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是一本由杨林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精选点评:
●看了前言和第一篇,是真的好看!一个语文老师的底蕴,让一群学生能够真真正正地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
●杨老师敢于揭露问题,敢于发声,我敬佩。此外,关于语文教学,我与杨老师的总体观念和做法是很接近的。所以,于我而言,读此书并没有收获什么新知。这本书有其难能可贵的闪光,但又正因如此,我完全忍不住叹息它的不足。在谈论古人与古代文史时,真的希望老师们能有更多的温情与敬意。否则,我们暴露出来的可能不仅是对先贤的无知,还有无情的自以为是。
●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随笔集,采编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一些从教学趣事说起,一些从人文关怀说起(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很多观点多有赘述,一些问题又未说明白。不过,杨林柯的存在和这本书的出版,已足够鼓舞人心。
●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高中教育,写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老师间的恶性竞争,呼吁老师的觉醒,指出了教育改革得慢慢来,没有谁可以一夜之间改变,也决不能放弃改变,得一寸进一寸的去做。
●2020·001: 有的文章,让我“一声叹息” 有的文章,让我“沉默不语” 有的文章,让我“陷入沉思” 读到《救赎与突围》,我对自己说,“2020,也坚持下去吧,李老师”。止不住泪水。
●非常Nice的一位老师,搁这时代却被视为异类、不识时务。 对公共知识分子来讲,这天已经变了~ 一边是懟传统文化,另一边宪政公民教育又被宣城为邪路,真是左右为难。
●读了快一半了,一篇一篇的文字虽然不是很多,但足见作者的阅读量与思考深度,真想去陕西见一下这位老师!
●不错,买了一本电子版读了一下,很多话和道理被他给说透和理清了,不愧是资深语文老师。我只要身体力行就行了。但里面有篇文章里面提到关于女子生孩子会长寿的观点不认同。
●在讲台上默默耕耘几十年的杨老师或许普通得就像学校某一位老教师同事,但杨老师在全国教师队伍里,一定是少数的异类,因为杨老师做的正是教师应该做的事,通过推动自己,推动教育,践行教育的本质,安放自己的良心。忝列教师队伍已有十年,杨老师的文章,让我在一步步加深对杨老师尊敬之外,更加一阵阵羞愧难当!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读后感(一):一位语文老师的心灵史
杨老师不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他有着更多对于职业和教育的深度思考,甚至说,他所关注的已经远远超出一个普通中学老师的视野。
我与他的邂逅相识,源自《历史的细节》,这本拙作刚一出版,就受到了杨先生的关注。从他后来写的长长的书评来看,就知道他当时阅读得多么仔细和投入,他从中看到了很多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东西,他的敏锐与思考,使他能够在语文老师这个职位上长袖善舞,高屋建瓴,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并不令人惊奇,我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
看杨林柯先生的新书,仿佛又回到中学时代,虽然他出于老师的角度。当年学校最敏感的问题就是早恋,看这本书,才知道如今学校连同性恋也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敏感问题了,从这方面看,时代真是进步了。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读后感(二):清醒的教师何其痛哉!
在深夜,合上杨林柯老师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心情异常沉重。
一线教师始终处在教育结构的最底层,绝大多数教师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沉默地做着教育工作。不管是对所任教的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是对教育政策和对社会现象,都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套用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来概括当下老师的精神状态,少部分老师处在清醒状态,少部分的老师装睡,大部分老师昏昏大睡。在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的情形之下,很多学校打着精细化管理的旗号对老师进行控制,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无休止的琐碎检查使老师疲于应付,用分数、绩效和职称对老师进行威逼利诱。在这种情形之下,很多老师自觉不自觉成为应试教育工厂中的“螺丝钉”,不知教育为何物,眼里有分数没学生;心里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丧失教育者的良知,把学生当成工具。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虽然身处陕西师大附中这样的“名校”,但在教育的大环境下,那落在我们眼里的灰尘也落在杨老师的眼里,那刺痛我们的毒刺也刺痛着杨老师的神经,那击打在我们身上的大棒也击打在杨老师的身上。甚至,因为杨老师始终不愿哪怕昏睡一会儿,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很多我们觉得不痛不痒的事情,在杨老师那里可能痛彻心扉!
翻开《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一书,我发现杨老师又何曾不因公开课、职称、分数、成功、名利等等而纠结和痛苦,当杨老师因其长期以来广博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读书扩大了杨老师的心灵半径,思想形成了杨老师的卓异个性,他能够把种种乱象看透、看破,能够在思想上扶摇直上,他能在绝大多数老师执着的地方放下,能在绝大多数老师放下的地方执着。
随手一翻,书中到处都是在“唱反调”:比如对于公开课赛教,杨老师这是“扭曲教育本质的虚假表演”;对于学校树立的“名师”,杨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学校树立的‘名师’就是会搞应试的教师,也有一些就是‘严师’,抓得紧,脾气大,学生惧怕,因而学生顺服,成绩自然也不错,印证了传统的‘严师出高徒’一论,但这样的严格教育却培养出学生的奴性,就是容易欺软怕硬,丧失生命的自觉。”杨老师拒绝教案检查,他指出“写教案最多的人,可能是最不会自如上课的人。应该鼓励文科老师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多写教学反思,而不是要求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写应付检查的教案。”“教案是教师精神主权的构成部分,精神主权的沦陷会让教师变成一个可怜的人……还没上课就检查教师的教案,就跟还没进入商店,就要翻顾客口袋有点类似,性质是很恶劣的,是对教师能力的怀疑,也是对教师人格的羞辱。”对于新生军训,杨老师认为“军训主要培养人的顺从意识、群体意识,而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群性,更要发展人的个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把每个人培养成听话的工具,易于管制的顺民,这本身和教育逻辑相悖。”如此等等。
有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是学生多么大的幸运啊!可家长并不买账,让杨老师引起广泛关注的就是“万言书事件”就是由家长的告状引起的:几位学生的家长找到校长告状,说杨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上课经常离题,讨论与教学无关的社会敏感话题……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了’,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杨老师在被校方转达家长的意见后,心绪难平,用两天时间赶写了《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的万言长信印发给学生,后来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和热议。透过“万言书”,我看到的是一个执着于教育理想的无奈和悲伤,字字句句都滴着辛酸的泪。和杨老师一样曾被家长“告状”的另一个著名的老师就是马小平,马老师生前不为人所知,英年早逝后却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肇始一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大型公益活动。据马老师的一个学生回忆,在一次家长会结束以后,马老师被很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马老师显得很疲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后来马老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去到办公室的时候就看到他在那里泣不成声,非常难过。”
杨老师和马老师这两件“被告状”的事很具有象征意义,他们代表的是有教育良知的一批老师,从中可以窥视出在中小学清醒的老师的艰难处境。像杨林柯老师这样处在清醒状态的老师,时刻能够感受到教育现实的逼仄,同时感受到教育环境对老师和学生的戕害,并能够始终在痛苦中不沉沦,用良知与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进行抗争,努力提升教育的可能性,给学生带去精神的光和热。身为一线教师,我知道这种坚守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杨老师的教育的信念和追求——“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这何其艰难!教育的雾霾太重,很多老师中毒太深,头晕脑胀,醒不来。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很多清醒的老师便开始装睡,在官僚化的教育体制中降低姿态,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逐渐麻木,我们看到一批批的应试专家,却鲜见真的教育家,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和学生的不幸。就我鄙陋的见识看,除了几个应试专家名师外,在陕西很难找到第二个像杨林柯这样的老师。
杨老师在后记中说,“中国的写作者经常会遭遇三个问题的纠缠:一是写还是不写,二是能不能写,三是写了有什么用。”这本书中痛斥的教育乱象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鲜红刺目的标语,整齐划一的口号,日甚一日的应试教育,让人脊背生凉,渺小的个体即使清醒,又能如何呢,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之感如潮水一样弥漫。郁达夫在鲁迅逝世后曾撰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中小学里,能坚持阅读教育教学书籍的老师少之又少。为了写这篇书评,我上豆瓣找到《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页面,书籍的图片孤零零地诉说,下面仅有杜君立的一篇短评。我不禁想,这本这么好的一本书,有多少老师在看呢?打开当当和京东,看到购买者留言者寥寥,感到唏嘘不已。
但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一棵蒲公英,正迎风把种子送到远方。杨老师就是这样一棵蒲公英,只要能多一个人能看到杨老师的书,就能多一个清醒的老师,教育的天空就会多一丝明媚,况且蒲公英的种子总会有那么几颗生根发芽,这样就有更多的种子,飞向更远的地方。既然教育的大环境如此,那就用阅读、思考、实践“推动自己”,因为“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读后感(三):教育的温度
-江志勇
最近阅读了杨林柯老师的新书《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书的封面是浅浅的绿色,白色蒲公英点缀其上。这幅图画让我联想到杨老师的为人,质朴、真诚,同时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温暖。
钱理群先生说,做老师真难,真好!杨林柯老师深知做老师的难。上课难,应试难,评职称难……杨老师在“难”中求变,最终找到了做老师的“好”,那就是读书与写作。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永久代码,读书和写作才是通往自由的路。物质世界的自由,是短暂而逼仄的,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发现最广阔的原野。
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教室不是生产车间。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者的温度,即代表了教育的温度。
真正的语文课
读杨老师的书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一次上课后,我在办公室遇到杨老师,向他诉苦说本节课预设的内容又没讲完,学生的一个课前三分钟竟然占去了20分钟,还意犹未尽。不料杨老师却高兴地说,你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我不禁愕然:真正的语文课!那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假的语文课?
杨老师书中的文章《认识你自己》,打开了我的心结。在他的课上,他以班上的“每日赠言”开篇,既旁征博引,又层层剥茧,既引导学生思考,又能给予学生思想,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的乐趣。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是启迪智慧、滋润心灵的。他的课涉及同性恋,涉及早恋,甚至涉及学生不愿启齿的家庭矛盾。他的课让人默然流泪,让人会心一笑,让人终生铭记。他的课,充满爱,充满尊重,充满自由。
这是真正的语文课。他逃离了应试教育的围追堵截,带着学生在思想的原野上一路狂奔,越急流,跨险滩,不断走向思想与智慧的海洋。
“成绩只是学习的副产品”,杨老师如是说。而回归爱、回到生命本身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每个生命得以成全,像花一样自由开放,冲破篱笆,砸碎精神枷锁,让生命在爱与自由中尽情呼吸,那才是真的教育。
信仰的力量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灵与肉的矛盾,几千年来困扰了多少中国文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边是滔滔官场,一边是寂寂林泉,文人的内心在不断摇摆。教师作为文人中的大类,曾被赋予无尚光环,但光环散尽,还是要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曲中酸涩,如人饮水,其中冷暖,也只有自己知道。
韩退之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他忽视了一个前提,为师之人,首先自己要明了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往往以人的社会身份来评价人的一切,而忽视人的自然身份和人格身份”。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利欲熏心中,“名”与“利”仿佛两个深藏欺骗魔法的幽灵,于每个人的心灵之门悠悠徘徊。除职称与社会荣誉外,教师的身份认同在哪里,教师的灵魂到底该在何处安放?
如果教师的心是不“安”的,又如何能教会学生心“安”?如果教师的精神是匮乏、孱弱的,又如何能引领和强大一群鲜活的生命?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但是,一个昏睡者,如何能唤醒他人?
杨林柯老师的成功,在于他的觉醒,他觉醒的标志,在于他的个体突围,他把读书作为自我救赎与反抗荒诞的工具。他拒绝教案检查,反对表演式赛教,清醒地看待考试分数,看重人性的养育,着眼学生的长远,在现实的大环境中,杨老师无疑是个“另类”。但是,“盗火者”的眼睛是被火点燃的,火的陪伴让他本身也成了一团火。这团火,就是高居于天宇同时深植于内心的一种信仰;这团火,是他在苍凉的旷野中战斗的唯一武器,也是他的力量根源。
思想的天空
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强化智育,但心灵的萎缩比大脑的退化更为可怕。思想润泽心灵,一个心灵润泽的人,其色也恭,其礼也至。但功利化的呼声淹没了泉水叮咚,夺走了朝阳晚霞。
杨林柯老师常常在自己班级的黑板一角抄写他的读书心得,后来学生也跟着他写。师生相互应和,把班后黑板占去一半,这竟然也成了班级一景。有一次放学,我发现其他班的几个同学拿着小本子过去誊抄。我想,这个关于文字仪式的最终指向,无疑是思想的浸润和心灵的需要。
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脆弱,又何其坚韧。苇草柔韧,它紧抱着自己的原点,风雨如晦,也心怀鸣琴,以能思想,有思想自得其乐,而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
但思想者又往往被人误解。梁启超说,世间之人,惟其庸者无谤无誉。教师很平凡,但教师绝对不能平庸。三尺讲台有限,但思想的天空没有边界。知我罪我,只有时间可以公断。
杨林柯老师被钱理群先生称为“一个自觉自愿的改革者”。我想,这“自觉自愿”,是不是也夹杂着些许无奈。虽说沉睡者可悲,但某种程度上讲,觉醒者的悲壮也值得同情。救赎和突围之中,演绎了一位一线教师面对令人担忧的教育生态的悲壮与决绝。杨老师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拒绝,他不应付,不苟且,虽然身处在体制之内,却已经拥有了“大隐于市”而毫不妥协的逍遥、洒脱与决绝。
孟子有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勇敢地直面自己时,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找寻到自身的认同和完整。教育和生活不应该被剥离,教育和生活的最后一步距离,就如古之良工铸剑,需要个人的躯体浴火,才能达到真正的人剑合一。
无疑,在这一点上,杨老师做到了。他在文字里求索教育之道,在阅读中探寻人格的高标。所谓抱道不屈,拥书自雄,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杨老师当年刚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清瘦、帅气,目光炯炯。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他的容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炯炯的眼神,似乎从来没有改变。今天,他拿出了十年积累的文字,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结为一部随笔集。这是一种总结,是对自己半个世纪人生的一种告慰,也是一种精神的开拓与分享。他的文章,教师可读,家长可读,学生亦可读。其实,举目四望,又有谁不是教师,不是家长,不是学生呢?
在淡淡的书香里,我再次领略教育之“大”,教师之“大”,也再次感受教育的温度。
(作者系陕西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读后感(四):高志华 一本让我神悦、头大又心暖的小书
一本让我神悦、头大又心暖的小书
作者:高志华
——杨林科《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读后
一
近年读书,既有好的习惯——圈点勾画且有眉批腰评,读原典如此;更有了小孩挑食或者浪费食物的毛病——先看书名、装祯及封面,想看的,随后或跳读、或翻阅,而传记、美术类则 偶然从后往前读。两种读法,前者不能说不好,但读得苦。后者虽不恭,但读也好,放也好,都轻松。日前读林科送我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不但一天读完,读时手想写点什么而眼又不答应,读时的感受也很有不同:神悦。
李泽厚先生的美感三层次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我之“神”,指精神之神,神魂之魂,是灵魂深处的一种涟漪般的喜悦。
我神之悦,当然不仅在文字的流畅、辛辣、质直中透幽默和一定程度的思想的穿透力,要者有三:首先是相近的身世、经历和对人、对事对教育的基本看法相同,脾气也差不多——都出身农家,都曾被误解甚至中伤,都曾艰于呼吸而终于能够比较顺畅的呼吸边读边复习自己的心灵简史;二是能从大的文化背景出发,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观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蹈常规的道与术;三是努力从哲学高度领悟并导引自己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不断健全、生命的不断健旺。说来既骄傲有惭愧:第一点,使我骄傲;第二点,他比我走得远多了;第三点,我迈步太晚,望尘莫及!特别使我心灵为之震颤的,是他那早年“凭道德做人,凭良心做事,凭本事吃饭”的立身处世律条,奋斗中“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他通向自我心灵纯洁、自由、深度、活力博大的这一双翅膀;他的“救赎”,是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自觉;他的“突围”,是对体制内因循积弊和扼杀个性的本质的藐视和对自己也很残酷的韧的战斗;还有,特别重要的是他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追寻和体认——自己为生命勃发的读和写,以及浇灌学生鲜活生命之树的成就感。
关于林科的开我心智的思想脉络及实践经验,有他早已惊世的收入这本书的“万言书”;关于他这本书及人的意义,有钱理群先生的书序,我不唠叨了。这里只想再换一个说法,这本书之所以使我神悦,是我感受到笼罩全书的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文人可贵的正气、骨气、清气、逸气和大气,说现代点,即人格魅力。敢拒绝教案检查、赛教、不听公开课的教师能有几人?有这样的老师,家长和领导还用操心他用心血浇灌的学生吗?教师有了他那样的心气和追求,何愁心灵被该有的和不该有名缰利锁的缠绕?林科寄书前发微信说寄给我一本“小书”,我却从中读出了一个既有政治、家国、历史、文化关怀,更有对自我及学生生命关怀的“大”字来。
书中由初步的大悲悯情怀生发出的愤激之情,我能理解。在一些同行看来也许有个别偏激之词,我倒更觉得他人的真实可爱。
读完全书之后,我一激动,当即发微信给他:不拘一格,必有数格,期待你能写出一本《我的语文课堂之内与外》,让我看到你课内气象万千的美景,课外美不胜收的“生活的外延”,当然,这也许要假以时日,但毕竟能使广大读者在看到一片美丽的教育思想的绿叶后,再仔细欣赏他清晰的叶脉。而这,不是为了让同行们工笔临摹,而是能激发大家创作出浓墨重彩的大写意。
他有他的规划了,但愿如我所说,或者出我意料之外,又出一本让我拍案惊奇的“小书”来!
二
读完全书,不少问题涌向脑际,我只好用“头大”二字描述。读林科的《救赎与突围》一文,我心中既有悲壮和激动的浪花翻滚,又不时被悲凉的大潮所淹没:在不少教师实际上不得不沦为做题机器的年代,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进行《救赎与突围》?常见的是发几句牢骚,或自嘲、互嘲。
谁来救救教师?“四人帮”可以一举粉碎,香港可以不费一枪一弹回归……都是政治智慧啊!我们的学校大都是政府办的,教育存在某些问题为什么就如此棘手、挠头而总是归结于所谓“系统工程”长期得不到解决呢?
刘再复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缺乏个人独立的文化资源”,“一旦出类拔萃,就很快成为人群的‘眼中钉’,其高出人群的那部分很快被削平。”他道出了有个性的教师、校长、局长普遍生长、遍地开花的局面形成的历史性道路,还很远很远。教师、校长都是标准件,教育就不难成为“考水一潭”。然而,废止那些愚昧的、玩小聪明的普遍推行和效法的“管理模式”或“经验”,总比争论儒学究竟是培养了人才还是驯化了奴才稍稍容易些吧?能不能提倡校长身后不挂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而书写校长自己的教育理念?能不能对教师不搞工厂班组运用的“量化打分、末位淘汰”上岗制?校长讲话能不能不要动不动就搞“战前动员”,消除校园的火药味?能不能明令禁止学校一律把挂满学校门口的闪光的荣誉牌摘下来放进学校的“荣誉室”?能不能禁止高考结束后学校和媒体发烧抽风般地宣传升学率?能不能较快地让初中毕业生分流,不都去挤高考的独木桥?能不能全社会都来嘲笑两三岁的早教班开设“书法”和“主持人”专业?能不能让各级各类示范课、赛讲课上成“真课”而不是某次全国性赛教被一位评委称赞的“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的“小品课”?能不能加速高考试题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步伐,让普通教师(名师总是少数)那怕照本宣科(“本”是学生喜欢的“本”)又使教师和学生敢用、能用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和写作,使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在考题面前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看到教师“推动”自己并从而推动教育的悲壮和悲凉了吗?管理、体制“推动”教育的双手,是不是比个人推动的力量要大得多?
三
读了林科的书,我的心在“凉”过之后,还是慢慢在回暖。林科的思想和做法,迟早还是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同行、专家、新闻、出版界乃至社会的理解或包容或赞许——而这,就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暖风还是吹进了基础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地吹进了国人的心里。“大地微微暖气吹”,毛主席激情澎湃的诗句中,也饱含哲理,“暖气”虽微虽慢,毕竟吹来了,而且谁也阻挡不住地吹开去。
华夏大地,我还是看到了独具个性的教师、校长和教育。林科从埋头苦干到可以扬眉吐气地耕耘自己的课堂并出外讲学了。上世纪八十年就已“张着大嘴奔跑”的“书生校长”程红兵去年南下深圳办学,他的思想和做法很快就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我去他的学校,学校门口无一个奖牌,他穿的上衣像保洁工的灰色工作服,校园里不像公园摆满盆花,墙壁上干干净净,走廊里一尘不染——它是教育和真理同样朴素的外在表现。一次在电话中闲聊,他说“下班后会去海边红树林散步”,“而双休日则出外讲学,云游四方。”
让教师、校长飞翔思想,身心自由,让管理包容大度,文明古国的中国的教育更有令人威佩文化、文明含量,神会有期!
2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