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22 00:1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读后感摘抄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是一本由克劳瑟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7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精选点评:

  ●很厚的一本书,都说是工具书必备,个人却觉得当工具书是很不爽的。虽然所收词条数万条,真正用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还是得上wikipedia。但是没事自己翻翻是很棒的翻译基础,能打下不错的基础。既对常用文化用词有中英对照解释,又有大篇的对欧美国情、社会、文化等内容介绍。当书看不错。

  ●值得买

  ●2011-01-19想读 | 在看法律方面的词条,专有名词翻译得多少有点似是而非,作为辞典会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始作俑者——就像长评里那个有三个不同译名的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对着目录把长词条看一遍,就像读百科全书。

  ●学到很多欧美的文化知识。

  ●读吧

  ●wikipedia最终将秒杀这类辞典吧...

  ●还行

  ●非常有趣

  ●这本书是社科院的几个自以为是的人翻译的,错误百出。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读后感(一):不是翻译,就没有必要家里藏一本

  在图书大厦翻了一下。

  首先,我觉得要弄清人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如果是涉外的语言翻译,有必要买,这是一本不错的手头工具书。

  如果是想装装门面,也可以买,放在书架上挺唬人的。

  如果你就是想了解一下英美文化,我建议你翻翻就可以,很多东西和普通人生活来说并没有什么关联。

  韩国有个漫画家画的《漫画英国》《漫话法国》《漫话日本》等一系列东西,对于想了解外国文化的人,是值得推荐的,很多图书馆都有借。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读后感(二):值得购买的一本是书

  这本书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字体不是特别大,但是看起来一点也不累眼。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来讲,当然每个条目不会介绍的特别详细,了了数语,这也够了,对我来说,想要详细了解的再上网查就是了,但是如果没有这本书,都不知道上网查什么。

  这本书放置了许久,昨晚又拿出来翻了几页,又重新喜欢上阅读这本大部头。

  翻译的挺好,但是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同一个人名,前面出现翻译成这样,后面出现又是另一种译法。

  故名思议,书里只讲到了“英美”文化,对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没有太多涉及。

  内容涉及到很多儿歌,人名的介绍最多。

  总之,这是一本赏心悦目的床头好书。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读后感(三):好书的遗憾

  毫无疑问,我买这本书,不是为了没事看着玩。我是个编辑,我需要各种各样的工具书。对于牛津的辞书,又是商务这家老字号的工具书出版社,我当然是放心的,书一出来就买了,也不嫌贵。

  昨晚查一个译名,National Maritime Museum,有独立词条,译作“英国海事博物馆”。

  我又查Greenwich,该词条英文释义中也有National Maritime Museum,译文却是“国家海事博物馆”。

  再查Royal Observatory,英文部分也有National Maritime Museum,译文却又是“国立海洋博物馆”。

  十分钟之内,在同一本词典里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译名。这让我对商务的信心大打折扣。

  也许,多人翻译的缘故吧。于商务,尤其是商务的工具书,难免苛刻一些。

  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迷信工具书,不应该迷信权威出版社。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这本书我从今年元旦开始看,大部分时间匀速每天4页,看到最后才快起来,结果6个半月看完了这本厚达1744页的书。

  很好的一本书,只是价格昂贵(¥168.00),每个词条是双语的,我主要看汉语,有疑问的地方再去看英语。这样一本书,不应该只是当作词典查阅,最好是通读一遍,可以填补好多知识空白。我在看的过程中,就发现几处以前在翻译中犯过的错误。

  译者主要是中国社科院的人,翻译质量不算完美,不过反映的也就是目前普遍的翻译水平,所以不用苛求。有错译,另外主要的问题是对一些专有名词的译法上,弃已经约定成俗的译法。

  下面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些译得不理想的地方:

  881 提到David Letterman的节目“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译为“《与戴维·莱特曼共度良宵》”,莫名其妙。

  888 “文森特·梵高的《阿尔勒的卧室》”,这里应为“《阿尔的卧室》”。

  894 关于“莱纳斯”(Linus)的词条,中间提到He is a small boy who is usually seen holding a blanket for comfort. 译为“他是个小男孩,出现时通常抱着一床毯子取暖。”“取暖”就译得不合适,这个男孩是Snoopy漫画中的人物,时刻拿一条毯子是为了有安全感,而非取暖。

  949 把Henry Mancini译为“亨利·曼西尼”,想当然用英语发音,而不是意大利语,应为“曼奇尼”。

  1154 把Paki(巴基斯坦佬)词条中原来的“BrE infml offensive”漏掉不应该,因为这是个蔑称,不能随便用的。

  1196 把歌名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译成了“当你希望在一颗星星上”,而应是“当你看着一颗星星许愿”。

  1202 不知为何把Sylvia Plath的姓译成“普拉茨”,而不是“普拉斯”。

  1221 把《小人物日记》(The Diary of a Nobody)译成了《乡村牧师日记》。

  1222 把卡尔·波普尔(Carl Popper)译成“卡尔·波珀”。

  1319 把通用的“公路片”(road movie)译成“行路电影”。

  1413 把西德尼·谢尔顿(Sidney Sheldon)译成“悉尼·谢尔顿”。诚然是一个词,但是作姓名时不应该这样译。

  1436 把名片《数火车》(Trainspotting)译成《收集机车号码的人》。

  1567 把书名《杨柳风》(The Wind in the Willows)译成《柳林来风》。

  1634 把《北部湾决议》(The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译为《东京湾决议》。

  结语,尽管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尚未达到“词典”级别的精确,但是这仍是一本知识性、趣味性兼有的好书,够权威,而且因为是双语版,也不会太误人子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牛津英美文化词典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