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唐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17 02:5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唐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大全

  《唐朝那些事儿》是一本由(日)辻原登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朝那些事儿》精选点评:

  ●日本人的YY,也蛮Y的

  ●想想还真不如那时候

  ●且看

  ●名字改的想吐……

  ●很烂!我不喜欢这样的烂书,不吸引人。

  ●只为感受下中国最强盛的朝代。唉,叹古悯今。

  ●万恶的出版商

  ●明明是历史题材,偏偏变成了你侬我侬,臣妾不服!!

  ●很有趣的书,大大激起了我对唐代的兴趣

  ●我觉得挺好看,日本作家写的大唐跟我们的不一样。

  《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乱起名,就为了营销,鄙视

  借着《明朝那些事儿》的热销,出版商把一本日本人写的唐朝小说《飞翔吧,麒麟》改名为《唐朝那些事儿》,就推向了市场。

  本书是以一个遣唐使的角度,描写了盛世中的唐玄宗时代,如何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过程。

  写的一般,可以作为浏览,30分钟足够了。

  《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二):另一个视角

  《唐朝那些事》看完了。故事发生于安史之乱的前后十年(公元753~763)以日本遣唐使护卫真幸的视角感受非常时期:朝衡与杨国忠宫廷斗法,安禄山从番族重臣踏上谋反的不归路……真幸在这个过程中饱经磨难九死一生,从一个楞小子成长为智勇双全的男子汉。我更喜欢此书的日语名字《飞翔吧麒麟!》 (谁能告诉我,文中那个叫燕子的女性,到底是“阿姨、姑姑,还是奶奶呀!)

  《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三):假的不能再假了

  一开始是以为和明朝那些事,汉朝那些事等一个系列了,看了之后,怎么都觉得不应该是中国人写的,感觉像日本人写的.后来度娘一下,还真是日本人写的,完全就秉承了日本人一贯的狂妄自大,感觉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一个遣唐使就算再得玄宗的宠爱,在那个盛世以及后面的乱世,难道还是他作为主线所造成的吗,一个侍卫把整个大唐帝国的全部人都比下去了,无论是汉人还是其它民族的人都围绕在这个遣唐使下面,实在是太假了,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杨国忠的被杀以及之前的一系列事情,完全是后来的矛盾激化,以及兵役制度的原因造成的,当然玄宗要付主要责任,所以晁衡在那时也根本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和影响力,真不知道这种书还会有中国的出版商同意出版

  《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四):在粘稠中窥探畸形的帝国

  其实,我也有特文艺范儿的时候,事实上,这篇文章的底稿写于两年前,如今再拿出来稍作改动,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颇有一点回光返照的意思。就好比前几日我无意看到一篇文章,拍手叫好,心想着这丫写得真牛逼,看完后才发现是自己两年前写的。嗯,是的。我想对自己骂那个F字开头的单词了。

  我记得当年父亲在走出农村来到深圳教书后,在某一次春节回家时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外面的人谈正事跟我们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习惯在家门口端几条长椅抱着大茶杯,而外面的人喜欢在饭桌上。”其实,我觉得人与人之间选择见面的地方很多,比如碎石小道,再比如在公园散步,但如今“外面的人”则千篇一律地选择饭店。

  好吧,我承认这篇书评是硬憋着写出来的,尽管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在饭店的饭桌上,但是真的不能埋怨我,起初以为是被人灌了蒙汗药,无时不刻地感觉到困。后来觉醒后才发现——谁看谁***犯困。还好我是陶然还好我是陶然,饭桌上我超级镇定地看完了,期间伴随着大量的番茄酸菜鱼和凉拌皮蛋豆腐。问题的关键在于,我随即写了一篇我自己看着都蛋疼的文章。

  不多说了,上油焖大虾。哦,不对,上文章。

  在粘稠中窥探畸形的帝国

  或许是不习惯外国小说中冗长的句子,抑或其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枯燥繁复的叙述方式,说实话,拿到这本书,心里满是“敬畏”。我算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大部分小说甚至某些名篇在我看来也都“不过如此”,但这部小说却让我觉得自己本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开始了思考,重新证明了历史和文学的价值。

  和式风味小说就是日式风味小说,具有其自身民族特色的元素,以幽雅、静谧、深邃、曲折的文笔而闻名,而且与日本普通百姓的家居生活也休憩相关,在日本,《唐朝那些事儿》销量高达300万册,可见它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也许正如所说,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阅读习惯的不同让我初读此书时深刻感受到其写作手法的“粘稠”,何况全书描写的侧重点还是中国唐朝的一段远古的历史。但读罢全书,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几个主角在那个鼎盛的大唐帝国时期,体现了相当于那个时代来说多么难能可贵的人性的光辉!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一部波澜壮阔的唐朝演义,居然出自于一个日本人之手!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表达我对这本历史小说的浅薄认知。

  一、真与假

  不同于以往的野史小说,《唐朝那些事儿》以一个日本人独特的视角从整体上大致地把握住了历史整根线索,基本上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一一精彩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称不上正史之作,但观其整体而言,这部历史小说符合了当时中国唐朝的历史事实,加上其逼真的细节,艺术地再现了那个遥远帝国的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

  当然,为了增强其可阅读性,其中也不乏为情节作铺垫而虚构的人物。如男主人公藤原幸真,《大公报》的老板黄凯,真幸的挚友高良,白氏二姐妹,波斯宝石商人,以及李岚、李春父女,甚至李茉莉这一重量角色也是历史上无法查证到的人物。书中写到的朝衡乘船回国遭暴风漂及安南后帮助当地土著战胜敌人当上酋长这段曲折精彩的经历更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然而,就是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让小说读起来增加其曲折性、趣味性,当然也就更加引人入胜。

  二、诗与歌

  诗歌文化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作者自然不会漏掉这一古典文化的精髓在书中的描述。无论是“回首苍穹思奈良,三笠山上明月光”还是“此花好/一朵含千言/莫使花谢早/此花和一首/此花娇/花瓣有万语/日日枝头俏”这样经典的日本著名和歌,还是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甚至一代诗仙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收录其中:“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最为著名的还是杜甫的那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首首让人拍案叫绝的诗歌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大唐帝国时期的诗歌文化的发展程度,更是迎合了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们。无论唐诗还是日本和歌,都让人读到了一种古典文学之美,也起到了一种丰富文化底蕴的作用。

  三、美与丑

  相比起正史来说,此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和大胆。尤其表现在两大男主人公朝衡和藤原真幸身上,虽然是日本人的身份,但是我们在他们身上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大唐王朝的忠诚,正义、勇敢、机智、爱国。至于其他人物诸如储光羲、郭子仪、李春、李岚、李茉莉、包佶等人,以及“外国人”高良、阿米等等正面角色也都是正义勇敢的代表,作者刻画得非常有性格和真实。

  有善良必有恶,自称为王的安禄山,手段残忍的紫禁队队长袁木,帝国的宰相杨国忠,甚至晚年厌倦政治、沉溺于美色的唐玄宗,我也觉得应归于这一列。他们是丑陋的象征。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正是由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上演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大唐演义,紧促刺激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勾勒,也让这部历史小说大放光彩。

  四、人与线

  人物是故事情节的主导者,而历史则是这部故事的一个总体线索。我们可以将本小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遣唐使来唐参加元旦朝贺仪式。

  第二部分:遣唐使乘船回国,朝衡遇难。

  第三部分:安禄山举兵造反,强势称帝。

  第四部分:朝衡返唐平定局势,大唐得以继续发展。

  四个部分紧密相连,情节环环相扣。其间以另外一位日本年轻人――真幸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第二线索,描绘了这部精彩的历史小说,虽然其视角是一个日本人,但是丝毫不应小其精彩程度,都是以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这一根主线在进行讲述。其间故事的倒叙和插叙,宏大的场面描写,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等等都让读者在有根可寻的历史中品位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五、爱国与励志

  众所周知,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帝国,整个中华帝国的命运走向难道是靠一个日本人在左右?这显然是没有充分说明力的,但靠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这一想法成功地融入到这部文学作品中去,让人领略到了小说作品的巨大创造力。

  不容置疑,看完全书,作者的思想得以传播,而小说的内容会让日本国民更加自信和骄傲,会有一股极大的爱国思潮和励志精神在日本迅速蔓延开来。反观如今我国历史小说,无非是些枯燥晦涩的正史类著作,读起来味同嚼蜡。再或者是一些无丝毫历史依据的言情武打类的小说,无丝毫价值和教育意义。如何在历史小说中正确巧妙地融入“历史教育”和“文学养料”,恐怕是当下我国历史小说发展的当务之急。

  历史不是一个人所创造的,祸根却是由少数人埋下的。这经常成为人们的借口,乃至整个民族的借口,于是可以心安理得地说:唐朝衰弱全是他的错!全是杨国忠一撮人的罪行。《唐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通过日本人的视角以及其特有的“粘稠”文笔,让我得以窥探到了那个遥远的畸形帝国。说实话,看完后我深受感动,既是因为这部小说,也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那段悠久的历史。而这本书既反映了这段史实,又并不过分作假而取宠于小说,实乃一大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唐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