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童年》是一本由王树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析童年》精选点评:
●这是我看过的育儿书中文笔最优雅的一本,叙述手法也很吸引我!
●序言:打碎自己的童年自序:走向生命的成熟状态引言 准备好了吗 一、一个典型事例 二、最亲密的关系却没有交集 三、和孩子一起完成内在的成长上篇 童年的秘密与连接
●成年人心里没有长大的孩子 跟孩子一起长大 敏感的内心
●教育,从父母自己的心灵成长开始~
●有点小失望 文字寡淡 内容还可以再深刻
●后半部分不错。20元出售运费自理。
●2013.7.24
●虽然没有小孩,但对我有预防针的作用。首先还是觉察自己,自己独立成长了,有小孩以后不会变成负担,而是人生中的一个课题
●这是我读过的最刻意的一本......大概是写给父母or当心理医生太久了有了职业习惯....简直读不下去,也真没有读下去。
●浅显易懂
《透析童年》读后感(一):反思童年是我们第二次成长的契机
听过王树的讲座,所以很快就翻完了。感觉还是有点遗憾。应该可以更精彩些的。书中的案例太零散。没有什么说服力。文字方面可以再精炼、入神一些。读罢感觉全书唯一的亮点就是尾声:与生命的连接。
《透析童年》读后感(二):书评
这本书传递的更多是一种观念:父母的心理状态时孩子心理成长的土壤。具体操作方面内容不多,书的下篇“做生命的舞者”说了一些实际操作方法,但比较简略。就我而言,本书表达的观念已经非常认同,无需再加强一下,而操作却没看过瘾,所以评分比较低。延展阅读:《萨提亚冥想》、《当下的力量》、《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电影《死亡诗社》。
《透析童年》读后感(三):给我帮助
这本书买了有几个月才看完。起初我大致翻翻,觉得很一般,没什么可看,实在没有兴致看下去。直到上周,心情很不好,再翻,又一气呵成的,两天看完了。
我没有孩子,我不知道对于我以后教育孩子有多大帮助,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看这书的过程中让我顿悟很多。也许是找到自己不开心的原因了(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那遥远的时候),也许觉得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些莫名其秒的坏情绪和乱七八糟的思绪,也许。。。
其实让我回忆,我现在回忆不起太多内容,但是它的确让我在心情最差,状态最差的时候看开了很多,突然豁达了。
我现在正在看《爱和自由》,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很难看进去哦!
《透析童年》读后感(四):走进自己,走进孩子
走进自己,走进孩子
初读《透析童年》这本书,心理还是有些抵触的,觉得作者有点矫揉造作,每章节开篇故事恐怕是作者自己的杜撰,但是其中提到观点:“只有透析自己的童年,重新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走向真正成熟的状态”引发了我对自身状态的思考。
毕业两年多的我,很少思考自身成长的问题。从教的生活一直波澜不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么庸庸碌碌地过了两个年头。没有外界的压力,我想生活可能就这么五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地过下来了吧,但是,不甘于这么年轻就开始思想僵化的我开始寻找出口,带着满满的憧憬和同事们的羡艳,我有幸调入了现在的学校。
想起初到学校的各种不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未开学就进行的家访,新接手的一年级孩子,新教师的亮相课,班级的各种安排、学校紧锣密鼓的活动……,这学期我花了一个多月才慢慢适应下来。同时,我身上的各种不足开始暴露出来。我知道自己一直存在这些问题,但是,从来不敢去触及,我知道每种不足背后都有我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内心不够强大的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但是,当我渐渐发现自己内心开始变得坚硬不敏感,走不进一年级孩子的心里时,我意识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非但没有进步,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要做好教育这份工作,必须从认识自己开始,进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心重新变得温暖柔软,像孩子一样敏感,这样才能建立与他们的连接。
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童年经历过多次被寄养,内心没有很强的归属感;目睹过父母言辞激烈的吵架,我觉得家也不能带来百分百的安全感;成绩平平,总得不到每个老师的重视和同伴的肯定,内心一直不自信,这些童年的经历都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使我变得内向,不善于展现自己,自我认同感低,在人群中依然显得格格不入;同时,也成就了我坚持、隐忍、专注、不骄不躁的性格。我很少让孩子走进我的世界,也没有十分努力尝试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由于这些隔阂,有时我真的无法理解孩子的世界,各种物质的奖励和威逼利诱对有些孩子毫无效果。课堂上,有些孩子会拿着橡皮画啊,切啊,自得其乐,有些孩子会对着窗外发呆。即便是记在脖子上的红领巾,也是有文章可做。每次看到此类的行为,我都会劈头盖脸地呵斥,孩子们当时受到惊吓不敢再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会重蹈复辙。
成人的我们已然忘记了自己曾是孩子,也曾有过传纸条、说闲话、忘记作业的时候。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关注与鼓励,即使我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最害怕的是突然被点到名,然后与老师冷峻严厉的目光交汇,那一刻,我心惊肉跳。
孩子是一面镜子,透过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可以照见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虽然需要痛下苦功,却能够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盈,也能让孩子的人生更加圆满。而我,其实,应当更加珍惜这些与孩子相处的机缘,走进自己,走进他们。 在我面前的这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们天真、不受约束、偶尔会犯小错,但是他们渴望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需要安全感和被全部接纳的感觉,需要爱和被爱,需要被欣赏,需要规则,而非被管教。
当孩子一旦满足了这些渴望,他们精神的我和身体的我就会很和谐,他们就不会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环境产生很多无法实现的期待,同时,他们会在爱中建构起有自我价值感的积极地人生信念。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孩子的心中涌动着爱意浓浓的快乐和兴奋、喜悦、宁静的正向感受。与此同时,孩子的行为时自信、自律、专注的。在这个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孩子拥有了一致性的生命状态。
孩子一旦建构起那精神的自我,就会通过具有吸收性的心智,将父母及家庭中的爱,逐渐固定在自己身上,这个成长过程就是内化。而这种生命内化了的爱,让孩子拥有了生命内在的力量、宁静的心灵,并且拥有觉知自己,了解他人以及观察 环境的能力。
这样看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身教,而是通过自我的认知,成长,走向成熟,走到孩子的世界中,与孩子的心灵对话,让孩子在温暖的爱与理解中完成内心世界的建构,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