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1 04:11: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1000字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是一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08-1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精选点评:

  ●赞~!

  ●译者是“上帝”,通晓几十种语言,好讽刺........

  ●其实我没太读懂

  ●这个很好看,很好看!但至今为止都没见到一本不山寨的

  ●陪我度过了高三那一段特殊的日子。 因为游客他,而不孤独。

  ●从无锡看到西藏从西藏看到洪泽从洪泽看到青岛大连格球山终于在去延吉的火车上看完 信息量大到爆的好书

  ●一百年後没有你也没有我

  ●“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是无法复原的,那最狂乱而又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

  ●混乱的盗版也掩盖不住作品的光芒!不负盛名。 “犹如在瞬间把一首长诗撕成碎片,扔进了遗忘之中”——终章

  ●这个版本有不少错别字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一):买它,是为了补缺

  这个版本,不是最好的版本,但当时买它,是为了补缺——N年前曾买过一本,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见了,或者是借给谁了。结果找了N个书店、花了N年的时间,才找回来,书已经没有兴趣再从头翻到尾了。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二):无法治愈的旷世伤

  孤独是一种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顽疾,它渗进我们的血液之中,寄生在心灵的暗处,就这样忠心耿耿地陪伴我们一生。祛除它无疑是徒劳无功的,无疑等于另一种自我毁灭。正像《百年孤独》昭示的那样,它是人类的一种家族遗传病。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三):“我知道你老了”

  想了想,给4颗星吧。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亡,带出拉丁美洲百年的历史变迁。作者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很强烈。全书一开始的老吉普赛人虽说不是主角,却贯穿了全书。见证了这个家族的盛,也从一开始就预言了它的覆灭。

  “我知道你老了,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你已经这么老了。”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多么无奈的一句话啊。奥雷连诺上校的儿子们被当政者以各种方法暗杀,本已深居简出的上校愤怒了,找到他曾经过的战友,要求再次起义时,他的为养老金苦苦诉求的战友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是多么无奈啊,不管曾经多么意气风发,最终还是得随波逐流,任人宰割。

  书中还有一个关于几千人的大屠杀的事件,军队用欺骗手段召集几千罢工工人聚集在火车站附近,一通扫射后用火车将尸体运走。悲哀的是,幸存下来的阿卡迪奥第二试图向人们揭露这一真相,人们却不相信他,人们相信的是政府所说的:“工人们和政府协商一致,停止罢工,已经各自回家去了。”这次屠杀事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唯一知道真相的阿卡迪奥第二也被人们认为神经错乱。自此,当政者编造的谎言便成了实实在在的真相。

  另外提一下,这本书人物太多,关系十分混乱。我看的时候常常得思考下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这确实看得是十分纠结。整个家族似乎只有第一代比较正常,后来的家族关系真是乱七八糟的。

  :百年孤独是翻译成one hundred years solitude好呢还是 lonely in a century 好呢?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四):《百年孤独》的糊涂账

  前几天,老婆大人不知从何听到《百年孤独》,非要我找一本,门口书店没有,就在当当上定了一本,只有中国戏剧出版社宋瑞芬翻译的。后来又找到了南海出版公司的黄锦炎译本,对比一下发现了《百年孤独》的糊涂账。

  《百年孤独》是世界名著,完成于1967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贡多百余年的历史。1982年,作者马尔克斯凭借此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该书也成为世界各地出版社的“香饽饽”,至今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印数多达1000多万册。

  1、中文版《百年孤独》曾经有好几个版本:北京《十月》杂志在该书获奖当年就部分选译了《百年孤独》;同年,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推出一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其中以《一百年的孤寂》为名翻译了《百年孤独》,译者宋碧云;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在1982年推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让马尔克斯和拉美文学在国内一下火了起来,随即在文学界引领了魔幻现实风格的创作潮流;两年后,《百年孤独》在内地同时出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两种译本,前者的译者是高长荣,由英译本转译而成,后者的译者是黄锦炎和沈国正,根据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1972年版由西班牙语直译而成,尤其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这一版本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推出了珍藏本《百年孤独》。中国有不少作家在写作生涯中都受到《百年孤独》的影响,如莫言、张贤亮、余华等人。

  2、《百年孤独》原书20章,本版(中国戏剧出版社宋瑞芬翻译)19章,缺一章。经本人核对缺原书16章,本版的16章是原书的17章前边胡乱加了一段,……,本版的19章就是原书的20章。本版是黄锦炎译本(80年代在上海译文出版,后来在浙江文艺再版修订)的盗印,略加更改,每一章只改第一句的半句话。比如第一章的第一个半句黄锦炎译本“许多年之后”,本版“很多年过去了”,除此之外全部一样,包括标点。一笑。

  3、马尔克斯没给中国版权。1991年,“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生效后,中国有好几家出版社,都曾想买下它的版权,但都被马尔克斯代理人开出的5年25万美元的版权费吓退了。而随着拉美文学近年来在中国的阅读热潮的衰退,对《百年孤独》感兴趣的出版社更是所剩无几了。故坊间全是非法出版,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百年孤独》主流出版社(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均不出该书的原因。大概要等老马死后50年,版权成为公版才行吧。唉。

  4、本版的译者宋瑞芬,不只是何方神圣,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名著系列全系次一人!包括《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源氏物语》、《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海底两万里》、《悲惨世界》、《呼啸山庄》、《牛虻》、《莎士比亚悲剧》、《傲慢与偏见》、《茶花女》、《莎士比亚喜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复活》、《羊脂球》、《十日谈》、《童年在人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母亲》、《我的大学》!我的天!包括了英、法、鄂、日、西班牙、意大利,诸多语种!宋瑞芬,牛人也,堪比钱钟书、季羡林。

  5、此版装帧不错,软精装,打折后很便宜。如果不是缺章,随便翻看还是不错的。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五):百年的孤独

  “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这是《百年孤独》的诺贝尔的颁奖词,高度赞扬了其文学与历史现实的价值。而我想写的读后感,无关批驳,无关哥伦比亚,无关历史,只与故事情节相连。

  读这本书有些许涅槃的感觉,布恩地亚七代人的命运循环交织,家族的命运在霍塞•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亦或是雷梅苔丝和乌苏拉的身上不断流转往返。亦如乌苏拉在垂暮之年发出感慨:“时间像圆圈一样,我们又回到了刚开始的时候。”

  作者在书中吝啬地只赋予了乌苏拉•伊瓜兰以最完美的品质——坚毅、倔强、热情和昂然的生命力。这个耄耋老人目睹了布恩地亚的兴衰,子孙的跌宕与死别,面对无数的葬礼,经历病痛,以及孤独,终在不断萎缩的身体中以一个圣婴的大小体型走向生命的终点。在她年轻时我无法走近她的内心,而在她送别了丈夫,双失去了光明后,她重新投入家庭生活的不屈不挠与无奈才一点点地融入我的血液。

  另一个让我困惑而后同情的是阿玛兰塔。她的嫉妒与仇恨,对姐妹之情的淡忘和至死的诅咒曾让我退却与害怕。在她的坚持与上帝的安排下,皮埃特罗全身心的专注于她,她却微微一笑,说“不要那么天真,我就是死也不与你结婚。”同样的,赫里奈多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以死亡为代价争取来的爱情却又弃之一旁,不禁让人心悸与胆颤。反复地翻阅才明白她身上同样受着孤独与恐惧的缠绕与折磨,她对爱的惧怕胜过了独自老死。她对男人的缓慢折磨并非出于报复,而是爱情与怯懦的殊死搏斗。在她的内心深处,涌流着一汪最为温柔的泉水。而那条至死系在她手上的黑绷带同样昭示她可悲又无奈的一生。

  孤独老死的还有她曾经的姐妹,也是彼此的敌人——雷蓓卡。这个内心焦躁,情欲外露的女人是真正唯一具有无限勇气的人。当上校最后一次见她时,她在屋内的阴影里,在凝滞的大气里移动,骨头里闪烁着磷光。这个带着父母骨骼来到布恩地亚的外人,曾在泥土味中,在皮埃特罗芬芳的信笺里,在丈夫地动山摇般的床上徒劳的寻找虚荣,最终在孤独的房屋中找到了安宁,走向生命的终点。

  还有浓重的一笔是庇拉•特内拉,这个与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女人,在等不及所爱之人而与无数人发生关系的可怜之人。一副塔罗牌能精准地算出布恩地亚家族人的劫难,但我想,若她得知她自己这一遭人生,是否会反抗和挣扎,还是任由时间的洪流把她卷入万劫不复之地。岁月垮塌了她的皮肤,磨灭了洋溢的热情与鸽子般的笑声,留给她一副日益肥胖的身躯与死时仍怀着的胎儿。她是勇敢的,来来去去的人践踏完她的身体离去,她养育着孩子,仍坚强地存活。时光拭去了躁动,留给了她平静与无法填补的孤独。

  原谅我评价的都是女性,她们并非都是主角,只是同样身为女性的我能赋予她们更多的同情与理解。书中一个又一个霍塞•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都有着自身鲜明而又独特的形象色彩,他们的矜持沉思、愁郁孤独又或是堕落颓废,奢靡荒淫,对墨尔基阿德斯留下年百年预言的羊皮卷的孜孜不倦,亦或是辗转于战乱、政局的动荡而后被孤独的撕咬,都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得可怕的印记。

  时光又倒退到最原始的时候。当镜子之城被飓风刮走,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时,我记起一句犀利得可怕的话语:他们被一条比亲情比爱情更坚硬的纽带束缚在一起,那便是孤独。此时我也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宁愿孤独百年,不愿重阅《百年孤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界文学名著读本》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