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如何影响我们》是一本由[爱尔兰]伊恩·罗伯逊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如何影响我们》精选点评:
●读了两遍的书。思路清奇。
●“为什么胜利,胜利意味着什么”、在这个领域,大家都在问为什么,这个心理学教授的解答是我目前看到最靠谱的
●从生理层面分析了胜利对个人影响,各种核磁共振多巴鞍,很新鲜。五个故事(现象)分析的有道理,值得一看。奥斯卡诺贝尔各种奖项能让人多活几年,同时入主白宫白厅又明显加速衰老,总的来说,追求胜利有个度就好了。所谓知足常乐。
●这个作者兜圈子讲道理的能力真的是太差了,但最后一段我很喜欢。
●这个是有正反馈机制的? 权力是个好东西,但是因为权力过大导致的认知失真,对天朝的某大大所以不要报以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有意识到权力是什么以及权力会对我们做些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掌握权力的人——而他们自己则更需要知道,不良的权力需求会让他们生病。
●案例较多,原理较少,写的比较浅,有些地方翻译不太好,总体还算有意思
●是本好书,但确实太绕了,读起来吃力。
●简单地说,权力让人“脑残”。
●胜利者效应源于睾酮素,权力上瘾本质在多巴胺,而内啡肽才是快乐的源泉,所以提升自控力,运动起来,人生胜过做皇帝
《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读后感(一):《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胜利者效应》 余仲泉
本书作者尹恩·罗伯逊是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心理学教授,通过本书“毕加索的儿子之谜”、“善变的鱼之谜”、“比尔·克林顿的朋友之谜”、“奥斯卡之谜”、“飞机上的CEO之谜”、“胜利者之心”等六章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权力是被什么所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
在这里摘录文中一个关于权力引起对组织和国家的影响:“在权力距离指数高的国家,处于高阶层的人拥有很大权力,而处于较低阶层的人权力很小。这些国家中处于权势阶层底部、相对无权的人在看到组织中的问题时,自然不愿意向上级报告坏消息。毕竟,处于高阶层的人拥有太大权力,以至于他们相对于无权的部署可能会因为“迁怒报信人”的文化而受到惩罚。这种文化在阶层化程度高的社会中极易滋长,最终出现“沉默效应”。
德国击溃了波兰、挪威和法国的军队,希特勒受到睾酮素的刺激,急于实施更多更重大的侵略。在原计划三个月的军事行动早期,希特勒极快地取得胜利,此后,事态的发展就如胜利者效应所预测的那样:他的军队直插俄国心脏,扫除一切阻碍,似乎证明了这次冒险行动的合理。事实上,许多德国高级军官因惧怕而不敢公开说,那是不计后果的行动。希特勒对速战速决充满自信,整个军团甚至没有配备像样的冬衣就踏上了东部战场。结果导致约一万四千名德国士兵因不久降临的寒冬冻伤手脚,不得不截肢。”
越是专制的组织,权力距离指数越高,越容易出现文中的“沉默效应”,也更容易出现如希特勒这样的错误决策,希望广大管理者引以为戒。
《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读后感(二):对权力保持警醒
本书是科普的,叙述方式迂回曲折。每章都穿联了大量现实政治实例和心理学实验。书中对世界政治人物(克林顿、小布什、布莱尔、库恩、贝卢斯科尼、安培晋三)的权力层面的剖析颇为精彩。
串缀于书中的主要观点有:
1)胜利者不是先天的,天赋高的人也可能是完全的失败者。胜利者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和机遇打造的。如果处在一个具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位置上,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成为胜利者。
2)“胜利者效应”是指,获胜能提高胜利者的睾酮素,激发他的求胜欲望,从而提高赢得下一次胜利的机会。权力通过一个正反馈的循环过程,让我们不断地被赋予权力,成为胜利者。
3)拥有权力使人产生控制感,能拟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付压力环境)的长期分泌,避免对大脑的损害。权力拥有者(如奥斯卡金像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寿命更长。获得控制感是人拥有权力的一个根本动机。
4)权力使人更聪明,更有进取心,更具侵略性,更加专注。
5)权力重塑了拥有者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使人易于上瘾;权力使人自大、独断、虚伪,缺少共情,对他们严苛,对自己宽容。
6)权力应该被民主化地分布。为“自我”而拥有权力应该受到法则的限制。
书中不乏令人警醒、促人深思的论述:
世界所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高权力需求的领导人在获胜之后血液中激增的睾酮素。荷尔蒙激增令人陶醉。好比登山者试图寻找并征服下一个更险峻的山峰,嗜权的领导人不会愿意去应付日复一日的寻常政治----他渴望胜利为他带来化学反应的高潮。不幸的是,就像所有高潮体验一样,为得到同样的效果,下一个刺激必须更强烈。
作为文明社会的卓越发明,“民主”演变为服务这样一个目的---保护我们和子孙后代免受权力对大脑产生的化学作用及其后果的影响。…… 如果权力受到了民主制度的限制和规范,它注入领导者的血液时将会被调整(像佐餐的品酒),由此避免上瘾。当烈酒般的权力注入到某些权力需求高的人的血液里时(像豪饮醉酒),真正的大麻烦才会出现。”
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意识到,“自我”一定是一条危险的猎狗。优秀的掌权者知道怎样和那条猎狗保持距离。并且把一根叫做“责任”的缰绳交给独立于他们之外的法则或原则。限制“我”或许是人类成为胜利者的道路上的最大挑战。
《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读后感(三):权力影响下的我们——读《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胜利者效应》
文/吴情
进入任何一个图书销售网络,你都可以看到成百上千的成功学书籍,作者多半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光鲜耀眼的娱乐明星,以及成绩突出的媒体人。他们写的这些书,或者在向你传授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或者告诉你成功路上应当规避的风险。然而,在实现成功之前,我们似乎忘记探讨,什么才是成功?为什么需要走向成功?一般定义上的成功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成功因人而异,没有普世意义上的所谓绝对成功和绝对失败。然而,随着媒体和大众文化对以权力和财富的获得为标准的成功人士的广泛宣传,以及生活中个人对媒体舆论的服从和现实的尴尬困境,“成功”变得可以量化,权力和金钱为其两大重要指标,并由此衍生出森严的等级和“命令—服从”机制,整个社会几乎都在这种人为定义的成功体系中运转。然而,尽管对“成功”下严格的定义很难,但我们暂时接受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概念,试着分析影响成功的因素,以及成功带给个人的影响,似乎较为现实,可操作性也强。
有些人认为,成功似乎是命中注定,是天生的。然而,本书作者伊恩·罗伯逊(Ian Robertson)教授驳斥了这种“宿命论”的论调,他说,毕加索的儿子无法和毕加索一样伟大,这就意味着,在基因之外,存在着其他因素影响一个人走向成功。另外,认为自我无须努力即能实现成功,这种想法反而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或许,正是毕加索的声誉和影响,给儿子无形中造成了困惑和压力,阻碍其实现个人理想。影响个人成功的许多因素中,个人在具体情境中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做事的强烈动机最为关键,同时,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和挑战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成功与情境和机遇也密切相关。海中某种善变的NT型鱼会看准竞争对手T型鱼被捕捉的时机,转变自身的形态成为T型鱼,抢得地盘和与雌鱼交配的权力。人也类似,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场优势和高调的身体姿态,会激发个人的社会侵略性,人想要获得成功的动机也会比以往强得多,这种想法会促使大脑做出反应,指挥身体的部分器官和系统做出相应调试行为,以使得个人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实力。殊不知,获得以权力为衡量尺度的暂时性成功之后,我们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受到了改变。权力意味着一种控制,会使得原本控制欲强的人,个性更加具有侵略性,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就是一个例子,在他担任首相期间,要求内阁和政府要员近乎绝对的服从。这个例子算不得负面,在某些情况下,权力甚至会使得人群关系异化,会将平等独立的公民关系变为等级制下的上下级严格服从关系,尤其是向财富“寻租”的权力。
当然,权力的获得也并非没有好处。这里所说的“权力”,主要表现为专业人士或社会大众的认可,尤其是一些外在组织机构授予的荣誉,或者是一个人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影响(主要指正面影响)。获得这样的权力,对于个人来说,无疑是正面的和积极的。一个例证就是,诺贝尔奖得主较提名者而言,寿命平均多上四年。这种现象在科技或其他领域内也广泛存在着,一个人被承认、认可并被授予奖励,对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心理状态的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权力,对个人而言可大可小,大到掌握一国最高行政或其他权力,小到家庭事务的决断权,每个人都和权力相关联。一方面,人不可避免地受到权力的诱惑,倾向于掌握权力(控制),方便个人生活和事业的展开。另一方面,权力也会影响一个人,会将一个人内心真实的一面激发或放大,带给人们获得成功的享受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的某些特质。或许,我们可以拨出些时间来,在一味追求成功之余,认真思考一回,我想要的“成功”,究竟是什么?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读后感(四):人与权力
一
权力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伦理学经常探讨goods,就是好东西。好东西给人带来好处,坏东西给人带来坏处。自然,我们都希望得到好东西。伦理学就探讨,对人来说,什么是好东西?人活着应该追求哪些好东西?如Berlin,好东西,主要就是那几样,幸福,自由,公正,知识,等等。这个看法不得要领。
ussbaum在《善的脆弱性》中谈到古代人对“好”的两种思路,一种就是尘世的好东西,亚里士多德是代表,他说,好东西就是财富,名誉,子孙成群,等等,但是最重要,他说,就是友谊。能和友人一起共度时光,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显然,他实际上表述了一种精神追求,就像我们常说的,得一知己足矣。或者更动情:士为知己者死。没有说:为老婆死!为爷娘死!为师傅死! 但是竟然为知己死。有意思。当然,亚里士多德还是不够俗。足够俗,就要讲,如何精明地最大限度获得自己的利益,击败或操控、驯服别人,自己占得一切便宜。就像当你的成功可以复印的时候,你宣传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不这么贱,至少也会以大众标准为主:荣誉、地位、财富、权力。就是类似俗世中荣华富贵的意思。另一种是精神性的追求,自由、美、真理、知识、道德等等。
人,往往受自己欲望的推动。那么欲望是哪里来的呢?实际上就是人的进化来的本能,对应两个目标:生存和繁殖。生存压力使得人们主要有两种追求:占有资源,超过他人。所以人本能追求荣华富贵。当然,还有一些变异了的人类,开始追求一些古怪的东西。Ian Robertson说,那些口称责任、要求以更高层次的善压制个人欲望的人,拥有更高的权力需求。或许,这是用于对应拉莫斯发现的一种现象:拥有权力的人,更以原则要求别人,更不讲人情,比如虽然紧急但是也还遵守秩序排队。但是,有例外。如苏格拉底,他就讲对欲望的压制,可是看上去他并无高权力需求。当然是例外。前面提到的这种拥有权力的人,虽然严于律人,但是却宽于律己。他们把自己看作特殊的例外,对自己道德、原则上更加宽容。他们的原则性仅仅是针对别人而讲的。这就造成他们道德上的虚伪。南开大学的校长不是还参加会议宣传不要学术剽窃、作弊吗?然后他自己大量作弊。实际上他是要求别人不要作弊。一点都不矛盾。这就是人自私的本性使然。这是智能的一种自然运转。但是苏格拉底就是例外。他不是像其他人,像南开大学校长那样,由动物本能驱动,自私自利。苏格拉底是按照他的理性去生活,首先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很多人所奇怪的那些知识分子为什么宣扬一些自己也不信的东西,或自己的行为和自己宣扬的东西是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原因。他们宣扬知识,是他们自私行为的一部分,并不表示他们信那些东西。就像在战场上,一个人大喊“为了新中国,冲啊”,挥手让大家冲,然后他自己屹立不动。我以为,变异人是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不过我可能看不到哪一天了。或许要某个遥远的未来。
二
Ian Robertson提到“成功”。他说,什么因素导致人成功呢?这些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先天基因,对应天赋,身高,长相,性别,肤色,智商等等。长得高的更容易成功。长得好的更容易成功。男的更容易成功。白皮肤更容易成功。智商高更容易成功。比如说,女人为什么大量使用护肤品,为什么不素颜,为什么要整容?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漂亮者有更大的优势。女性在和其他姐妹相互竞争,同时也在向男性推销自己。我是热爱女性的女权主义者。所以,队长,别开枪。但是,我不得不尊重事实。事实就是如此。女性也受同样的自私、动物本能的驱动。还有后天的条件,包括家庭出身、地位、经济状况、人脉、教育等。出身好的人更容易成功,会受更好的教育,甚至会有更好的基因,更好的外在条件提供帮助。也就是说,人生来不同,起跑线不同,有些人的起跑线接近成功的终点线。
但是,Ian Robertson说,有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更不快乐。而老虎的后代,也可能长出老鼠。为什么呢?他说,有些是“富裕家长”或“成功父母”的诅咒。那些成功人士家长,时间很宝贵,每秒钟几十万上下,他们的时间真的就是大量的金钱,所以没有空跟孩子吃一碗杂碎面,这些孩子都是跟着家佣长大,跟父母关系比较不亲密,所以比较焦虑。同时,这些父母也因为“成功人士思维”,把自己的成功真的看作是自己努力、才能的结果,忘记了自己的“成功阶梯”,存在做得不好和运气因素,而把自己描述成并且当作一种神一样的存在。这些人的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无能,较少受到鼓励和表扬,因而成就动机也很低。但是,实际上还有一种效应,Ian没有说,即回归效应。我记得前面读过谁的书说,天才闪烁不定。即使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天赋也是不同的。因此,不是说,虎父无犬子,都是虎子;虎父也可能生出来犬子。不然,天才的孩子岂不是都是天才了。天才的孩子,智商也会趋向平均水准。那么,在比较效应下,自然孩子就显得笨蛋而无能了。但是实际上可能还做得不错,就像约翰·列侬的儿子。但是,我们从名声来对应,就感觉他儿子真是太平庸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Ian说,企业,当被家人传承当老板,相比让外人来运营,利润会下降。这就对了。老皇帝打下江山,是因为老子有本事。儿子继承江山,儿子有什么本事?所以早晚会败掉,就像富不过三代那样。
Ian Robertson最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就是大脑内又个纹状体,会分泌多巴胺。当我们追求外在奖励时,比如完成一项任务,获得金钱报酬,这个时候纹状体不会被激活。但是,如果是我们为了展示自己智商,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博得他人青睐,就会发动成就动机。刚好,我刚读过Alfie Kohn的Punished by Rewards,他说,奖励,成绩、排名,甚至老师的表扬,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二者的说法看上去是冲突的,但仅仅是Alfie Kohn说的不太对。Ian说,不能认为奖励仅仅是奖品本身,还有很多相关因素,比如被认可、青睐,竞争获胜、荣誉,因而会带来一种混合奖励,其中一部分就会激发内在成就动机。Ian还说,除了性和吃饭,其他事情一开始并没有内部动机,需要外在提供维持的动力,无论是奖励还是压力。就像小孩子学乐器。这里和Alfie Kohn说的又不同,Kohn说,人们有一种“本性”,就是探索,好奇心,寻找挑战;而奖励抑制这种内在本性。实际上二者都是对的,因为谈的不是同一件事情。
三
人,受先天和后天影响,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类型。
Diener C. 和Dweck C. 的研究显示,儿童分两种,一种掌握导向型,一种无助型。掌握导向的孩子,就是总是尝试学会,更新策略。他们做错了会说“是我不够专心”。无助型,一错,就不干了。他们会说“是我不够聪明”。失败不会让掌握导向的孩子丧失信心,无助型会。无助型还会低估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这些孩子更可能认为智力是不会改变的。
一种孩子是表现关注型,一种孩子是学习关注型。表现关注型,就在意自己的表现。顾名思义,后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因此会更喜欢挑战自我。前者关注的是自己的表现,因此他们会避开会让自己失败的挑战,在得到错误或差评反馈时,他们会心跳加速,压力增大,感情痛苦。这是脆弱的自尊、自我受到威胁的反应。处理失败能力较差。
四
胜利效应。胜利效应会导致睾酮素增加,使得个体更积极,更有自信,更具侵略性,更爱冒险,具有更高的疼痛阈值,更高的打斗意愿。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打得更好。因为身体调动得更好,精神状态更好。Ian举例说,在自己家里打入侵者赢了的老鼠,在之后的打斗中表现得更好。泰森刚出狱,经纪人给他安排打几个弱鸡,然后才给他打高手,结果他都打赢了。二者都是这个原理。都是触发了更高的内在动机,分泌了更多的荷尔蒙。随机分配角色,“领导”在同样的工作中犯错比“下属”更少,表现更好。同样,富人比穷人寿命更长;获得奥斯卡和诺贝尔奖的人,比提名的人活得更久;地位高的公务员比地位低的公务员更少生病,寿命更长。
压力之下,肾上腺皮质素会分泌,奖葡萄糖注入血液,血液注入肌肉,激发全身,做好fight or flight的准备。同时,也可能想上厕所,减负,更好战斗或逃跑。但是记忆会受感染,自我意识受感染,抑制系统受损,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下,人们往往会大脑迟钝,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会说错话。新员工刚开始上班、应聘者、见到高级领导人、偶像,都会如此。长期压力之下,会损害心血管系统。还会使大脑特定区域细胞萎缩。其中一个地方就是海马,因此会损害记忆。但是,同样在压力之下,有些人崩溃了,有些人就没事。当人有一种控制感,或有一种自己控制的信念或意志,往往就没事。
所谓身心一体。当你握紧拳头,你会感觉更有信心。当你摆出更放松的姿态,你的压力荷尔蒙就会下降。反之,你看看在社交场合中,那些最有权力者,比如领袖,就是最放松的那一个。相反,周围的随从,会含肩、收下吧、并拢双臂、夹腿。他们在缩小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我们看一个人的姿势,就知道他在群体之中处于什么地位。领导或上司遇到下属,下属会微笑并目光回避。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在非洲狒狒群体中,地位低的狒狒见狒狒大大,心理压力巨大。所以他们通常会带上一只狒狒幼崽见大大,把幼崽递过去,老大一见幼崽就会收起呲牙威胁姿态。压力太大,会造成一种“车灯前的兔子”效应,就是傻那儿了。Ian说,苏格兰部长去见当时的总统布什,压力过大,就变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穿红色比赛服的球队赢球更多。在自己主场,会激发更强的斗志,所以主队赢球更多。在自己地盘上根人谈判,会赢得更好的条件。在自己家里吸毒,能忍耐更高的剂量而不死。如果让一个人回忆一下自己掌权的经历,会在掷骰子中自己来掷骰子,好像自己掷和别人掷结果不一样似的。而让人们回忆自己被人掌权的经历,会更倾向于让别人来掷骰子。如果让人回忆自己处在他人权力之下的经历,人们会倾向于把E写成别人看是正确的方向。人们很难拒绝权力,本能使然。女下属很难拒绝上司的性骚扰,很多情况下,即使是自愿的,实际上依然是受迫,因为她们在权力面前,大脑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刘强东案实际上也是如此,即使女方没有拒绝他上楼进卧室,但是并不就是同意性行为。
五
权力,和性、毒品、赌博一样,都会给人带来多巴胺的奖励。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追求权力,有些人是权力低需求者。他们有了权力反而会感到压力。但是,像政客,都是权力的高需求者,而且他们都是P型权力的高需求者。P型权力,是个体竞争性的。与之对应的S型权力,是用于实现群体的利益。S型权力在个体身上会抑制P型权力,女性身上S型权力较强。
对权力高需求,就像对性、毒品、赌博一样,会上瘾。身体会不断寻求多巴胺的快感,耐受性越来越高,剂量越来越大,所以会刺激人沿着权力阶梯往上爬。
受自身权力的影响,个人自身会发生变化。拥有权力之后,个体会更少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变得更自我中心、更自私。他们会仅仅考虑别人是否对自己有用,而不去考虑别人的品格高低。这就是皇帝任用大臣、校长,不是看这些人品行怎样,而是看他们是否对江山社稷有用。这些权力拥有者变得更少同情心,更倾向于把他人视作物品。
权力会导致个体膨胀。由于更少考虑他人会怎么看,他们就会开始展示出自己的愚蠢。比如他们说一句话,“金河银河比不过绿河”,被下属赞美“千古佳句”然后印在全国路边的宣传栏上,丝毫不觉得像个文盲一下子泄露了国家机密,还永久泄露了这个机密。膨胀已经使得个体忽视他人的看法。这是因为,拥有权力,让人的注意力变狭窄,由于压力激素低,警觉、监控以及对威胁的反应脑区活动下降,会对可能的危险活警告视而不见。
权力需求高的领导人,尤其是P型权力,更容易引发国家间的摩擦、紧张和贸易战。如果不是领导人,那么这种人更可能虐待他们的女性伴侣,尤其是当对方经济活社会地位比他们高时。这些人更倾向于去主宰别人。长期的权力会导致个人性格心理的变化。普京最初是一个通情达理的领导人,后来开始拍一些光膀子露纹身的照片,蔑视下属,默克尔好言相劝未果;安然总裁学生时代是中规中矩的学生,后来变得嚣张跋扈、蔑视下属。
权力会让人变得精神、人格扭曲,巨大的权力,巨大的扭曲。所以Ian Robertson说,民主就是好,用于防范老百姓被那些长期拥有巨大权力而变态的领导人。那么,没有民主的那些国家的老百姓岂不是倒大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