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1 02:5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1000字

  《丰饶的苦难》是一本由索飒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饶的苦难》精选点评:

  ●正义

  ●如果拉丁美洲是被切开的血管,这伤痕累累的羸弱躯体还在给全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当我们抽烟、喝咖啡、坐下来读一本书。愿我们对拉美的爱是一种反向的输血,一种屈膝回报和深情回眸。索飒的这本书,是我们爱着拉美的证据和理由。

  ●用血书写拉美历史

  ●群像……

  ●人性与自尊,我第一次识得

  ●让我想起南京大屠杀,想起自己国家的历史,也曾经被殖民过,被屠杀过,历史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建立在昨天的苦难上

  ●更像是一部殖民主义的谴责书。够客观但不够宏观。

  ●很生动,尤其我喜欢书名

  ●索飒就是沽名钓誉

  ●尽管喜欢作者把自己置于整个描述的背景下的文字,但总觉得索飒老师代入的有点过了。相比而言更喜欢何伟的那种风格,想看拉丁美洲——被切割的血管了。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一):丰饶的苦难

  一直拉丁美洲是块丰饶土地 但是看他的发展一波三折 便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一位友人推荐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确是想了解拉美历史兴趣材料(或许对于我来说*^__^*)系统的概括了拉丁美洲的发展史 苦难史,包括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是否有相似之处 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二):这个世界在进步吗?

  今天,当我们说起自由、民主等等一些列词语的时候,其实我们说的是英语中的这些词语

  今天,当我们说起历史、说起文明,当然是指西方历史的角度、西方的文明

  忽然间,在《丰饶的苦难》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角度:不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在对自由、民主向往的同时,我总是充满疑惑。

  英美真的是文明的国度吗?科技进步就是文明吗?

  不管是伊拉克,还是利比亚,还是索女士笔下的拉美,英美在这些地方代表了什么?

  我们的世界真的在进步吗?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真正的进步吗?

  我怀疑!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三):美洲的发展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的

  国家是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的。一个国家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南美洲绝对不知道自己一个资源丰富的丰饶之地,怎么就成了丑姑娘了?

  开个玩笑,拉美历史我一直多少有关注。我学西班牙语,很自然会接触到西语文学,音乐,历史等等。这些话题是绕不开拉美文学大爆炸,nueva cancion新歌运动,以及拉美的殖民与反抗的历史这些话题,而我也就这么被拉美勾去了魂儿。同学朋友问我为什么学西语,我说是看球的缘故吧,老球迷了。但拉美真正动人心魄的,正是背后的历史故事。

  先概括内容吧,索飒老师这本书写得相当好,内容详实,覆盖面很广,饱含情感,绝对是用心之作。本书一共分三章。第一章“原罪”介绍拉美被欧洲人发现后所遭受的杀戮和虐待,站在印第安人的角度一点点把衣服撩起,露出皮肤上的道道伤疤;第二章“两个美洲”将南北美洲放在台面上对比,作为邻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三章“树起我们的旗帜”介绍了拉美文艺界的脊梁,思想界的反思,宗教的解放,新歌运动到扎根于生活的拉美文学,向人们展示拉美富饶的精神文明。

  从1492年伊莎贝拉一世与费迪南二世收复格拉纳达,哥伦布正式起航开始,写到20世纪末轰轰烈烈的新歌运动和拉美文学爆炸,跨度可见一斑。但与普通的历史著作不同的是,本书并不着重于动荡的政治运动。它没有着重于殖民时期西班牙的几位开拓者如何争夺权力,没有对反抗殖民时期南美各大战役和政治领袖如数家珍,也没有在二十世纪把拉美臭名昭著的独裁者拿来讨论一番(考虑到南美二十世纪有不少杀千刀的奇葩独裁者,这是很不容易的...),而是看重殖民时期印第安人如何丧失家园,走投无路,看反殖民时期南美与北美的对比,看南美的思想,宗教,音乐和文学如何发芽生根,这些内容是接地气的在讲述南美普通人民的真实生活,这片大陆的本真,丰饶与苦难。

  这本书的问题也很明显,意识形态扑面而来。我这种听Trump辩论都能自动屏蔽冒犯言论的人,看这书都实在有些发晕。反对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而言并非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但对于十七世纪出身欧洲且缺少保护意识的早期殖民者而言,理解并重视保护印第安人反而算是难事。第二章讨论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影响时,第三章讨论拉美文化时,索飒老师依然延续了自己重视精神的态度。然而现代商业文明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并不是定论。在讨论台湾早期被日本殖民时,我们也不会否认日本为台湾带去了早期教育和工业启蒙。这本书则着重于展现拉美与文明相撞后所受之痛苦,而非其碰撞时魅力的火花,观点绝非不偏不倚。

  最后就是我自己的延伸了。我看这本书时最常想起的,就是我个人关于理想主义和显示的思考。索飒老师在结语里写道:“历史以否定的方式肯定着。”的确,有理想是极好的。在关于印第安人被镇压的第一章最后索飒老师提到,1992年拉美反对欧洲中心的眼光看待历史,古巴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表示感受到自己是印第安人的后代,被欧美人士嘲笑。的确,按照世俗常规的眼光看,一个西班牙移民的军官家庭和印第安裔毫无关系,但卡斯特罗显然更看重其象征意义。

  卡斯特罗同样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经历与本书很好的契合。作为反对美国的桥头堡,卡斯特罗的古巴屹立美国南面逾半世纪而不倒,他为拉美的反美精神做了很好的表率。而关于精神文明,卡斯特罗本人既是出色的演说家,又与文人们联系众多。卡斯特罗本人极为健谈,联合国最长的连续八个小时的发言记录就来自这位仁兄参加的唯一一次1960年纽约联合国大会,而他的众多演讲更是有名,最著名的"la historia me absolvera',《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已成为传世经典。此外,他本人的革命思想受古巴著名诗人何塞-马蒂影响颇深,而他也和他当代的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关系密切,甚至帮加西亚-马尔克斯检查书稿。

  而卡斯特罗闹革命的60年代与21世纪大不相同,那是属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时代,属于切-格瓦拉的时代,属于学生民权运动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索飒老师在结语里自己说道,当年作为知识青年分配去内蒙古的经历让她“在文明的冲击下保持了一分野性”,表现在本书里当然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不过理想主义往往只有在动荡年代才可能震聋发聩,和平年代人们更在乎各自生计。菲德尔-卡斯特罗作为一个善于妥协的理想主义者,他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已有无数人评说。激情之后,日子要自己过。

  结语里老师不忘把拉美历史与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拉近距离,启发读者不忘以人为镜,我也的确希望咱中国读者能通过拉美历史再看看自己。

  第一篇文章,先这样。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四):新航线开辟来的异样世界

  想用书中“富裕的山,哭泣的山”作为开头,因为客观来讲,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发现美洲大陆这一事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历史肯定为一个伟大的成就,然而这种历史的存在着极大的可探知的偏差性,也就是说,在事物的定律下,开辟新航路有着它的两面性,而本书中所介绍的西班牙、英国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屠杀,以及独立后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屠杀和掠夺就是这一成就在背后所带来的更大的违反自然规律的影响。

  而我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似乎除了他外表下的光环吸引着我们想要移民更换国籍去那里,从而获得更好的福利,更多的社会保障,享受政府和国家经济带给公民的优惠以外很难看到像美国经济这样发达的国家是如何用它的方式去净赚取人均收入超过第三世界人民人均收入十几倍的过程的。而其实一直存在两个西方,一个以人文典籍为代表的精神化的西方,和一个四处抢劫、屠杀、侵占地盘的流氓西方。这两者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甚至尖锐对立。那个精神化的西方主要不过是一种说辞,是掩饰他们的强盗行为的一种幌子,或者说这个幌子只在很有限的程度上适用于他们本国的上流社会。那个强盗和流氓西方才是完全真实的。从古希腊的殖民传统,到古罗马的征战屠杀,再到西班牙、英国等等对全世界的殖民屠杀,以及今天美国独霸世界、四处抢劫和屠杀,西方人对异族的犯罪,在全人类中所占的比例,就像他们的经济总量一样遥遥领先。

  在哥伦布最初与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交涉时,他们曾用廉价的货物与印第安人换取了在他们那个国度昂贵而稀有的宝物,之后他们所得到的便是枪声开向自己的回报。事实上全世界的殖民地居民,最初都是绽开灿烂的笑容接待那些不怀好意的强盗的。可是这些强盗喘了一口气之后,马上就着手抢劫他们的财富,逼他们当奴隶。当原居民不愿意被抢劫,不愿意当奴隶的时候,他们就制定了大屠杀政策。殖民主义并没有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在施虐的同时也为殖民地带去了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客观点来讲,如果说殖民主义者曾制造了某些发展,那完全是为了宗主国自身的利益,殖民地本身的命运只是宗主国需要的影子。因此在西班牙人抵达美洲最初的100年内,墨西哥和印加帝国有2000万和4000万印第安人死于屠杀,苦役和西方人带来的传染病,而这高产的死亡率使5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和掠夺拉丁美洲最富裕的地方反而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使原来自然发展的地区经济变成了一个个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单一物种种植基地。这种违反大自然规律的荒谬现象和人为制造的巨大阴影为我们进一步解释是这资本主义的原罪。

  如果从欧洲人的视角看殖民者的行径可以被誉为不朽的事业,但我们被西方人的视角引导的太久了,我们甚至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被摧残的民族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心理磨难,怎样承受着他们所无法理解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不公正。新殖民主义者的另一项有力武器是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各种机构,它比武力侵犯更阴险,悄无声息的在发展中国家扩张势力。然而庆幸的是拉美人民并没有一味的顺着压迫的局势而奉献,他们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第三世界的走向,或许有极端的倾向性,但自19世纪以来,拉丁美洲遭受各类战争之痛:独立战争、政治统一战争、地区之间的战争、反对外国军事干涉的战争、内战。近几十年来,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在拉美各个国家看到了它们面临的共同命运:革命、反动、民主、独裁、政变、社会动荡、贫富悬殊。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这里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是不轻松的,贫穷、疾病、自然灾祸和暴力伤害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拉美人民依然顽强而乐观地生活着,桑巴、足球、狂欢节,他们对快乐的追求一刻也不曾停止。像祖辈一样,21世纪的拉丁美洲人仍然把主宰自己日常生活的权利视为他们的最重要目标,这便是最可贵的也是能让人看到曙光的

  而在拉美,殖民主义千方百计诱导殖民地,前殖民地人民遗忘自己的历史,或者从殖民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自己的历史,让他们怀着恐怖和羞辱的心情看待自己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如何考证史料的真实,而在于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追求历史的真实。这个真是不完全等同于事实,它是人们希望实现的历史目标。正如人们所说,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成就了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这样的悖论在此书中比比皆是:拉丁美洲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脚下的土地太富庶了;拉丁美洲的不发达来自他人的发达,至今仍在养活着他人的发达,所以在国际机构的文件中拉美这样的被榨取的地区,被咬文嚼字地称为“发展中国家”。而殖民主义者的种种明目张胆、为所欲为的掠夺勾当,大都是披着投资、技术、经济、援助、合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的外衣,以“法律”与“合同”的名义进行的,甚至连他们阴谋策划的政变和颠覆,直至武装干涉,据说也是“合法”的。

  我们不由得不和作者一起质问:拉丁美洲是一个命中注定要受凌辱和受穷的大陆吗?这种状况是谁造成的?不幸和苦难是不是历史的产物,是不是人为造成的,因而是不是应该由人来加以摧毁?开辟的新航路发现的新大陆,难道就改因为它的富庶而要与世界分享,却是以这样的方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