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21 04:1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读后感精选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一本由黄永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精选点评:

  ●看着书名就很喜欢 因为是我憧憬的艺术线路 本来以为是一本讲艺术发展或者艺术文化科普图书 最后发现是老爷子绘本随笔

  ●太舒服的书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相见恨晚,文、艺皆佳。而且很适合低声读。

  ●到翡冷翠比沿着塞纳河好看些

  ●雅致的装帧和印刷配上老爷子的画,十分赏心悦目。文如其画,也是幽默洒脱,色彩线条干净明快。

  ●画作是中规中矩的精致,文风是文艺写实的幽默。把意大利尤其是翡冷翠描述得令人心驰神往,一个疯子都尊重艺术的国度。读到一半思考的问题是画画的意义,读到后来回忆童年那一篇,配合着记忆勾勒的素描,就明白了

  ●从欧洲回来看到这本“可爱老友”的“游记”,对打卡游过的景点又有了新的认识。罗马、佛罗伦萨、巴黎……长期的艺术积淀已将这浓稠的氛围嵌入城市的格调中。欧洲是要一去再去的。

  ●本来最近很忙,想抽时间休息的。但是觉得这本书超过三天没读完就辜负黄永玉先生了。

  ●宁作我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读后感(一):开始喜欢这个可爱的老头了

  黄永玉,有名气,总有文章写到这个老头。以前在国博看过他画的木刻和幽默小画,知道他和沈从文是亲戚,以真性情著称。

  以前只做“怪老头”来认知,现在有缘分读到他的随笔游记,才发现老爷子功力非凡。画好自不必说,文笔、见识和人品俱佳。

  这本法、意两国的艺术巡游,有出彩的画作,有独到的艺术见解,有对中国大陆解放后各种运动、文革的反思,读后有很多思绪。特别是最后一篇《永远的窗口》,黄永玉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多个时段的经历,读起来让人伤感。

  希望后面多读一些老爷子的书。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读后感(二):故地重游

  曾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喜欢的人满怀向往去了塞纳河,到了翡冷翠。别离数年翻开这本文画辉映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仿佛当年抛掷在许愿池底的硬币于沉睡中被魔法唤醒,那流光溢彩的艺术殿堂和比肩接踵的璀璨群星成就的一席流动的盛宴啊,那静穆的伟大和高贵的单纯造就的一座绝美之城啊,看不够啊恋不够,齐齐涌上心头,重游一回。徜徉故地,邂逅的美与拾撷的欢趣依旧,唯身边人换做一个会讲故事又会画画的有趣老头,黄永玉。

  他言辞诙谐活泼又机锋四溢,笑谈戏谑间,妙语珠玑,洒脱委蛇,睿智而不失率真。如《老子是巴黎铁塔》里妻子问,什么时候你会了英语,他答曰“带插图的英语嘛”,令人捧腹;《巴黎》中他写下“桥是巴黎的发簪”,有诗意的传神;《没有娘的巨匠》说起参观达芬奇博物馆,他感叹“这个老头的业绩离人的工作能量限度太远,不可及,唉!彼岸之昭遥兮,恨吾窝囊之妄追”,又说自己在“艺术上还算吃苦耐劳,但吃苦耐劳不是艺术成果”,大师的谦卑之心可见。写至《纪念馆和薄伽丘》、《迷信与艺术的瓜葛》,他不悭吝语言地鞭挞擦脂抹粉过的鲁迅故居,质问“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趣味、智商及至诚实的程度达到了什么水平”,又痛恨疯狂的年代无知的人肆意毁坏艺术珍品,幽幽哀叹“我们破除迷信如给婴儿洗澡,洗完之后,连水带婴儿都倒掉了”,山水雅趣之外,文化与历史之思跃然纸上,引人深省。嵌入文间的画,浓泼淡抹,几分相似梵高的拙朴,一样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黄永玉总结自己“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剖开胸膛,创伤无数”。他评价爱伦坡,“世故而又孩子似的天真”,“信念和正义藏在心头而混迹于五彩缤纷的尘寰”,这话,照搬过来说他自己也是妥贴的。

  而他的文与画,一如其“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真性情,耐品。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读后感(三):像他这样的老头

  一个活得有意思的老年人是很难得的,如果碰巧他还是个有性格的艺术家,他的生活会更有趣,比如黄永玉。他的这本兼具绘图和游记文章的小书读起来毫不费力,跟着这个风趣率真的老头子边欣赏画作边在文字里畅游巴黎和意大利,巴适得很。

  他背着沉重的画具穿梭在艺术的圣地,一天到晚忘我地绘画,还跟邻居、路人交了朋友,他的画,油画、水彩、漫画、速写都各具风格,真是创作力惊人啊。怎么说呢,黄老的精神世界特别丰沛,而且他格外勤谨,才能让陌生的国外小住生活过得那样多彩。

  一个老人到人生地不熟的国外住,虽然有儿女照料,其中的艰难也可想而知,这个老头并没有说那些陌生呀不适呀,他连英语都说不了几句,可是他把一切困难都变成了幽默,他孜孜不倦地画,自得其乐,尊重艺术和他有交集的路人们都被他描述得很可爱。

  不拒绝新事物,乐于尝新的人,到老也会保持着一颗好奇的探索之心吧,生机勃勃的。创作上求新求变,环境上接受改变,还乐于交友,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年生活会是孤寂落寞灰蒙蒙的。

  也许有的老年人不自觉地会表现出倚老卖老的言行,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用可爱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合适,至于黄永玉老先生,经历过黑暗岁月磨难的他,仍能在文章里坦率直言,爽脆利落,一点真心,一腔真性情,待人待己皆是如此,很难得。

  他讨厌被称作大师,他坦言自己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艺术培训,他保持清醒的自知,然后一直用高强度的工作沉浸在他的艺术追求里,艺术是真爱,其他的统统走开。

  率真不拘,更有人情味,他在国外的时候接触过的也都是当地的“小老百姓”,可在他眼里,他们一个个都变得很有意思,个性十足,让人想跟他们做朋友做邻居。黄老自视平凡,甘于平凡,才能发现生活里人和事的平凡之美吧。

  这样的人其实挺让人感动的,白发苍苍,热血难凉,忽然想到暮年“病中惊坐起”要跨马挺抢收复失地的辛弃疾,眼眶一热。容颜苍老,心更容易风尘仆仆,衰老蹒跚,多少年的人世浮沉让老年人练就了看清“人情比纸薄”的锐利眼神,洞悉一切后仍能怀抱热望,这个世界,才总是那么热气腾腾的。

  通达勤勉,从心所欲,这个优哉游哉地在异国他乡画画的老头,真是幸福啊,年老的样子,可以很洒脱很自我很奋进,真是件让人愉快的事。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读后感(四):Hello,黄永玉

  黄永玉写文章,而且居然写得很好,我是晚近才知道的。

  他这个人以及他的画,总算我听说得不太晚。这得归功于语文教材:沈从文《边城》被选入课本,语文老师就免不了谈及张氏四姐妹、凤凰、黄永玉。如果愿意再说多一些,还会提到胡适、刘文典等一众并不鲜见的民国人。

  这一部《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里,有一处提到了表叔从文,不是大肆铺张,但说轻描淡写也不对,就只是刚好写到了这里而已。生活浮光掠影,浅浅淡淡而又波光粼粼。

  但在我听说这些林林总总半真半假的信息后,拼凑出了一个零碎的轮廓时,还没看过黄永玉的画,也许是看过却没有印象。第一次,我因为黄永玉的作品而记住他,是《见字如面》里头王耀庆诵读的那封信:《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黄永玉写给曹禺。

  那封信真是太好了,是既有恳切观点也有深情厚谊的书信。我觉得很少会有人不被这封信里所展露的——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对朋友的真诚、对生活的坦荡——所打动。

  于是开始真正,而非人云亦云的,赞美起黄永玉来。

  那之后看到过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用了很多标语式词汇来形容他:“泥石流”“用生命搞笑”“段子手”“老顽童”……就为了塑造起一个天真、率性、无辜的艺术家形象。

  这形象也没什么不好。朴树在大家眼中不也是永远做少年么?可我老觉得不对味儿。人家活生生一个人,有血有肉的,怎么到你这儿,就成了几个标签能搞定的事儿。后来想想,自己又释然了,既然盒子里的甲虫都不可能是同一只,我们又如何去窥得他人全貌。贴几个标签是省事儿多了。

  再之后蹭了一本《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来看。这本书呢,不能说是不好,也有所谓“生活的智慧”,但太机灵了,是类似于抖包袱的机灵,因此不是不对,但也不算全对。

  一个人如果只有小聪明,是很讨人厌的,因为他时时刻刻想把这小聪明展露给他的观众,不怎么求实际。但有些人的小聪明是点,成线成面,于是就有了大智慧。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里,略略提了一笔猫头鹰,不怎么情绪激动,也没支支吾吾的回避。我搜索了下关键词,于是就想到史航形容汪曾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在我心里,汪曾祺和黄永玉还真挺像的,就图个好玩儿。生活苦不苦?那当然是苦了,但没人说不许你自己找点乐子,穷有穷开心嘛。

  这本书呢,谈艺术,兼谈人生,别人的、自己的。我喜欢那些广大而辽远的、形而上的情怀,喜欢那一些不小心就会成为陈腔滥调假大空鸡汤的人生分享……处在临界点,而能走向美好的那一端,比起在安全区里进行求索,是更不容许一点点偷懒的,是更不会容忍个人才华里出现平庸的成分的。

  我想起黄永玉常见的照片,他叼着烟斗,很有一点玩世不恭、不好接近的意思。

  本意是想仿一篇的,可太难了。自己写文章就像个贞洁的老处女,时时刻刻端着脸和肩膀,为了所谓牌坊,背很重的包袱。由此更能知道“放得下放得开”之可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