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是一本由向南 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精选点评:
●见解独到,细节处理的很好,作者的文笔很棒
●这是一本好书!必读的好书!如果你要去德国就一定要读这本书
●书虽小 意深长
●本书以批判思考角度及富含热烈情感的笔锋文采,带领读者一探德意志文化最深处的奥义。全书由作者选定的德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事件出发,拉引出贯串最初德意志文明、乃至现代德国的种种风物人情,从生活、思想、历史、习俗等层面一一切入,巧妙融合典故素材、社会实相与个人感发,既有学术的严谨扎实,亦见文学的诗性酣畅,在行云流水的笔调中,娓娓道尽德意志文化精髓。
●中国女文青的德国史普及小册子,文笔倒也流畅,类似公众号文章,但读过西蒙·温德尔的《日耳曼尼亚》之后再读这个,感觉就像儿童读物,一言不合就抒情,作者自行脑补的名人故事充满了中国式鸡汤杂志的虚构内容(脑补了好多心理描写和励志语句),观察视角和思路还是离不开赞美德意志和艳羡西方“看看人家xxx”的那一套方式(国内学者写海外都这毛病,基本都是跪的),作者为融入西方而表现出的白左圣母立场有些过于露骨了
●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很喜欢这本书。如果让我选带一本去德国旅行的话,那一定是这本了。作者的文笔优雅,故事连贯,非常喜欢柏林墙和理论物理那几个章节,写的太感人了。
●开始几篇还是想深度讲德国的,后面开始就普及下德国到底有点啥了。普及知识的散文集
●喜欢读各国的文化史,这本书很有意思,文笔细腻,见解独到,娓娓道来,细节处理的很好,居然还是处女作,被作者的文笔,文化底蕴折服!
●德国一直是我憧憬的国度,读过这本书对德国的文化和历史有很好的了解。
●德国各方面文化概览,深度一般,对于去过德国的人来说,更多的是回味。文笔很优美,像电视片解说词、演讲稿,适合安静的氛围。
《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读后感(一):柏林墙的两个28年2个月又26天(10316天)
《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书中“一杯僵局:柏林墙倒塌之后“对德国柏林墙的事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很有意思。柏林墙从1961年8月13日到1989年11月9日共存在了28年2个月又26天(计10316天),当时西柏林荧光灯偏白,东柏林蒸汽灯偏黄,这条分界线成了太空中能看到的唯一的一堵墙。而今天,2018年2月6号,正好是柏林墙倒塌后的第28年2个月又26天,也即10316天的纪念日。从今天开始柏林墙的倒塌时间就开始大于它的续存时间,尽管现在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间一定能够缝合柏林墙留下的伤痕。
《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读后感(二):很值得读的一本新书
以前在十五言《徐行莱茵》读过向南君陆续发表的介绍德国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工业的几篇文章,到最近读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发行的新书《行思德国 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感觉还是书籍内容完整,读得过瘾,衷心推荐带着此书去德国。
作者能够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工业、哲学艺术等多方面、多角度来介绍德国,让人印象深刻。德国的女神日耳曼尼亚居然有着那么丰富的经历和磨难,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在罗马;德国的科学家像音乐家和艺术家那样群星灿烂,热力学和量子力学那么引人入胜;德国工业与中国有那么多关联,是中国拯救了克虏伯工厂,李鸿章是一个拍X光片的人。。。。。。
《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读后感(三):今天世界公认的“德国制造”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可你知道1887年的“德国制造”是什么含义吗?
春节假期将至,在周末读书时间再读向南《行思德国 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的“匠心(科技工业)”一章的内容。
作者在导读中的第一句话就写道“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商标法,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的字样,以区别品质优良的英国本地产品”。那就是说,也就在130年前,英国商业机构从德国进口的各类商品的质量根本就没有办法与英国本土制造的同类产品相提并论,而且产品的外型应该差不多,但价格可能要便宜很多,很多。英国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一定是“民不举,官不究”的,大概是有太多太多的消费者投诉。所以,才有议会立法要求必须在产品商标上加以区别,以免误导消费者。
在Made in Germany成为品位与质量保障,成为高品质代名词的今天,本书作者作为研究德国历史文化的青年学人,从浩瀚的历史卷宗中找出了1887年的英国议会通过的侮辱性商标法,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德国的工业发展也是从仿制“大英帝国”的产品开始的,经历艰难的低成本仿制,低成本抢占市场,被其他国家打压限制,痛定思痛,奋发创新,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卓绝探索,师傅带徒弟,技术学校培训,终于养成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这是真正的自立自强,把英国议会原本侮辱性商标法变成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和品质象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具有“工匠精神”的德国人生产年制造的德国产品成功地占领了英国市场,弄斧到班门,不仅仅让英国人这个师傅心服口服,还让全世界的人心服口服。
《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读后感(四):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500年,原来西方宗教是这么回事儿
冬日寒冷的周末,读本好书,给自己的知识充点电,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今天是2018年的第一个周日,下午得闲翻开向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一书,认真阅读了第28页“因信称义: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章,感受颇深。
曾经有机会去过德国离法兰克福不远的埃尔福特市区和埃尔福特大学,在市中心广场看到马丁.路德的雕像和他手上的圣经。因为欧洲城市雕塑巨多,也没有多想这幅雕像与其他雕像有什么不同。今天读过向南的文章后,发现那次真是太遗憾了:因为无知,居然忽略了如此伟大的宗教改革事件,在伟大的圣马丁.路德雕像前居然没有拍张照片留作纪念,遗憾啦!
上学时学英语也知道耶稣基督和基督教的一些概念,工作后去意大利罗马出差参观过梵蒂冈教堂,加上北京城区有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的东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的南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的西堂和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的北堂,东南西北四大教堂都是富丽堂皇的天主教堂,就想当然地以为基督教就是天主教。殊不知,基督教(Christianity)应该是分为:天主教(Catholicism)、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Protestantism)和东正教(Orthodox)。书本上常说的世界三大宗教应该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的主要三小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犹太教只承认旧约,认为神只有一个就是耶和华。
向南在书中写道:500前的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提出《九十五条论纲》而引起的,至今已经500年了。500年前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位于内陆的德意志各民族没有实现“书同文”,在德意志境内的各邦国为了强化内部统治而借助宗教神权,结果是老百姓饱受教会经济剥削和精神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重要的当时的德国有些邦国的选帝侯也不满教会,反对教会对皇权的干涉的。所以,马丁.路德得到了萨克森选帝侯的支持和保护,使得马丁.路德能够藏身在瓦特堡(Wartburg)的选帝侯区静居,有机会完成从希伯来语写的《旧约》圣经和希腊语写成的《新约》圣经翻译成的德国民众需要的德语版本圣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德语的简化和统一。凑巧的是当时德国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使得马丁.路德版本的圣经得以快速传播。印刷技术突破才能够把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细细想来,应该说不是马丁.路德改革了天主教,而是德意志民族和北部欧洲的社会发展、人民觉醒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选择了马丁.路德的观点和思想。新教的传播不仅改变了欧洲宗教格局,而且导致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崛起、民族国家的统一、多次经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