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志》是一本由宋英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四节气志》精选点评:
●感觉没有办法评分,就是一本算是做了很多功课的通识读物吧,算不上耐看也算不上不好。附录觉得用处不大,不如穿插在书中。
●没想到宋先生如此的有才,这正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典范啊,文章专业有趣,读完心中满是欣喜
●近来二十四节气主题研究的参考,以气象作为切入点,我有些提不起兴趣,但一些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不禁有些动人。如有微博留言:爸爸说老家湖北下雪了,晚上就一直守在电视看天气预报。我嫁到外地,难得回家一次,很想家,只能在地图上多看看。 看到这很是动容,文化最终承载的还是情感啊。
●文学素养可见一斑,虽有瑕疵,但可读。
●(5/104)追“萌主”买的书,意外地透彻又好读。将规律观察和人文情感完美结合,引用了大量古书,厚积薄发。把四季比作王权实在妙,日照、温度、雨水、风力的变化走向,和谚语黑话段子联在一起,解释立春的“蠢萌”、雨水的春寒、惊蛰的“温振”、春分的雷声、清明的风筝流觞、谷雨的催耕、立夏的阳气、小满的集结、芒种的稼穑双抢、夏至的分龙台风、小暑的暴击、大暑的密雨、立秋的凉风、处暑的禾登、白露的沁凉、秋分的云雨、寒露的肃杀、霜降的“猴市”抢秋、立冬的寒衣储菜、小雪的封、大雪的积与酿、冬至的养生迎福、小寒的冻、大寒的坚,还有黄梅雨、下击暴流、冬雾霾、体感温度等,感慨老天真难做。七十二物候(花鸟虫鱼雷激虹美)、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节气风物官俗民俗、数九数伏、时令三鲜也有趣地体现了地域与时代烙印。
●炒鸡喜欢这本书,生日小宜子送我的,让我在每个节气时对应看,一年看完。只是我太懒有时会忘记,但每到一个节气翻看,在我繁杂的生活里找到了一丝生活的气息。突然远离了城市喧嚣,慢了下来。
●毕竟是气象叔叔写的,里头的气象知识会多一点。其他方面的节气知识,也可以和别的读物相互印照。
●虽然宋老师是母校气象专业兼职教授,虽然从书中可以看出宋老师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有图表,有各种引用。但是阅读效果不如余世存的时间之书。由于各地物候不太一样,所以单放几个表格反而效果不好,不如淡化这个过程。还有结尾那些附录为什么不放到正文内容里面呢?即不像学术著作也没同类产品那么耐读。
●随手翻完的,还有点意思
●还在读,内容特别丰富,农业,气象,文学等等,和普通的节日介绍不可同日而语,有厚度,又不枯燥。
《二十四节气志》读后感(一):书评:
今天在Trinity家学习树读 把今年的最后一天留给学习 最近设定了减肥目标 整本书也是以减肥类比 地球的健康状况 气候变暖则是增肥 惊蛰的感性表达 连雷也有分胖和瘦 可见人类偏向于感性理解 正如《乌合之众》所描述的 大众关注的不是事实 而是表达方式 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能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也能够达到更高阶的真实 即让每个人都能够乐在其中
《二十四节气志》读后感(二):《二十四节气志》的一些知识点
读了两次,第二次终于才差不多读完(附录没读...)。说来惭愧,读的第二遍也忘得差不多了,好在第二遍按照季节做了一些关于知识点的笔记,现在把链接放在这吧。希望有一天能用上。
(书是好书,但是我自己太菜了)
《二十四节气志》知识点之春季
《二十四节气志》知识点之夏季
《二十四节气志》知识点之秋季
《二十四节气志》知识点之冬季
.S.希望无意间看到这篇“评论”的豆友,不要关注我...没什么意思的。
《二十四节气志》读后感(三):气象大叔的新作:读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
著名气象主播宋英杰老师的头顶有不少光环,大多数人都知道,我就不多介绍了。
宋英杰老师的新书《二十四节气志》,与七年前的《哪片云彩会下雨》比风格迥然不同,显得更有条理,涉及节气相关的各个方面(气象、民俗、文学、掌故、历史、统计),也有南北各地节气的差异,甚至还有各种语言的谚语,严谨不失幽默,把自己平时在微博、微信、博客里的一些感想穿插其间,也自成体系。
宋老师是天气预报的第一代播音员,也是绝无仅有的气象专业科班出身的播音员,后来的播音员都绝对无法超越的那种境界。他是我们这个年代的象征,比我们小一辈的年轻人都是看他的预报长大的,我们还能不老吗?宋老师说我下手太快了,不然他就给我签名本。图片上的签名是上一本书上的,还有别致的图画。和他一起第一次播报的搭档杨丽大美女,早已隐退,前几年还见到过一次。当年的金童玉女,无人不知。
《二十四节气志》读后感(四):人生与二十四节气:化、究、聚、养、念——读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一)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引用“序言”中写得非常好的两句话来概括:“天气虽然常常以纷繁的表象示人,但人们智慧地透过无数杂乱的情节归结某种规律性,即‘天行有常’。这个天行之常往往也是脆弱的,并非总是简单如约再现……”,“二十四节气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智识和习俗(包括其中的正见与误读、大智慧与小妙用)乃是历史进程中天人和合理念的集大成者。渐渐地,它们化为与我们若即若离的潜意识,或许早已嵌人我们的基因之中, 常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于万千气象的体验。”
看这书的感受挺奇妙,那就是:文字很文艺,图表很理工;民谚接地气,仪礼达天际。
(二)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它可以有天文学、历史学、人文学、气象学、农学、植物学、中医药学或者营养保健学,以及其它学术上的回答,这是理性的回答。它的回答也可以是感性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它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迷信的;是官方的,也是民间的;是刻意的,也是不经意的;是虔诚的,也是虚应的;是精确的,也是约略的;是繁褥的,也是简单的;是家乡的,也是他乡的;是欢聚的,也是离别的;是愉悦的,也是感伤的;是期盼的,也是惧怕的;是炽热的,也是冰冷的;是躁动的,也是宁静的;是耕耘的,也是收获的;是眼里的,也是胃里的;是记忆中的,也是眼下的;......
对于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二十四节气也是不尽相同,或者说很不相同的:
儿童的二十四节气——“化”。文化的化,潜移默化的化。在一知半解诵读“春雨惊春清谷天”中,在跟随爷爷奶奶在节日祭拜的仪式感中,为民族的文化所“化”,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身外之物”为自己的一部分;
少年的二十四节气——“究”。探究而非讲究。如太史公所谓“究天人之际”,这里的“究”是探究,要琢磨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天文学原因、地理上表现的异同、如何指导农作以及自古以来的演变历程等。但此“究”并非“讲究”,少年人特有的叛逆心理,让他们对许多仪式感强的东西天生有一定的抵触和抗拒,知道即可,不讲究;
青年的二十四节气——“聚”。聚会的聚,凝聚的聚。老天爷每年堂而皇之地为你提供了二十四次聚会的由头和说辞——还是文绉绉的那种——此时不聚,更待何时?
中年的二十四节气——“养”。顺应四时、与节气相匹配的保养,显然是“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升级版,而且是特有文化味道和技术含量的升级;
老年的二十四节气——“念”。既是对儿孙、亲朋的挂念,也是对旧日时节人与事的怀念。随着人生中节气“余额”的减少,能和你一起循环往复细数每个时节的人也日益稀少,叫人怎能不怀念曾经度过的每个时节,又怎能不珍惜即将到来的每个时节?
(2019.11.18)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