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下乡愁蓝调》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26 03:4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下乡愁蓝调》读后感100字

  《地下乡愁蓝调》是一本由马世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乡愁蓝调》精选点评:

  ●没太花式,谦逊的姿态就把迪伦和列侬们吹上天了,那时的全民追捧亦是作者的私人青春。蓝调少了叛逆的气息,故事不多,仅有历史。加的一星※完全是因为张晓舟的序过于点睛,丧家犬般的浪荡游人,唯有上路可治愈乡愁。

  ●莫名有种时光轮回的感觉……开始了解摇滚……

  ●美丽岛往事那几篇很动人——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国外的部分有所谓「资料写作」的通病:渲染气氛,抒情盖过叙事,部分细节捕风捉影,在别人的叙述里流自己的泪。

  ●一本文艺调调的书——《地下乡愁蓝调》,书名来自鲍勃•迪伦1965年的同名单曲唱片(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主要讲述作者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摇滚文化、台湾民歌运动的反思与追忆。述及伍德斯托克、地下丝绒(娄•里德)、披头士(约翰•列侬)、大门(吉姆•莫里森)、滚石、莱昂纳德•科恩、吉米•亨德里克斯、鲍勃•迪伦、李双泽、罗大佑、杨祖珺和胡德夫等。据说是献给青春、信仰与梦想,本来还觉得挺矫情的,但一些章节看得我热泪盈眶,有时觉得那个雅痞当道、骚动喧嚣、不再乖驯的黑胶唱片时代,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学、自己的衣裳、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麻药以及他们自己的音乐,真幸福。 PS:书里面附的中英文歌词一级棒。

  ●喜欢作者喜爱音乐的赤子之心

  ●同样是能接触到文艺的世家,尽管语言(时间线)像网文,但比小松糕好太多。

  ●昨天晚上等朋友的时候看了大半,今天又花了小半天时间看完,感觉就是,比起《昨日书》,这本着实有趣多了。

  ●论坛发帖既视感。在随笔里缅怀青春,是最懒的做法。这种东西做成电台节目尚可,出成书都应该烧掉。

  ●想对迪伦说,感谢你没有成为六十年代最伟大的殉道者。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地下乡愁蓝调》读后感(一):那些有才华的人

  马世芳的文字已经达到一种音乐的解读之功力了。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就是创作者创作时期的故事,还有他身处的时代的种种。一些事件的解释,和一些心理的描绘羽羽如生的描绘出了自己正青春时的那种本能的对时代理解的冲动,荡气回肠。又如划过天边的流行一般闪耀。还有一整人的迷茫。

  寂静之声。

  《地下乡愁蓝调》读后感(二):地下·乡愁·蓝调

  题名《地下乡愁蓝调》,来自于鲍勃迪伦的歌词。

  所以,本书花大篇幅讲述的是有关摇滚乐的前世今生,是和摇滚乐有关的人物,璀璨的明星和遗憾的死亡,趣闻,歌手的落魄。真正讲述蓝调的篇幅很少。

  我倒觉得,书名其实应该这么相互隔开。

  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所涉及的“地下”和“乡愁”的部分。 作者将摇滚乐与80.90年代台湾的青年生活状态联系起来,轻而易举的,在嘈杂、狂乱、尽情释放、狂欢、不修边幅、迷乱的氛围里,写出当时青年尤其是学生的茫然空白寂静的心情。 以及,讲述了台湾80年代乐坛和台湾局势的一些内容。这部分是有趣的。 我最喜欢关于鲍勃迪伦那场仿佛嘶吼灵魂的演出的描写。文字极具张力。 不过,比起正文,我意外的更喜欢前言。

  《地下乡愁蓝调》读后感(三):地下——根

  地下意味着根基——地基和根,在情感与道德上,“地下”抓住了大地的根,在艺术与思想上,“地下”验证了深度。

  终于能够了结自己的“青春期”——歇下脚来深深回望一眼,看明白了来时的路,方能鼓起勇气,往下走去。

  在正确的时刻,音乐可以让你顺利修改自己的过去,让青春期的贫弱无知焕放出浪漫勇敢的光芒。

  “凡是政府讨厌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在漫长绵延、景气起伏不定的八零年代,流行音乐脱去了明歌时期的天真青涩,化身为整个社会的发声筒,成年人的“真实世界”和青年人的狂傲梦想一块儿入了歌。

  《滚石》找到了摇滚乐这个主题,它是年轻世代价值观的总集合。在台湾,我们似乎还没有办法找到可以凝聚整个世代的“文化主题”。年轻世代跟台湾的过去是断裂的,不仅缺乏世界观,也缺乏对当下环境的认同。缺乏问题意识,当然也就找不到施力点。

  先前冷漠、沮丧的社会,竟会在短短半年之内发扬了真正的公民意识,以勇气和智慧对抗强权从,而又在这之后重新坠入更可怕、更深沉的沮丧之中,人们退缩到个人生活的圈子里……冷漠沮丧的社会情绪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灰暗专制的消费主义年代。社会重新变成一盘散沙……独立思考、独立性都躲进了私生活的深深的壕堑。

  《艾伯特大厅一九六六》之所以成为传奇经典,就是因为它正好记录了一个决定性的历史时刻——世界的风暴和个人的才情相互撞击,意外触发了摇滚史上最剧烈的板块挪移。短短四十五分钟的录音,却浓缩着整个六零年代的混乱、彷徨和疯狂,事隔多年,依然惊心动魄。

  再荒唐的青春仍然是青春。

  一旦爬到巅顶,接下来无处可去,只有下坡。阿尔塔蒙特事件让滚石从巅峰摔到谷底。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

  摇滚乐其实是很矛盾的,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这个世界过不去”的寂寞。

  《地下乡愁蓝调》读后感(四):觊觎

  对这本书作评价,我认为要把思想和内容情怀分开来,就我而言,作者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怀很出彩,四颗星毫无异议,思想上,不知为什么,本该引起青年共鸣的书,我却不怎么钟爱,所以给了三颗星。

  这本书算是一个合集,所收录的文章单拿一篇出来放在某杂志上都注定不平凡,但是一堆积起来就有一种过冗的感觉,说成歇斯底里也不算过分。他所写的很多东西却并不是他亲身经历的,仅靠想象而已,可是有些事件和运动他写的依旧感同身受,他仿佛把根扎在了过去,又长着一双锐利的眼睛,能看到许多东西。阅读过程中,你会感慨:马世芳真是生不逢时了。

  本书收录的文章很有系统性,抑或是马世芳写过的东西很有方向性,这些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两块——台湾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民歌运动、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摇滚音乐。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他校园时期的经历,但这些经历也是基于这两个主题,所以这样分类可以说相当合理了;马世芳所经历的青春当然透露着孤独,因为他所钟爱的东西是过去的,他身边的人没有可以共同分享的,这种孤独感和摇滚乐的韵律混合起来真是相当益彰,也有人说这本书是透过音乐写青春,或许有道理吧,他写的是青春中的孤独感、遥不可及的追索和对时间的质问。不过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来,马世芳对音乐确实有自己的体察,尤其是对摇滚音乐的种种细节如数家珍,不过不能否认他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与他做电台主持人的母亲和身为作家的父亲有关。但是要把这些写出来,除了细致的文笔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极度怀旧了,所以我用“觊觎”作题,因为过去的东西是得不到的了。

  先说台湾的民歌运动,马世芳的母亲陶晓清在电台工作,又有极大的音乐热情,所以她结识很多早期的独立音乐人,这些人多数成为后来炙手可热的台湾歌坛领军人物,他们尚未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之时常常去陶晓清的家中开座谈会,其实就是聊天啦,马世芳在自家了解了这些人,彼时他还是个孩子,他熟知这些人的性格和习惯,所以台湾歌坛后来一系列潮流运动他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看到台湾七十年代的民歌热,民歌的兴起包含着一些自我认同感在里面,七十年代初台湾竟是唱些欧美流行音乐,七十年代运动频发,乡土情结,身份认同,人们意识到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这个时期最不可忽略的人物是李双泽,他的呼吁真正使台湾民歌步入巅峰,可惜天妒英才,他在1977年因救人落水不幸遇难,或许他是幸运的,在他去世之后不久,台湾发生“美丽岛事件”,许多音乐人被迫离开自己钟爱的事业,这个时期政治对音乐戕害很深,很多歌曲禁止传播,诸如《美丽岛》和《少年中国》,当然那个时候政治上的高压也包括其他方面,可以想象,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台湾政局动荡的时期,失去联合国的承认,与美国断交,紧接着许许多多的国家纷纷“弃暗投明”与大陆建立外交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政治上高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否认,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斗士,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的杨祖珺和胡德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不过从七十年代到21世纪初,他们沉寂了20多年,这二十多年的沉寂可以将胡德夫的声音变得深沉、黝黑,他最后终于得以在2005年出版个人首张专辑,要知道,他从七十年代就开始准备了,谁来向他道歉抑或祝福?那个时候的乐坛沉寂了一大批音乐人,很多人转而经商,后来可能有幸成为台湾的富翁,杨祖珺之流是被时代遗忘的一类,她最初的专辑刚发售就被收回销毁,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小巧却有巨大能量的女子?民歌热持续时间不长,八十年代初渐渐变质,再后来滚石和飞碟捧出了罗大佑、苏芮,台湾民歌的真正热潮是70年代的后五年,歌词多是诗歌改编而成,旋律简单动听,传唱度高,受众主要是青年学生,透过马世芳的描述,我仿佛真的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大学生们坐在草地上谈着吉他唱着歌聊着天说着笑的美好情景了。

  无疑马世芳是鲍勃·迪伦的死忠粉,不拘于此,他钟爱许许多多的摇滚歌手,披头士、吉米、科恩等等,他对他们的感情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我们可以看到《坐进时光机,挡下那瓶毒酒》中一口气写了很多歌手的不幸离世,他很惋惜,所以他要坐进时光机去拯救他们。在这个狂放怒吼的年代,摇滚是最容易让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的运动也很多,所以这个时候诞生这么多的摇滚歌手也很容易理解。不过有时候,摇滚歌手所传达的信息,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孤芳自赏、遗世独立、冷嘲热讽······这么简单,他们有时候写的歌让人感觉是鸡蛋里挑骨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无法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他们太过厌世了,简直是无来由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的歌词洁癖症,七十年代的一些摇滚歌词裸露暴力,以滚石乐队为代表,可以参见《这一夜,摇滚失去了童贞》,他们的一些歌词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的,太黄太暴力;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国内近两年的“民谣热”,这些所谓的“民谣”里也夹杂很多不洁净文字,这并非是我假正经,只是有些歌词真的有“暴露癖”之嫌,你愤青也好厌世也罢,为何非得找几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裸露”意象拼凑出一幅毫无意义的画卷? 目前对摇滚音乐没有很深切的感情,所以不多做评论,我想最后引用马世芳在《那些寂寞美丽的噪音》里的一段话来作结:

  摇滚乐其实是很矛盾的,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这个世界过不去”的寂寞。而那撼动了整个时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摇滚乐,便是找到了那条纽带,把千千万万人的寂寞和萧条,串织在一块儿。每个摇滚迷都是寂寞的,即使和几万人一起在轰轰然的乐声中欢呼落泪,也只是把这份寂寞复制成几万份。摇滚之所以意义深远,之所以能像娄·里德唱的那样,足可拯救一条年轻的性命,或许就是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终究不是唯一懂得这份寂寞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下乡愁蓝调》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