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典哲学的趣味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18 03:5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典哲学的趣味读后感精选

  《古典哲学的趣味》是一本由(英国)(Julia Annas)安纳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哲学的趣味》精选点评:

  ●现代思想基本上在古代能找到源头或雏形

  ●get不到重点。心烦意乱。

  ●后两章有点无聊,这本很散漫,不过我也是散漫着读完的w

  ●从句比较吓人

  ●感受不到趣味……

  ●很好 梳理了下哲学史?

  ●”耐读,有聊,配得上”趣味”二字!

  ●翻译一般,很拗口。直接读后面的英文版比较好。

  ●没想像中那么好

  ●关于斯多葛学派、柏拉图,较成系统的论述与思辨还是蛮精彩的,只是高质量的篇章不多。总体而言书写得不太用心,尤其中后部分基本都是一些哲学思考点的散乱堆积。但还是挺值得一读的。

  《古典哲学的趣味》读后感(一):【一些摘录】

  【理想国】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哲人王即柏拉图本人,而《理想国》是柏拉图夺取

  王权的声明。

  我认为柏拉图的政治纲领,从道德上来讲远非优于极权主义,而是基本上与其一样。

  《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的知识模式包含了非常严格的数学学习,因为他认为数学是完

  美的。

  在《理想国》结尾,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诗(或者笼统的文学)与哲学长久以来就

  争论不休。

  【愤怒】

  “我知道我要做的是一件坏事,但愤怒主宰了我的计划,它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之源”《美

  狄亚的复仇》

  【斯多葛】

  斯多葛哲学学派(或称斯多亚学派)因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英文stoic,来自希腊文

  toa,stoa原指门廊,后专指斯多葛学派)聚众讲学而得名。

  “幸福的人需要身体的资本和外界的物质,比如财富……为的是不受牵制……有些人说:

  十分痛苦或陷入极度不幸的人只要善良便拥有幸福。不论刻意与否,他们都在胡言乱语”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古典哲学的趣味》读后感(二):哲学的况味--就是那点感觉而已

  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简读本。通读这本经裁减过的小书,觉得幸福与哲学问题,从古代至今都是困扰人类的问题。说明白一点,是这个问题困扰着那些多愁善感的、有精神困境与追求的、有道德思虑的人。从伊壁鸠鲁的断章残篇到亚里士多德的接近现实的哲学思考,还有《理想国》的至高幻想社会。无不诠释了对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可控调和的矛盾思索。这里面,亚里士多德是最为人性化的,最近乎常理的人,他认为:幸福确实要求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和成功的“外在物品”作门面。但这种拥有不一定使你真的成为幸福的角色。你仍然要在成功的人生面前陷入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反思中获得一种悟性,你的为人要比金钱的占有重要许多。精神上的恬适,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幸福,获得心安理得的佳境,才是哲学的智慧,这与中国的中庸精神不谋而和。这使我想到另外一本书《身份的焦虑》,当人们为拥有一定财富倍感幸福时,其实焦虑也随着你的虚荣心成长起来,因为,社会众人靠外在的成功比较获得满足,获得地位获得他人的赞誉、敬重,实际上就是在满足精神需要。但是,快感总是非常短暂,他人的一点点的高于你的收获,又会使你陷入焦虑,你会觉得差距感的存在,这就是焦虑的产生原因。你不愿意承认的精神困扰,使你的曾进拥有黯然失色,又会重新给你自己设定目标而奋斗下去,循环往复的又一轮失落与充实开始了,永无止境。佛家言说:放下,就是解脱,谁能真解其中的意味?哪怕是自己有一回的“放下”,幸福感即会悠然而生,那些困扰即刻荡然无存,其实,就是那点感觉而已。

  《古典哲学的趣味》读后感(三):斯多葛学派可能比柏拉图更智慧吧……

  这本叫做《古典哲学的趣味》的小书,可能有些文不对题。事实上,书中所涉及的叙述内容与思辨形式都过于冰山一角了,更像是西方哲学史的一小段,而且是其中一个片面的视角。虽然牛津通识读本定位于“通识”,多数篇幅都非常简短,但可能也恰因于此,才需要作者用更加概括的表达方式、尤其要站在一种高度来审视某个领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某个学科有深刻的认知,还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

  以其中一部分作为例子来review一下吧:作者在第一章以“人与兽”的主题开篇,借用了希腊悲剧中的情节,人是受什么驱使的?按照我们平时的“常规“思考,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是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控制的,人有“愤怒”的一部分,也有“计划”的一部分,而且往往在很多时候都受到情感的驱使,在“愤怒”的状态下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但斯多葛学派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反对将两者割裂来看,认为人的灵魂不能被分为几个部分或区域,它甚至是完全理性的;由此,一个人所做出的所有行为,都是一种“综合输出“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充分有效“的,而不是双重因素的矛盾体。

  与之相反的是柏拉图的观点,是一种更接近我们直觉的一种理解方式,也就是:人受到情感和理想的双重支配。当愤怒战胜理性之时,就如何如何;这听起来要比斯多葛学派更加“合乎常理”。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受到愤怒驱使的人,照样也会清醒的、理性的去按照计划实施“极端行为”。对于这种广泛存在的事实情况,很显然柏拉图的观点就很难自洽了;相比之下,斯多葛学派将情绪也归入理性的一部分、进而将之作为一个充分有效的输出结果,则来得更自洽一些。

  再以书中提及的一部分作为例子。总体来说,我个人有些反感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我看来,它具备了太多太多的乌托邦思维,甚至20世纪令人憎恶的可怕的乌托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于此,这包括了共chan主义和法西斯,还会让人联想到big brother。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展开讨论,而只是不痛不痒的提到要用一种“站在系统外”的思维来研读《理想国》。

  上述这些较成系统的论述与思辨还是蛮精彩的,只是高质量的篇章不多。总体而言书写得不太用心,尤其中后部分基本都是一些哲学思考点的散乱堆积。

  权且记录一下,当作读书笔记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典哲学的趣味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