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29 02:4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的读后感大全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是一本由邱恒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精选点评:

  ●想看Elon Musk的传记,搜到了这本书,这本书看完后,与我在网络上了解到的故事差异不大,缺少可读性,负分滚粗!且感觉这本书的目的很明确—赚钱。而且这本书的装订质量不好。

  ●原來特斯拉不是馬斯克的原創,而是另有其人,並且創辦kindle前生,現在卻默默無聞。感嘆商業世界時機趨勢很重要,很多人有好點子都死在灘塗上,後來者坐享其成。

  ●查了一下作者的其他书,早知道就不读这个了。。。

  ●除了抄个不错的名字,其他简直一无是处,到处copy.

  ●这是现实版的钢铁侠,正所谓大赌大赢,这大概也是马斯克的信条

  ●埃隆马斯克的事迹是真,但是书写的就有一些差别。好像不是本人的传记

  ●不明白,为啥国内的作者一点节操都没有…

  ●东拉西扯,东拼西凑

  ●按时间线来的,写得太散了,不如陆西那本紧凑

  ●作为传记是不是有点水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读后感(一):这是一篇笔记

  第一章

  马斯克最初的想法是在火星栽培植物等等,可是发现去火星都成问题,干脆先做SpaceX,可反复使用的火箭。

  第二章

  爱迪生作为创业家的身份被人们无视甚至未知,源自在电动车项目上被特斯拉击败。并且爱迪生预言了电动车但却没能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开展商业项目,损失惨重。

  丰田的Prius作为混合动力性车的先驱和市场主导者,被一个美国人改装成纯电动车,效果令人震惊,从此业界纷纷转向纯电动车的研究。但是大企业对于创新的态度过于保守,这阻碍了他们在纯电动车项目上的发展,机会自然流向了初创企业,比如特斯拉。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读后感(二):好水的传记

  如果你要读这本书,我先告诉你一些事。

  1 全书256页,大概200页讲的是乔布斯、贝佐斯、扎克伯格、拉里•佩奇、彼得•泰尔、马丁•艾伯哈德、亨里克•菲斯科等创意世界英雄们的精彩创业故事,其实还包括了爱迪生、特斯拉、艾伯哈德、马克安德森、杨致远、拉里埃克森、陈士骏、理查德布兰森、李开复、贝佐斯、福特;、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作者的作品,该书当然还会有鲁冠球、王传福、华为这些中国的企业家啦。

  2 关于埃隆马斯克与zip, paypal, spacex和tesla, solarcity的故事你baidu或者google一下,信息应该比书里的内容多得多,这本书讲的也不详细啦。

  3 最后一章关于马斯克的启示,作者总结了比如激情、使命感、打破规则等等,写的很不错,但这些特质放在乔布斯、贝佐斯、扎克伯格、拉里•佩奇、彼得•泰尔、马丁•艾伯哈德、亨里克•菲斯科、爱迪生、特斯拉、艾伯哈德、马克安德森、杨致远、拉里埃克森、陈士骏、理查德布兰森、李开复、贝佐斯、福特、鲁冠球、王传福、任正非等人身上也完全没有错啦。

  4 本书的全部内容,相信作者是先百度了一下写的,完全没有独家、特别、或者值得阅读的价值。当然你有时间,还是可以读一下的,就当验证一下啦。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读后感(三):水

  很水的一本传记,内容有点过于充实以及过于单薄了。一方面对于马斯克本人的描述实在不太多,仅有四章的篇幅竟然还有一篇是作者主观的——马斯克的启示。另一方面,Ch.2&Ch.3讲了好多别人的小传。远到爱迪生与特斯拉的商业之战,近到比亚迪总裁和本田掌门人的人物小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创业家的发家史,作者每写一个马斯克的特质就会引出一个创业家的小传,以此来表达马斯克其人的传奇——融合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优秀品质。这种传记表达方式很新奇···之前看到的传记最多会引申到主人公本身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小传,这样不遗余力地介绍各行各业精英来凸显主人公,虽然起到了作用,但是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言归正传。看本书之前就知道了马斯克的“硅谷钢铁侠”之称,本着对IT狂人的憧憬购入本书想更多了解一下,看完有点意犹未尽和果不其然的感觉。之前读过乔布斯和马克扎克伯格的传记,再看看马斯克,会发现硅谷创业家身上都有很大共性——冒险精神、热爱工作、坚持到执拗。

  很崇拜马斯克在大学就能预测到人类未来三大发展领域: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航空技术。能预测不算什么,居然可以真的创立了Paypal、Tesla和SpaceX。厉害。

  还有我第一次知道孙正义在19岁就制定了“人生50年规划”:无论如何,20多岁时,是正式开创事业、扬名立业的大好时光;30多岁时,至少要赚到1000亿日元;40多岁时,一决胜负,为干出一番大事业,开始出击;50多岁时,成就大业;60多岁时,交棒给下一代。然后他基本上按照这个人生规划走了下来。

  最后,题目不错。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读后感(四):向宇宙远航的传奇——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埃隆马斯克,1971年6月出生于南非行政首府比勒陀利亚,加拿大后裔,具有流浪和冒险个性。家境富裕,少年自由而孤独,沉浸于文学和计算机,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哲学和宗教书籍,喜欢自制炸药和小火箭。

  15岁时,南非政治动荡,许多白人纷纷逃离,借助母亲的帮助,他留在了加拿大,在安大略女王大学读书,同时打零工、干农活,在一家银行实习过。

  21岁时,从加拿大转学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物理学和经济学,他认为去美国可以加速他的自我实现。事实上,确实有许多人是到了美国而改变了命运,比如带着纺织技术赴美,有“美国工业革命的奠基者”之称的塞缪尔·斯莱特,钢铁大王卡内基,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金融大佬索罗斯,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等等。(这一时期,我的父母已经结婚生子,他们的职业是农民,他们的生活中心是孩子。)

  1995年,24岁,到斯坦福大学准备攻读应用物理学博士,方向为电动车的储能技术。当时正是美国互联网蓬勃热潮,入学两天后,就暂停学业,和弟弟一起创业,开发软件Zip2,

  1999年,卖给康柏,马斯克收入2000多万美元。随后创立在线金融支付公司X.com,

  2001年与PayPal合并,2002年,PayPal被eBay收购,早期员工发了一笔大财。

  (2002年)同时,马斯克创办SpaceX。

  2003年创办特斯拉。(特斯拉同步推进,马斯克忙的要死,经常濒临破产。)

  2006年美国NASA部分打开了和民营太空公司合作的大门。SpaceX取得巨大资助,挖掘优秀人才。

  到2008年,三次发射失败,如果第四次失败,马斯克将破产。幸运的是发射成功,获得NASA资助。

  2010年12月,SpaceX“猎鹰”9号火箭将“龙”飞船发射到地球轨道,并成功软着陆。SpaceX下一个目标是在2015-2017年通过“龙”飞船将人类带入太空。

  ————分割线————————————————————

  “看上去很难,但实际比看上去还难。”

  马斯克目标极其明确,只要他看好的,他会一直努力,直到达到目标。

  马斯克说,创业的几件重要事情,一是努力工作,二是吸引优秀人才,三是把核心放在产品和服务商,四是不要单一跟着大趋势走。

  他说曾给他抚慰的书是《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难点在于想明白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一旦你抓准了问题,剩下的就很容易解决了。”“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应该努力夸大人类意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便问出更好的问题,事实上,唯一有意义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类的智慧。”

  ————分割线————————————————————

  艾迪生,发明家+企业家。艾迪生是历史上工作最为勤奋、睡眠时间最短的额伟人。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部长问几位成功人士“战胜诱惑的最好武器是什么?”爱迪生说“我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事情。如果有这些,那么大家找点事做,努力去做。”

  知名商业领袖唐纳德总结商界失败十诫,第一条是“不愿冒任何风险”。

  如果你想要失败的话,那你就对未来战战兢兢吧。

  当你获得一些成就之后,即便是很小的成就,你都不愿去冒险打破现状,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富足和舒适,放弃冒险的诱惑也变得大了。

  一个人想去冒险,或者探寻新的可能性,前提在于他内心有一种还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不满足感。

  乔布斯21岁创办苹果公司,25岁跨入亿万富翁行列,30岁被驱逐出自己所创办的公司。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再大学读完一年书的原始,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计算机产业”。

  对一家伟大的公司来说,光生产出伟大的产品还远远不够,你还应该让其他公司在你所提供的平台上获得成功。

  马斯克的管理哲学,谷歌著名的“20%时间”,他鼓励麾下的经理人将至少10%~20%的时间用于对其直接从事的项目作出预测。“如果他们不这样做,那么久无法在剩余的90%时间作出正确的决策。”

  稻盛和夫说,用尽全力时,神就会来相助。问题是,我们是否用尽了全力。

  成功的人都是自己想方设法获取成功的,不存在什么窍门。

  鲁冠球,一切都是干出来的,别人工作5天,你就365天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这就是我的成功秘诀。

  王传福,一个企业家最需要的是眼光和胆识。

  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把大学时期的规划当真了,且30多年来执行得相当不错。19岁的孙正义就制定了“人生50年规划”“无论如何,20多岁的时候,是正式开创事业、扬名立业的大好时光;30多岁时,只要要赚到1000亿日元;40多岁的时候,一决胜负,为感触一番大事业,开始出击;50多岁时,成就大业;60多岁时,交棒给下任管理者。”

  孙正义总结说,选择将会成为主流的行业是关键。要第一个觉察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营业情况,选择枝叶或者夹缝可能获取一时的成功,但终归成不了气候,不能指望将来获得巨大的成功。

  遵守规则后,打破规则,打破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额棋王。

  成事的人是自我燃烧,并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他们绝不是按照他人吩咐,等待他人命令后才开始行动的人。

  年轻人都愿意谈论成功,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失败过,又有什么资格谈论成功。

  马斯克孤注一掷地把所有的钱投入到他深信不疑的视野,终于换来SpaceX的成功。

  1996年,皮肯斯离开了梅萨石油,他一手创办并工作了40年的地方,离婚,抑郁。那年他68岁。同年,他即再次创业。连续考了三次拿到基金经理资格证书,投资业绩惨不忍睹,头两年亏损90%,最后用300万赚回80亿。

  他说,留在场内是起死回生的前提条件。

  ————分割线————————————————————

  这本书真的不是传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个星球不配我死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