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四行诗集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21 04:07: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四行诗集读后感锦集

  《十四行诗集》是一本由莎士比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2,页数:17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四行诗集》精选点评:

  ●这个版本的翻译个人喜欢.

  ●小读怡情。

  ●莎士比亚写了一百多首情意绵绵的情诗给他的一个男性朋友,情意绵绵。

  ●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

  ●morning reader.

  ●讀來讀去還是這個版本最好了

  ●这个版本简单而优雅。果然以前的书不会那么花里胡哨。旧书店淘到的书,有种旧时光的味道。最喜欢sonnet 18!!!

  ●父亲的。

  ●2015.9.24

  ●一个意思能这么多表达,真是开眼了

  《十四行诗集》读后感(一):热辣辣的爱

  y.旸夜

  以前对莎士比亚有偏见,而且自己不懂诗,尤其是十四行诗这样完全不了解的体裁。这次读《十四行诗集》真是打破了心里的一大屏障,又get到从前未曾了解过的缤纷世界。

  真正的好作品可以冲破体裁的限制,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内容中的精华。

  以我浅薄的理解,这位译者真心很赞。很想让人收藏的一个版本,几乎让人重新见识爱情。

  关于爱情印象的几次重塑,一是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一是渡边淳一的《失乐园》,这一次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学无止境,怎敢故步自封。

  2015.9.28

  《十四行诗集》读后感(二):“Will”与“且”

  (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第一三五、一三六首,都是拿心愿(Will)一词做游戏文章,表面看起来是情诗,但研究者提醒我们,will除了心愿、意愿之外,在莎翁那时代它还是男女性器的俚称。所以,当你读到这样的诗句,“心愿将充塞你的爱情的宝藏,/请用心愿充满它,把我算一个,/须知道宏大的容器非常便当,/多装或少装一个算不了什么”,可千万不要感动,要知道莎翁准在一旁窃笑呢!何况Will又是William的昵称。有人说莎士比亚被自己姓名的暗示催眠了,Shakespeare,摇动长矛,不懂弗洛依德理论的人也会分析是什么。

  (二)《诗经·墉风·君子偕老》中“扬且之皙,胡然而天也”、“扬且之颜,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中的“且”由本义引申“男根”义,“扬且之皙”,说的是性感的肤色,另男人蠢动的白皙。而李敖依理类推《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中的“且”为同样意思时,或不为学者接受。

  《十四行诗集》读后感(三):自觉的灵、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莎士比亚的作品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个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他的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他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在他的故居,已竖起了近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十四行诗集》读后感(四):屠岸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屠岸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昨天下午五点屠岸先生去世,高寿94岁。

  现在有许多人对屠岸的印象,是他是一位诗人。

  但是,这其实可能是较近的事情。我依然认为他是以翻译为主要定位的人。

  他著名一段公案,即他与郭沫若的争执:

至于说到屠岸,大家时常提起的,是他和郭沫若叫板的事。50年代,郭沫若根据英译本翻译了波斯诗人奥马尔·哈亚姆的《鲁拜集》,在人文社出版后,屠岸发现其中有些地方有硬伤,是误译,便去信商榷。一次与郭偶然相遇,又当面质疑。最后郭迫不得已,给编辑部写信说:“我承认屠岸同志的英文程度比我高……”——节选自李昕《屠岸,真君子也!》屠岸

  此段文字,我认为,其实是两种翻译理念的不同。

  郭沫若的《鲁拜集》,是“给中国读者写的中国诗歌”。另外,郭沫若首先是一位中国诗人,而不是外语翻译家。所以,他的翻译策略非常有可能是借助外国诗歌的衣裳,注入自己的中文诗歌的灵魂。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屠岸很明显不是站在“首先是中国诗人”这个立场。而是站在“严谨的外语翻译者”这一立场上对郭沫若提出质疑的。他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接近,转达外国诗歌原著的灵魂,而不是自己的。这也可以解释屠岸本心的着眼点和人物定位在哪里了。

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书影

  通过李昕的文章《屠岸,真君子也!》我们可以稍微了解到,屠岸在翻译上的理念是注重“信”和“达”,即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而认为“雅”即文学性,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这在他的翻译中也有具体体现。

  我认为诗歌翻译是具有特殊性的翻译,而“诗人的译诗”亦自不同于“翻译者的翻译”。有许多人身兼诗人和翻译家两重身份。在中国和苏联这种情况更明显。但是“先从诗人而译者”还是“从译者而诗人”,在最终呈现上是非常不同的。屠岸虽然是少年就开始写诗,并在今天看,可以列入著名诗人之列的人,但是,我却认为他是“从译者而诗人”的这种情况。

  就我有限的诗歌文献资料来看,八十年代初刊行的两个综合诗人合集诗歌选本《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北师大等内部发行资料,1983.3)《现代诗歌名篇选读(中学语文课外读物)》(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5一版,1984.8一印)中,并没有收录屠岸的诗歌。要知道,远远早于这个历史时间段之前,屠岸作为翻译家就非常有成就了。而就是这一时期左右,正好是屠岸当人文社大佬的时候。

三本现在看来明显旧书摊的爱好者读物

  九十年代末出版的《主潮诗歌——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一版一印)中,选录了屠岸的一首诗。

  虽然现在可能屠岸的诗歌出版已经很茂盛,但是就我微薄的历史资料来看,是上面的情况。

  所以,如果说出版是他的世俗线路,那么翻译便可以说是他的功业。

  另外题外一句,上面提出的“诗人与翻译”之间的立场矛盾,是很难一言以蔽之且很难平衡的。

  但是,我却似乎在惠明翻译的《金斯堡诗全集》上看到了某种平衡的解决方案。即在对自己的诗歌以及中文的“母语自信”情况下,深入体验,了解和研究原著及原作者,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然后进行“文化性的转映”。

  也就是“诗本中(我)而学贯西”。

  当然,这种事情对创作和修养的苛求和具体工作量的浩巨就非常明显了。毕竟,像惠明这样能够为这一翻译问题专门到美国做具体研究,熟识“垮掉派”的人物,体验第一手的资料的中国诗歌创作者,这一切都是自己主观意愿和各种因缘际会才能达成的。

新上市的惠明译本《金斯堡诗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02388/

  上面是题外话。还是回到屠岸的诗歌翻译。屠岸的翻译成就不但体现在翻译的功力和功绩上,也体现在他的成名之早。以下链接,是关于屠岸翻译版本的《十四行诗集》的具体流变历史等。

  http://shashibiya.baike.com/article-95185.html

  在这篇文章关于译本版本的叙述上,已经可以出现如此长的考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屠岸的译本影响深远。我在版本这一问题上,仅录关于最早的出版情况的一段:

再说屠岸当年得到麦杆的赠书,又参照1926年出版的克雷格所编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一卷本,在课余夜以继日地投入翻译,历时几个寒暑,终于完成了莎氏全部十四行诗的翻译。除了译诗,他还在每首诗的后面写有数百字不等的“译解”,对该诗进行精辟分析和解读。这是屠岸译著不同于别人的可贵之处,曾受到冯至先生的称赞。此书经好友、上海《大公报》副刊编辑刘北汜介绍,列入文化工作社“译文丛书”,于1950年10月在沪初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文全译单行本。50年代时候,屠岸翻译的最早版本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之后,屠岸翻译版本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一版再版,并在“文革”期间曾被作为地下读物传诵,成为滋养新的文学的火苗:

“文革”结束后,屠岸听说,在“文革”的文化沙漠期间,有人(包括下乡青年、部队战士)偷偷阅读他译的莎氏十四行诗,还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一九七九年第四次文代会期间,青年诗人高洪波(后任《诗刊》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对屠岸说,他在云南当兵时,与战士们共读莎氏十四行诗。屠岸问:是谁的译本?高洪波当即背诵了一首,屠岸发现果真是他的译文!

  在八十年代,又重新修订的《十四行诗集》于1981年出版。这一版本也就是我手边的这本。但是我的这本是1984年4月第3次印刷,数量更是惊人的“170,001——280,000册”。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关于这本书的具体情况,有如下记录:

八十年代屠岸的《十四行诗集》,我手头的就是这个带蒲公英的版本一九八一年五月,上海译文出版社以“新一版第一次印刷”,出版了改名为《十四行诗集》的屠岸译著,使莎氏十四行诗在告别中国读者二十余年后“重见天日”。屠岸将一九六三年的修改本又作了五百多处修改,由昔日好友、知名莎学专家方平先生任责任编辑(方平翻译的第一个译本即是莎氏第一部长诗《维纳斯与阿童妮》,由文化工作社作为“世界文学译丛”之一出版于一九五二年)。封面设计为蒲公英,正文首次改为简体字横排,目录仅列两行:十四行诗集、译后记,不附任何插图。这个版本后来又印过一次,一九九二年六月第三次印刷时,恢复了原书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以后又重印多次。一直到二○○八年三月,重庆出版社与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合作,出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屠岸“对译文又作了一次修改,参考了罗尔夫注释本(1898)、西摩·斯密斯注释本(1982)、布思注释本(1977)、钱兆明注释本(1995)”。这样,屠岸的这部译著更臻完善了。

  以上是引述。有一点不明确的地方。我的1984年的书已经明确写了第3次印刷。未知“一九九二年六月第三次印刷时,恢复了原书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何本。由于我没有1992年这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所以也不是很清楚具体情况。这有待于知情人帮助厘清。

  另,其译后记标明的时间是“1963年夏”,也即卞之琳为之保护十五年的那篇文章。在这篇译后记后面,还加了一小段文字说了一下“文革”遭际以及卞之琳保护这篇文章的事情。

  这篇“译后记”是非常详细论述莎士比亚以及“十四行诗”这一诗歌文体的专论。也是一篇关于翻译策略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

屠岸的译诗和其下的“译解”屠岸在其“译后记”中关于十四行诗体的历史沿革和格律技术讲解

  另如上面的引述中所云,每一首诗下都有“译解”这是一种负责的,做学问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更了解诗歌内容。

  现在,相对于屠岸的翻译版本,有人可能同时会推重伊沙、老G翻译的版本。伊沙作为“首先是中国诗人”这一根本立场来说,他的莎氏十四行翻译另有风貌。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翻译比较,并不是为分高下,而是可以通过两版翻译发掘背后的种种现象。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伊沙、老G翻译版本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除了译文之外,推荐的另一个原因是封面用了和少年时候的我关系要好的赵尔俊女士的画,她的画作非常值得关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02095/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四行诗集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