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18 04:30: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插队的故事》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的157图书,本书定价:8.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插队的故事》精选点评:

  ●情真意切 真情实感

  ●写他的故事,触动我的心

  ●来自知青少有的温情

  ●又绝望又有希望。人生大抵如此。

  ●一个年轻的青年在最年轻的时候突然不能走路了,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打击。

  ●好久没读书,两天看完一本。希望自己多看书,少刷微博。最后,史铁生原来在陕北插过队呀,文字一如既往的好

  ●和小龙一起一个晚上读完,感觉很好。可是文字写得却不是很舒服;时时想到和天书刚看过的延安插队展览;常常停下来问他关于农村关于人间烟火。

  ●我是把它当作作者的真实生活记录来读的。

  ●到波士顿开会,临出发前发现kindle没充电就顺手抄了本小书带在身边。没想到一下就看上了瘾,回到麦迪逊之前就读完了。小的时候曾听母亲和父亲讲到过一些下乡插队的故事,但有些零碎,而且当时自己似乎也不太专心。长大了再听这些故事,开始慢慢体会到这段经历在那一代人心中的烙印和地位。就如作者在开篇所言,插队的经历会在父母一辈人心中如此深刻和隽永,也断不仅仅是它就发生在浪漫的年纪并总是牵扯着年轻人的爱情那么简单。那是一段虽然浪漫,却依然痛苦、迷茫、纠结甚至会有些绝望的岁月。对国家、家庭以及个人未来的不确定性及难以言说的忧虑,混杂在炙烈而危险的革命情怀与空洞的以政治口号来改造社会的理想之中。作者说的好,对现实绝望之际(知道不得不去下乡插队),便用符号化的理想与责任来安慰自己,用半信半疑的美好未来欺骗自己。

  ●我们没有生于那个年代 我们没有赶上那个年代 那个年代的人是悲惨的 那个年代的人是幸运的 那个插队的年代 那些故事 总是说不完 总是想不完 然而在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谁又能忘却呢~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一):散文化的小说

  重读史铁生的小说《插队的故事》,作品写史铁生在陕北插队的经历。那是一段贫穷而充满温情的岁月,让他念念不忘,笔触细腻而又深情,憨厚实在的陕北老乡,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情怀的少男少女们,贫瘠的山山水水,黄蒿,黄狗,都跃然纸上,如在眼前。比起充满控诉和怨气的其它知青文学,本书是个异类。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二):“插队”的岁月

  这是我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平日看的最多的还是英美小说,本国的小说看的倒是远不如英美的小说了,实在是一大遗憾。从叙述技巧上来看,《插队的故事》显得有点散,但是散中还是给你一种整体的感觉。一来,小说中用了较多的倒叙、插叙以及意识流;二来,小说根据两条线索展开,以史铁生回清平湾为叙事的时间的主脉,但是以重述发生在清平湾的故事为叙述的主线。从中可以看到“插队”的日子对于史铁生意义非凡的。小说中还体现了很多乡土特色的写作风格,史记录了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那段时期多见所闻,以北京人的视角来展现陕北人民的淳朴民风以及艰苦生活。日子虽是艰苦,但是总还有快乐的影子。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三):感情常常影响了记忆--P17

  那天,看了关于史铁生的博客;

  才知道,应该知道并读一读他的作品。

  于是,一口气在亚马逊上,订了8本98.80元。

  第二天就送到,快得让人出奇。

  第一次,知道史铁生;在广州读完了这本,回家推荐给家人;

  居然知道他,可是同我一样,也没读过;

  可能,因为我的基督徒身份,现如今,给他们推荐,倒是多了一些拦阻。

  早上起来,这本书就那样安静地,摆在茶几上。

  很喜欢他的语言,北京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确和外面的人,不太一样。以前,看王朔的小说,那个贫嘴啊;总是让人心里偷笑;这倒也成了他们骄傲的资本。

  直到现在,也搞不清这本名为《插队的故事》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因为,里面一些对别人的描写,分明“道听途说”或“纯属虚构”;可这又有何妨?

  引用了17页里的一句话,做开头,是因为:在这里做了个小小的标记。

  想起在尼泊尔的时候,一个同事非常不满地指责我不该在他借给我看的书上,出现自己的哪怕一点点的痕迹,以后,我就在自己的书上慢慢地也少做记号了;怕影响第二个读到那书的别人。

  题目的这句话后边还有一句话,才结束,一并抄下吧!

  “感情常常影响了记忆。冷静下来便想起本不是那么回事。”

  插队的故事,是那一代人的故事;我的哥哥姐姐,也曾经“上山下乡”插队过;我在假期还分别去过他们的甘蔗林和水库发电站工地去玩过。

  哥哥姐姐,那时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插队;和史铁生们比起来,少了很多轰轰烈烈;而且,那时我们住在天高皇帝远的边境部队里;不是什么城市;所以,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落差之苦,可以去回忆思甜的。

  常常给人推荐福音影视里的《一代人的见证》看;很喜欢这个名字;很喜欢里面人的故事;

  今天,借着史铁生的这本《插队的故事》,又可以更加深入地在今天这段年龄,这段生命中,以新的角度来再次体验那个年代那群生命的故事。

  无独有偶,今天的网易网络新闻是:

  http://news.163.com/11/0323/19/6VRSP2C200014JB5.html

  “***赴韶山向毛泽东铜像献花篮”

  2011-03-23 19:42:55 来源: 新华网(广州) 跟贴 1974 条

  核心提示:国家副主席***近日在湖南调研,他专程来到韶山,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了花篮,瞻仰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参观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展室。“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四):他的插队故事,留我的眼泪

  已经不能知晓什么情况下买的这本“口袋书”,也许是对作者的一种世俗的偏爱吧,人云亦云,故而久久不能翻阅和阅读,趁着一个不能言说的时机,我用了一个下午三个小时匆匆读完了这本小书,感受到一份来自普通生活的平凡的幸福。

  书名叫“插队的故事”,必然是作者在那段时间里在插队时候发生的故事。作者说: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

  我们这一代人估计极少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插队的友谊和亲情,我想象这应该是一种在困境中相互扶助、学生与当地老乡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这其中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亲情的感情,而且还会生出此处是故乡的错觉。

  文章是倒叙开始,作者经常做梦似的回到插队的陕北,在梦里回忆那段不好走的崎岖山路。这种感觉在我的记忆里是深刻的,我能清楚地记得那些年我在梦中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那是一种多年未见甚是思念而成梦的感觉。作者提到有些人回到那些插过队的地方,会止不住地落泪。我对这种感觉也是真切地,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这帮搞文艺的是他妈好像精神都有都有点毛病”。不敢自诩是搞文艺的,但我自认为还真有点精神毛病,多愁善感,特别是对故乡、对故乡的人与景。

  书中零零落落向我们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作者若隐若现,却很好地充当了我们参与的眼睛。当时的城市里的确乱象丛生,也许下乡插队对于年轻好动的学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者所言:发自心底想去插队的人是极少数,像我这样随潮流,而又怀了一堆空设的诗意去插队的就多些。

  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要和异性一起插队,嘴上说这讨厌,其实难以掩盖某种兴奋与激动,掩盖的形式很拙劣,让人读来不禁会心一笑。男孩子以对女性不感兴趣来显示“男子汉”的革命精神,既想显能耐,有不愿意承认异性对自己的吸引力。而袁小彬与刘溪却是当时学生中的不同凡响之人。袁小彬为了和刘溪一起去插队,主动放弃了当时最难得的当兵,甚至和家里吵翻了,也要去插队。

  他们插队的地方似乎就叫“清平湾”,是一个交通极度不便的地方,不通车,很多人没见过汽车,不过倒是见过1940年代胡宗南的轰炸机。学生从外面世界带来的见闻和东西似乎来自不同的时代,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能让整个村庄沸腾,人山人海贴着墙角站着,望着,似乎是观看一个大明星,这是清平湾人头一次见到半导体——那么个小东西能唱的那么红火。

  第一个清平湾的故事应该是“明娃”家,明娃有先天性心脏病,他家有兄弟七个,他是老大,下面就是排行老几就叫“几元儿”。山沟里生孩子,随便找把剪刀就把脐带剪掉,死亡率很高。明娃为了多赚工分,拼着命想挣十分,但是他的病拖累了他,每次都要站在地头喘一会儿气,嘴唇没有血色,别人劝他别累坏了身体,他硬冲着笑,说没事。明娃的爸爸(大)外号疤子,他生来似乎只为了两件事,一是受苦,一是抽烟。明娃妈半夜还在纺布,常常忙得顾不上拢垂下来的头发。她的会过日子,似乎家里不需要什么花钱买,几乎节省了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攒钱给明娃去北京看病,并且为他娶媳妇儿。我想她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普通的母亲,那是一种看到丈夫孩子幸福就满足的妇女,她们的伟大在于默默为家庭付出,是家里实际上的顶梁柱和精神导师,我可以想象她没玩纺纱时,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排地谁在简陋的炕上,她是知足、是幸福的。明娃的父亲,为了这个家,也选择去最危险最辛苦的挖煤,那是那个地方的条件,我只能这样形容,几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和挖地道一般,叼着油灯,爬着进去,爬着出来,这样一趟趟运煤,挖一矿煤,几百件,托在身后,爬出来,膝盖磨烂了。所以当地人说“讨饭只是不顾了脸,掏碳却是不顾了命。”我想到了白居易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何等的情境,是需要我们多大的想像力才能构想出来这样的困境和不易,不亲见亲闻也许都难以真正了解这份真真切切曾经发声在中国大地上的现象。为了给明娃娶亲,他的父母亲给他几乎是“买”了一个叫“碧莲”的姑娘。插队学生就感慨,革命老区也不过如此,还是生男还不如生女,生女娶亲家庭富裕点。可怜巴子有明娃这样的七个儿子,不得不更加辛苦。浪漫的学生赌气认为,可以不给女方家钱,认为这不是买卖东西,但这确实是那个湾里的风俗。也许一般的 应该是明娃和碧莲结婚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开始新的一轮疤子苦命的一生,但是一年后,明娃有了一个一岁多的儿子后,却累死在山里,终究那个病没有放过他和这个家。

  第二家庭是随随家,随随是村里一个瞎老伯收养的一个孩子。瞎老伯有一门铡草的手艺,有了孩子以后,更是做工认真自信,生怕丢了这营生。虽然日子可以想象的艰难,但他开心,因为有人叫他“大(爸爸)”随随到了寻婆姨的年级,可是瞎老汉没有钱,心里着急,而且年纪也大了,身体更加不行了,胃里有病,铡草的时候会常常吐下一滩滩酸水,夜里心口疼的睡不着。随随拉上车带他去看病,不顶事。其中,瞎老汉曾对随随说:“几时给你问下婆姨,几时我的病才得好。” 后来随随就自己在放羊的山梁上遇到了英娥,他们打打闹闹,渐生情愫。但是浪漫的故事必然不属于这里,英娥交给了别人。瞎老伯心里着急,心理开始想着不能拖累儿子娶不上婆姨,竟然选择了自杀,可怜上天也不随他心意。随随知道了,大哭一场,发誓要给他找个儿媳妇。后来,随随就和守寡的碧莲好上了,随随认为碧莲命苦,一个人带着娃不容易,虽然有过程的不顺畅,但终归在一起。我想随随是真的喜欢山梁上遇到的英娥,但是为了这个家和老父亲,他放下了英娥,选择一个自己可以够得着的碧莲,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那个大时代下的普通人的生活也许只能活在作家的笔下和正在远去人的回忆里,但我知道那里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发生过,曾经让那些人习以为常,却总能让我们感动不已,甚至有些许歆羡。这是史铁生的插队故事,我们的生活故事又是如何,也许只有等我们好好收拾心情,才能用我们拙劣的笔,回忆这些点点滴滴的平凡故事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