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文学地图》是一本由(美) 哈罗德·布鲁姆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精选点评:
●朋友圈装逼好助手!诗歌译得真不错,不知是选了好译本还是独立翻译:“圣彼得堡/我还有那些地址/我可以召回死者的声音” “在我孤寂的十二月/它仿佛被我挥霍的遗产” 彼得堡是我去过最诡谲之城,是最美丽的骗子和小偷,是糖果色的鬼屋。在一个城市的时间体验,相当于实际停留的时间乘以在书页中遇见它的次数。
●Bloom还写过这种...
●一直以来都对俄国文学兴趣寥寥,想来是读得太早,伤了。最近再读托尔斯泰,有了新的体悟,又重燃了兴趣,在布鲁姆的这套文学地图中第一本就挑了圣彼得堡来读。以城写文史,虽然浅尝辄止,但也是有意思的很,涅瓦大街与青铜骑士,普希金到布罗茨基,沼泽地里生出的城市铸造了俄国文学的勋章。突然就想去旅游,去遍读这一脉络的作家,文学阅读最有趣的就是纵横勾连。
●有点浅 很多claim没有说明白 比如“圣彼得堡标志着俄罗斯的欧洲化、现代化和世俗化,而莫斯科则代表俄罗斯是亚洲化、悠久历史和宗教对国家事物的控制。”还有“甚至在苏联时期,圣彼得堡也常被称为俄罗斯的文化之都” 不过其实本身书的性质也是guide 而不是论文了 希望可以跟着这本书去圣彼得堡玩一回~
●说真的,如果不是布鲁姆的名头,这系列就是厕所读物,但要是扫盲用还行吧
●圣彼得堡,白夜。
●P27,银行桥(Банковский мост)应在格里博耶多夫运河上。记述布罗茨基回答法官凭什么认定自己是诗人一段颇有意思,与《大师与玛格丽特》呼应。
●3.5,城市和文学总是密不可分的,各自渗透在彼此的血液里。普希金、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个从没有到过彼得堡的人,凭着对俄国历史文学艺术的了解,写的一个文化城市旅游导览。还是很有意思的
●泛泛而谈,大部分内容都太粗浅了。地图手册和文学作品二合一?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读后感(一):谜一样的冰之城
人是一个谜。这个谜必须要解开,如果你把一生都献给了这个事业,不要说你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我的事业就是解开这个谜,因为我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陀大爷立下了这样的豪情壮志就是在圣彼得堡,然而建立这座城市的彼得大帝何尝不是这样想,城是一个谜,尤其是西方的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谜题,他不惜微服私访去西方学习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为了实现他的帝国梦想,建立了这个谜之城。之后,在这座城市里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也想谜一般的拉开序幕,可能是因为这个城市的位置导致白天不懂夜的黑,搞得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们个个都出奇的造诣高,至今在音乐了舞蹈了绘画了都无人超越,其实就连桥梁桥的玩法都别出心裁技高一筹。文学上就更加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打造出生性疯癫不失高雅的果戈里,有癫痫但不乏睿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流倜傥又有反叛精神的普希金,这些大师都是这个谜一样的城市哺育出来的。是不是因为这个谜一样的城市阴冷凄凉穿透人的身体,冻结人的灵魂,结晶伟大的作品,就像冰一样,着迷的多年以后马尔克斯都记得他老爸带他去看这玩意。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读后感(二):圣彼得堡的文学传承
《青铜骑士》以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俄罗斯的个性和命运,描绘了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统治者的自信和伟大。更重要的是,其中探讨了渺小的个人面临那些曾经创造民族、修建城市的无穷能量和尊贵权力时的处境。亚历山大•勃洛克说:青铜所激起的层层涟漪感染到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普希金是彼得堡文学形象的创造者,而彼得大帝是彼得堡城市的建设者,两位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果戈理进一步诠释了这个神话般(神话的重要元素是恐惧,常见的主题是孤独无依和精神异化)的城市,他采用了非理性的手法对世界和人类的怪异性和荒诞性的认识、描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19世纪最为重要的传人,荒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甚至于卡夫卡的创作都得益于果戈理。
果戈理小说叙事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经历的偶然性。他认为最确定的事情就是不相信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和地点之间那些日常所见、广为接受、看似明显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网。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他的先驱那里学会了如何用奇异风格把悲剧和喜剧结合起来,进而创造出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主观认识。他的伟大作品们的目标是揭示人类行为方式背后的潜在模式和深刻原因,他所有作品主题都是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布罗茨基把为寻觅真实的世界而上下求索列为自己关注的重要使命。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读后感(三):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的文学地图
在圣彼得堡,人们在寒冬等待午夜的太阳与白夜的狂欢,“白的夜,红的月亮/在蓝天上浮起”,勃洛克用诗记录了圣彼得堡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美丽景象,《圣彼得堡文学地图》则通过文学这一途径,梳理了圣彼得堡与圣彼得堡的作家们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这种梳理,展现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学,需要从了解这个城市开始。哈罗德·布鲁姆用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圣彼得堡建设与发展的轨迹。这座城市的地标,彼得大帝的骑士雕像屹立在十二月党人广场中,用来制作雕像底座的巨石,被人们称为“雷石”,地质学家口中的冰砾形成于上一个冰川期后期,经过漫长时光的寂静,这块巨大的石头重新感受着热闹,承载着青铜骑士雕像的重量,成为普希金创作的灵感,完成了叙事诗《青铜骑士:一个关于圣彼得堡的传说》,展现了诗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别雷创作了小说《彼得堡》,以此回应普希金的诗句。
圣彼得堡的作家们关注并探讨俄罗斯的命运,他们的创作与圣彼得堡息息相关。《涅瓦大街》展现了他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与理解,在这条令无数人流连忘返的街道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果戈里书写了涅瓦大街的一天,关注着生活在这里的下层人;《罪与罚》的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的干草市场周边,陀思妥耶夫斯基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艰难的一面,将悲剧与喜剧融为一体,呈现出这座城市的脉搏。
书中的梳理止步于“白银时代”,沃尔科夫认为“如果人们总是能看到照亮历史的明灯,那么扛起灯杆的正是诗人们”。在“白银时代”,圣彼得堡成为一座“诗人之城”,勃洛克用诗歌展现圣彼得堡的色彩,曼德尔斯塔姆关注这座城市的广场、建筑与教堂,唯一一位获得诺奖的彼得堡人布罗茨基为“寻觅真实的世界而上下求索”……
从普希金生活的“黄金时代”到艺术与文学复兴运动的“白银时代”,圣彼得堡经历的动荡常常让人忽视这座城市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诚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那样,文学也许是走进和了解圣彼得堡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书中所谈及的地标以及与地标有关的文学作品游览这座城市,或许也是今天人们寻找这座城市的文学继承与发展的最好路线之一吧。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读后感(四):《圣彼得堡文学地图》:从莫言家的萝卜地回看莫言文字的必要性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从莫言家的萝卜地回看莫言文字的必要性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在山东老家的门前屋后的萝卜地便遭了殃。
前来光顾的文学青年或者诺贝尔奖崇拜者,在参观完毕家徒四壁的莫言故居之后,总喜欢带走什么,莫言家里,没有一片云的浪漫,也没有一只羊的大件,那么,顺手拔一点莫言家前屋后所长的萝卜,也可以用“偷菜不算偷”来进行无罪解脱了。
将来,莫言家周边的萝卜有可能成为一个产业,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为什么莫言家的萝卜如此受到青睐?
实际上,这反映了,一个地域对文学的生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了解文学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读作者的作品,一般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了莫言,接触到了莫言,感受到了他的内心。
但仅有这种了解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脱离了作家生存的地域,摒弃了他周边感触到的风物,忽略了他成长履历中的背景积淀,这样了解到的文学印象,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世界,与作家真正所想表达的,总会缺少一个重要的维度。
所以,换一种了解作家的方法,就是从作家所在的地域,回望作者创作作品里的精神世界,便能够读出一片新天地。
这也是从莫言家的萝卜地里回看莫言的文学,能够给我们一种新鲜的直感一样,至少,我们会在阅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时,感觉会不一样。
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量,美国文学理论家布鲁姆专门编撰了一套从地理位置去了解作家思想秘境的系列图书《布鲁姆姆文学地图》,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切入、了解作家内心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如此手段,给予读者的,既有作家所在的地域背景纵深,同时也能窥测到作家基于地域之上的心理海拔。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以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圣彼得堡的建城由来,它的地理空间,它的文化风情,在作者叙述这一部分的时候,完全是采用了类似于 “国家地理”杂志的叙述风格,对一个城市的历史、地理、政治等硬件环境进行了全面洞察与扫描。
从某种意义上讲,圣彼得堡的生成与发展以及由此奠定的地位,如果在中国找到一个类似的城市的话,那么,唯一能找到对应的是上海。
当然这之间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最明显的一点是,上海没有像圣彼得堡那样,担负过国家首都的职责。但上海与圣彼得堡一样,都是两个帝国面向世界的最前沿的窗口。当初圣彼得堡的建立,就是彼得大帝出于开启通向欧洲的一个桥梁的动机而萌发初心的,这样,圣彼得堡成为最接近欧洲的一个地理节点。正如上海当年的文学,也借助于它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全国得其风气之先,圣彼得堡也因为它自身所居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在俄罗斯的文学版图里占据独到的位置。同样,我们分析晚清、民国文学,总离不开对上海的关注,依此类推,对俄罗斯文学的把握,也难以回避圣彼得堡这一个地域性文学的巨大支撑作用。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领我们走过圣彼得堡的全城,必然要碰到这座城市的标志形的铜像——彼得大帝雕像,在这里,当我们在感受到这一雕像的气派与不可一世之后,才能更深切地了解到普希金在《青铜骑士》里对沙皇骨子里的反思与责询,这也是导致他的这本著作当年曾经被沙皇禁止出版的原因。
从普希金这一个原点出发,《圣彼得堡文学地图》像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导游,带领我们一路穿行在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不同的作家,在这座城市中,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不同的区域,就像雨果与巴尔扎克所看到的巴黎不一样,王蒙与刘心武看到的北京城也反差强烈。通过《圣彼得堡文学地图》一路不厌其烦的讲解,我们走过了涅瓦大街,看到了果戈理对他所处时代的描述,也看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地方,不是前辈作家喜欢的著名的大街与广场,而是圈定了他所扫视的“一亩三分地”——这就是沃兹涅先斯基大街和戈罗霍娃大街圈定的地区。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一书中,对圣彼得堡文学关注的下限,仅仅止于“白银时代”的文学,而之后的苏联文学,可能由于首都的迁移,使得圣彼得堡的文学地位有所减弱吧,所以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多少介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苏联文学的确是一块与圣彼得堡的传统文学难以并行不悖地放置在一起的“黄钟大吕”。从作者的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圣彼得堡文学地图》并没有彻底地对列宁发动的十月革命进行全面的否定,实际上,列宁的十月革命,其实早就潜隐在圣彼得堡文学的那些先驱者的思想之中,像普希金文学中反帝思想,果戈理对黑暗时代的揭露,陀思妥耶夫斯基张扬暴力对生命的清洗,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思潮后来深刻地影响到俄罗斯的那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并且贯穿到后来的苏联文学之中。
由此可见,苏联文学并不是石头缝里绷出来的石猴儿,它有着植根于俄罗斯土壤的深刻机缘。而这一点,在对苏联文学抱有偏见的西方文学研究著作里是不可能给予正视的。这也算是《圣彼得堡文学地图》的小有遗憾之处吧。它给人的感觉,是对俄罗斯早期的文化与文学重视程度较大,而对苏联时代的列宁格勒的文学事业,却弃置不问,让圣彼得堡的文学路径,留下了巨大的盲点与缺空,这可能要有待来日,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苏联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所凝固下来的价值意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