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务生涯》是一本由陈存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医务生涯》精选点评:
●八卦
●习医者应该了解的 现实、质朴的医者心态 一点造作矫情也没有 也透明到毫不掩饰自己的私心 完整的人心、仁心 以及还原那个世界 与这个时代的 并无二致
●写人写实都很实在,一本好书。教人向善。
●老上海
●感谢陈医生对历史的贡献,但着实不喜欢那股子精明劲儿。
●读的是电子版,不错,以自己行医经历中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颇多趣闻轶事
●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医生,很懂人情世故,很懂得市场营销的东西,不做医生估计在商业界也会飞黄腾达。
●中医是一种修辞
●有些厉害的八卦。
《我的医务生涯》读后感(一):很有启发的一本书
以前对中医没什么好感,觉得多半医不好病,也治不死人。及看了陈先生的书后才对中医有些粗浅认识,也暗生了些许敬佩。陈先生看病人细致灵活的观察揣摩,强调发病机制中生理和心理因素相结合,使用药物时根据病症有加减(用“活方”),不尽信古书古方而强调考证、实践,遇到难缠病家要提前做足功课,遇到搞不定的病症要勇于放手、推荐他人,以及对穷苦病人的怜悯慷慨,对学西医的我都很有启发。最赞的是陈先生晚年能编纂一部有关中国药学煌煌巨著,可谓造福后世。
《我的医务生涯》读后感(二):印刷质量!!!
第一次看到印刷这么马虎的书。
最后几章,尤其是叶天医星一章,都出现接二连三的空白页,内容也就此断缺:(,读书多年,第一次遇到。
当然这和陈医生无关。广西师范的书以前也没这个问题的。
陈医生的《银元》,《抗战》和《医务》可以对照着读。自然也有重复,比率不是很高,应该10%不到。丁惠康这个人就在《医务》中讲得更清楚。而孙曜东则是《抗战》讲得多。孙的口述体《浮世万象》也极耐读,不想还是被陈医生笑去。我喜欢陈医生在张学良一节最后说的,见英雄也如惯常人。也喜欢他医治林黛一节,从小荷未露到香消玉殒。
黑白两道,政军宗教
明星小开,豪绅瘪三
医生和律师可能是阅世最广的职业?
陈医生是典型的上海人,商人之子,上海话叫很“懂劲”的人,活动能量大,对读写有持久的热忱。可能稍稍有点胆小,但自尊自爱,对社会人生的格局和秩序有着深广见识。
陈医生当然是聪明的,不止这个,他还有智慧。
《我的医务生涯》读后感(三):看伤了
看过了厚厚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又看过较为厚的《抗战时代生活史》,现在再看这本薄薄的,还包括附录的书,让人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
而且如果说看完银元看抗战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话,你会发现在这本书中有几段就直接是前面两本的文字。
不过能独立成书当然也有其新鲜的内容,比如说他如何在戴笠府中竟然打开了密室的门,或者可以看看他笔下的张学良、陆小曼……
176页的书中,最后36页之多都是介绍清朝名医叶天士的文字。看了那么多陈存仁的故事,换换口味自然是好的。但是他考证各种史料,而又一一翻译,篇幅却是用去两倍,但其实那种文白夹杂的史料翻不翻译并没有太大差别。建议它加一点注释即可,或者干脆不引史料,直接注明原出处。不然让人难免又一些凑篇幅的感觉。
建议:
仅仅是建议,你如果特别特别喜欢陈存仁的这几本书,就把银元和抗战两本看了就算了。如果不甘心,上书店找一本翻翻也就算了。说实话,二十块钱实在是不值。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你要是不想去看那些大部头,只是对医生与那些名流的交往感兴趣的话,对这本书还是很推荐的。
《我的医务生涯》读后感(四):一个经典的上海人
阿城很推崇陈存仁写的《银元时代生活史》,该书把上海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写得很生动,留下当时物价和生活状态的珍贵信息,值得一读。
这次的《医务生涯》,同样娓娓道来,以他诊病的经历,谈到很多当时风云人物的另一面,例如哈同、张学良、班禅九世活佛、戴笠、杜月笙、胡蝶等等。例如哈同,他曾给老婆造了一个“爱俪园”,后人想象中那一对园中人该是何等神仙眷侣。结果书中的哈同原来只是一个洋行的看门人,当初随便找了个粗俗不堪的“缝穷婆”同居,后来发迹成婚哈同又不能尽“人道”,这缝穷婆就在“爱俪园”中勾搭管家,哈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活中的离奇,实在也胜过小说千倍!
陈存仁算一个最经典的上海人,富于职业精神、很善于经营理财、学问和正义感都不多不少恰恰好!
20岁创办中国第一份医药卫生报《康健报》
21岁作为中国中医界的五代表之一去南京政府请愿,抗议“废除中医案”
27岁主编三百万字《中国药学大辞典》
开诊所开了十来年,挣了钱就买地、造房子,放到今天,他那些地产要是还在,怎么也得有十几个亿了吧。
解放前夕陈存仁去香港,继续开业,且在报纸上开专栏,《银元时代生活史》之类书都是当时报纸上的专栏连载,还写过《津津有味谈》之类食补的书,那是在日本报纸上连载的。从他选书的题材,也看得出很能把握读者的需求,本本畅销,又给他带去了滚滚财源。
http://www.douban.com/group/60324/
《我的医务生涯》读后感(五):民国八卦和夸夸其谈
民国老中医陈存仁的书,真像他其中一套书的名字一样“津津有味谭”,《津津有味谭》三本,我看过,感觉像是工具书,没有太多阅读快感,比较起来,他近期三本回忆体的书《我的医务生涯》、《银圆时代的生活史》、《抗战时代的生活史》比较有味。
尤其是最新这本《我的医务生涯》,虽然是回忆其从医生涯,但内中的许多民国八卦着实在好玩的紧。由于他在旧上海的医务界名气大,手艺好,况且又是中医,那时的中国人还是比较认中医,所以,他接触的文化名人、交际名流和政要比较多,有些八卦虽然被多人讲述过,但从一个中医的口中讲出,又是另一翻味道。
阅读它,就像捧读一本民国八卦杂志,同时,在我脑子里勾勒出另一幅讲述者陈存仁的样貌,他就像是我曾经一位八卦记者同事卓老师,而不是书封上刊登的那位戴着眼镜,一派儒雅的样子。
同时,这个样貌还让我想起一位现在美国行医的老朋友,他也是学中医出身,曾经向我灌输过很多中医的理论,而且,是一位滔滔不绝的八卦文人,关于很多民国的八卦事件,曾经我都是从他口中得知。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时常浮现我们俩曾经在一起的时光。
当然,陈老中医在书中也不乏很多沾沾自喜的部分,比如他如何给戴笠治疗,戴笠送他名牌手表、上海第一富婆哈同夫人家族如何款待他,需要他、多少电影明星和交际花和他有着铁的关系、多少人看了多少名医不成最后让他简单的治疗痊愈等等。这些故事对于一个“个人史”来讲,可以理解,谁不想往自己那张老脸上贴点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