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夏娃在拂晓》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托弗•莱恩(Christopher Ryan) / 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当夏娃在拂晓》精选点评:
●let it be.
●千古奇书 推荐给所有人 blow up your minds
●如果说性是生理建构的,那么爱情就是社会建构的。两者的现代连接方式是婚姻制度,不理解作者将性和婚姻等同起来的出发点在哪里,全文不考察社会的作用(连猩猩的都没有),所以本文是空中楼阁,通篇倒卖观点而无论据,夹杂太多私货。对欧美畅销书失望,没有干货只能灌水,看得人心累。
●本书可作为吴飞《人伦的解体》的补充资料。语言是思想的奴隶,所谓的发现也就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看着写得还算有理有据
●这本书的存在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译者的垃圾能否影响书的好坏?这本书的很多地方值得一看,但译者真的……一言难尽。
●【听】选择性使用证据的典范,缺乏说服力。虽然有些科普的知识点挺有趣的。毕竟婚姻关系≠性关系,更多是一种社会产物。
●观点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太庞杂,论证也不特别严谨,不过倒是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观,值得一读。
●值得一读的非虚构类作品,大胆假设了史前人类和谐的多偶混交关系,并从若干角度小心求证其合理性。作者认为一夫一妻制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既不符合当前的时代发展需要,更不顺应人体内在的基因本能。碍于世俗礼教的压力,他们没敢具体写出我们需要怎样的两性关系,不过在书尾用太阳和月亮类比两性的含蓄举例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一夫一妻制,作者认为一夫一妻制跟人类的天性相违背,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者群婚制度更符合人类的本能。批评了现代科学,社会学对人类一夫一妻制弊端的视而不见,讽刺了为维护现代伦理道德而宣扬一夫一妻制的学术界。给出的论据始终很难让人信服,倒是很符合大胆假设的说法,至于是否做到了严谨论证,见仁见智了。顺着作者的思路,一路延伸,如果真的一夫多妻制或者一妻多夫制得到承认,那相关的法律制度该如何变更,孩子的生,养,教,该如何解决,人性的独占欲该如何调试……等等问题,都值得思考!总之,有意思的作品,值得一读
《亚当夏娃在拂晓》读后感(一):为了污名化专偶制,作者做了如下的努力
除了死亡本身,还有什么比不幸福的婚姻令人类更痛苦
污名化专偶制,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认为史前的人类是杂交的,一夫一妻制是人为教化的结果。坚持将理想婚姻建立在毕生对一个人人性忠实的基础上是不现实的。
一、先从历史铺垫人脑的进化史:一是为了语言和二是为了召之即来旺盛的性欲。
再从生物演化阐明对偶制动物总是低性感,且偶发并以生殖为唯一目的。
“只有人类可以不以生育为目的每周都能做爱。”
因此人类雄性是天性好色,而且是独一份的哦。
——公狗泰迪呢?
二、男女情欲可塑的不同,高潮能力又不匹配,研究表明女性的性欲没有餍足。
人们至今仍在病态化女性性欲力比多(可参考电影《歇斯底里》)
——没有人在关心女性的需求就因为女性高潮的难以预料?
三、女性生理构造宫颈既是过滤器又是辅助器。产道收缩既能排斥某个男人又能保住另一个。长期不使用安全套的女性,因为精子中的某些激素更不易患抑郁症(采自293名最新研究样本)
——不抑郁但人身却不安全了,孰轻孰重?堪比ayawawa的吞精理论。文中提及的“投资和性选择与亲子确定性”观点也正是娃娃邪教喜欢引用的。
四、流行理论嫁个有钱人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对男权控制大部分资源的适应性调整。用生育能力交换维持孩子生存资源和保护,也即这个世界里男人通过和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进行竞争。
并作出假设:如果文化环境能够让大多数女人和他们的孩子在经济上不再或基本不再处于依附状态,如果女性的性资源不再是被严格控制的商品?
——欧洲高福利发达国家已经这么做了。人们不结婚可生育共抚养。《使女的故事》的反面
如果大部分男女都能得到经济保障和没有愧疚感的性友谊,情况会怎么样?不压抑史前的欲望,性习性与需求保持在原始社会呢?
——可能天下有情人皆为兄妹。
===可能是本书中最有参考的实用结论===
避孕药物压制了女性感觉吸引力的模式,会改变原先激素(形容性复合体)设定的偏好。
——不要在服药时决定人生伴侣,药力过后后果严重。找到那个自然气味相投的人。
最后,除了死亡本身,还有什么比不幸福的婚姻令人类更痛苦。
以上。
《亚当夏娃在拂晓》读后感(二):知道了真相,然后接受真相
这是一本很颠覆三观的书,但理想地想想:三观是什么?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世界上本没有三观,念叨的人多了,便成了三观。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唆男人出轨的书,我不同意,因为女人也可以出轨呀。女人为什么不出轨,是因为她品德高尚,因为她为爱而生?这种鬼话谁信呢?因为利益呀。
一夫一妻制就是人类目前文明进程下,最普适的,符合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诉求的制度,不是你想颠覆就可以颠覆的。
不信,你可以接着看看。
- 我们的祖先是一种怎样的男女关系?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是,广泛播种传播基因是男人的天性,这也被很多出轨的男人拿来作为为自己辩解的理由。其实在人类还是部落聚集时代,我们的人类祖先是多夫多妻制的,是混交的,生下来的孩子是部落共同抚养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个孩子是谁的种呀。女人的天性也不见得比男人忠贞多少,女人也不见得是什么性与爱一体的生物。而且女性需要更长的性唤起周期,包括女性能拥有多重高潮,不就是为了激励她能够和多个雄性交配么。很多关于女性欲望的说法根本是胡说八道,好像女人不怎么需要性一样,好像女人没有男人好色一样。这些不过是在各种社会舆论压力影响下的扭曲的非真实的产物。
- 所以一夫一妻制度是怎么来的?
我并不是要高唱一夫一妻制好,这只不过是进入农耕时代后私有化的产物罢了。而且我承认一夫一妻制确实是违背人性的,什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爱情幻想啊,就像是二十四孝故事一样。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是很难做到一辈子都对一个人性欲满满的。这种社会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用来互相约束,维护彼此利益的思想工具而已。
但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像动物一样被本能驱使。这句话真的是文明社会的最佳注脚,文明就是人类的自我阉割,以便能够适应和融入社会。是的啊,不是女人不好色,也不是女人对其他异性丝毫不感性趣。只是女人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共同抚养孩子,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来换取自己老年的安稳。这对男人也是同理。这不是多么伟大的神圣的爱情,因为爱和性根本不是一体的,这不过是利弊权衡之后的最佳选择。
因此,人类不被动物本能驱使的真正动机,不是为了对方无私奉献,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基于自己的利益作出的最佳选择。所以防止另一半出轨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不是祈祷上天让自己遇到一个好人,而是在加高对方出轨成本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不要相信人性,但要相信人维护自己利益的理性。
- 性与爱的关系是什么?
性是一种生理激素驱动的产物,而爱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共鸣。如果不能理性地看待性与爱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我们对自己的伴侣性欲减少的时候,我们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爱他了。当我们对其他异性产生性欲的时候,我们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爱上他了。
- 难道人类就应该困在文明的枷锁之内吗?
不啊。开放性的性关系也算是一种方式,只要对方也同意即可。终生不婚也算是一种选择,只要自己能承担起后果即可。或者有一天社会发展到不需要家庭这种组织形式,繁衍后代也可以通过体外人工孕育和社会化抚养解决,人类才真正地解放出来了吧。
《亚当夏娃在拂晓》读书笔记
《亚当夏娃在拂晓》读后感(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真的符合人性所在么?
花两小时粗略读完了这本书。四百多页的篇幅,算是内容非常丰富了。
本书综合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灵长类动物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检视人类两性关系漫长的演化历程。
作者以两性关系的探讨为核心,以期为人际交往、伴侣相处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冲突、误解和病症找到根源,并为与此相关的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寻求科学解答。
通读整本书,怎么说呢,感觉真是一言难尽的微妙呐。
这本书的实质,基本从头至尾都在以严肃的态度,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讨论关于“性”的主题,可谓是对性的演化史的一场宏大而深远的科普和探讨。
(具体可参见下列附属第二和第三张配图,感受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另,在天蝎座新月前夕无意翻到这本书,也可谓极其应景和贴切了。)
然而,看到最后,你恐怕很难不被作者对于婚姻制度的悲观态度所影响。因为当一系列从古至今的科学论证摆在面前,你很容易产生疑惑: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真的符合人性所在么?
那些我们自以为早已深知的所谓“常识”,比如男人出于生理结构等原因,天性贪图新鲜感等,几乎不可避免的易有出轨倾向等。
当这些东西被公然拿来验证甚至从科学角度得到证实,那么现代社会的人们该以怎样的信念和态度去面对婚姻这种所谓反人性的存在?
这些令人咋舌的大胆探讨和论调,也许颇为值得我们深思。可惜书里对于这方面的论述,似乎缺乏足够深刻的全面的论据支持。
抛去各人婚姻观的桎梏,摘抄一些有意思的话:
“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将理想混为现实,必将受到惩罚。”
——歌德
“人类将比现在更幸福——不是当他们能治愈癌症,或者登上火星,或者消除了种族偏见,或者净化了伊利湖,而是在他们重新回到原始社区生活的那一天。那是我的乌托邦。”
——库尔特·冯内古特
(顺带解释一下,本书宣扬的观点之一是:人类的天性是乱交与追求和平。当然,这里的“乱交”是中性词,并不带任何评判含义。)
最后,摘抄作者的话,关于“如何判断男人是否爱上了女人”:
· 他变得痴迷,脑子里不再有任何其他东西。
· 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放弃整个世界,只要能得到她的陪伴。
· 他变得盲目,看不见她有任何缺点,如果朋友来警告他说她有问题,他宁愿抛弃朋友,哪怕是至交。
· 为了让她看一眼,他会掏空钱包。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她下令,他会睡在雨里。
(嗯,对照以上,你觉得,他真的爱你么?)
《亚当夏娃在拂晓》读后感(四):婚姻这座围城,曾那样搭建,又这样坍塌
一
5月25日,经济学者李子旸发了一条微博,就丁璇和她的女德班提了个问题:“那个女德讲座当然荒谬,这不用多说。我的问题是,如果只能,注意是只能,在傻帽女德讲座和宣扬性自由、滥交、诋毁正常婚姻、鼓吹家庭解体的讲座之间,二选一,你支持哪一个呢?”
问题一出,微博上就炸了,人们纷纷开始站队。李子旸可能嫌气氛不够热烈,又添了一把火:“我忘了先表态了,我宁可选择傻帽女德讲座。一个有缺陷甚至有严重缺陷的社会,也比一个解体中的社会要好。很多当代社会正在迅速解体和消失中,这不是危言耸听。”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很多和他志同道合的网友也纷纷和他划清界限。比如说作家叶三,作为一名现代女性,她不可能站在女德那边:“宣扬性自由、滥交、诋毁正常婚姻、鼓吹家庭解体”,看起来危言耸听,细想一下,哪件不是好事?性自由——性不应该是自由的吗?滥交——这个“滥”字如何定义?只要前提满足“成年”、“私密”和“自愿”,我认为就算私交、严交、好交。“诋毁正常婚姻、鼓吹家庭解体”——算了吧大叔大婶们,什么婚姻算正常?被诋毁一下就能解体的那种?你们自信点,自信点!
而我很喜欢的专栏作家吴主任,秉持了他一贯的生猛:“家庭和婚姻不会因为人们对性的正确态度而瓦解。相反,过去(现在应该还有)封闭的穷苦地方类似女德的虚伪观念长期霸占主流舆论,很多女人在一个表面上稳定的婚姻家庭里生不如死,多数人选择自杀。我们极端点吧,人们都不结婚了,也不生孩子了。那又如何,强制?毫无疑问,真到这一天,强制配种宣言上第一个签字的必定是李老师的庄严正楷。”
对于这件事情,我的看法倒是很简单,无论是维护正常婚姻、家庭,还是崇尚个性解放,只要满足一个前提就好,那就是选择是自愿的、非强迫的。丁璇的问题就在于,她的观念里充满了强迫与顺从,而且作为一个女性鼓吹这样的观念,实在病得不轻。这病有个名字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作家徐志戎在他的作品《被劫持的私生活》里对这种心态有过很精辟的论述:“当中国妇女被一副枷锁束缚得一点也动不了的时候,她就会将这副枷锁拉得更紧——毕竟,这是她能做的唯一还称得上主动的事情。”所谓女德就是这么回事。
二
于是问题来了,我们会不会走进李子旸所不愿意看到的家庭解体状态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弄清楚产生现在这种婚姻制度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或者说,婚姻家庭存续的条件是什么?这是个超级大的问题,可以说至今仍然存有争议。而作家徐志戎,近日正好翻译了一本关于两性婚姻的人类学作品——《亚当夏娃在拂晓》,这本书极为详尽地梳理了人类两性关系的来龙去脉,并对主流的“标准叙事”提出了质疑。在谈论质疑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两性关系的标准叙事”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婚姻的缔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抚养后代。然而在抚养后代这个问题上,男人和女人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对于男人来说,守住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妻子所生育的后代是他的孩子,而在没有DNA检验的年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长相厮守。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需要一个男人持续而稳定地为她和孩子提供物质保障。由此而产生的嫉妒心理也不一样,男人更在意配偶身体出轨,因为这会让他无法确认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而女人则更在意配偶精神出轨,她担心有其他人分走属于她和孩子的资源。在双方这样的博弈下,最基本的家庭结构就形成了,并渐渐演化成现在的一夫一妻制。
为这一标准叙事背书的,是当今最热门的学科——进化心理学。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由生物进化论和认知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学问。在进化心理学看来,人类的所有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归根到底都来自于人类远古基因对环境的适应。那么两性关系的心理机制,也和生物进化有关。
这就要从进化论说起了。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有个问题始终在困扰他,如果生物进化符合适者生存的原则,那么为什么有些显然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还能存活下来呢?比如说花枝招展的雄孔雀,很容易成为捕食者的对象。后来达尔文意识到,物种的存留,不仅仅和个体本身是否适应环境有关,还和物种能否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有关。花枝招展的雄孔雀尽管很容易被捕食者攻击,但它们在争夺配偶的战斗中占据了上风,结果就是,更多的漂亮基因传递了下来。
标准叙事正是建立在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用食物蛋白和保护来交换父系血统的确定性,是提高儿童长大成人机会的最佳途径。说到底,后代的生存是达尔文和后来的理论家们所阐述的自然选择的主要动力。在进化心理学看来,一夫一妻制符合生物进化的本能,属于人类的本性。然而,这是事实吗?
三
《亚当夏娃在拂晓》这本书对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纵观人类历史,一夫一妻制的确立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完成的,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诞生了对通奸行为的惩罚机制。作者提出质疑:如果说,一夫一妻制要用如此血腥的暴力来实施,很难明白这个制度是一种人类“自然”形成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多人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失去声望、家庭、职业,甚至总统的百世芳名——只是要得到一点东西,而这点东西居然还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如果一夫一妻制真的是我们人类古老的、演化生成的特性,这些无所不在的奸情就应该不是常态,完全没有必要对之采取如此恐怖的刑罚。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如果某种鼓励相反的制度安排的性行为能够更有效地化解后代的生存风险呢?如果——不止一个男人同意和某个女子及其孩子分享他的猎获,他的保护和地位——每个人愿意和其他所有人分享他的资源呢?如果群体内的共同分享,能够更有效地抵御我们史前祖先所面临的风险呢?鉴于这些风险,如果父系不确定,能够让更多的男人愿意照顾孩子,因此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呢?
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可证伪性,对于一种观点的质疑,只需提出一个确凿的反例就可以了。而作者提出的反例,起码占据了半本书的篇幅,从人类的远亲倭黑猩猩,到至今世界上依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大量的证据显示,我们远古的祖先并没有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也不像其它动物那样,一个雄性首领占有全部雌性,而是生活在一种群居、混交,以女性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当中。用作者的话说:孩子叫所有的男人父亲,叫所有的女人母亲,成年人共同分担养育工作,成年男女和非亲生孩子彼此相亲相爱,在这样的社区里,成员之间的交叉型性关系让父系血缘基本模糊,也没有明确的必要……也许,这才是我们人类最“自然的”家庭结构。
在众多案例中,有一个案例格外醒目,因为它来自中国。就是生活在泸沽湖附近、以“走婚制”闻名的摩梭人。说实话,走婚制这个词是观察者以主流文化为其命名的,对于摩梭人来说,他们压根就不认为那是婚姻。最著名的摩梭族人杨二车娜姆说:“女子和男子不应该结婚,因为爱情就像季节——它来来去去,一直变化。”
摩梭人把这套制度称作“色色”(sese),意思是“走动”。杨二车娜姆回忆说:“所有的色色都是走访,不涉及婚约婚誓,没有彩礼嫁妆,无关抚养儿童,也不期待忠贞不渝。”书中代言,在摩梭人中间,一个男人要对他姐妹的孩子承担养育职责,而不是要对他四处走婚结下的果实负责。换句话说,把孩子养大的是母亲和舅舅,而不是父亲。养育的责任与父亲的血缘分离了。作者说,摩梭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性行为标准叙事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骄傲的、不可否认的反例。
四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反例都渐渐凋零了,以父权为核心的一夫一妻制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那么转折点在哪里?人类为什么最终放弃了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选择了这种压抑的、彼此博弈的两性关系呢?因为一场革命。在尤瓦尔·赫拉利的那本《人类简史》里,谈到了几大革命,其中之一,就是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并且更进一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两性关系。
在农业诞生之前,人们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一方面人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另一方面在卡路里的提供上,男性的狩猎工作远没有女性的采集工作来得稳定。所以大家都过着与世无争、互助互利的生活。但农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土地成为了可以获得、拥有、传给下一代的东西。原来需要猎取和采集的食物,现在则需要播种、耕耘、收获、储藏、防卫、购买和出售。为了守护它们,人们需要建起栅栏、围墙、灌溉系统,需要组织、供养和掌控军队。”而这一切都需要强有力的力量才行,因此男性的地位在部落里大幅度提高。“而因为私有财产,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父亲的身份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两性关系。当有了剩余财产,男性就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于是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为了确保孩子是自己的,男人就必须将女人禁锢在自己身边,最终产生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对这样的变化,徐志戎评价说:从采集到农业——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即为从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得以实现的前提,则是压抑——不仅是对人的社会存在的压抑,同时也是对人的生物存在的压抑。而压抑,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一句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欲望被压抑的历史。
所以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夫一妻制(包括少数一夫多妻制),满打满算的话,也不过6000年历史,而我们热切向往的爱情,这个概念的形成还不到200年,他们都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副产品。著名社会学家马特·里德利认为,选择了“规范性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往往把年轻人调教得更为驯服,提高了社会凝聚力,平衡了性别比例,降低了犯罪率,鼓励男性去工作而不是打架。这样一来,此类社会拥有了更强的生产力、更少的破坏性,更容易扩张。这解释了一夫一妻制最终胜利的原因。
五
让我们回到现在,当今社会,看上去正处在家庭解体的边缘,如果说农业革命塑造了现代婚姻制度,那么又是怎样的变革在瓦解婚姻制度呢?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技术进步磨平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距,女性拥有了工作的机会,而经济上的独立也让女性有机会摆脱对男人的依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女权主义正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再接下来,福利国家开始崛起。福利制度进一步取代了男性养家糊口的角色,女性可以不再需要组建家庭就能够独立抚养子女。在福利制度最为发达的欧洲,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再加上战后存在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曾经被压抑的欲望开始释放,性自由正在成为新的价值观。
曾经,随着农业革命,父亲的身份第一次变得至关重要。如今,随着信息革命,父亲的身份变得不再重要。这样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将要失去的东西,却让保守人士们痛心疾首。让我们再次回到李子旸的问题,他想要维护的显然不是女德,选择站到女德一边,实际上是想要表达他对家庭的维护。李子旸所看重的,是以父权为核心的传统婚姻制度,以及基于此而建立的稳固的社会。李子旸认为,一旦家庭消失,则现代社会将走向解体和消失:“家庭对社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人口的繁衍和对后代的养育,更在于家庭是个人责任的最大产生机制。人们只有在真切地、具体的家庭生活中、在对家庭其他成员负责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个人责任感。”
在李子旸看来,欧洲的败坏,福利制度导致的家庭解体,可以说是主要原因。在这些国家吃福利的穷人社区中,最稀缺的不是钱,而是父亲。这一看法倒是和徐志戎不谋而合,《被劫持的私生活》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在此,我们向行将谢幕的那个男主角诚恳地道一声珍重:走好,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