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弟子规》是一本由蔡礼旭著作,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讲弟子规》精选点评:
●泛爱众,而亲仁
●讲的非常好!
●很厚
●大道理都懂得,尽管有着如此的细节始末,它仍旧是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所谓规范,它就不是习惯。
●经典要落实到生活中才能获益!
●在人生迷茫的时候, 读到这篇简洁的启蒙读物,才知道,原来这些最简单的道理自己都不知道
●听了又听
●每一个人都得读读弟子规
●感动于孝
●仙人指路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一):蔡礼旭老师解读得对吗?
看蔡礼旭老师讲解《弟子规》的视频,感到非常疑惑。
第一集里面
1、中国几千年没有对外发过过战争?
2、唐太宗没有发动战争?
有同感的都上来列举一些。这个贴子还会再修改。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二):《弟子规》这本书能量很好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三):做人的根基
我是看了蔡老师的讲座才使我的生命有了新生的,我对此书毫无异议,他是我重新做人的开始,是弟子规使我在自己困惑了24年之后找到人生之路,学弟子规---做人这样才有味道。一心顶礼蔡礼旭老师!
网上有蔡老师专门的视频网站,大方广网站有的下载,不同第次的教学都有,文档、MP3、视频格式都有,另外弘化社网站有弟子规的结缘。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四):不光孩子该学,大人更应该学学
虽然这本书是晚清时期写给小朋友读的书,教人怎么做人做事的书,但是今天我读下来也是感悟很深。
前两天和同事聊起,她家寄住2个小孩,她妈妈不喜欢其中一个小孩,主要的原因是那个小孩说话没有规矩。我同事就和那个小孩说,以后你姑婆叫你的时候你就快快的答应,姑婆没有叫你说话的时候你就不要说。其实这也正是弟子规里面说到对长辈孝敬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这一代真是缺乏品德和规矩的教育,说话做事只考虑到自己的快乐没有注意别人感受,而且美其名曰是追求自由的一代人。现在的家长更注重对孩子学习而不是品德的教育。很多小孩子对长辈说话不尊敬,对朋友不守信用,但是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只是很多时候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已。弟子规里面说“有余力 则学文”,品德的学习远远大于学问的学习。
我想以后我有小孩,一定会好好教他学习弟子规,首先还是要学习做人.....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五):劝学《弟子规》
劝学《弟子规》
我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从文艺青年起家,一路来也看了不少书,家里早已书满为患了。但到今天,我却对《弟子规》这本薄薄的书情有独钟,时常捧读,其虔诚不亚于我读佛书。家里一柜又一柜的书,我感到份量都及不上这本薄薄的书。《弟子规》是一本传统的童蒙读物,古时是给教小孩子时用的,在现在有些人看来太过肤浅,但所谓“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若静下心来读后,你自会感到它的弥足珍贵。
古人育人首重“做人”,本立而道生,做人的根本在于“德”。所以常言道“德才兼备”,古人造词是非常讲究的,“德”在先而“才”在后。“才”很大部分都是先天的,其余的也可以靠后天的刻苦学来,而“德”却并非能靠一个人的小聪明或者勤奋就可以获得,“德”需要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参与,让“德”化于内心,没有一个人的“用心”是不可能有真实的“德”。而“心”又是一个人为人的根本,有“才”的人并不一定有“心”,而有“德”的人必定“善用其心”。所以做人首先在于存心,存心首重于养德。当道德优秀,他所做的一切必然会于己于人都有利益,因而他人生的大方向便正确了。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着人生正确的方向,依着合理的次第,一步步实现人生。如果按照佛教的理论,在“平天下”之后还要加上“渡众生”,如此便是完整的人生的道路。试问,一个道德不好的人,如何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况且他终将因自己的道德问题而让自己人生道路充满各种违缘。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编的一本书,取先师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指导思想,再用各种日常的行为处事来详细解说。先师孔子教导的做人次第非常的合理深刻,李毓秀编订的行为细目也十分系统而实际,包括与父母兄妹和亲戚的相处之道,也包括对待朋友和陌生人的行为处事,以及个人的日常修养,并且让我们亲近有道德的人和读圣贤书,最后教导我们学文的态度。表面看上去似乎也不过如此,但如果静心深思,则会发觉古圣先贤为我们定下的这做人次第实在是充满太伟大了。
《弟子规》言简词赅,有些人会认为上面讲的自己都已经做到,但现代的人们心思粗浮,远不及古人的心思细密,甚至有些做错的地方还自以为是对的。《弟子规》上讲对待父母要“怡吾色,柔吾声”,试问我们有几人能做到?孔子也说过“色难”“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又有些人说“现在什么年代了还提倡这种封建思想”,可悲的就是这样的人,古人的东西固然有封建糟粕,但古人传下的做人的教诲却是遗之千古而不易的,人同此心何来过时糟粕之说。还有些人说“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道德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成为愚蠢的代名词,道德本身没有错,而在于教的人如何去教,在当今这样的社会里道德显得尤其重要,教书育人者尤其应该注重于此,但并非只是死板的教一些道德教条,道德是鲜活的东西,是人心里有温度的鲜血,在教导道德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智”育,让孩子能有一颗明辨是非并且智慧善巧的心。
学习《弟子规》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古人言“三岁学得,八十岁做不得”,所谓经典就是那些经得起长久地品读的书。读书并非只为了增加知识,更为了提升一个人内在的涵养。有些读书人书读得越多,越清高傲慢,那正是本末倒置,所以林则徐有言“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弟子规》也教导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让我们静下心来,翻开《弟子规》,与古圣先贤一道聆听智慧的教言。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11-1-2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