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建筑》是一本由伊东丰雄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建筑》精选点评:
●前面还行,后面开始扯淡了。
●看过石上纯也的展,来读这本书算是有一定基础了。讲着讲着有种玄学的味道,但是总觉得是不完整的那种
●书名翻译的太夸张,内容不错。中泽关于西藏和印度神话对于人类居住的描述引用到位,让人感觉确实是如此啊。
●怎么能这么可爱!!
●20181102
●两位作者的对话篇中让人无法忍受的互相吹捧;原本期待理性的分析建筑,最后却发现是本宗教书籍。
●日本人的调子是都蛮喜欢的,特别是前面就具体建筑讨论的部分。后面关于未来的设想,太阳啊能源啊宗教什么的,就有点神神叨叨不太喜欢了
●不是學建築的人是來感受霓虹文化的
●伊东老师和藤森老师的对谈简直精彩又可爱。后面谈能源危机和西藏啥啥的。。就有点神神叨叨了。建筑师对现代主义的反思直接就蹦到自然真的好吗?你们能不能先聊聊一下人本身的活动。
●已写书评。
《反建筑》读后感(一):在“反”中寻求和谐
大灾难之后必有深刻反思,善于反思的日本人在3•11地震之后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细致的检讨和自省,以伊东丰雄、中泽新一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家对震后日本建筑的新走向做了探讨,有了这本兼有个人作品又有二人对话的《反建筑》。
书的原名《建筑大转换》,英文译成了Great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都不如《反建筑》来得酷。一个“反”字代表书里的很多意思,首先是反思,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建筑师的身份定位,反思经济发展对建筑思想的影响,反思高强壁垒之后的人类群体究竟该如何融合与沟通;其次是反转,内即是外,柔即是刚,动即是静,短暂即是持久,用力量流动的感觉取代钢筋水泥的坚硬,这种辩证被引用到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中;第三是“返回”,回到经济学、哲学、宗教,从理论本身找突破,为建筑寻找更光明的未来发展之路。
地震之后伊东丰雄去位于镇中的宫城县县都仙台市考察,发现虽然从外观上看,市中心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公用设施都处于停滞状态,公寓里的水电气等也处于停滞状态。为了让公众有安身所在,仙台市的媒体中心成为大家集合的首选。由此,作为建筑大师的伊东丰雄重新思考建筑的社会性。
“世界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作,被成为世界级建筑家的人们几乎都成了市场经济的仆役、道具,我一直以来都有这种感觉。”但是在震后重建的工作中,建筑师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当政府忙着修建避难所、为避难所搭建各种隔断的时候,伊东丰雄建议:“在避难所里设一张能让人们围成一大圈的大桌子不是跟好吗?”因为这个时候,人是最需要相互安慰、相互关照的。
“表面上看起来,东京的经济在发展,建筑物一片片拔地而起,地表被加以改造,不断地向一个平整的城市变化。可是不论人们把地表铺得多么平,真正支配大地的力量却不是这些出现在表面上的事物……所以我要关注的不是这些出现在东京地表上的事物,而是要去关注使得地表上出现这些事物的规律。”
这是建筑师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建筑师在社会中的作用。对此,中泽新一一语道破:“近代以来,建筑家不知从何时起就带着一种王者的风范,好像建的是自己的王城,或者是在给拥有极大权力的人或者组织建王城一样,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工作。于是乎原本应有的作为协调人的作用就被弱化了,这才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其实通过3•11大地震,还小灾难也好,核泄漏问题也罢,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家的问题,而是全体日本人该具备的作为协调者的技能都弱化了。”
建筑家原本应该是将居住于建筑中的居民与周围社会的协调人,同时也应该是自然与人类缩生活的世界的协调者。所以,《反建筑》这本书 ,以及震后重建工作中,“协调者身份的找回”成为伊东丰雄和中泽新一不断强调的主题,如何调节建筑与设计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他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将东京游牧少女之包做成钢筋骨架、在外围铺设布和薄铝板,是为了营造出柔软飘动的动态效果;而中野本町之家的墙壁逐渐变薄,使内外看来钱无法分辨,也体现了一种“接受他人”的思想。这些都是建筑师们企图在一个提倡个性自我的年代里,渴望返璞归真、找回人们构建共同体的自然天性的大胆尝试。
“如果建筑可能存在与之不同的形态的话,应该是一种能让大地之中的力量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地上,使其具备某种结构形态,这样的建筑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种力量的运动。我认为这才是未来的建筑理论应有的发展方向。”
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交换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类似商品交换,是一定要向对方索取代价的交换,也就是等价交换。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还有一种则是赠予,或者说恩赐,也就是不求回报给予他人的交换。这是我们最不易觉察、最容易忽视的。这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因为人察觉不到自然的恩赐,所以也就忘记思考回报这件事。《反建筑》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所有人——不单是建筑师——来源于自然,和谐于自然,才是人类社会走向长久的发展战略。
《反建筑》读后感(二):知乎回答搬运
搬运一下自己在知乎问题下的回答。 “ 中泽新一在《反建筑》中提及的第八次能源革命属于自负的扯淡还是有理据的推论?”
本书的中文翻译路过打个酱油。
因为本人并不是建筑相关专业的人员而是个纯血文科学渣,所以对建筑行业和专业技术的问题也没有什么钻研,翻译这本书时也是本着学习和从思想层面去理解的态度,如果发言有什么有问题的地方还求轻拍。
在我看来,这本书虽然是许多零散谈话、讲座摘录和小论文的合集,就像题主所说,前后内容还存在着层次由浅到深的断层(尤其是最后建筑伦理的附录小论文,让我觉得这书从建筑到哲学从哲学到宗教,一度翻得我怀疑人生),但其实总体的主旨就一句话:过去的建筑形态中,人类试图切割人类活动与大自然(即从大自然的天灾中保护人类活动),而未来的建筑形态,应该向着融合人类与大自然的方向发展(即人类的活动应该更强调对自然的亲和)。这确实是一个哲学性的观点,在没有实践和时间的论证下,很难证明它是否正确,也不排除有其他对立性或者完全不同思路的理论。但至少在本书中,作为一种观点是有着比较完整的论证和自洽逻辑的,并不能算是一个模糊的推论。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下的一种产物,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改造:城市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或者其他化合物把人类活动的范围包裹起来,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隔离开来。这种行为说好听了是人类运用科技对自然的改造,但其实换种说法也可以叫对自然的破坏,其实和最近热议的垃圾分类一样,是一回事。假如有一天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城市和建筑是不是就是人类文明留下的大型垃圾呢?在以往的很多科幻作品中,对人类科技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未来有一种常见的想象,就是人类逐渐变得无所不能,最终用技术包裹或统治了整个自然,甚至太阳、大气层、近地宇宙环境都可以全部人造。但是不同科幻作品中,对这种未来究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后取得的成就,还是人类过度消耗自然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之道,则有不同的见解。从科学幻想和文学的趋势来看,后一种观点日渐成为主流,进而发展出许多关于文明向宇宙迁徙、覆灭后的二次文明等等题材。
而《反建筑》中对能源和人类活动的观点,正是对这种思潮的一种逆向思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将人类活动视为对自然的驾驭、能源的利用是对自然的攫取,可是既然按着现有的技术路线去科学性假设时,得出的结论倾向于人类的自取灭亡,而现在垃圾处理的难题、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等进行时的现象也都似乎印证了这种假设的合理性,那么是否应该悬崖勒马,及时转变科技发展的路线,以便人类文明能更长久的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这种思维当做标尺,去衡量人类的活动,那么对待能源技术的态度,就应该从核能这种人造的爆发性强的高危能源,回归风能谁能太阳能潮汐能这样的温和又安全的自然能源,尽管想要稳定地利用这些能源技术难度和成本可能(应该是大大地?)高于核能技术的开发。而再将这种思维放到建筑这个领域,那么建筑就应该是融入自然的、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将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翻译的时候也觉得这些理念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去年借着濑户内艺术节的机会,去直岛参观了安藤忠雄的地下博物馆,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地中博物馆的建筑主体全部在地下,却没有任何人工照明的灯光,全部通过建筑设计实现了自然采光,身处建筑之内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自己脱离了自然,反而觉得自己身处自然之中。《反建筑》中甚至提出了一些建筑也可以呼吸,可以有生命,可以有循环和代谢的观点,其实这个说法也与科幻作品中的对机器人与自然人的边界探讨有一些类似:当机器人的身体全部采用生物材料制造,血肉与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别无二致的时候,它应当属于机械,还是属于生物呢?同理,如果人造的建筑本身,在具备服务人类活动的功能同时,采用了完全能够融入自然生态和循环中的材料和技术,那么建筑究竟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呢?
理念指导行为,按照书中的观点,如果人类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人造与自然边界应当从清晰变得模糊,人类的文明从自然中产生,最终也将回归到自然中去,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反建筑》读后感(三):谦逊的回转:建筑如何返回赠予关系中?
谦逊的回转:建筑如何返回赠予关系中?
须弥/文
地下有神龙,切忌乱凿挖。我们村庄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而藏族人的说法更是精细到龙蛇的形态——大地之下,盘亘着龙蛇,它不停地盘旋着做螺旋运动。即是说,大地之下运作着漩涡式的自然秩序。人们在地上一层层地盖起的建筑物,基本都是线性的,这样会压抑到正在做螺旋运动的龙蛇。为了避免它震怒,缓解两种不同形态的冲突,人们需要进行一种安抚仪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朴素观念。在人类学家中泽新一看来,它看似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却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即建筑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而如何使两者协调起来,成了当下建筑需要解决的最大课题。
如何在建筑实践中与自然建立一种柔软的关系,也是建筑师伊东丰雄一直思考的问题。虽然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以及寻求新的建筑可能性已经几十年,但如今标准化一的建筑空间依然统治了各大城市,它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依然像幽灵一样,在大地上不停地回荡。基于线性思维的现代建筑,切断了与现实的关系,忽视自然的存在,基本遗忘了本土性和历史性。伊东丰雄曾直呼:“方格网在不断地覆盖着地球”,“我们被方格网囚禁了!”他认为“建筑也有不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一直致力于从现代主义建筑中再次转型,不断寻求如何将自然的事物引入建筑的内部,探寻与公众、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建筑形态。
基于两人在思想上的亲近性和共通性,中泽新一和伊东丰雄展开了反思建筑的对话。在这之后不久,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灾难之后,反思建筑的意义更加凸显了出来,同时也促使他们展开关于建筑大转型的进一步思考和对话。伊东丰雄投身于灾难后的重建工作,并重新思考建筑的公共性,即如何建立人群之间的沟通,以及建筑师作为协调人的身份。中泽新一从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论及能源的大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建筑的转型问题。他们对建筑的思考根植于一种与世界的谦逊关系之中。他们批判现代建筑的线性思维和抽象性,在探寻建筑未来的路途中,致力于一种谦逊的回转,寻求一种基于赠予关系的建筑,使建筑回到人类与自然的圆融关系上,回到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原初状态中。这本《反建筑》就是他们二人在建筑大转型上的思想结晶。
“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交换,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赠予(恩赐),也就是不求回报地给予他人的交换。另一种则类似商品交换,是一定要向对方索取代价的交换,也就是等价交换。”(中泽新一)等价交换所导向的是一种线性思维或环形空间,而赠予交换所连结的是一种交叉结构或非线性的空间。我们的心灵结构中会同时发生这两种交换,存在着两种构造。建筑的实践中同样混杂着这两种思维,但在当下却几乎被线性思维所垄断。于是,伊东丰雄和中泽新一都致力于推进建基于赠予关系的建筑。在他们看来,基于赠予关系之上的建筑,即交叉的建筑,将自然运动纳入建筑本身的建筑,才是未来建筑的新可能。而这种赠予关系也是建筑师作为协调者的应有之义。
一个在创作实践中思考建筑未来的建筑师,一个从人类思想出发关注建筑问题的人类学家,协力合作完成了一件思考未来的艺术作品的雕刻。它完好地展现在《反建筑》这本书中。“如果建筑可能存在与之不同的形态的话,应该是一种能让大地之中的力量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地上,使其具备某种结构形态,这样的建筑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种力量的运动。我认为这才是未来的建筑理论应有的发展方向。” 他们以谦逊的姿态,进入与大地的亲密关系中。他们共同完成的“建筑”,提醒我们所有人:应该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建筑,将建筑纳入自然的赠予关系中,这才是建筑的未来之路。
原载于《新民周刊》
《反建筑》读后感(四):《反建筑》读后小记|顺应自然,合乎人性
作者伊东丰雄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家,中泽新一是一名哲学家及作家。两位不同行业的专家对当代建筑的一种探讨,虽然没有头脑风暴的感觉,不过他们却是有共通的地方。整本书的内容是对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的一种反思。日本311之后,作为建筑家的伊东丰雄在对灾区的走访中反思了自己的作品,建筑不应该停留在形式上,应该更适宜人的居住。中泽新一也从哲学层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建筑应该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出资人的意志。
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很有自身的特色,他本身的反建筑是一种反对物化的建筑形式和只追求效率的建筑。
书中提到,他非常羡慕艺术家,可以通过其他表现手法来表达一种意境,一种虚拟的美。但是建筑必须要有实体,或者说必须是功能性的实体。所以他的作品是从他的想法的提炼,比如河面的雾气,虫茧。
反对一种建筑形式而造就另一种形式,其实还是没有摆脱形式的框架。但确实很多地方需要这样的标志性建筑,而且这些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对施工,对结构,对社会的影响都有着自己的意义。
“需要的不是分割人类与自然的规划,而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为前提,”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还是渺小的,当我们一再想去征服自然的时候,换个角度,说不定共存会更合适。
“中泽老师曾经一语道破:“近现代以来,建筑家不知从何时起就带着一种王者的风范,好像建的是自己的王城,或者是在给拥有极大权力的人或者组织建王城一样,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工作。”在第一章中提到了灾后重建的事,也批评了重新规划并没有听取民意,很多人并不愿意背井离乡的,什么是适宜居住?我想不仅仅是让更多的人来住,还有一方面就是让原本的住民住的更好。规划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经济利益是否为首位,城镇化非常快的今天确实很值得思考了。
“虽说保护个人隐私也十分重要,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在尊重个人隐私的同时,在避难所里设一张能让人们围成一圈的大桌子不是更好吗?”这是伊东丰雄在书中对避难所提出的想法,在之后的311重建走访中也发现人们居住条件虽然困难,但是大家更乐意聚集在一起了。
受灾群众一方面身无定所,还有一方面是心无依靠吧。人毕竟是群居动物,现在也可以说是社会性,在灾后这样的环境下,这种特性就更为明显了,精神上的交流可以安抚焦躁的情绪,人和人之间的互助也可以传递出更多的能量。
所以说建筑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利益物化,也承载着精神寄托。比如现在城市规划中,广场和公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了重视,虽然说这是仿效西方的一种模式,但是人与人的交流得到了重视。
在上海的改建中,许多人都惋惜少了很多当年的市井气息,我想人们怀念的是当时市井文化中和睦的邻里氛围吧。一条狭窄里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互相熟悉,谈天说地,其乐无穷。所以有句俗语是“远亲不如近邻”。然而现在确实很难体会到了。
我想在重视私密性的同时,既考虑到社会性,又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特征,是给建筑家们的一个课题了。
“如果不能创造出另外一种制度,让将自然与土地不断地置换成金钱加以掠夺的行为停止的话,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的。”这是中泽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有点矛盾的。土地真的无利可图那这种制度一定好吗?什么制度能保证绝对公平呢?
文章中还提及了土地划分问题。就算土地不被细分,经济是土地持有者的考量,也只有持有者认为这块土地作为公共资源投资最为经济才能有可能大块保留。如果是信托制度,作为小地主也是要考量经济因素的,或者由一个利益集团控制这样的大片土地,那肯定这块土地产出的经济利益才是首位。希望天上掉下个活雷锋怎么可能呢?
总之第一章值得看,有值得思考的东西。后面中泽部分看似提出了很多问题,然而并没有什么内容和解决方法。冗长乏味,看着是神学,但是确很玄学的概念,太迷信,哲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该如此。
几个人对话的时候商业互吹感太强烈。有日语语境的习惯的原因,但确实互吹了。
反建筑7.5伊东丰雄 / 2014 / 中信出版社,藤森的言论“他对“立于地上”的思想和感觉都很贫乏,说不定跟他是犹太人有关。”。满满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