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一本由沙尔玛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39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00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教》精选点评:
●从“知、情、意”三个维度阐释印度教,很有见地。而且处处留心在用西方的体制类比印度教教义,把读者照顾得周到。
●还不错的印度教入门书,能让你快速了解它。
●咩哈哈,真容易看~(得意地笑)
●扫盲书,尾页的推荐阅读书单很贴心!
●翻译得很是拗口
●开头真精彩,但是有的地方翻译诡异,读了多次,居然正反两个意思都成立
●作为入门书籍,不做过多评价
●这本书非常薄,但是作为入门的书籍是不可多得的小册子,全集一共七册,值得一读,想要了解宗教的人不妨一试。
●有些硬,不过国内对印度教的基本介绍性书籍太少了,将就吧
●唔,理论的东西就是比较难理解- -
《印度教》读后感(一):印度教概述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它拥有10.5亿信徒,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有很多思想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谋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他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
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
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有很多,但主要的神有:至尊神奎师那和他的扩展罗摩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破坏之神湿婆、维系之神毗湿奴。
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印度教的经典主要是四部《韦陀经》,此外还有作为韦檀陀哲学来源的《奥义书》、历史文献《往世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博伽梵歌》和一些宗教圣人传记等。
《印度教》读后感(二):亦真亦幻的旅途
对印度教的理解是再次来到尼泊尔之后,无聊之余开始读书,读尼泊尔的前世今生,书中是被印度教迫害的无数女人,是种种养尊处优的男人,我愤而写出印度教乃是人间第一大邪教。
想象中的自己早已揭竿而起去领导起义军了。
quot;邪教"自有她不一般的魔力。所以我继续看继续生活中体会。
看着感受着居然发现他不一般的可爱了。
印度教的女人尤其中年大妈,她们不像那些男人一样吝啬,她们不是宝玉说的嫁了男人就成死鱼眼了她们就如侍中说的,“心因因饱经沧桑而愈益醇厚,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每天早上在街上她们衣着鲜艳端着盆钵一路说说笑笑向庙宇走去祭祀,我也想走进她们的队伍里,犹记得湿婆之夜和她们一起站在寺庙的台阶跳舞,一向扭捏的我,竟也放下了所有的矜持,还有很多个深夜里穿过小巷看她们坐在台子上吹拉弹唱,语言不通,但是我想在那个时刻是心灵是一样的轻灵。一定有神灵在保佑。
我因着这些受过很多苦,流过很多泪,依然可以在内心里开出花的女人,渐渐喜欢甚至爱上上这个初看起来让我有太多看法的宗教。
一年里连续不断的节日狂欢,各种莫名其妙的习俗,眼花缭乱。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之后看到的是甘地的自传,原来他是如此一个人,也只有印度教会产生这样一个近乎神的人,他的想法他的行为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啊,印度教啊。
再后来是薄伽梵歌,一本宗教的书,让我时时陷入沉思,莫名其妙爱不释手,智慧,智慧原来是高于善和恶的存在。
再然后才是昨天和今天读到的这本印度教。在淘宝上买到的打印小书,100来页,我又好像沉浸一种似梦非梦的旅程里,读佛教的书,我会不住点头,嗯,的确是,佛陀教导的真好,而是读到印度教则是另一种感觉了,是点头称赞都会忘了,只是惊叹到无言以对,不由人不感叹几千年前人类思想的广阔与深邃。
印度教是难以定义的,是眼花缭乱,范围广阔,难以定义正表明了它的本质。
为什么印度教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或许是因为它太自由了,已经没有了一种宗教所需要的严格规范,世界三大宗教哪一个不是有着极严格的教义,而印度教不是。
作者说世界上的宗教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宗教类型视宗教本身为本质上普世的东西,另一种类型则自己想成为普世的宗教。第一类的本质是宽容,第二种类型本质上倾向支配型的霸权。一种是共同的核心从关系密切的共同体中产生出来(犹太教,印度教和一些原始宗教),另一种则是一个共同体围绕着共同的核心结合起来(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是围绕着核心发展,从中心辐射出的光环,而印度教是一个圆周在寻找中心。
这个比喻好妙。
而且作者说到印度教的运行时提到了美国的民主作为参考。印度教的三重体系---智慧,虔诚和行动就像行政,立法和司法三者之间互动来完成。
刚在帖子里看到一句,天主教是集权,而印度教是一个松散的联邦。
因为不管政治民主还是印度教,他们的基本原理是自由。
因为自由,印度保护其他宗教,印度教竟成为受委屈者,
正如在美国,白人是最不自由的。
宪法使每个美国人紧密的联结在一起,但却不能将他们打成一片,合二为一。
犹太教跟印度教一样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所以他们的天空群星闪耀。
我一直都怀疑人们所说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是犹太人和华人。我想人们在这里说的聪明应该是智慧,现在我认为,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富有智慧。
比起佛教他更理解人性的善与恶,梵天同等的对待善人和恶人,薄伽梵歌里,善和恶是一样的波动情绪,佛教里强调的是道德生活和寻求解脱,佛陀忘记了大多数的世人并没有像他那样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相反生活贫穷,怎样可以看透人生的名利,放下一切,达到般涅盘,佛陀说,修行,控制欲念,而印度教呢,在道德生活和寻求解脱两个环节里加上了,获取财富和感官享受,我想放下的最好办法是去经历,而不是一味的克制。
印度教中对于恶的批评是软弱的,只是不当之处的污点。宗教中会强调善,法律会明文规范人的行为,是不是因为真的人性本恶?印度教对于人性是宽容的。因为他们认为对束缚的解脱是最高的善,而束缚于有限之物和易朽之物的是恶和苦。宽容是基于理解,恶是值得可怜的事。
甚至印度教中的坦特罗教派的基本原则不是透过禁欲而是藉由放纵来克服欲望,藏传佛教应属于这一支吧。这是其他宗教难以理解的了。
曾经的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一定在印度的某个地方。或许印度才是亚洲世界里终将超越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印度的文明才是我们应该去了解去欣赏的。
印度教徒的传统古老得无法记忆。假如有时印度教显得不那么文明,那正是因为它比文明更要古老。
竟然在心里很情愿的承认,我是个没有入教的印度教教徒,我如印度教的每一个个体,也可以从一束缠绕的纱一样的大量印度教信仰与仪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根细细的金线,但是却像钢铁一样坚定的指导着我的精神命运。
我还是没有写完,真想把每一段摘录下来,写下我的感想。
我爱印度教!!!
《印度教》读后感(三):兼收并蓄
这本书是《世界宗教入门》中的一本。
先看看作者简介吧。
沙尔玛,当代印度教研究权威。
出生于印度。现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比较宗教学教授。著有《印度梵歌》、《一个印度教徒关于宗教哲学的观点》,主编“妇女与宗教”系列三卷本:《世界宗教中的妇女》、《宗教与妇女》、《世界宗教中的今日妇女》。
阅读本书,对于印度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虽然世界上95%的印度教徒都居住在印度,并且印度有80%以上人口是印度教徒,地域范围明显一些,但是仍然不能掩盖印度教就如大海一般的“容纳”,堪称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特点。
在印度1947年独立后曾经官方为了确立一个婚姻与离婚法案,由政府出面在1955年界定了“谁是印度教徒”。这个法案界定两类人是印度教徒。第一种:他是印度公民,但不是“穆斯林、基督徒、袄教徒或是犹太人”的人,第二种人是他不是印度公民,“但是宣称自己在宗教上信仰印度教的”人。这两种人加一起就是印度教徒的全部。我去,够狠。
其实,相信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到我们国家,可能会看到很多落后地区,看到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而且还会看到很多关于食品安全、公民权益等等的事件,会觉得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还在安居乐业不太容易理解;可是相信到了印度,会觉得在我国看到的状况无论如何相比较印度都不会算是“严重”的。那么在那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如何才能心安理得的生活、如何才能心平气和的过日子呢?相信印度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运用人类身体作为救赎的载体,以对抗心智上或精神上的排他性偏见,以及它接受以多元的路径达到真实。”"其大胆的见识包括两项轰动性的主张:一个是形上学的——在探求过程之外没有探求者;另一个是实践上的——人可以不为了获得结果而去行动。"
在整个印度教历史上,罗摩那、罗摩克里希纳、甘地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灵魂。而甘地又是近代印度教乃至印度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甘地将很多西方的观念和理想潜移默化的引入到印度教中。因此印度教是不断不断变化的,只要是它认为应该并且可以容许的都会纳入到印度教的大家庭中。“印度教有一种扩大菜单同时却又限制食品数量的诀窍。他们持续地混合西方生活的新元素,包括消费主义,但在各自运动活跃的本体之中,却建立了一种相当纯净的生活风格。”也基于此,不仅有着与印度教徒一样多的印度教派,而且也有着与非印度教徒一样多的印度教派了。
记得以前读过梁漱溟的一本《印度哲学概论》,其中我是这样评价的:
一直梁爷、冯爷、南师对于印度、印度宗教、印度哲学有很深厚的感觉,并且在四大文明中,几位大师都对印度哲学深以为然,甚至隐约透露出印度终将因为其悠久的哲学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比肩者和超越者而感到隐隐的焦虑。用梁爷的话说:“印度土沃气暖,谷米易熟。其民不必劳于治生,辄乃游心于远,故夙富于哲学思想。”
印度教整体结构的中心就是瑜伽的概念。瑜伽也是可以翻译成“苦行”或者“道路”。应该说现在流行于各个国家的瑜伽会馆是古老的印度教留给世人的一个修行和冥想的手段和瑰宝。
在瑜伽的过程中,印度教特别强调轮回,暗示了业的教义,强调行为产生与其道德品质相当的后果,而且可能在几世中都有影响。印度教认为充满希望的旅行不再以到达为目的,而是寻求从自己的漫游徘徊中得到解脱。这一点个人觉得我们当今追求结果、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的中国人尤其值得借鉴!
其实对于现世、对于金钱和财富印度教的教义中也有阐述。印度教认为人生有四种生活目标:一、道德生活;二、获取财富;三、感官享乐;四、寻求解脱。他们也就是著名的法、利、爱和解脱。那么在现实中应该如何生活呢?印度教的答案是:在生命的前25年学习道德律法和某种天职;在第二个25年享受感官的快乐;之后的25年应在偏僻的寺院中过着道德而虔诚的生活;剩下的就是寻求解脱,也就是著名的四期修行——梵行期,家住期,林隐期以及弃世期。
印度教没有单一的一位历史奠基者。印度教没有标榜某一位先知,也正因为此,表明了印度教缺乏历史观念。“印度教将历史转为神话,再从中得出神学上的价值。”因为印度教被认为是开始于公元前3102年的2月18日。很多人到过印度,旅游回来的人总对印度的脏乱差心有余悸,感觉印度的文明程度比我们还要差很多,恐怕印度教这种几乎是比文明还古老的宗教使然吧。"假如有时印度教显得不那么文明,那正是因为它比文明还要古老。"
在印度教中,母牛具有无上的神性和象征意义,可以说是一种崇拜。估计与牛在印度的农耕生产上的重要作用有关系吧。印度教不曾有教会组织,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上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在印度教中,你可以自由地形成自己的仪式,只要它不会侵犯到别人。
我们曾经惊叹于“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兴盛于中国”这样的事实,其实,因为印度教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在公元前6世纪兴起的佛教与耆那教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这两种宗教都被“吸收”进了印度教,因此在印度已经几乎没有佛教和耆那教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对于不能吸收进来的怎么办?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没有吸收进来,那就改变。既然没有纳入进来,那就因为他有好的地方,那就把他们好的地方吸收进来而改变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恐怕是我阅读完本书对印度教的最大的感受。“印度教凭借它宽容的美丽,划定了一个吸引人的范围,宣称即使不是每一种事物都划归在内,同时也不会有什么被遗留在外,即使永远只在这个范围内外游离!”这就是印度教的真实写照吧!
《印度教》电子版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633562.html
《印度教》读后感(四):何谓“瑜伽”?何谓“梵”?
真理只有一个,而圣人的召唤则有各种不同的方式。
———题记
我一直纳闷为何佛教诞生地的印度为何兴盛一极后衰败了,因为在印度本土信奉印度教的10.5亿人,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佛教虽在印度信徒甚少,但却征服了中国,通过中国又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等,深深影响了中国儒家本土文化。“印度教”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几乎在印度由印度人信仰的一种宗教。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虽我们常在杂志媒体看到印度很多地方依然很落后,许多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但印度人的幸福度远远高于中国早已被调查得到结论了。为什么印度人会安寝乐道,在时常出现恐怖事件、侵害公民权益以及各种安全事故情况下,原因就在于印度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读到当代印度教研究权威沙尔玛所著《印度教》中的“基本上说,当一个人并不否认他是一个印度教教徒时,他就已经可以被视为是印度教徒了。信仰的整体和那些接受此称号的人们的实践,组成了印度教。“不由自己的感到了印度教不可定义的玄妙了,这句话是说明了印度教的多元主义以及普适性的矛盾统一——印度教是范围广阔、兼容并蓄的,他不同于其他宗教,因为印度教是一个圆周在寻找中心,那么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则是围着一个核心在发展。更别说1948年1月30日晚刺杀了圣雄“甘地”印度教徒“纳都拉姆•古瓷”的凶手事后遇到到不可思议矛盾的善待了,圣雄骨灰被撒入印度的圣河恒河,但凶手骨灰则被撒入了印度河里,他们都被印度教徒敬若神明。
构成印度教结构中心有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上,实现精神上的解脱靠“瑜伽”,瑜伽的概念则指的是苦行或道路的概念,在通过“瑜伽”寻求人自身的解脱过程中,把实现印度教整体我们在自我实现的境界中遭遇的实在叫做“梵”。二是社会基础层面,印度教对于现世、金钱和财富在教义中也有阐述,认为人生有四种生活目标:1、道德生活;2、获取财富;3、感官享乐;4、寻求解脱。他们也就是著名的法、利、爱和解脱。那么在现实中应该如何生活呢?印度教的答案是:在生命的前25年学习道德律法和某种天职;在第二个25年享受感官的快乐;之后的25年应在偏僻的寺院中过着道德而虔诚的生活;剩下的就是寻求解脱,也就是著名的四期修行——梵行期,家住期,林隐期以及弃世期。在寻求印度教主体“我是谁”这一教义核心的“解脱”旅程中,印度教把多元主义和实践主义交互作用,把禁欲苦行与纵欲淫乐,神圣和渎圣的因素与真实生活中的遭遇的不可预言性结合在一起。由于印度教“它运用人类身体作为救赎的载体,以对抗心智上或精神上的排他性偏见,以及它接受以多元的路径达到真实。”印度教认为充满希望的旅行不再以到达为目的,而是寻求从自己的漫游徘徊中得到解脱。,这使得印度教将宗教生活视为一种旅途的理念,这不同于其他围着一个中心转的专制宗教。
在印度教的思想中,主要以垂直和水平两种方式来分析人。所谓垂直的方式,是把人二分为身体与灵魂或物与心两个面向;水平的方式则是把人格分成三种元素,即认识、情感和意志。瑜伽的三重体系——智慧(知)、虔信(情)、行动(意)——组成了印度教这三脚架的三个支架。虔信把冷静的智慧从单向的冷漠退化张中挽救,智慧则把虔信从非理性的情感主义困扰中解救出来,而行动则把避免虔信与智慧两者陷入轻视社会的自我热衷之中,智慧和虔信也阻止行动在行动之路上为自我中心主义所污染。由于印度教没一个固定的定义与核心,使得印度教显得极为民主,没教会组织,使得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可以自由形成自己的仪式、只要不会侵犯其他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神圣代表,可以信仰也可以不信仰一个神,或者同时可以信仰两个神,都是印度教所允许的。由于印度教“其大胆的见识包括两项轰动性的主张:一个是形上学的——在探求过程之外没有探求者;另一个是实践上的——人可以不为了获得结果而去行动。”获得解脱的一套系统技艺“瑜伽”与个体的紧密结合,使得在印度教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圣人或者是精神领袖。
作为印度教整体结构的中心的瑜伽,本指的就是“苦行”或者“道路”, 作为一个系统,其本真可指称作为引领人与神合一的方法,或者是人与神调和的技艺,换句话说,瑜伽也被称为苦行或道路——通向了悟之路。瑜伽专注于人的身体:其目的设定在断绝所有心识的波动。通过瑜伽达到净化自己,控制自己,制服感官的目的。如果你的智慧,受到所闻迷惑,仍能专注入定,你将达到瑜伽。
按梵歌所吟,为了保持自我纯洁,瑜伽行者摒弃执着,用身体、思想和智慧,甚至只用感官行动。约束自己,摒弃行动成果,达到持久的至高平静;不约束自己,听任欲望,执着成果,就会受到束缚。这种不是通过禁欲而是借由放纵来克服欲望,就像用一种精神疗法来治疗身体的不适一样的瑜伽原则,也许是卡修拉霍“性爱神庙”这一惊世骇俗建筑珍品得以产生的哲学与宗教基础吧!
生活在尘世的我们,常常被人世间各种混乱荒谬的力量拉扯,如果我们不想被撕成碎片,希望保持完整和尊严,我们心中必须有另一种力量,能听到另一种声音,这是神意的召唤,也可以说是理想的召唤。凭籍着向上力量的援引,人得以不断超越自己之所是,迈向神,迈向人之所当是。这个向上的力量就是宗教与哲学这一矛盾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