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国》是一本由[英] 亨利·阿瑟·卜力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中国》精选点评:
●【藏书阁打卡】本书除了记录了布莱克爵士在中国任职前后所到之处的风景名胜以外,也同时向他的同胞们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宗法、信仰、习俗等上至庙堂,下到乡居的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可以算是中国文化的简易普及读本,也可视为初到中国的西方人了解适应东方文化的入门教材。此书与《中国人的性格》所不同的是,并不着力于深入分析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和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而是以知识性的介绍为主,搭配以绘画说明,让人们即使未曾踏足中国,也能从书中看到晚清时期的中国状貌。作者虽是港督的特殊身份,但笔下尽量摒除殖民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桀骜之态,整体读来并无太明显的不适。
●和同时期的那些走马观花的外来旅游者相比,他的所见所思还是有一定深度的。1900年上海妇女大会需要了解一下。
●文字简短,但蛮有趣味的。读完最大的感受还是当时的老百姓太苦逼了。。。
●吸食鸦片可能没那么严重
●《遇见中国》不同于通常的史记类图书,它不是中国人写的,所以读起来的感觉反而是轻松的,有很多历史值得我们反思,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那些趣味的生活民俗和日常,它串起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古老记忆,就像是赶海的孩子捡拾起一个来自从前的漂流瓶,瓶里装着以前的记忆。
●翻译还不错,花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卜力去世后中国几十年的发展正逐渐走向他所预言的轨道上。正如一句话所说,在一个社会变革产生的因素中就已经孕育了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
●翻译欠佳,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进行润色和商榷。 而作为港督的卜力,听过自己的记载,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状况,不过由于作者对于中国国情并不十分了解,其对于一些事情的记载和看法难免有些偏颇,不过作者对于李鸿章却表示出了极大的尊敬,可见李鸿章的外交事业的确取得了真正的进展。
●平淡无奇
●作者的观察能力很强,通过一点点有趣而细碎的描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梦寐之中想要回去的古老中国。
《遇见中国》读后感(一):百余年前老外眼中的中国
百余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晚晴时期,在历史上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代,总是伴随着各种屈辱的字眼而出现。不过即便是世道再艰难,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得过下去的,毕竟人总是要生存下去的。而那时的人们所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呢?普通大众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遇见中国》这本书来略知一二。
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看法,那就是看待一个问题或是一个国家不能单单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最好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站在另一个方位或是通过别人的视角去进行分析了解,否则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太过于片面。
《遇见中国》的作者其实是一位英国人,他的名字叫做亨利·阿瑟·卜力,曾经担任过英国派驻香港的第十二人总督。在他任职期间,他的足迹不仅仅只限于香港,曾经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并对这些地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将其所遇到的见闻进行了详实的记述,于是便有了这本《遇见中国》。而通过他的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当时更加真实的中国。
纵观此书,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讲述的还真的是足够细致全面。从当时整个中国的概述到社会等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官场科举、婚丧嫁娶,职业分类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若不是知道此书的作者是谁,恐怕还真的是料想不到此书是外国人所著。
从此书的讲述来看,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的认知,并不像是我们所认为当时的列强所持有的那种鄙视态度。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的认知态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或许在不经意间也曾流露出一些具有优势的态度,但毕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段混乱不堪,难以让人产生崇敬之情的时代。
作者当时写作此书的目的,或许仅仅是为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述下来,向自己国家的人们介绍中国 而已。但是他也许没有想到,百余年之后,他所描述的这个国家的人也会通过他所写的这本书去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作者细腻的描述以及详细的评述仿佛带着我们重新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一幅幅浮世众生相尽显眼前。通过百余年前老外的眼睛去看当时的中国,倒也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遇见中国》读后感(二):重拾中国的记忆
《遇见中国》是晚清时期英国派驻香港的总督亨利·阿瑟·卜力写的,以一个异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有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虽然在此之前,我读过不少关于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通过图文资料、博物馆的展览以及家中长辈口口相传讲述的故事也了解一些关于当时的社会情况,但是像卜力在《遇见中国》一书中描述的各种细枝末节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我还是头一次见闻。
通读全书的第一感觉是,外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人有逻辑性,可能是思维太活跃,每篇的主题不集中,有种“想到哪就写到哪”的风格,但是恰恰是这种写法,又能把最真实的社会情况反映出来,因为这种没有限制的写法往往是人最真实想法的体现,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下来,无拘无束,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卜力的身份,在当时的时局下,他的身份地位算是高的,至少没有人会对他写的东西指手划脚吧。所以,我们会在该书中看到不活关于当时中国存在的弊病,都十分客观地被记录下来,譬如,当时考取了秀才的文人,身份地位高人一等后,无所事事,吸食鸦片;富人家的女儿,出行被限制,还要被缠成三寸金莲;更有官官相护,卖爵鬻官等黑暗面。
晚清时的昏暗我们是早有耳闻,但是当时百姓生活的无保障以及百姓自得其乐的那些方面我却不曾细知。然而,卜力在《遇见中国》中把这些他所看到和他所知道的细碎日常也都一并道来,作为史料来看也是很有趣的。中国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国,悠久的历史中传承着许多别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文明,不论是民俗,还是文学、思想,都自始至终有许多让人仰望并效仿的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遇见中国》这本书是中英双语版的,前半部是中译文,后半部是卜力英语原文。从谴词造句来看,中文读起来也比英文更耐人回味些。书中写的端午节(很可惜,如今竟然被那些小国给申遗去了),划龙舟这个片段描绘得很生动,因为小时候我也亲眼目睹过大人们在这一天划龙舟的情景,所以特别能感同身受。由此可见,卜力的观察还是很细致的。“掌控节奏的人疯狂地敲锣打鼓,……船上近200把桨激烈而有节奏地划动着,水花四溅,色彩鲜艳的成头不断地转动,……”,既然让我恍如回到童年时那热闹的氛围里,虽然这是纪念屈原的一个悲伤的节日,但是人民仿佛把小半年来的辛劳通过奋力划桨和高声呐喊渲泄出来了。
《遇见中国》不同于通常的史记类图书,它不是中国人写的,所以读起来的感觉反而是轻松的,有很多历史值得我们反思,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那些趣味的生活民俗和日常,它串起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古老记忆,就像是赶海的孩子捡拾起一个来自从前的漂流瓶,瓶里装着以前的记忆。
《遇见中国》读后感(三):港督卜力的东方见闻录
亨利 阿瑟 卜力 香港第十二任港督,简介这样写的,真是写的太简略了,大概很多人一提这晚晴大概就是一些屈辱之类的,可是我有兴趣的不是这些东西,很遗憾我也没兴趣告诉你我兴趣点在哪儿。唉!突然有些遗憾那两天的学生生涯太放纵以致今日之懒散过头而近乎无可救药了,只好拿些翻译来充饥,我本是很有兴趣的东西最好还是看原文的好,可是当时英语学习的太烂了,以致今日全拿去还给英语老师了,唉!略有些遗憾,大概这就是人生,不然太完美的人生反倒是无趣的,反正于我来说看翻译凑合看好了,只不过是临时兴致罢了,无需在意的。
话说早年间我是看的全篇还是选篇来着?那个《徐霞客游记》刚才竟然差点连名字都想不起来了,太久远的事儿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忘记的是对于游记类的东西的向往,貌似有句话说身不可往,心向往之。后来乱七八糟的游记看多了,也开始看些个古今中外的貌似这是第二本儿,还有几本儿买了没读还是没买来着?反正再说好了,不过是些偏见罢了,毕竟我是不信有客观的,要知道所谓的读书人的傲慢是在骨子里的叫傲骨来着,举个例子么?算了我忘了,只是记着貌似类似地域黑和歧视就是了,是所谓高大上的词儿,不过这玩意儿知道多了你会不会讨厌人类什么的我不知道,反正我很讨厌就是了,要是在某个时候遇着这种骨子里透着傲慢劲儿的家伙,恨不得上去理论一番,比如叫他知道这家伙傲慢的要不得了,可惜我这家伙哦无才的很,也没啥扎实的底子,在此瞎忽悠尚可,遇到哪些个百科复读机我可是完败的,比如某句话怎样背诵,或者古诗古文一类的或是年表一类的,所以我很想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的。
坐江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自己不行只好羡慕别人,看看别人是怎么看,怎么亲自感受的,不过哦我大概是无情的,没法儿感情带入不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了,只好透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感受着差不多该和现在也差不多的情景,什么婚丧嫁娶啊!各行各业的生活百态啊!吃喝玩儿了啊!再有个街景儿市井儿山川江河一类的,也还有个社会保障之类的。看着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写下大同小异的文字,然后叫你缅怀一下曾经的过往,然后你觉着屈辱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想要冲进去拼搏一把,然而掩卷抬头一望天才发现回不去的,这个时候总会有人想着穿越改变历史什么的,倒是我想穿越只不过是想和某人来个把酒言欢不醉不归什么的,看看这过去的花花世界和如今却是有何不同?掩卷长叹一声,唉!
纵使畅想无数遍也还是个会醒的梦,回不去的,知道早上起来该干嘛干嘛。最近还是挺遗憾英语太烂了,不然多读些原文,兴许能找到更多我想看的东西,而不是只言片语让自己有个断章取义的偏见。
溪川上
2018.02.20 夜
《遇见中国》读后感(四):遇见中国,遇见往昔岁月
《哈佛中国史》的主编卜正民曾经这样说过:身处房间的人永远无法看清房间所处的位置与环境。意在比喻处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角度的风景。这或许是我们总喜欢看外国人所著有关中国书籍的原因,回看自身太过容易太过熟悉了,总想看出一些自己看不到的角落。《遇见中国》就是这样一本帮助我们看到自身的书。
书中细心地附有作者卜力的英文原著,可以帮助读者回味作者的原汁原味,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就是简单的《CHINA》,书中囊括了作者在中国五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对于中国宏观的描述,也有对于城市乡村细致而微的描摹,既有对于中国现状的精准特写,也有对于未来中国的一点预测,做为英国派驻香港的第十二任总督,亨利·阿瑟·卜力的角度有别于一般作家与学者的专精,而是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的地理情况、国家机器、军队装备、官职等级、科举考试、婚嫁习俗、家庭生活、妇女地位等各个方面,颇具社会学视角,而这些描摹往往是细致而有趣的,生动而又极具画面感,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狭窄的街道上熙攘的人群、渔民的水上生活,都如在眼前。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重回那个梦寐之中想要回去的古老中国,作者描绘的中国人民的勤劳,工匠登峰造极的技艺,生活的闲适与乐观,都超越了时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标签。
作者的眼光不仅仅安于香港,而是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香港背后辽阔的土地,作者以一位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他生活中的感触,他所讲述的溺毙女婴的做法,今日看来依然痛心,他所描述的由于英国推行了《商标法》导致德国贸易比重有所增长,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而对于一个可怕的误判案件的审判过程,以及盗匪横行的情况,则令人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刑法、安保措施与社会结构。但是作者对于某些问题上,却也带有不可避免的殖民者眼光,他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得并不多,浮皮潦草地一笔带过,对于鸦片的输入则认为是给困厄的劳苦大众的一点安慰,这些在如今看来非常明显的情况,在时人眼中看来却是理所应当的。这些都是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的问题。
当然作者也毫不掩饰对于中国的肯定与喜爱,不可否认的是,这片土地以及居住其间的人民,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在今时今日依然继续书写着关于中国的传奇,书中的岁月恍若隔世,但这本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在异乡人眼中的地位,也能让我们有所比对,如今的中国已经实现了卜力笔下的巨人崛起,但是那些境况在如今是否都已经得到改观,以期进步。而这些在现今,也依然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