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小世界》是一本由[美]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历史,小世界》精选点评:
●#2019/08#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全部诞生于宇宙中的星辰,人类生儿育女繁衍下一代只不过是能量的不断传递,我们的身体里充满着宇宙大爆炸的碎片尘埃。谈到过去,物理的数学的生物的,一切有实证的理论事实讲起来顺理成章;讲到未来,可以预测的是几十亿年之后地球消失,宇宙重归于黑暗和宁静,能讲的也不过几个世纪以内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每个人对未来的想象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讲未来的书几乎没有写的好的,因为写好太难了。
●看完都不知道该把这书定位在哪个地方,关于人类起源的科普书?这些内容在其它书上都已经讲得烂熟了。后半部分讲点历史,也没讲出个所以然来。感觉就是是强塞一个大历史的观点出来,哪边都不讨好。#看豆瓣推荐需慎重#
●综合对比了几本大历史方面的书,这本是写的比较流畅易懂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有138亿年的历史了,人类历史不过才20万年,而95%的时间是处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球化也仅仅是近两百年的事,可见发展越来越迅速。后面描写人类史的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很详细,大概介绍了下。整本书主要从物理角度解释了大爆炸宇宙的起源,然后从天文角度解释了星系、化学生物角度解释了生命的来源,关于人类的宗教思想经济这些也没有怎么涵盖。私以为包含了这些真正就是大历史了,不过总体书还是可以,今天花了一天大体的看完了。也是对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这些比较好奇。希望能从宏观角度看完后能更加理性看待眼前。
●前面还好
●大历史八个临界点:大爆炸,星系与恒星诞生,复杂元素产生,地球与太阳形成,有机生命的出现(细菌与病毒),人类的出现,农场到帝国,全球化。 学科的登场:物理学—物质与能量的出现;化学—原子与分子的出现;生物学—有机生物的出现;人类学/历史学—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物质与能量—原子与分子—星系与恒星—有机生物(细菌与病毒)—人—小群体—大集体—国家、联盟—全球化 大历史、反历史……新兴学科的出现。 大历史作为一门通识学科,所求知识量巨大,但视野更为广阔,眼光更为深邃。 人类的出现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偶然!
●在你探索生命的时候,它能为你提供一张不断改进的路线图。它可以改变你看待万事万物的方式。是一本科普书,读起来很享受,当然也有些困难。
●除了角度之外,甚至角度也未必是全新的,前几章对于多数人稍微陌生,后面断续的内容都不是创造,视角的新鲜尚可算是价值
●“你体内的每一个原子内部,都是宇宙诞生的最初时刻产生的亚原子粒子;你体内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是在宇宙的第一秒内形成的;你体内的氢原子,平均约占人体的62%,是在宇宙最初40万年里形成的;你体内超半数以上的原子,其目前的形态可以往前追溯138亿年。”
●本文采用其特有的大局观、明睿的临界点选择、娓娓道来的故事、相关研究人员的介绍让我耳目一新,真是一个不错的宇宙仪,超赞。
●整本书比较简略,要从宇宙形成讲到未来,也没办法细节化。所以感觉并不是很好,另外书的排版也是个问题。。。
《大历史,小世界》读后感(一):来自星星的我们
很不错的科普书,翻译顺畅,阅读体验佳,将各个学科串联起来介绍了大至宇宙星辰,小到细菌微粒的故事,前八章写的比较出彩,等到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就进入了快播模式,写的略浮光掠影了些。
作为一本科普简史,又要包涵各种主流学科的知识,这本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自己的观点,更像是大杂烩,优点是看一本书就能通晓上下几百亿年,而且每个章节都会提出开放式问题以及参考书目,供对某一特定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之用。
Every atom in my body was once part of something else。你我皆星尘,听上去多么浪漫,也可以换一种说法,这就是生生不息的轮回之旅。
我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在人类历史的独特时刻,你正好活着且正年轻。”当你被琐事所淹没的时候,当你沮丧到狗带的时候,抬头看看无尽的天空,想象一下曾经发生过的138亿年的精彩史诗,你的某一天、某一年的喜怒哀乐真的很微不足道。好好活于当下,认真的、热烈的过好每一天才不负生命被创造的奇迹。
《大历史,小世界》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世界在历史面前
人类是大自然中最神奇的生物,在其他生物忙于生存的时候,我们人类正着手于去探索自身的秘密。对于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没有什么捷径能够让我们再看一遍,只有不断地研究发现,才能够慢慢推理出过去所发生的蛛丝马迹。这本《大历史,小世界》记录了人类,甚至是世界的整个进化旅程。这段历史在前面加上一个大字绝对不为过,就我们浩瀚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的人类来说,这些发现已经是十分伟大了。
对比一百三十多亿年前,如今产生了许多新鲜事物,进化本身就是漫长的,期间的每一个步骤也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有很多生物得到了巨大的进化,也有部分生物依然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状态。书中讲述了很多常识性问题,这些历史并不仅仅是局限于科普层面,我们的生活也与之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去了解某些动植物的进化历程,也就不知道什么样的环境适合其生存,这样一来我们日常所需的食物等等就很难得到。也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原理,我们才能够去创造,这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就是人类在控制着大自然。
在第十一章中,作者用现有的知识对未来展开了预测,这种趋势真的是很难预料。近几年来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快,专家们也在不断更新对未来趋势的判断,经过几段不同时期的消耗对比,再加上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短期的未来还是很容易预测的。
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很多环境的破坏不得不被重视起来,我们的家园也并不是可以无限消耗的。现在我们面临着许多物种的濒临灭绝,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它们是有原因的,这种平衡不断被打破,总有一天人类会面临危险。所以从这点考虑,这本书也有让我们注意环保问题,未来的趋势不断被人类所改变,我们要尽可能变得更好。
书中还有很多彩色的图片与表格,为了直观地体现这些事物的影响力,作者善于自我提问,通过这种方式来解答读者的潜意识问题。本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从大爆炸到人类,这一过程是艰辛而神奇的,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恩赐。
一本书连接了过去于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映射出了未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神奇的存在。这本大自然的传记还将继续谱写,但它永远不会直观的呈现给我们,而是需要人类去探索。人类从被创造变成创造者,本书诠释了这一些列伟大的进程。
《大历史,小世界》读后感(三):世界仪
1、 概况 本书作者使用其特有的大局观、明睿选择八个内聚临界点、娓娓道来的故事、间杂相关研究人员介绍、若干分解继续探索等让我耳目一新,感觉本书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宇宙仪,值得时不时瞅一瞅。
2、表象 本书边写边提出问题的做法让人感觉有参与感,是一种很不错的表述形式。
3、内容
感觉复述一遍作者所讲故事不太好,内容还是自己看比较合适,仅上个图吧。
(来源NASA / WMAP science team)4、假设
如果有一宇宙仪模型通过VR等模式来展现,通过放大、缩小、旋转、解剖、闭合等方式配合语言做一教学模型感觉不错。
https://www.bighistoryproject.com/ 不能注册、其视频是youtube不能看,可惜Bill gates提供的资金的好项目我们享受不到。 咱们的若干富豪能否学学Bill? 5、问题
如果是我来写,如何对1137.98±0.37亿年的时间跨度、地球为中心的可观测半径为465亿光年(个宇宙的大小也许是可观测宇宙的250倍左右)的空间范围的东东名题?
如果是我来写,如何把控如此长的时间、事件、空间及其关系?
如果是我来写,用什么来贯穿过去、现在及将来?
如果是我来写,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对资料求证?
如果是我来写,如何选择相关的理论?.....
上述如果均不成立,哈哈哈。
https://mp.weixin.qq.com/s/_XTBqF6XwdYh0V82Sf-FJw
安之求索《大历史,小世界》读后感(四):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到今天的八个关键事件
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经历了138亿年的历史,这是人类目前在时间范畴上的认知极限。从这个最大的时间范畴,来考量从宇宙到地球、再到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可以说是最宏观的一种视角了。这正是“大历史”的研究内容。正如“大历史”的创始人——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大历史学院主任——大卫•克里斯蒂安所说,“这就是终极的‘世界地图’”。
大历史的知识涵盖多个学术领域,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以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大历史将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
可以看出,大历史是关乎人类和整个世界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国际大历史协会(IBHA)创会委员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刚好擅长于讲述跨越138亿年的故事,被公认为“讲述大历史的大师”。《大历史,小世界》是她的第三本讲述“大历史”的书。
《大历史,小世界》从大处着眼,把138亿年的史诗故事,提炼为八个关键临界点。每一个临界点都是大历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关键,代表着一次重大的历史飞跃,都有新事物产生。这个临界点的概念,并非特定的某一时刻,而是“指代即将有新事物出现的过渡期”,表示关键事件或者说大事件。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讲述的八个临界点如下。
1,物质形成(138.2亿年前)
这要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时刻,接近时间的起点。大爆炸时,短时间内发生了很多剧烈的变化。
在“第一秒”内,产生了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包括电力、磁力和各种形式的光),以及只在原子内部起作用的强力和弱力。
还是在“第一秒”内,能量凝结成了宇宙中第一批物质。夸克出现了,由夸克形成的质子和中子也出现了。“第一秒”内留下来的物质,最终构成了宇宙万物。
此后,质子和中子结合为原子核,第一批最简单的原子——氢和氦出现。
“你体内的每一个原子内部,都是宇宙诞生的最初时刻产生的亚原子粒子;你体内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是在宇宙的第一秒内形成的;你体内的氢原子,平均约占人体的62%,是在宇宙最初40万年里形成的;你体内超半数以上的原子,其目前的形态可以往前追溯138亿年。”上面这段话让人动容。最初的物质形成,是万物的基础。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是我们同宇宙的最古老、最神秘又最真实的联系。
2,星系与恒星的形成(137亿年前到现在)
“宇宙大爆炸后7亿年到20亿年之间,星系形成,也只有在那段时间才形成了星系。”恒星的形成伴随着核聚变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巨大能量释放到外围,于是恒星开始发光。
3,复杂原子的产生(137亿年前到现在)
宇宙大爆炸初期只形成了氢和氦,它们是最简单的原子。而组成当今世界的元素周期表中有一百多个元素,其中铀(原子序数92)以下的92个元素都是天然形成的。
正是这些逐渐形成的复杂原子,让宇宙的物质组成变得越来越丰富。
4,地球和太阳出现(46亿-35亿年前)
太阳和它的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发生在大约45.68亿年前。它和它的八颗行星组成太阳系,其中有四颗岩态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颗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能够成为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有几个关键因素起作用: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使得地球存在液态水;
地球的分层结构,产生了磁场,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伤害,引力保留了大气层;
地球的大小适度,因此引力适中,既能留住大气和地表液态水,又不会压扁生物;
地轴倾斜,引起四季变迁,接收到的热量发生变化。
至此,人类家园初具规模,等待生命的出现。
5,生命进化(35亿年前至今)
科学家推测38亿到35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生命,是单细胞的细菌。在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出现之前,细菌经历了四次革新——光合作用、呼吸、单核细胞和有性繁殖。这些过程改变了地球环境,为产生更复杂的生命创造了条件。
多细胞生物体最早出现的年份暂时还不确定,世界上有很多约6亿年前的多细胞生物体化石。5.5亿-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进化出了有复杂器官的许多生命体。
虽然经历了五次生命灭绝,但地球上动植物的种类多样,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人类也即将登场。
6,人类的出现(约20万年前)
现代智人约出现在20万年前的非洲,此后逐渐迁徙到全世界。
7,从农场到帝国(公元前9500——公元1500年)
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城市、国家逐渐出现,人口快速增长,文明兴起,
8,全球化(1500——2000)
大航海时代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工业革命让技术发展快速改变世界,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在几秒或者几分钟传递。技术的快速更迭,“现在的文化演变已经凌驾于生物进化之上了”。人类现在需要思考“太快”的问题。
大历史,看似过于宏观、过于遥远,实则关乎所有人。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宇宙时,世界会变得更加宽广,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大历史,小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大历史的总括性框架。书中除讲述大历史的发展主线外,还穿插介绍了许多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以及重要的话题讨论,更在每一章的末尾提供了扩展阅读的书籍和资料清单。对于想要对“大历史”知识做专题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份很好的知识地图。
以下简单罗列《大历史,小世界》中介绍的几本相关参考书籍及其作者:
《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至今》,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大卫•克里斯蒂安、克雷格•本杰明
《宇宙曙光:物质和生命的起源》,埃里克•蔡森
《进化史诗:宇宙的七个阶段》,埃里克•蔡森
《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弗莱德•斯皮尔
《人类:即将成为蝼蚁的黑猩猩》,罗素•热内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
2017.11.11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