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30 02:5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锦集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是一本由狄兰·托马斯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精选点评:

  ●脑子不够用我先去抢救一下

  ●经过了@陆源 同学逐句修订,文风优美简洁~ ^_^

  ●狄兰托马斯的短篇小说甚至好于诗歌,有乔伊斯的影子,属于托马斯的《都柏林人》,整本小说集的题目就改编自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可能是我最喜欢的小说集类型,关于一个封闭的城市空间,人类的失落与天真、微妙的自尊心和微小的恶意。

  ●没有达到预想的,多一分给他的诗

  ●20180530——46;最近都是和詹姆斯·乔伊斯相关的,和《似是都柏林》一样,这本也是向乔伊斯致敬之作。诗人的笔触疏于情节长于词汇,即便凡人小事也灵动丰满。

  ●狄兰托马斯的小说很好看,《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像《都柏林人》,但更猛药,读来非常爽。

  ●诗人狄兰·托马斯向乔伊斯致敬的短篇小说集。 是风物志,也是回忆录。嬉戏打架,寻欢作乐,饮酒调情……看似随意抓取的故乡景致和人物事件却带着云淡风轻般的伤感意味,像是生命里曾有过的荣耀徽章,和那个再也追不回的独自在海边的夜晚。 喜欢《桃子》《到祖父家》《就像小狗》《你希望谁跟我们在一起》《一个温暖的星期六》。 让人想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大概有乔伊斯七成功力。

  ●28.07.2017

  ●诗人的角色属性太过浓重以至于无法把这一篇篇文章称为“小说”,碎片、洒脱和灵光乍现以及戛然而止的语言及片段都可以一会儿吸引你附和言语一会儿让你飘乎断片。这种书里书外的直观感受,用Drunk is beautiful&Drunk is harmful来形容可以说相当合适了。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一):絮絮叨叨中的文学

  毋庸置疑,狄兰•托马斯的这本《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这本回忆童年的中短篇小说集,没有高潮,没有可以评述的文学手段,有的只是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有的只是一个成人对自己儿童生活的一种真实的记录,如果用流水账来形容它或许更为贴切。然而这种流水账如果和诗意的语言、幽默的风格相结合,那就会“风姿绰约”。于是在絮絮叨叨中我们看到了英国威尔士的世态百情、快乐梦幻般的儿童生活。

  比喻是修辞王国里皇冠上的那颗宝石,在《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里,狄兰充分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发出响亮的笑声,身体像果冻一样颤动”“她纸一般的头发”“母马却如笨拙的雕像快步前进”等等,这种灵动性的比喻,呈现出狄兰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狄兰对移就手法的使用也非常的高超,如“声音从油腻的噪音和舒适的气味中飘了出来”。正是由于狄兰在高超的想象力下对修辞手法的灵动使用,使得读者完全没有厌烦他的絮絮叨叨,而是全身心地将自己与狄兰笔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体味平常日子中的绝佳感受。而这种感受不分年龄的,只要能读懂这些文字,都能够从中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也许,这是一本可以用来教孩子写作的很好的范本。

  破旧酒吧里的人和事、农村的人和事似乎都是没有新意可言的,无非就是繁琐的吃穿住行、廉价地活着。然而,狄兰从这些平凡中寻找到了亮点,于是他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丰满的,似乎看其字就能知其人一样,如吉姆叔叔、安妮、丹恩等等,他们在狄兰的絮絮叨叨中就如镜子中的你一样真实。似乎他们就围着你而转。原来,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华丽的词藻、不是学院派式的写作手法,而是对絮絮叨叨生活的灵动驾驭!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二):读《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

  如果读者是冲着标新立异的题名《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并想在其中寻找什么好看故事的话,那么恐怕此书要让读者失望了。这本真的很不像小说的小说,可以说完全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情节,甚至于连最基本的冲突和矛盾都没有。在这里几乎读不到小说之所以称之为小说的要素。我觉得,这大概是因为狄兰·托马斯本人是一个优秀的诗人的缘故。一般来说,优秀的诗人都很难写出好的小说,因为诗是真性情,小说是虚构,一个习惯了以真性情、真面目处世为人的人,一个习惯了在真善美的空间流连的诗人,想在以虚构见长的小说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是很难的。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鲁迅先生,他的诗是一流的,小说更是一流。但是这样的天才可遇不可求。

  觉得狄兰·托马斯的气质和性情和武侠小说家古龙很相似,二人都嗜酒如命,最后都是在酒精中结束了悲苦的一生。他们对人世与人生怀有大爱,可是心里的苦痛和悲愁是怎样也泯灭不了的。借酒浇愁的结果是,更快的浇灭自己的生命之火。狄兰·托马斯的诗是极为优秀的,跳跃性极强,意象丰富,这都是天才作家才有的作品。

  其实《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这本短篇小说集,很多时候更像是作家自己的一本传记。从中,我们可以大概领略到作家故乡的人情风土和见闻习俗,也可以看到作家的童年。一个人的童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通常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并会对他的身心气质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中外习俗生活差异太大,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怪”。大概作家是诗人出身,而最美的诗恰恰是不能翻译的,正如作家的小说一样,想必他也是带着诗心去写小说,所以原文的小说里面含有的诗的韵味就更难被翻译过来吧。如果是研究狄兰·托马斯的学者,最好还是能找来英文原版书籍看一下,相信会比只看翻译的小说有更大的收获。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三):着力于词汇,孕匠心于诗意

  狄兰•托马斯的中短篇小说与一般概念上的短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没有精炼的情节,也没有突出的矛盾,更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事实上,与其说他塑造的是情节,不如说是一个个场景,是1920年代威尔士小镇上的风光和人物,从这些看似平淡的故事中可以窥见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兴致勃勃去冒险的念头。

  他的写作风格很奇特,既纵情随意又精心雕琢,他似乎对情节的走向丝毫不在意,但从不吝惜于对词汇的运用,他描述风景、房屋、人物形象、心理活动,任何对象都能成为他灵性喷薄而发的源泉,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力,他的遣词用句到了一个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也许与他诗人的身份不无关系。他的人生也在这两个端点徘徊,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寻欢作乐、醉酒又注定毁灭的诗人形象(roistering, drunken and doomed poet),严谨的艺术家品性与放纵的生活气息在他身上并存着。

  书中故事的视角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在《桃子》里,小男孩的生活被他醉酒的叔叔掌控着;《到祖父家》里的孩子眼见着自己的祖父慢慢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派翠西亚、艾蒂斯与阿诺》中,小男孩见证了两个女仆对质同一个爱人,《了不起的小咳嗽》中小男孩成长为乐于冒险的少年。有些故事颇富深意,我特别喜欢《就像小狗》与《一个温暖的星期六》,有种错位和扭曲的意外感,一对兄弟娶了错误的一对姐妹,只能一起熬过漫长的黑夜;一个羞涩的年轻人找到了相爱的人,他的害羞几乎全化作了迷恋,但结尾竟然是他找不到她的房间了,好像她从来不存在,好像一切都是他的幻想一般。

  有些遗憾翻译过来以后,他的词句难以保留原文韵律上的美,但依旧能感受到他文字中的顽皮和狡黠意味,这种非常有他个人风格的语言处处能看到,就好像随意抛出的才华,却惊艳了我们这些旁观者。在《一个温暖的星期六》中的最后一段,“在一个生锈的圆环之中有一盏脆弱的街灯,亮光照在砖堆、破裂的木头以及曾经是房屋的尘土之上。在那儿,这个肮脏城镇的那些几乎不为人所知却永不会被遗忘的小人物,曾经生活过、爱过并且经常迷失。”

  回过头来看一下原文,The light of the one weak lamp in a rusty circle fell across the brick-heaps and the broken wood and the dust that been houses once, where the small and hardly known and never to be forgotten people of the dirty town had lived and loved and died, and always, lost. 显然原文读起来更简洁且有韵味,大量的形容词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在韵律中透着失落感。

  很少看到这样着力于词汇,孕匠心于诗意的小说,尽显挥洒自如的快意。有机会定要再拜读下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看看这位影响狄兰•托马斯至深的作者是何等风采!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四):疯狂狄兰的人生挽歌

  黄夏/文

  狄兰•托马斯(1914~1953)以其诗风的狂野不羁,被欧美文坛称为“疯狂的狄兰”。而他本人也如其诗一样,激情、顽劣、洒脱,竟至醉死于环美诗歌演讲之旅,他的个性,实在是蛮契合当年正在发轫的“垮掉派”运动的。不过,托马斯反叛是反叛,他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却是钦佩有加,想来能让桀骜的文艺小青年心服口服的,还得行走江湖多年的“老克勒”。因而我们说托马斯的短篇小说集《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是向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致敬之作,大概也不为过吧。

  但这本小说集并非单纯对乔伊斯作品的模仿,两书的区别就如两位作家的个性差异一样大。如果说乔伊斯通过《青年艺术家》表达了艺术家如何与家庭、民族、教会决裂而寻找到灵魂的归宿,那么,托马斯的《青年狗艺术家》则更像是对某种转瞬即逝时代的记忆、生活、人情所作的挽歌。尽管,这本小说集不乏男孩(“青年狗”)淘气、打架、在课堂上偷画裸体女郎、读冒险小说和创作诗歌之类的青春浪漫故事,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就像小狗》这样沉郁、浓烈的抒情章节。在这篇小说中,叙述人三更半夜跑到海边的铁路拱门之下,“待在黑暗里”,径自享受孤独的乐趣,沉湎于一种通灵般的体验: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是这遥远、饱受压抑的世界的一部分,从未如此充满爱、自傲、同情和谦卑,不仅是对我自己,也是对我深受其苦的生动尘世,以及那无动于衷的制度。它存在于天空、火星、金星,存在于生活在中国和圣托马斯地方的人们之中,存在于表情轻蔑的姑娘、开放的姑娘、军人、无赖、警察之中……”

  这段话,堪为整本小说集的题眼,也提醒我们注意,作家托马斯固然在为自己的艺术成长之路画出内心的轨迹,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视线投注于广袤的世界,倾力描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自傲、同情和谦卑”。这种从心至外的省察与体悟,使整本书的写作同样呈现出宏大立体的景观。而托马斯将“老克勒”乔伊斯等人开创的意识流方法,经由自己巧手反转,运用得更是炉火纯青。在《打架》一篇中,两个男孩一个念诗,一个弹琴,逼仄的斗室,瞬间焕发出无限的魔力:

  “电车从房子边上驶过,发出咔哒咔哒的噪音,传到海边,或者更远,消失在挖泥船似的海湾里。学校已经消失,留下一个深洞,透着衣帽间和储藏室老鼠的气味,而这间房子在我所不知道的一个城镇的黑暗中闪亮。在我从不陌生的寂静房间内,我们坐在一堆堆肿鼻、单眼的彩色毛线里,感谢我们的天赋。未来展现在窗外的远处,展现在挤满无所事事的情人的辛格勒顿公园上方,涌入铺满诗句的多烟伦敦。”

  视觉、听觉、嗅觉,全都“出轨”为一段段迷人的想象,内心乍现的灵光纷呈为诗意盎然的片羽,意识的洪流席卷而过,小说的情节则淡化、碎裂为朦胧的背景。是的,托马斯的小说意在营造一种氛围,而不是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

  当然,有些小说确有完整的故事框架和生动的情节,但托马斯在行文中大量使用比喻、隐喻、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叙述笼上一层极为丰富的心理体验。小说《桃子》中,寄住叔叔家的“我”欢迎小伙伴到访,外来因素的侵入,立刻使习以为常的生活生起波澜。“我”第一次发现,叔叔贪杯、暴躁,他的专属座位,仿佛“破产诗人的落魄王座”;婶婶像极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坚守着一套陈腐的居家习惯;迎宾的客厅陈设精美但因久置不用而满地生灰,待客用的罐头桃子,也是自圣诞节以来一直小心珍藏以至变了味长了毛的。这篇小说再好不过地表现了小城生活的一潭死水,以及年轻生命因觉醒而无法囿于其中的骚动。但整篇作品的格调,仍是讥讽之中带着淡淡的怀旧味。托马斯成年之后一直远离出身的乡城,出走的愿望与眷恋的愁绪从此萦绕在他的诗文中。

  这本小说集还刻画了小城生活的平凡人事。事体虽琐碎庸常,但其别致的写作视角,颇能反映托马斯艺术质地上的醇厚、细腻、灵动,和富蕴的人生启示。《塔维河流动的地方》中,人到中年的伊凡斯先生向一伙小年轻,以转述他人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人生“何以至此”,拐弯抹角的口吻既拉开了与往事的距离,又充满一种无奈的宿命感;《你希望谁跟我们在一起?》从热闹的海边游玩讲起,一路讲到主人公悲惨的家庭记忆,最后这段记忆连同我们的心境,又被复始的热闹湮没,一如露出海面的沙滩赫然在目,又马上被海水冲刷碾平那样不落痕迹。写得最妙的是《派翠西亚、艾蒂丝与阿诺》,通过一个滑头男孩的视角,见证两个年轻女仆质问脚踏两条船的男友的爱情纠葛。男孩的没心没肺,为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摇摇晃晃的镜头,懵懂谐趣的心思,又恰好避免把这个故事说成老套的三角狗血,其暧昧游移使这个故事读起来很有味道。

  狄兰•托马斯的笔下不无重口情节,但其手法冲淡、情感克制,虽有锥心之痛、别离之伤,却以风轻云淡之姿表现之,并辅以诗人的挽歌情怀,显出十足的大师功力。这种含蓄内敛、蕴藉不发的笔调,使这本小说集中的篇什,如一颗颗打磨精细的古老珍珠,至今焕发着幽幽的光晕,诉说或喜或悲的生活。其余韵,确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揣摩和回味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