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史》是一本由林太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53.00元,页数:5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通史》精选点评:
●今日的理想将会是明日的现实~
●林太先生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谁让给了A呢...
●印度有潜力,但不太看好
●[1013] 飞机上的沉思
●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几千年发展道路,值得同是文明古国的中国人来了解借鉴.的确值得一读,但的确要下恒心来坚持读完.
●看似厚实还是比较简略,好奇雅利安人到来之前的哈拉巴文明
●╮(╯▽╰)╭,参考书。。。
●无图,这套丛书都有这个问题,无图中古时代基本没法看。
●不可思议的印度或许背后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印度历史。一个古老的文明在外来的多次入侵下,不断变化、不断融合,形成如今的印度的文化、疆域、制度。
《印度通史》读后感(一):值得一看
当在书店要给这本书付钱的时候,同行的朋友质疑说“印度居然也能称为大国!”,我不这么认为,不管出于怎样的心态,都不能否认印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况且作为当今世界上跟中国具有强烈可比性的国家,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回到住处,首先看完书末的当代印度政局,大为震撼;再回过头从第一页看起,不断地对这个国家发出惊叹,尤其是公元前璀璨的文明,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印度人的智慧。这本书目前还没有看完,穆斯林入印和英国入印这部分只是先粗略地翻了翻,感觉印度文明似乎一蹶不振,因此也就有些兴味索然了(不由地庆幸中国历史还有一个明朝)。
总的来说,这本书写得不错,不但吸引我读完了它的大部分以填补了对印度认识的空白,而且给了我非常非常多的启发。不过这本书稍微有点贵,我的银子啊。。。
《印度通史》读后感(二):印度历史真的让我着迷
因为是个中国人而读中国历史,
因为中东战争,读阿拉伯历史和欧洲历史,
因为看成吉思汗电视剧而看蒙古历史,
因为新疆西藏旅行,而好奇当地民风、宗教和历史,
可看完上述历史,总一种割裂和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林太先生的这本印度通史,真的让我融会贯通,让我可以将欧洲、中东、印度、中国的历史自然的联系在一起。着实让我的视野更加广阔。
印度的地理位置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印度纷繁复杂,斑斓多姿的历史,1652种语言,至少300多个名族,无法统计的宗教种类。
印度就像一个大舞台,从远古至今,不同的种族的都在这舞台上表演了一番,然后落幕退场。
吠陀,孔雀王朝,贵霜帝国,笈多王朝,德里苏丹,莫卧儿帝国、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
只想说:读世界历史,不能不读印度历史。
自己一直非常喜欢汉朝之前的中国历史,原因之一是:那是一个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而印度让我更加着迷。
《印度通史》读后感(三):非常好的一本书
中华文化若说被什么影响最大,答案一定是印度。上古的中华文明到底是不是来自中亚,不得而知。1950年以后的新中国被西方影响了多少,现在难说。但其余的时间中,印度对中国影响最大。所以中国人应当了解印度。
此书看完会有震撼感。印度文明像一只大象,艰难的在历史中前行。中华文化的连贯性印度很少有。印度历史是一个个断层,交界处都是繁华的灰烬,宗教的轮换,血腥的入侵,文化的冲突。但在南亚湿热的天气中,又孕育了世界上最深邃的思考。
殖民是印度历史中很特殊的部分。殖民有屈辱,但这个屈辱的过程却也是铁路铺过古道,工厂盖住宫殿废墟的过程,也是童婚殉葬等级制度消亡的过程,更是南亚次大陆各族人民知道自己是印度人的过程。后来有了甘地,有了非暴力运动。有人说过,暴力是懦弱的表现。的确,非暴力运动中的勇气,其实是大于革命中的高喊与屠杀的。印度人民同样用血,换来了自己的独立。
建国后,印度面临无数的困难,宗教民族种族分裂贫困文盲。。。。不过三代尼赫鲁的治理下,现代的印度终于屹立于世界。这部分很好的写了印度人如何用他们的智慧与勇气解决许多的问题,能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印度是象,中国是龙。印度是中国的镜子。
《印度通史》读后感(四):不可思议的印度
印度官方旅游局以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作为宣传语,真是恰如其分。印度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璀璨的文明、绚烂多彩的文化、深邃的哲学、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头衔,不过还有世界最大的贫困人口、一半数人还没厕所、肮脏的城市、让人触目惊心的城市贫民窟、种姓制度的残留、高发的强奸案……。为什么有这样的印度?这一切或许从印度的历史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印度的历史跟我们熟悉的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其最显著的是一点便是印度更多是一个地域概念、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概念。因为印度在整个历史中统一的时间只占很小一部份,大部的时间都是由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邦国构成。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和公元十七世纪的莫卧尔王朝能称得上基本统一了印度,以现在印度的疆域来看除了印度半岛的最南部的少数地方以外都被廊括在帝国之内。除此之外,公元二世纪的贵霜王朝、公元四世纪的笈多王朝和公元十三至十五世纪的德里苏丹王朝都曾统一过北方印度。到近现代,英国经过一百年的殖民、战争于公元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统一了印度,之后便是今日印度的如今国家疆域的来源。
印度的历史始终跟外族的侵入与征服不可分割。古印度文明是以印度河流域为发源地的古老文明,这是世界是仅有的几个的农业文明的独立发源地之一,以发现地命名的哈拉巴文明根据最新历史学家的结论是由达罗毗芥荼人。而后在公元前1500年被南下的雅利安人征服并创建了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而种姓制度中婆罗门阶层基本就是雅利安人。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入侵印度西北部并把五河流域纳入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河流域。公元一世纪来自中国西北部的大月氏人侵入印度并建立的贵霜王朝统一的印度北部。公元七世纪后印度遭受多次从西北来的穆斯林人的入侵。1175年古尔的穆罕穆德从高墨尔山隘进入印度平原,1191,控制的印度河流域,1193年攻克了德里,之后于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统一并统治了印度北部,历史上称之为德里苏丹帝国。十六世纪蒙古血统的突厥人巴卑尔建立了莫卧尔王朝,并在期孙子阿克巴时代达到巅峰基本统一的印度,建立起一个具有浓烈军事性质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把印度变成一个少数穆斯林人统治的具有相当程度宗教宽容的帝国。十六世纪后,西方国开始进入东方,英国人后来居上,通过通商、战争、分化等手段逐渐占领了整个印度,并把印度完全纳入了英帝国。
印度北方与南方差异很大,重要原因便是南方是以达罗毗荼人为主,北方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大月氏人、突厥人等与当地人混合所成。北方属于印欧语系下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南方属于达罗毗荼语系。北方曾经多次被统一,而南方除了少数时间以外都是有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分治。
印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及现代印度教的发源地,穆斯林的入侵使得伊斯兰也在印度广泛传播。而后在印度的建国及现代化过程中,各宗教的融合与冲突产生的重要影响,印度独立过程中,印度教为主的国大党与伊斯兰联盟曾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团结一致的抗争,面临独立时因宗教冲突激烈而不得不接受蒙巴顿的分治方案,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建立国家。其后,留在印度的少数穆斯林人与印度人多次发生流血冲突,迄今仍是让人头疼的问题。锡克教更是如此。
英国在统治印度曾为了统治的顺利分别采取省的建制和土邦。印度独立过程中国大党给予了土邦极大的让步,并在之后的过程中逐渐收回的邦主的权利,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但因地方势力的强大,其中央集权相较中国来说弱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