不好,好是因为我可以借鉴参考前人的想法与思路,不好是因为我可能会因为他们的解读而束缚住自己思维的展开,以一种已有的陈旧的观念来看问题,而少了创造性。所以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尽管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被剧透”,但仍要努力保持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不论对阅读兴趣还是作品分析都是有益的。
《迷舟》读后感(四):迷舟何往
格非《迷舟》以萧七天的经历顺序记叙,离开棋山—来到小河村奔丧(视察情况)—与杏偷情—被枪杀。是“侦破式‘陷阱’结构。但在叙事风格上,它并没有侦探说战争小说那 种紧迫感,反而让读者有一种柔和,甚至是诗意的感觉。那些如诗如画般的景物、环境描写以及儿女私情的穿插,打破了本应是紧迫的气氛。《迷舟》的主题则是揭示历史与现实的无序,也就是人类命运的无常。这也正是通过萧的亲身经历中的巧合和偶然性来展现这一主题。
《迷舟》通过叙事时间的来回跳跃,就是萧七天的行动序列中,运用追叙和回忆的方式叙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来回交替,这种叙事时间上的交替起到了间隔小说紧张情节的作用。在视角上,作者用了非聚焦型(又称零 度聚焦)。因其全能型的视角,在叙事层转换不受在场人物的牵制,在叙事时间上的跳跃也比较频繁,也不至于对一萧七天经历为核心叙事造成阻碍。《迷舟》包含了两条线索,而这两条线索则是由回忆连接起来的。两条线索在作者的叙事中一直延伸着,没有交接,“萧去榆关”是他们的交点,也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然而因为“萧去榆关”这个关键情节被“空缺”了,最终造成了两条线索的突然的终结,而它对于战争还是爱情都是至关重要的。或许在三顺看来,萧去榆关是去看望情人杏,因而莫名其妙放掉了萧;而时刻紧跟萧的警卫员认为他是去给驻扎在榆关的哥哥的敌军通风报讯。不同误读使战争与爱情这两条线索错开,然而萧去榆关到底为何的“空缺”使这两线索又连接起来。警卫员武断的一枪填补了空缺,其实警卫员也只是接到命令这样的命令“只要你去榆关,我就必须把你打死。”这就说明警卫员或许也不知道萧去榆关是做什么。“萧去榆关到底为何的‘空缺’永远存在,使这个‘空缺’变成了‘不在之在’,它不是无,而是无限。这展示了格非高超的空白艺术。”空缺在这里由一种单纯的技巧手法变得具有结构性功能,从而直接引发小说的焦点和高潮。而在传统的小说中高潮往往是小说详细,笔墨最重的部分,但是格非却不仅没有详写,甚至是空白。传统叙事要求故事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符合因果必然规律,让叙事者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来讲事 一切,表面看来《迷舟》采用的似乎也是这样的一个非聚焦型叙的视角,本应是一个全能的叙事者,却把高潮的部分省略了,打破了故事的完整性,逻辑的因果必然性。
在格非的小说《迷舟》的叙事中,我们能够发现格非是很注意在那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停留和环境描写的,去捕捉那些与习惯感觉方式很不相同的一种表达情感,那些苦难和不幸的因素都转化成了“审美”的情境。这种和谐优美的下我们很难感受到战争在即,作为战争双方互相争夺的这个小村庄,竟然是那样的宁静、 安详,就像是世外桃源。这种环境描写是与故事应有的氛围 是不相符的,正如余中华在《有意味的形式—论格非小说的 叙事艺术》上所说“在危急时刻品味诗意,在激情时刻体会孤独,情境与感觉发生了严重的错位,从而突出了话语情境的多形特征,使情境表现出一种异常状态。”环境在格非的小说中已经不再作纯客观的描摹。关于主人公萧的死亡,很多人导致他的死亡,包括他的情人、他的表舅,包括他情人的老公,包括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参加了北伐军,他参加了孙传芳的部队——包括了很多人,只有他的母亲跟这件事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最后会发现,他在逃亡的过程中,正是他的母亲怕鸡从院子里跑掉,把院门关上了,他最后逃生的希望就被他母亲关上了。故事的最后:“警务员站在离他只有三步远的地方,非常认真地打完了六发子弹。”这句话把警卫员的性格完全勾勒出来了,正如前面交代的:墨守成规、愚钝、呆板,所以他对任务的执行是非常认真的。他在这个悲剧中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