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早年自传》是一本由赵元任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赵元任早年自传》精选点评:
●赵元任先生四大导师语言学家,这是他早年的传记读起来很是有趣,赵先生的语言天赋真是无人可及
●感情那时候北方话就满是儿化音了
●初知赵老还是听说他会几十种地方方言。读过自传方才知道赵老还精于哲学、音乐甚至物理数学并颇有建树。实在令人拜服。本是抱着从大家的青年生活中获得一些经验以借鉴于迷茫的未来,读完这本语言平实而又不失风趣的自传觉得不虚此行。
●就觉得厉害的人不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心应手 赵元任和他夫人到底是怎么展开的恋爱 我是看的一头雾水 感情来的太突然
●夫妻俩都是顶可爱顶有趣的人啊!
●心有戚戚。赵元任一生博才多学,但其初心却始终不变,就是音乐和语言。在那个剧变的时代能够专注于这些“无用”之学,令我辈汗颜。今人处在最为自由的时代,却也最汲汲营营于功利(对,我说的就是炼丹和区块链
●#胡適学研究入门# 《赵元任早年自传》题跋 赵先生是胡適在康奈尔大学的同学,中国二十世纪重要的语言学家。这本《赵元任早年自传》堪与胡适《四十自述》相对读,此书截止赵先生三十岁左右。 第一、二部分童年、少年的经历,可以说与萧红《呼兰河传》相似,童年描写的真切有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先... http://m.weibo.cn/client/version
●读完这本自传,不禁想问:怎们会有这么厉害的人呀!这应该就是天才吧!
●各门学术的最高境界都是兼容贯通的。传记文学确实比其他种类文学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内心不停地给自己鼓气终于看完了。想看看男神小时候是怎么着就能掌握各地方言的,没想到从头到尾两百多页的流水账...学习了北京官话的写法、各地方言的一些规律发音、以及给罗素翻译的感触。赵先生是典型的我文科生:跟男生走的太亲密别人要跟他断交、买的自行车还没怎么骑第二天就丢了、浪费一整天跟中国领事馆的人打麻将(还写日记记下来这件事)、以及详细说明自己毕业时节同时收到康奈尔、北大等“各地方各机关给我工作又没定下来的信”。。。真是从来没有被人欺负的一生
《赵元任早年自传》读后感(一):可爱的人
本科时候上王韫佳老师的课,听她说过赵元任的一个小故事。当时他在湖南给罗素当翻译,一场演讲下来,上来了一个年轻人,问赵先生是湖南哪个地方的人。她以此来说明赵先生的方言水平之高,我因此对赵先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知道五度标音法、方言调查字表都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来又在汪锋老师的课上反复读了《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出于当年对汪锋的十二万分热爱)。于是在语言学学渣心中赵先生就是一位神一样的小老头啊!
接着在毕业将近一年后,读到了神一样的小老头的早年自传,发现人家对语言的敏感性真的是与生俱来的。那一句“猫雌我的灭”真是生动活泼到笑掉大牙,地方熊孩子形象呼之欲出。磕没了门牙以后还不忘用下牙咬上唇发唇齿音,一边发还一边纠结也是十分逗趣的。最震惊的是他后来竟然还学会了福州话,掐指一算那会儿的福州话已经出现变韵了呀,出现了变韵的福州话难倒了一大片北大语言学人士,赵先生竟然就这样举重若轻地“又学会了一门新方言”,而且从后文来看似乎也可以与当地人对话,真是泪流满面地敬佩= =。除此以外还可以看到他对方法论研究的热爱,书里屡次提到他试图把研究重心往方法论研究倾斜,在哈佛研究院时考虑的是连续性问题,似乎试图对程度的差别和种类的差别做一个界定,从他的早期学术思路上可以看到他之后的大方向的萌芽,感觉也是很奇妙的。
另外一个被深深触到的细节是他提到自己数学老师的孩子(美国人)会中提琴,对音高十分敏感,结果学了广东话,学得也极佳。总觉得这虽然说的是别人,可是其实真正乐感好的是他自己吧。乐感好的人对音调的把握之准确也是十分醉人的,看到赵先生把他父亲读《左传》的语调用简谱给表示出来的时候,我就瞬间想起了湛江方言调查时的莉莉姐,当时真心是五体投地。
除去语言学相关的细节的话,这本书也依然有非常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他和杨步伟的爱情!有趣得让我不得不又自行百度了一下这个魅力十足的优秀女性,结果发现人家年轻时真的是非常有气质。爱情来得这样突然,让他身边的人都略有不适!他回忆到某一次罗素去演讲,他却和杨女士出去吃涮羊肉,迟到了一段时间,害得哲学家万分无助,直喊“坏人”。年轻人的小甜蜜居然难倒了哲学家,可爱得不行。后来这一对儿又毫无预兆地请来了胡适做证婚人,好在胡博士聪明机智,提前看出端倪,准备了贺礼,“为了有备无患,我带了一本有我注解的《红楼梦》,像礼物一样,精致地包起来。为防我猜错,在外面加包一层普通纸张”。感觉胡博士当个证婚人也是满不容易的,笑倒。
综上,赵先生是一位非常伟大且真性情的多面手,这本书举重若轻,憨态可掬。是一本闲暇时分值得一读的可爱的书。但毕竟是早年自传,后期故事,据说可以参见杨步伟先生的《杂记赵家》。我猜想,大约与杨绛的《我们仨》风格类似,那个时代的学术伉俪真是让人心头一暖的存在。
《赵元任早年自传》读后感(二):掩卷碎金
第一部分是英文,趙先生自己翻譯成了中文,難得的是,季建青參考了臺譯本(張源)和趙先生自己的譯本之後,能將翻譯大體保持成趙先生自己敘述的模樣!
趙元任在給羅素做翻譯的時候,竟然快速習得並翻譯成當地的方言(杭州、南京和長沙)!然趙先生在美國,科學和哲學之間搖擺,在康奈爾竟然是教的物理,後又教數學,回國在清華堂教代數、英語、中國歷史和哲學,心理學和物理等,又回到哈佛教邏輯和中文。而教書也不是死教書,翻譯《阿麗絲漫遊奇境記》,《中國音韻學研究》(與羅常培、李方桂)、灌製國語留聲唱片、寫教科書、國語統一籌備會、當羅素的翻譯……
教物理的時候還能看一堆與專業不相干的書,學鋼琴和唱歌,和女朋友們(主要周淑安)(在當時就是女性朋友吧,有一層友好曖昧的意思)來往劍橋,看電影,跳舞,而教書還能自己選擇城市而落定,當初那種遊歷之惶惑不定的心情依舊輕描淡寫寫去,這不僅與個人性情才華相關,亦與美國一戰時候的時代風氣相近吧!
以上在今天正襟危坐研究的,在趙先生口裡不過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做我們喜歡做的事兒,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另外,梁啟超之海外影響力,亦可見一斑。文中多次提及梁啟超和他的新民叢報。
(1920年)11月15日這天,進步黨首梁啟超來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著名學者和名人,20世紀初年的時候兒,他辦的《新民從報》每期我們都翹首以待。"你那麼高啊,趙先生。"她就是這樣說“早安”的。我走下來,跟她說,倭奴知道該怎麼辦了,楊大夫。“……她說”對,趙先生,你還是不要再來看我們吧。我想這樣於你最好,於我們也最好。“她轉過身去,就往外走。”韻卿!“我輕聲叫她,她轉過身來。”韻卿,“我又叫了一聲,”那麼就這麼算了嗎?“……”我不能。“於是我們又在公園裡漫步。——此處可略去一大篇瓊瑤文字。
與陳儀泉之婚約應該是困擾心頭良久的事!以及父母在上學堂之前的家庭變故,門牙磕壞,家中起火以及父母雙亡。然而趙元任都是輕描淡寫寫過去,若是魯迅或許就大不一樣了吧!此種寫法,何兆武的《上學記》亦同,家中文革多少悲慘之事,也只是淡淡寫去,所以何兆武先生能高壽吧!然而即使淡淡寫去,多讀兩遍當時的悲切依舊力透紙背:
有一天上午,她把我叫到床邊,聲音很清楚可是又很弱,跟我說:‘元任,你知道我要走了。你要好好照看自己,聽大哥大姊的話。’她的聲音越來越小,話也越來越聽不清楚,這是我最後一次聽我母親說話,也是我一生中最悲傷的時刻。寫到這兒的時候我怕我還沒有母親彌留之際講得那麼清楚。(98)半個晚上加半個早上就翻完了,雖是憑靠模糊記憶和日記成書,很是簡易,但依舊有趣。
《赵元任早年自传》读后感(三):寓学问于趣味之中——《赵元任早年自传》译后
刊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01月24日,发表时有改动
提到语言学家,一般人印象中大概总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赵元任却是一个例外。这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一个极擅长从语言中寻摸趣味的人,在正经的语言学研究之外,他写过不少游戏文字(如通篇用一个汉字音节写成的短文),还翻译过《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部童话名著。书里面有不少双关语,翻成中文十分不易,赵元任却处理得非常妥帖,或许越是这种语言自身造成的障碍,越能激发他的创造力。这里面不仅显示了赵元任的语言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字能力,更能见出他玩味语言的学术兴趣。
这种寓学问于趣味之中的态度,贯穿于赵元任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晚年写的早年自传,就是最好的例证。自传的第一部分,是赵元任用中文写的,本来是当作美国人学习中文的语言教材来用的,赵元任却用地道的口语,写得极为鲜活。内容也很有趣,作者有意突出日常风俗和个人经历中好玩的事儿,一方面是为了引起美国学生的兴味,另一方面也可见出赵元任自幼年起就充分表现出的个性,那就是对各种社会和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对语言和音乐中声音的差异极为敏感,这里已经埋藏了未来语言学家的种子。
童年的赵元任喜欢随时随地观察各类事物,比较其同异,琢磨背后的规律,从这方面来看,他的气质偏向智性的一面,不大像那个时代士大夫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因而他后来上苏州的溪山小学和南京的江南高等学堂,接触到输入的新学,益加沉浸其中。1910年赵元任考取第二批庚款留美的公费生,先后在康奈尔、哈佛、芝加哥和伯克利学习数学、物理、哲学和音乐等科,更是如鱼得水,完全投入近代科学文化的世界。赵元任留美期间取得的成绩是惊人的,各学科都有不俗的表现,他在伯克利博士后进修期间,便收到哈佛和康奈尔的聘书,乃至为选择自己的去向而烦恼,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早年自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讲述的便是赵元任青少年时期受教育的经过,这两部分是用英文写的,同样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作者那种由趣味生发出的求知欲,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同游戏一般,趣味引导的智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纯粹性,不易受到情感的干扰,这使得赵元任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身于他热爱的学术事业,终成一代巨匠。
从这个角度看,赵元任实在是他那一代人中的异数。我们读同时代人对留学生活的回忆,常常会看到精神世界的种种挣扎。他们怀抱着理想和热情,承载着国家赋予的使命,身处于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免为个人与家国、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紧张所困扰。留学不只是简单地“取经”,更是对一个现代中国人心性的磨练。然而我们在赵元任的早年自传中,却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内容。赵元任选择自己的专业,完全基于个人智识上的趣味,并没有功利或文化立场上的考虑。虽然生长于传统的士大夫家庭,接受了旧学的初步训练,但在赵元任身上却见不到传统的负累。他很早就确立了以科学为导向的现代价值观,并且决意做一个“世界公民”,这让他来到美国后,不曾遭受文化上的冲击和认同上的焦虑,因而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在语言学上的天分,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学术生涯向我们显示了,在个人趣味的引导下,凭借着纯粹的求知热情,一位禀赋卓越的学人能够成长到怎样的高度,而这一切在他的早年自传中就已经露出端倪了。
1927年,赵元任和胡适的共同朋友韦莲司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赵元任无论在任何困境都不会令人觉得他可怜,因为他能随时以嬉戏的心态从中获得乐趣”(见陈毓贤《赵元任、胡适与韦莲司:半世纪的友谊》,《上海书评》2009年12月13日),这是对赵元任气质最准确的评价,也是他学术成就的最好注脚。读赵元任的早年自传,我们发现他对语言现象的品鉴和玩味,几乎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就像是一个喜欢做游戏的大孩子,从未失去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真之心。正是这种“嬉戏的心态”,把他引向了学术的堂奥。
赵元任早年自传中用中文写出的第一部分,收在作者主编的《中国话的读物》(II)中,美国Asia Language Publications1968年出版。后来他又亲自将其翻译成英文,连同此后以英文写就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合为Yuan Ren Chao’s Autobiography: First 30 Years, 1892-1921(赵元任早年自传)一书,1975年由美国Spoken Language Services出版。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曾约请张源译出,与赵元任以中文写就的第一部分及若干传记资料,合为《赵元任早年自传》一书,1984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大陆先后出过的《赵元任生活自传》(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赵元任早年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依据的都是这个版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赵元任全集》第十五卷下册收入的也是张源的中译本。
这次笔者重译,除了订正张译本少量错译或漏译之处外,是想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即模仿赵元任本人写的中文,来翻译他的英文。这当然要冒极大的风险,不过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作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其文字、气质和治学取向实为一体,某种程度上都是趣味的产物,就此而言,只有通过赵元任式的语言,才能真切体会他的早年自传的旨趣。这样看来,重译确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不敢自期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惟愿这个新译本能够帮助读者真正走入赵元任那趣味横生的世界。
《赵元任早年自传》读后感(四):书摘
赵元任早年自传
赵元任
34个笔记
◆ 一、东一片儿西一段儿
gt;> 除了五月五端阳,八月半中秋,有时候儿还有九月九重阳只放一天以外,就只有过年才放这么长的假。所以在我们小孩儿们的心里头总觉着过年是一件大事情。
gt;> 我后来就留心听听,听他们到底有没有成心作弊跳着数的事情。前前后后总听了有不少次吧。
gt;> 后来过了好几年,大概是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儿,害过两年的眼睛(大概是沙眼)
gt;> 可是滋味是尝的,很难说的,不知道我说得明白说不明白。我想要说的是一种平常过日子的滋味,就是在平常日子里头的一个日子,没什么事情要着急的,也没什么专门要指望的事情,觉得也不是怎么高兴,也并不不高兴,大半儿觉着自己人还挺舒服的,可是又觉着像有一点儿没落儿似的。
◆ 四、上学念书
gt;> 因为那时候儿大姊二姊她们女孩子们得躲得家里念书,不能跟男孩儿一块儿念的。
gt;> 给它改几个字儿可以说“熟读经书十三部,不通文章也会通”。我好些书都是先背熟了,后来才慢慢儿懂的。
噗
gt;> 我就广念了——我的保定话又出来了!—
◆ 二、家乡生活
gt;> 有一种颇为普通的小花(也许是“牵牛花”,又叫“喇叭花”),可以摘下当作号角吹,我甚至曾试图以之吹奏乐曲。
gt;> 有一种玩具我做得颇为成功,就是一百多英尺远的电话装置。
◆ 六、南京三年
达
gt;> 最喜欢看的书是福兰克林的自传,看过之后,我决心做一个完人。我也看过迈尔所著《世界通史》,忘记是历史课本呢还是课外读物。我被书内倡议的“世界国”所强烈吸引,当即决定参加成为世界公民。
gt;> 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是海加德爵士所著的《她》,由翻译大师林纾(号琴南)译成文言文。我极喜欢这本书,几乎看了三遍。
时
gt;> 我们这群高等学堂学生比溪山学校学生要顽皮得多,我们常在餐厅起哄,菜肴要是不好,我们便用筷子敲碗,叫侍役调换。有时厨房不换,全体学生当即站起来散开,直到新菜摆好为止。我在那里读书三年之间,这种事发生过三次
gt;> 我拾了几块碎片,作为纪念品。我也常玩单杠,由此谈到我那几年的健康情形。
他的第二个九年,看来我的青春期来得晚些个(不知是否男女差异),可能和生活环境相关吧
gt;> 有一天,如我前面所说,我决心做一个完人,戒除一切恶习,如吸烟、喝酒、手淫,并开始按时锻炼身体。我买了一本桑道所著的《力量培养法》。在日记中我常记载做深呼吸、长距离散步、跳高、练哑铃、荡秋千、在单杠上引体上升和翻筋斗,有时这些动作在一天之内都做。
在北京的冬季,身心大约是不能如此协调的
gt;> 整个说起来,在南京修业三年,我身心发育颇为良好。
由
◆ 七、“第二次”逗留北京
gt;> 可是为了写回忆,我加以查对,发现在一九一〇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有八十七天未写,
倒可以借鉴了,咳咳
gt;> 或者是我记错,或者更可能是我一定旧病复犯,又一次想做好人。不过自从这次以后,我保持清心寡欲,一直到二十或三十年后。我恢复吸烟后,吸烟习惯成一种锯齿形状,有几个月吸得不多,逐渐增加到每天一包,然后突然停止几个月或几年,以后又恢复吸食。我一向在说,节制固然可能比禁绝好,禁绝则比节制容易。
人的教育
gt;> 我的朋友们都及格了。然后考代数、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文或法文,我选择了德文。次一天考的是物理、植物、动物、生理、化学、三角。第三天凌晨两点钟我便起床温习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最后一项是选习的
gt;> 他说有一个人(不是我们团体之一)剪掉了辫子,他的太太竟而自杀
◆ 二、在康奈尔的几年
gt;> 米尔(John Stuart Mill)的“自传”和福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 三、哈佛研究院
gt;> 对效率本身比自己增加效率更有兴趣。
◆ 五、在柏克莱的一学期
gt;> “赵教授,中国有没有语文拉丁化运动?”我答称“噢,林克赖特先生,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试图连接字体来写中文”,博得播音室听众满堂彩。(译者按:“连接字体”英文为link letters,即访问者之姓氏。
gt;> 不过关于我的每天计划,我仍然觉得那些时日我的日记极为内向:“试图作好”,“一天虚度过去”(几次这样写),“难以名状的一天”等等。五月十七日,我耗费一整天和中国领事馆周围的人们打麻将(发誓戒绝了七年)、饮酒、很晚回家再小吃,写了七页日记,然后向基督祈祷,虽然我从不相信传统的正教教义。
◆ 七、为罗素任翻译及结婚
是个很较真的人呢
gt;> 那晚月全食,罗素在讲词中特别提到两位古代天文家因未敲打盆锅和放爆竹,吓走试图吞下月亮的天狗,而被处决。可是杨端六只翻译他说的客气话,而未翻月食的事!
风度风度
gt;> 尽管罗素思想激烈,在日常习惯上,他却是一个完全可尊敬的英国绅士。他在不生火的大礼堂讲演,一向坚持脱掉大衣。结果,他回到北京即发高烧,
gt;> 我和杨韵卿恋爱日深,需要赶快解决我的老问题。我舅父冯聃生和叔祖赵竹君做中间人,两方同意男方给女方“教育费”两千元。我特别去到南方安排此事
gt;> 语文罗马化
◆ 附录
我去,原来这本书是他写的,虽然没仔细看过,但早闻其名
gt;> 廿二史札记
gt;> 婚后忙于为商务印书馆灌录第一套国语留声片;七月
是首好歌,哈哈哈哈,qq音乐上还有一个女生版本,更好玩
gt;> 语毕,众请赵高歌一曲《叫我如何不想他》,并解答歌中的“他”。
gt;> 著中、英文学术专著及论文甚丰;著有:
gt;> 《语音的物理成素》
◆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及其著作
gt;> 现在不像从前,怎见得将来总像现在?”“肚子不痛的人,不记得有个肚子;国民爱国的国里,不常有爱国运动。”“要作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
◆ 回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
这一段并不很明白
gt;> 元任先生真正关心的,是人类语言学,特则是对发音的结构,做永无休止的探讨。很久以前,当我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语言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时,曾经邀请先生演讲。先生欣然答应,他要讲的题目是“Play at language,language at play(语言游戏,游戏语言)”,当时我便觉得,这个讲题,正是先生的拿手好戏。我到了会场时,元任先生要求会场上要有一架能够将录音带逆转播放的录音机。他说,他要将听众所希望听的歌,倒过来唱。为了让普通人相信,他唱得如何正确,必须当场录音,再逆转放音出来给大家听,才能明白。如众所知,普通在市上贩卖的录音机,是Double Truck方式,不能把录音带倒向放音的。专业用的录音设备也许能用,但是,能够带进会场的手提录音机,根本没有Single Truck方式的。不料,先生却不慌不忙。他说,即使是普通的录音机,将录音带纵向剪成两半,使用时只用上半或下半,便能录音又逆向放音。这样简单的道理,我们普通人在慌忙时绝不会想起来的。不久,先生在讲台上,应听众的要求,将福斯特(Foster)的歌曲倒着唱起来。那声音和节奏,都很奇怪,简直不像人类的声音。乍听时的那种感觉,实在是无法说明。一般人以为英语to,如果倒过来念是ot。可是,实际上写起来同样是t,但to的t是外破音,而ot的t如果不读成内破音,逆向播放时便不会成为to的音。不久,谜底揭晓了。录音机放出来的,居然是非常正确的福斯特歌曲。听众的反应,起初是满场如雷的掌声,就是对出众的魔术师表演精采魔术那种喝采。然而,当满场的鼓掌声渐渐平息之后,数以百计的听众,似乎都陷入沉思之中。我立刻感觉到,到底是普林斯顿的听众。人们终于发觉到,所谓文字,即使是表音文字,都是易于欺瞒人的。几乎所有的英语系民族,都单纯地相信自己的文字,是自由地将单音拼起来的。可是,他们从没有想到,英语文字的组合,实际上有如此严格的限制。元任先生一场如余兴似的表演,使得连不是语言专家的听众,都获得了顿悟了。而且,是经由一位,虽是康奈尔、哈佛出身的“秀才”,却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异邦人”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