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21 0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精选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是一本由喇嘛尊者 Swami Rama著作,中国瑜珈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98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精选点评:

  ●繁体,竖排。灵修奇闻异事,对于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们有些匪夷所思。

  ● 听故事听故事

  ●犹记得有很多美好的精神境界

  ●哎,没想到大师下喜马拉雅就熬不住了,果真是必须避世的小乘啊~~

  ●"行动意味着原因和结果"。那么,会读到什么也在它的因果里。

  ●美不胜收

  ●我觉得蛮多神奇的事情和向往,但是,就像科幻小说一样。没事,当有趣的书看还是不错的。很多事情毕竟我不知道,不清楚呀。?呵呵

  ●内容还不错。翻译的太不像佛教语言,经常出现灵修、上帝、祈祷等词。抑或原文为了迎合西方读者专门用了这样的词?

  ●真的很受震撼,希望以后能去喜马拉雅!

  ●通俗易懂。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神秘的事情有更多的兴趣和信心。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一):心灵的密码

  一直很喜欢西藏,打心里觉得那里是个纯洁的地方。或许它不如帝都魔都等其它沿海城市的繁华,但那里的人民却充满着信仰,自给自足充实的过着每一天。以前也了解过一些关于西藏密宗的传说,密宗大师的修炼方法让我深为好奇,各种传说更是把密宗修炼法说得神乎其神。看过喇嘛尊者的成长经历之后,我知晓世间凡人都是一样的,都要经历各种努力和积淀才能成大器。

  《上师在喜马拉雅山》提到了很多密宗的哲学,例如:

  关于孤独寂寞:“内在的自性(真我)是人真正最好的朋友。知道去享有内在真正自我的人是不会寂寞的。”

  关于自私与爱:“自私和无私,爱和恨间仅是一线之隔。越过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也是悟道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关于生命死亡:“生命借着身体表现出来,欲望寻求形相去自我表现,欲望是内在的灵魂,形相是外在的。没有内涵就不会有形相,就是死的东西;没有韵律的振波,没有形相或欲望作为内涵物,那么就是永远的飘荡;因此形相寻找欲望的同时,欲望便在寻求具体化。”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二):灵性的道路一但踏上就会得到永生的喜悦

  美好的思想导致行文的优美,绝非文字影响思想,不排除文字写多了思维得到训练而变得优美。正如英文版《圣经》是最优美的散文,《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也同样是。

  在一个静寂的夜晚,突然有一缕光线穿透云雾,乘空而来,我疑惑着它所代表的意义。

  那个夜晚,你让我窥见那神圣的爱,然后我听到你说她的名字,而开始了我生命的新纪元。

  在我内心的深处,开启了一盏明灯,并且继续点燃,有如祭坛前的明灯。

  他,像你一样,在我生命之歌中注入了喜乐与愁怅,并使我了解“经由奋斗而得的欢乐和去掉染污之后的欢乐,都不是笔墨之所能形容的。”

  对了解你信息者,在这地球上将永无恐惧。

  因此,现今那些感恩的追随者在您的莲花足下奉上千瓣莲花。

  有时候莲花会以形像出现在你的冥想中,那是意识的美好幻像。最后是莲花也会不存在。但美好的事物能让意念更强大一些。

  对善与美的冥想可以得到其中的力量。

  灵性的道路一但踏上就会得到永生的喜悦。以及它如河流奔腾,不再回头。

  “恒河的涟漪、徐徐的风声、树叶的奏鸣及雷雨的怒吼中体会出大自然动人的旋律。”自然界是让灵性恢复本来面目的容器之一。

  人是自然之子。生于自然,也要归于自然。宇宙的和谐因自然而来。人体是小宇宙,当一个人和谐时,你会发现它与自然是一体的。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三):修行中三脉七轮的知识

  瑜伽(Yoga )这个字的意思是“联合”。古代的印度人相信,人作为个体或部分,是有方法自然地与宇宙整体大我的力量联合起来的。他们称宇宙的整体为“梵”,而“瑜伽”便是达到了“梵我合一”的境界。印度古代的经典,一再提到“瑜伽”,而在其它远古的文化亦有类似的讲法,如中国儒、道两家所说的“天人合一”,便是同样的意思。

  瑜伽是一种很古老的知识,虽然其它文化亦有类似的知识,但一般学习瑜伽的人士,皆归宗于印度的古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薄伽梵歌」(Bhagava Gita)以及帕怛迦利(Patanjali)所著的「瑜伽经」(Yoga Sutra)。「薄伽梵歌」谈到瑜伽三种不同的进路,以适应不同的人。而帕坦迦利所著的「瑜伽经」,更被视为瑜伽的教本。可是这种远古的知识渐渐失传,经典上的境界变成可望而不可及。后来在印度更出现一些瑜伽术士,希望通过一些近乎方术的方法(Trantric Yoga),去提升人体内的能量。名为瑜伽,实则离题万丈。

  现在较多人熟悉的是一种当做运动来做的瑜伽,这种瑜伽源出于哈达瑜伽(Hatha Yoga),是帕坦迦利所谈的八支瑜伽之一。在「瑜伽经」,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个步骤。这是从最初步的调理身体开始,一步一步令人达到瑜伽(自觉)的境界。可是目前许多瑜伽课程却将调身这个部分独立来教,不断练习各种式子,这样当然不可能真正达到瑜伽的目的。而且那些式子本来只是为身体有毛病的人而设,一个式子治某种病及穴位。如果将所有式子不加分辨地练,就好像把甚么药都一并吃下肚。在霎哈嘉瑜伽,若那人身体有严重问题,也许要练习某一式子一段时间,否则都可从静坐学起。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内在的能量系统,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首先是三条经脉:左脉、右脉和中脉。还有七个轮穴(Chakra),由下而上分别是根轮、腹轮、脐轮、心轮、喉轮、额轮和顶轮。这个能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是灵量。灵量(昆达里尼Kundalini)梵文本意为“卷曲”,这个能量隐伏在中脉底部盆骨里一块三角形的骨头内,卷曲成三圈半。只有在适当条件下,这个沉睡的潜在能量才会被唤醒,并通过其上的几个轮穴,到达大脑顶部的神经丛,最后穿越顶轮。此时我们便接通了宇宙的能量(合一),同时进入真正的静坐状态。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四):书中提到的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商羯罗大师

  商羯罗大师认为最高真实的梵是宇宙万有的始基,也是万物的依靠,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从梵中产生出来的。最高的梵是世界之源,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世界。梵是统一、永恒、纯净、先验的意识。它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它不具有任何差别、内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属性、运动、变化。梵既超越于主观与客观,也超越于时间、空间、实体性、因果等等的经验范畴,它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实在。    

  商羯罗大师认为,世界是梵用魔力──摩耶(maya)创造出来的,摩耶是转变为现象界名色(精神和物质)的根源,是现象界的种子。商羯罗大师认为世界是梵通过“摩耶”制造的。“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子,现象世界是由下智的人们对于上梵的无明或虚妄所引起。摩耶是一种无明(无知)或虚妄认识。梵转变为世界是一种幻现的转变。商羯罗大师认为,从本体论或最高的存在的意义上看,世界和一切现象都是摩耶,它们好似梦、魔术中的幻象,和海市蜃楼一样不真实,他常说,“梵是真实的,世界是非真实的”;但从经验的或相对的意义上看,世界及其现象则是实在的。梵通过“摩耶”创造世界的过程,很像一位魔术师在变戏法。它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细微物质相结合,产生出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五个基本原素。现象世界就是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人可分为细身和粗身,细身是由细微原素所构成,粗身则由细微原素混合起来的基本原素所构成。     

  商羯罗大师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所谓 “我就是梵”。解脱不是产生一种新的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亲证自己至善福乐的本性,正象一个人寻求被遗忘了的自己颈上的项圈一样。商羯罗大师的理论与其他印度哲学思想一样,最终归结到超越现象世界上。商羯罗大师的哲学是为了论证他的宗教解脱理论的。商羯罗大师提出阿特玛(Atman)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也没有认知的不同。商羯罗使人们很容易接受《韦达经》。商羯罗大师天才地运用韦陀语言,并用《韦陀经》的主要经文作为证据,他否定了终极真理是空的佛教信条。商羯罗大师认为,真理如《韦陀经》所宣示,是梵,是精神。同样的,商羯罗大师驳倒了佛教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阿特玛(ATMA)--个体灵魂的韦陀真理。但是,商羯罗大师宣称阿特玛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没有认知的不同。     

  商羯罗大师的思想是印度现代思想潮流的源泉。在印度,甚至在世界思想史上商羯罗大师都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商羯罗大师在印度被认为是湿婆神的化身,据说他的使命就是要把无神论的佛教逐出印度,重新建立印度古韦陀经的权威性。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确做到了这点。商羯罗大师死时很年轻,约32岁时死在喜马拉雅山的基达那特。在仅仅三十二年的生命中,商羯罗大师把佛教逐出了印度。商羯罗大师著有大量的宗教哲学著作,至少有300部以上,他著有《梵经注》,又对10部主要的奥义书作了注,有《广森林奥义》、《歌者奥义》、《他氏奥义》、《鹧鸪氏奥义》、《由谁奥义》、《伊莎奥义》、《石氏奥义》、《 顶奥义》、《疑问奥义》、《蛙氏奥义》,还有一部《白骡奥义注》。商羯罗还注有《薄伽梵歌》,著有经典《我之觉知》(ATMA BODHA)、喜悦之流(Anandalahari)和美之波流( Saundaryalahari)、《示教千则》。殊为可惜的是国内对商羯罗大师本人情况及其对他著作的翻译都很少。商羯罗大师精通瑜伽,他对《瑜伽经》作的复注《瑜伽经复注》(YogaZAstrabhASyavivaraNa)便可证明这一点。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五):那个遥远而亲近的源爱地

  喜马拉雅山的意识

  传说老子辞官西隐,至终南山留下《道德经》后,继续西往,羽化无形遁去。有一论点,称老子往西抵印度圆寂,后转世为佛陀。这样的传说,更大程度是中国文人为了将佛道二宗归合为一所做的美丽猜想。不过世间各种道法源为一体却应是真实——“人类最高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全觉知宇宙的灵魂和超越因果的束缚”。喇嘛尊者(Swami Rama)记录下如此的真谛。

  自古终南山为中原隐士所爱,老子先行至此留下真经,可见此地灵性非浅,但论及灵性的高频区,非西行到天竺,必经的喜马拉雅山脉,这里,“是蕴藏瑜伽行者高度智慧和零星之光的一座山脉,这些智慧适合牵百万的人们,无论其宗教信仰为何,这个固有和丰富的传统,至今仍然存在着,因为这座独一无二的名山不断地向世人敲击着灵性的钟声”。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亲近她的时候(到西藏旅游),哪怕是经过了甚多剧烈的高原反应,回来后依然会常常想念着她,不断地有再次前赴的冲动。丁亥年藏雪顿节时入藏,旅程匆忙,于是并未安排珠峰一号营地,只觉此处大多为游人作为满足虚望(亲身抵达珠峰)之地,如没充足时间,果然放弃就是。预望中,则是取出时间去往山南地区的修行灵山青朴。可所谓人算非天意,从拉萨前赴纳木错的那天,半途路遇塌方,唯有折返,第二日复往。这一行程的错落,已就没时间前抵青朴。可谓两头皆空。

  但如果你身处在青藏高原之中,只要你把心放空,总能感觉到那里所弥漫出来的强大的气场,这个感觉,不一定是要在大昭寺、桑耶寺、扎实伦布寺等等的这些知名的寺院,不一定是要在多少世的喇嘛、班禅的塑像下就能印证得到的。在如果,你站在那些雪山青坡上,这种感觉,将变得更加的清晰与明确。这大概,就是从喜马拉雅山脉千百年来的那些瑜伽行者不断发出的灵性能源吧。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记录了喇嘛尊者在喜马拉雅的山峰中前后生活45年的所见所闻,“对我而言,喜马拉雅山是我的灵性之母,住在那儿犹如在母亲的膝下。我从圣者(喜马拉雅山里的上师和其他瑜伽行者)所得到的爱,就像形成喜马拉雅山上冰河的终年积雪,溶化注入了数以千计的河流。”他这样感恩着。

  喜马拉雅山承载着宇宙的智慧,她亦仿若一个持续发光发热的核心那样,为地球传诵出大爱的能量。

  爱使我们获得整个宇宙

  出家,或出世,不是仅仅走到寺庙,道观,或深山老林就是目的地,而是走到宇宙中去。“圣山上圣者的第一个教训是无惧,第二个是认识自己,同时让自己成为教导传播灵修方法的工具,不含任何宗教和文化”。因此,寺院的香火是负面的、信众对神(佛)的索求是负面的,宗教与否是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我们能否跳脱开尘世的形色,找到自我的本相。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的许多段落,都让我们掬起即可受用终身。以下几段,截下来,只因为在我看来,她们对于现代人,具有非常相当十分重要的“实用性”。能让我们在生命的道路上,更叫了然和清晰。

  关于孤独寂寞:“内在的自性(真我)是人真正最好的朋友。知道去享有内在真正自我的人是不会寂寞的。谁使我们感到寂寞孤单呢?我们要求别人了解我们,爱我们或是我们也如此的去爱别人,都会产生寂寞和造成对外在的依靠。我们忘记内在永恒的朋友。当我们了解我们的真我,就不会再依靠外在的事物。对外在的依靠是无知的,须要加以驱除,内在的真我普爱一切,他们永不寂寞。寂寞孤独是一种疾病。能单独快乐的生活即是能真正了知到内在的自性。”

  关于自私与爱:“自私和无私,爱和恨间仅是一线之隔。越过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也是悟道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自私的人无法想像这种觉悟的情境。因为他们停留在狭小自我的束缚里。无私是世界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没有无私的服务,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成就。如果所从事的行为是自私的,纵然读破万卷经书也是枉然。”

  关于生命死亡:“生命借着身体表现出来,欲望寻求形相去自我表现,欲望是内在的灵魂,形相是外在的。没有内涵就不会有形相,就是死的东西;没有韵律的振波,没有形相或欲望作为内涵物,那么就是永远的飘荡;因此形相寻找欲望的同时,欲望便在寻求具体化。许多人只看到身体的层次,而不能了解内在的生命,以为形相就是终极,故一直无法突破表相的束缚。他们的了解是不真的,其知识也不完全。要了解人类内在的生命韵律,人必须学习超越欲望,来锻炼内在的敏锐性以及心灵的集中,以及心灵的集中,如此心灵可以从韵律波动的精细能量中得到帮助。”

  “生命是一种韵律,知道这种韵律的人就可以长久地活在世上”。、

  1996年11月13日喇嘛尊者(Swami Rama)于印度圆寂,12年后的2008年4月我得以遇见“他”,感谢他所给予的一切开示,让我们在生命的进行中得到源源的智慧启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