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精选点评:
●爱情中的寂寞才最为磨人,愿我们都不再寂寞。
●情感小说代表作
●看完书 心里出现了一个执念 一定要嫁给爱情❤️
●啊á 这都是什么爱情
●两种文体,读沈从文的情书,才能读懂他小说里的爱情。
●确认过眼神,这是撒狗粮的书。
●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我们都曾在心底想象爱情,我们也都曾感受过爱情里的寂寞
●遇见你之前的我与遇到你之后的我。每一种不同的我
●不是因为寂寞才爱你,而是因为爱你才寂寞。
《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读后感(一):爱情让我变了模样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这是我最喜欢的沈从文笔下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致张兆和情书》中,也正因这句话,我彻底迷恋上了沈从文。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而沈从文往往能用一句话带领读者去旅行,而且还是蜜月旅行。沈从文的文字细腻,相信很多人的情书都是从他的文章里学来的,不过这么好的文字,一般人也是很难学来,只能摘抄。
这本《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是沈从文的小说精选集和六封情书,共收录了16部作品,皆为最经典的。看这些文章,仿佛这就是生活,有时又让我们对生活产生疑问,现实真的是这样么,这就涉及到了哲学问题。在他的字里行间中,仿佛一句话绕来绕去什么也没说,有仿佛其中蕴含的不只是字面上的简单表达,这才是文字的极致运用。
《三三》是沈从文写的最经典的文章之一,但我绝对不会说我看懂了,其中的细腻感情实在是太过细腻了,三三站立溪边,眼望一泓碧流,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强烈对比,仅仅通过两人的感情放大到了极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地域与文化的力量。三三正是沈从文(沈二哥)对于妻子张兆和的别称,这部小说再创作完成时两人还未结婚,所以可以从文中看出他的对于爱情的努力。《三三》的创作本身就是作为一封情书的存在,单从名字就可以直白地看出了。
《雨后》是一篇不同于《三三》风格的短篇小说,全文一共就两个人物,女主人公和四狗。两个人在雨中这种暧昧的交流,你来我往的说一些看似简单,却又来自内心的话。在故事中两人的爱是包括内在与性的,沈从文并没有可以去避讳,而是把本性写了出来。文章中以对话为多,单拿出其中的某句话根本毫无感觉,只有联系到一起才产生了一种画面感。
从沈从文的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够看到强烈的冲突,大都是自然于文明的冲突,看过之后总会在读者心中烙下印记。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过,为什么沈从文就能过的这么有诗意,从他笔下的文字可以看出,虽然他的生活也很普通,不过他却活的很不普通,关键在于内心怎么看了。
《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读后感(二):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
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
收到书的时候太晚,估计比别人要晚上半个月左右吧。
遇见你之后,蓝天白云是你,大海山川是你,日月星辰是你,余生都是你。
——写在前面
沈先生的书大概是有魔法吧,我巴巴一页一页的瞅过去,结果转过头慌个神儿的空档,先前看进脑子里的内容瞬间又全都忘掉了。不得已又从头看一遍,然后又忘记,又重头开始看起——这样循环往复N多次,终于不得不放弃妥协。
初初看到书名和封面摘写,总觉得是小言类型的书吧。事实证明我压根儿就没把沈从文先生太放在心上,连中学节选都会有沈从文先生的标准范文,又怎么可能跟自己所想到的小言有所联系。我对不起中学的语文老师,我有罪。
因为沈从文先生行文风格太多晦涩难懂,以至于我看过后面就忘记前面。
反倒是字数少的《寂寞神气》深得我心,大抵是作为一个文盲,所有情书中就属这篇我能看懂吧,也或许是感同身受得多了。有故事的人,见到故事就能产生共鸣。
“我以为我是个能够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够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
我们感同身受的太多,正如我的前言所写,当你遇上一个对的人,遇上一个心有灵犀的人,当你们分隔两地,相思泛滥成灾: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古人太多吟咏相思的诗句了,大多都是相隔两地无法相见的思念之情。想要迫切的见到对方,感受到对方。甚至连习以为常的寂寞,都变得那么不堪忍受。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遇上了彼此。
“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
但不成
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
我得同你在一起,时时在一起,刻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心得到安宁。半刻分离都宛如几年光阴。这或许是爱情的魔力。
遇见你之前,我忍受得了寂寞,遇见你之后,我连寂寞都不堪忍受,甚至变得烦躁不安。
遇见你之后,今日是你,明日是你,后日是你,余生都是你。
《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读后感(三):【字有情】
【字有情】 沈先生笔下的二哥和三三像是对苦情的恋人,只得书信以慰藉相思;他们亦是温情的爱人,字里行间满是炽热柔情。 沈先生的文字总是那么纯质朴实,直接不打马虎眼。《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同样也沿袭了沈先生一惯的风格。 《念你》,《我温习你的一切》这样的标题;“你的二哥”“亲爱的二哥”这样的称呼;“三三专利读物”“情书”这样的字眼直白的话语下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在那个年代,敢用这样一些文字的人是该有多么的浪漫温暖呀!让读者不禁嘴角上扬,心里一阵暖流趟过。 在故事这一篇章里有满满的爱的故事和寂寞的故事。 四狗和阿姐,五明和阿黑,翠翠和总家的二老……很多都是他笔下偏爱的人物。他们和她们有情有爱、有恨有离愁。 不是说所有的情感,一旦付出就必定会有回报。只是说付出了内心就不会动荡不安,就不会悔恨当初。 二老对翠翠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处处洋溢。二老下桃源、二老对话大老、二老为翠翠唱山歌……再到最终翠翠成了二老的媳妇,但期间翠翠也误会过二老好些时日……这些波澜起伏的情节不但折射出人物多舛的命运,而且暗示了人物间姻缘的一些必然与偶然。 我喜欢读信,我认为信是最能够反应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媒介。它可以通过文字帮你发声传达你所不能直达的心情。 我也喜欢写信 。我也曾和我心爱的人们写信。不是说只有想她们了才写,而是说很想她们了却无人诉说时,我必将写信以寄托情感。 现在的社会,感觉电子取代了一切,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没有多少人愿意自找麻烦的手写、买邮票、投递了。我却爱做着这样的琐事。我想收到信的那人一定可以知道我在想他。 每当读沈先生的文字我就容易想起他。我毕竟是个俗人,拥有喜欢他的情感也不懂含蓄。我不像阿姐,对四狗很克制自己。我只会告诉他我喜欢他。他当然不是四狗,对我没有那份热情与执着,只是他那份只把我当普通朋友理会的心情也很容易让我开心一整天。我想沈从文先生应该会理解我的这种心情吧,不然他又曾会用文字把翠翠内心的纠结迷惘写得如此真切,把二老内心的焦急渴望写得如此触动人心?在他的精心编排下这些文字带着情感直击心房。 作者有心,字则有情。沈从文先生的书就是一片真情,文字可鉴。
《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读后感(四):情书都是动人的谎言
沈从文先生不光有一部《边城》传世,和张兆和女士的爱情也是被传为佳话。一个性本凉薄,一个炙热如火,写了成百上千封情书,终于抱得佳人归。文人的感情世界就是丰富,他们一个个如同得了失心疯,狂热的爱着那个聪慧、狡黠、带着灵气的女学生,鲁迅是,沈从文也是。作为老师,自然比同龄男青年多了那么一分成熟稳重,被自己的老师追求,多少有那么点荣耀吧,像是冲破了禁忌,在新时代的空气里自由呼吸。而且女学生似乎没有什么拒绝的勇气,和拒绝的理由,伤害一个对自己一见钟情而又一往情深的人,似乎有点于心不忍。于是这位“乡下人”讨到了一杯甜酒喝。
婚后家务繁琐,张兆和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家务,昔日的女神放佛变了样子,这时候就能看得出文人不光“无用”,甚至“天真”,他把你拉下凡尘,却嫌弃你烟火味太重。以后那段佳话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也是同样的情书攻击,但是精神出轨同样也是出轨,婚姻并不能保障一对夫妻永远恩爱,能约束我们的只有我们自身,做错事的永远不会是受害者,没有谁妨碍谁,你做不到坦诚,对方也不可能一直活在欺骗之中,总有爆发的那一天。所以不要相信什么情书,情书没有情歌来的实在,听过也就忘了,但是白纸黑色写下“永远”的保证,如果实现不了,那就是笑话。说好的永远,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小时都不是永远。
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当时爱的热烈,所以写了好多以夫人为原型的作品。《边城》中的翠翠正是一位。翠翠长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从不发愁动气。翠翠和渡船的爷爷相依为命,爷爷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趟。这座小山城民风淳朴,渡船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即使有人给钱,翠翠的爷爷必是不收的,要是实在争执不过,爷爷就会送上一小束上好的草烟,双方都求个心安。小城里掌管水码头的执事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天保,一个叫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而翠翠则暗暗喜欢“二老”傩送,“大老”天保走的“车路”,请了媒人来向老船夫说媒,翠翠不答应。天保和傩送俩兄弟敞开天窗说亮话,承认双方都喜欢翠翠,为了公平起见,二人决定走“马路”,一起在对面山崖上为翠翠唱歌,翠翠应了谁,谁便同翠翠好。天保嘴笨,傩送像是竹雀唱了半夜,天保不战自败。但是不幸却发生了,天保那么熟悉水性的人,居然被水淹死了,傩送和翠翠的事也就淡了。过了段时间,老船夫也去世了,翠翠一个人接替爷爷继续摆渡,等待傩送归来。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像是《飘》的结尾“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样开放性的结尾,让人无比期待,又无限惆怅。生活还是得继续下去。
沈先生的文章轻描淡写,却栩栩如生,把一座小城写活了。无论是端午节划船、捉鸭子,还是“车路、水路”,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走车路应当由父母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说;走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女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每个地方的乡俗都不一样,这样唱歌求爱真是浪漫。翠翠可能从小没了父母,心底还是胆怯的,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拿不定主意,爷爷又不敢做主,他们也不知道傩送是否会放弃水碾子而选择渡船。老人去世前也不知道孙女的归宿,翠翠也不知道是否等来了傩送。
情书应该是真情流露,发自肺腑;情书应该是承载回忆,缅怀青春;情书应该是甜的发腻,看完泪流。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这样的名字让我差点错过这本好书,可能我对于一切美好但却短暂的感觉是无动于衷的吧。我可能这一秒很爱你,下一秒就很讨厌你了。我看到自己保留的初中时写给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的情书,我笑自己真的好傻。情书是动人的谎言,我写下这些字时的心情,你不会了解,我们有怎么样的未来,物是人非事事休,我不认为我该做出只爱一个人的保证,即便这样会让你我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