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一本由苏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精选点评:
●一本易讀的法學科普讀物竟斷斷續續地看了快兩個月,懶得讓人慚愧,看到後面都快忘了具體講了什麼。 印象頗深的是,作者行文嚴謹,唯恐掛一漏萬。 “努力使人們看見那些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為所見的東西。”“上帝並沒有因為我們曾指出過他人的錯誤,或者因為我們在理論上懂得主觀對客觀秩序的塑造力,而豁免我們犯類似的錯誤。”“事后理解的往往是生活的道理,但生活本身不僅有道理,還常常伴隨了情感。”
●苏力 严谨的思维和表述 值得一赞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原来是苏力老师一段时间论文的合集,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也是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给人一种全书没有固定主题的印象。但是当这本书读了一大半时,惊奇的发现,其实每篇文章不都是在讲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话题嘛?苏力老师精心挑选入选本书的文章,无不是在批判建构性的法律全盘移植模式,强调制度形成是一种自发的秩序。(比如论我们法学的特点这篇文章)还有就是在建立普遍的适用的法律制度时,不要忘记我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要关注地方性知识。(如法学教育随想和透视中国农村司法需求) 苏力老师写文章似乎有另外一个人格,苏力老师的文章就在回应脑中这重人格不断的追问,也带领读者思维螺旋式上升。
●每一篇关于人类社会的深思。
●全书浅显易懂,即使没有法学背景,读起来也会很容易,结构清楚,逻辑缜密,是一本好书。
●阅读实践,反思规范
●带有苏力那种“谬论才是真理”印记,然而比不上《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和《送法下乡》的体系性,沦为一本法学杂文集。还有,别他妈再引用你的波斯纳了。
●拖延了两个星期,2020年开张啦
●论述“法”字缘源真是深得我心。
●好多法律问题和医学问题都有相似性,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一):法律问题,也可以性感的可爱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格局。这本书一版再版,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即便是不认识苏力老师的朋友,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他的格局。
作为一名法学学生,这本书是我真正意义上自己选购的第一本法律读物。一篇篇文章,既是一个个故事,也是一处处法律思辨的光彩——原来法学还可以这么去研究,原来法律可以如此有趣。
这本书里有大道理,也有小趣味,值得推荐。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二):很有感触的话语
“有意义的质疑必须基于特定语境”我们要从历史的眼光语境化地理解先前的的各种制度的优劣利弊,而不是从今天的自我道德优越审视历史,把复杂的历史问题作为一种道德化处理。一个制度的1%的弊端对某个个体来说有可能是100%的弊端 “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务实、更冷静,有时也许会被人认为有点‘冷酷’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福柯;权利并不是哪一个人绝对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可能会发生流变得关系。
我们永远不放弃理想,但又不能永远高喊理想;成天高喊理想完全可能是无所事事、放弃理想的另一种方式。我们需要吆喝,但只吆喝不练的把式不是好把式,甚至有可能是假把式。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三):喜欢的句子
“有意义的质疑必须基于特定语境”我们要从历史的眼光语境化地理解先前的的各种制度的优劣利弊,而不是从今天的自我道德优越审视历史,把复杂的历史问题作为一种道德化处理。一个制度的1%的弊端对某个个体来说有可能是100%的弊端 “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务实、更冷静,有时也许会被人认为有点‘冷酷’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福柯;权利并不是哪一个人绝对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可能会发生流变得关系。
学术的目的不是挑战,也不是反抗,不是提出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因此只能“独怆然而泪下”的思想或观点,而在于推进理论的解说力以及这种解说力中蕴涵的(因此是尚未工具化的)更有效率地改造世界的进路、角度、方向和方案。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四):书摘一部分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苏力 1为什么建立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的变化:增加了个人选择、婚姻自由(尤其是离婚自由) 婚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 婚姻涉及利益分配,不仅仅是爱和性,会有财产、孩子、生活保障问题 如何保实现证离婚自由?要分割无形的财产 婚姻功能:生育、基本社会生产单位 并非婚姻自由的原则或理念,而是社会生产方式或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婚姻形态 设计更好的婚姻制度 2市场将分散的欲望集中起来,再规模化生产、消费。 隐私 限制传媒 3语言的哲学观 图像语言观—— 语言和思想的暴政——语言和现实不同 词语和现实没有对应关系,任何词语都有局限性 “正确”的词语无法改变现实,“反省”行动 警惕“政治正确”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五):旧梦重温
当初是在图书馆看的这本书,最有印象的是作为书名的那篇文章,还有作为第一部分的标题,“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由于偶的收藏癖,还到处找这本书以及同套书中的《“木腿”正义》、以及苏力同年出的《阅读秩序》哪儿有卖,差点找广州的同学帮忙找找,呵呵,《阅读秩序》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买到,前面两本却始终无缘(后来听说有同学在琉璃厂买到过两本《“木腿”正义》),真是一书难求啊。
说点正事,苏力教授的“制度崇拜”以及此后必以美利坚如何以反观和对比中国,在此书中当可见一斑,亦不妨视为其此后一贯立场之滥觞;看到很多人都说苏力文风拖沓(包括所谓社科江湖老大邓先生),我倒觉得颇可以接受,因为觉得看老外的论文,也多半如此,只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是外国人,所以也没多少人嫌弃,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