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小说史话》是一本由林遥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0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精选点评:
●【2019年已读38本】和读武侠小说一般的畅快,真得感谢作者在写完黄易之后还能在提笔描写所谓的大陆新武侠。
●挺厚的,但是很好看
●作者一看就是善读书之人,功底了得,这部《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不仅重新梳理了武侠文学史,更可见一种久违的精神信仰的召唤,推荐!
●又看过一遍,果然是留得住的史料性好书。喜欢其中对王度庐部分的记叙和评论。
●2018书35:考据和研究扎实
●林遥兄的力作,祝贺他能把这本书写成四卷本巨作。
●扎实之作,力荐!
●林遥兄的这本大作,在丰富的资料上加入了其作为作家独特的观点和感悟,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全书文笔流畅,有史有话。史之所引,腹笥丰赡;话之所及,切中肯綮。实为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研究著作。
●和作者一样也算是武侠小说从兴盛到衰退的亲历者,蓦然回首,不胜唏嘘。以神话传说、荆轲刺秦开始,以最后一部分界之作《诛仙》结束,不得不承认武侠已死。其实想想,不只是武侠,传统期刊杂志也名存实亡,小时候省吃俭用攒钱买《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岁月恍如隔世,快手抖音的时代浪潮早已吞没你我,无一幸免。火遍华人世界的时候难登大雅之堂,如今进入文学范畴后偏偏式微至此,一声叹息。再仔细想想,也感谢武侠的童年陪伴,让我的青春之旅不虚此行,一如青春里有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陶喆的华语歌坛盛世,不似如今的流量当道,群魔乱舞。感谢,真心。
●从小喜欢武侠小说,可以说武侠小说伴随着我的青春岁月。但是武侠小说在我的记忆里是碎片化的存在,东一本西一本在读,随着心情在喜欢。一直想系统了解武侠小说的渊源、传承、评鉴,却找不到研究类书籍。这本书是我见过最好的武侠小说史。脉络清晰,史料翔实。让我对武侠小说有了整体的把握,也让我对曾经读过的武侠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读后感(一):期待新版
作者自谦为史话,却是比许多学术作家更地道的“史”.平实,详细,全面,不为武侠强说道理,强赋正名,再三强调武侠作为一种通俗小说的娱乐性与商业性,也着墨了不少武侠小说史中忽略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经济等外在影响因素,这些分析许多比此前看到的学者内在文化角度的长篇大论更实在易懂,却经得起推敲。
因是小说作者角度,大量的内容简介与分析并不枯燥乏味反而细致亦有趣,又因总体按照时间顺序编写,所以武侠小说发展的脉络清晰,小说中哪些元素都有明确的出处与发展路径,武侠的叙事变化自然也是熟门熟路。剑侠与侠客的合二为一、保镖武侠之始、深山市镇的形成,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除此之外,旁侧了民国旧武侠小说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建国后武侠小说隐退而革命小说成为主流,还有00年代后大陆新武侠难定武侠的根本困境.......
反驳了“武侠”一词为日本人首创的主流观点,《柳赋》“叛儿以白花遁祸,季跖以柳下称强,斯柳之武侠也”已与今日用法类似。
但印象最深的是还珠楼主那一章,李寿民三岁识字,五岁吟诗,七岁对楹联,九岁写《“一”字论》,堪称神童,民国乱世中,写小说以求生活,《蜀山剑侠传》洋洋洒洒五百多万字。新中国成立不久,主动“放弃武侠旧作”,改写戏曲与历史研究,主动反省批判自己,《一个荒诞、神怪小说制造者的自白》中“今天回想过去我写的那些坏书和它们对读者的毒害,我真不寒而栗,日夜不安,我愿意努力改造我自己,尽自己的力量,多写一些通俗读物和剧本,多为人民做些事情,以赎我从前造下的罪愆”。这样的奇才,胸怀世道人心,诚恳识时务至此,智慧机警甚至到了未卜先知的程度,尚不能逃离之后的历史运动,叫人感伤哀痛。以前读中国电影史,看到多舛之期,不免移情其中,愤愤忧愁,就得电影史无非是另一部政治历史,大抵其他艺术也不例外,唉。
看到新版增加了孙晓张大春徐浩峰与一些网络小说版块,想看~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读后感(二):专家研讨《中国武侠小说史话》:如何看待武侠文学的现实意义
不久前,金庸、萧逸两位武侠文学大师先后辞世,引发无数武侠文化爱好者的哀悼和纪念。有人说,一个武侠时代终结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在当今社会的意义?12月6日,由北京作协主办的“《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研讨会”在京举行,就有关武侠文学的多重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解玺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与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杨晶,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丛治辰等专家学者20余人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王升山主持。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封面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由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全书以武侠小说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对象,追寻和讲述了中国武侠及侠义文化的渊源流变。作者一方面梳理先秦诸子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关于“侠”的记载,复原“侠”所以应运而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另一方面,溯源而上,将两千余年中国武侠小说叙事,自萌芽至蔚为大观的历史,一网打尽,重点在明清乃至民国以来武侠小说叙事的生生不息。 作者林遥为北京作协会员,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员,北京市延庆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为写作《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一书,他花费了16年时间搜集文本、写作、修改,堪称“十年磨一剑”,该书被经历过港台新派武侠小说风云时代的香港作家倪匡称赞:“实为中国武侠小说之幸,极其难得,诚武侠小说爱好者,不可不读之宝书也!”此书一经出版,便进入新浪社科历史类2018年6月好书榜,获得了广泛关注。 王升山在致辞中表示,这本书讲的是武侠文学的“史话”,比专业“武侠文学史”要更轻松、自由一些,作者可以发挥一些自我的想象力,用文学和历史的中间视角,来阐述他心目中的武侠文学史,金庸刚刚离世,我们今天来探讨武侠史,显得十分必要,将来这部“史话”,还能继续补充新的内容,继续传承和发展。 谢玺璋谈到,通俗文学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从文学性上来说,它们并不低下,而且恰恰是通俗小说,承载着更多中国文学的传统特征。西方文学的叙述,表现在精英文学里,但与老百姓的关系似乎远了。武侠小说,便是通俗文学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林遥通过一己之力,梳理了三千年的武侠文学史话,也给武侠在历史和文学上一个证明。 陈墨认为,武侠小说可以在类型文学和通俗文学中找到合法性,也可以在大众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找到合法性,更可以在文学生态学中找到其合法性,不能说武侠文学放在文学底层“林遥这部书有两个贡献,一是他引经据典把侠文化从儒家、道家和墨家剥离开,他的主张是侠产生自民间;二是把《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一些革命英雄主义小说,作为革命武侠英雄小说的代表。在禁止武侠小说的年代里,它是用变形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社会当中。” 杨晓升看完本书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全面而细致,他说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把武侠小说的缘起以及后面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头头是道,并且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详实,加上了自己的评判和见解,阅读过程轻松宜人,不像史料那么枯燥。 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围绕《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的价值与意义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反思武侠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存在意义。大家认为,本书作为针对武侠小说这一类型文学的史论著作,写作风格独特,无论书史论事,还是月旦人物、评判作品,都有着史家的宏阔和睿智,分寸拿捏得很好,别具慧眼,下笔轻灵,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又有思考深度,也容易阅读的“文学史话”,值得从多重角度来解读。 作者林遥 作者林遥表示,从宏观的视野来看,中国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发展一脉相承,是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侠的精神表达了一种民间立场。由于本身是写作者,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只定位于学术研究,而是基于武侠小说阅读者和写作者的角度,意图通过文本梳理,探讨一种类型文学的生长和发展,“‘愿为人间留侠气’,是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上海文化出版社原总编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编辑出版中心主任林斌,北京市延庆区作家协会主席周建强,青年作家侯磊、李天飞、李亮等。 (摄影:尹超)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读后感(三):回首又见他
武侠世界里的“十六年”,是红颜白发,少年子弟江湖老,是杨过对小龙女的等候,也是林遥为《中国武侠小说史》耗费的光阴。中国武侠的创作流脉在这部作品中一目了然。
最初,居无定所,一诺千金者,是谓游侠,先秦两汉,游侠异常活跃,一些生活潦倒、渴求功名的游侠投身权贵,向依靠武力成为主人保镖的私剑转变。武侠小说真正开始萌芽在唐传奇,出现了兼具出神入化的武功和安邦定国功业的豪杰;再到宋话本,与唐相比,“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宋武侠的作者多是说书人,不再如唐传奇作者是“高级知识分子”,更关注世俗寻常百姓。以往叱咤风云的英雄、高妙玄远的侠客,被世俗人生里的普通百姓所替代。
随后明清武侠,开始注重武术门派和比武场面的塑造。到民国,武侠名家辈出,群星璀璨,1920年代兴起的是“南向北赵”,南有向恺然,北有赵焕亭;更有“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蜀山奇侠传》,开仙侠一派;社会写实派白羽有《十二金钱镖》《偷拳》;郑证因《鹰爪王》熟谙技击和帮会组织;王度庐的“鹤铁五部曲”擅写人性的侠、内在的冲突;朱贞木叙事颇有情致,如《七杀碑》《罗刹夫人》。尔后“南方武侠三杰”随之兴起,顾明道的“情侠”;姚民哀的帮派内幕与江湖秘闻;以及文公直的历史演义。
书中所引小说片段,可爬梳武侠世界一条幽径,这些武侠小说常在真实背景框架下开展奇幻世界,现实之“实”与侠情之“虚”交相辉映,如袁枚的《猢狲酒》,平地起惊雷:“老人醉后,取双剑舞,走电飞沙,天风皆起。”使得武侠“万般实中一点虚”而灵动非凡。与“三明治”结构相似:最外一层是“实”。如短篇《恶饯》,故事背景是一对青年嫁娶,起势平平,为“实”,可一旦迈入,风浪迭起,这对夫妇为爱情反叛家庭,以过关斩将的方式逃亡。日日相处的家人摇身一变,瞬间满堂江湖豪客,而男女主人公与家人的告别是以一场场的比武来呈现的,豁然拉开诗意江湖,“实”中见“虚”,别有洞天,顺势挟裹武侠凛冽的精神气。而斗到最后一关,女儿迎战武艺最高的母上大人,母亲的武器是一把绿沉枪,女儿应招,发现母亲其实在暗暗保护自己,所谓绿沉枪,原来不过一把“银样镴枪头”。夫妇俩最终胜利逃离。几年后,亲人离世,女儿重返故地,看见母亲临终床头依然放着昔年的绿沉枪。人间亲情眷爱,读之恻然生悯,又转“虚”为“实”。
电影《一代宗师》有类似桥段。叶问在佛山金楼应招八卦拳宗师宫宝森,先层层打擂。转瞬之间,饮花酒的温柔乡便成英雄地。红牌阿姑、账房先生皆是形意拳和八卦拳的高手。然而,对手之间的过招不是输赢对抗,而是建立交情。叶问每过一关,都会得到对手一声祝福:“叶先生,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而叶问回答:“我只想见一见高山。”在与对手的较量中看见自我和天地。武侠虽然属于成人童话,同样离不开读者皆可感知与共鸣的侠情,即可说,是三明治最内一层的“实”。
那么,这层“实”扎根何处?以武为器,以侠为魂,不同于“骑士”或“武士”,中国侠客并不恪守某种约定俗称的精神或者信仰。千年来,它不断填充新鲜的灵感血液。很难说清,侠之典范是什么,不同的故事时空,它拥有不同的形象,他可以刚健从容、风雅好酒,也可以隐忍克制、脚步踏实。他可以是温文儒雅的李慕白;可以是深情狂放的杨过;可以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却拥有一种微妙的共通,让读者可以一眼识别。
“南慕容北乔峰”,令狐冲和林平之,是金庸笔下的两组明暗对比,慕容复和萧峰曾于江湖平分秋色;令狐冲与林平之初识惺惺相惜。花开两朵,命运际遇让萧峰和令狐冲走向开阔;慕容复和林平之却一步步把自己逼进窄路。慕容复一生为光复大燕营营役役,何尝真心感受过快乐。在少室山更被乔峰单臂举起:“我萧某大好男儿,居然与你这等人齐名”;林平之为报杀父杀母的大仇,练就邪派剑法,最终杀了深爱自己的妻子。论武艺,慕容复和林平之都算高手;论生平,也各有难以释怀的苦衷,但被执念和仇恨所牵制着,至死都是没有逃脱五行山压迫的孙行者,一生且不论侠骨英姿了,只怕是连正常人的世俗幸福也无心享受。
《一代宗师》里,八卦拳宗师宫宝森不惜以性命为代价,试图让徒弟马三悔悟:“老猿挂印的关隘不在挂印,而在回头。”马三不明白,以为师父年纪大了,动作慢了;宫宝森女儿宫二为报父仇,决定终生奉道,不成亲、不传后。叶问最后一次见宫二,心有不忍,也只能旁敲侧击:“这些年,宫先生唱作念打,文戏武唱,可算是唱得有板有眼,功架十足,可惜差了一个转身。”宫二“不愿转身”,如马三的“不知回头”。两人都是宫宝森的高徒,一生不愿输给旁人,可或许正因“不肯输”,成不了宫宝森和叶问那样一天一地的英雄。
再看萧峰,从杏子林到聚贤庄,一步步失去所有,先被丐帮驱逐,接着失去养父养母和授业恩师,再接着与群豪决裂,自绝于中原武林;一场乌云渐聚的过程,聚贤庄一役是萧峰血液深处原罪的总爆发。复仇之路上,萧峰时常迷惘阴戾,然而始终伴随救赎。智光大师告诉他,万物一般,众生平等。阿朱给了他一个塞上牧牛放羊的梦,她宁愿消陨性命来化解他心中对仇恨的执着。挚爱已逝,前仇旧恨如落了一场白茫茫的雪。萧峰是这“无人不怨,有情皆孽”的江湖主角,可比天龙诸人更早超脱出来,看清了江湖种种可悯与无谓。很多年以后,萧峰终于可以在曾经苦苦追寻的宿敌面前选择“不杀”,昂然说出:“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这时萧峰,已经比“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走得更远。一个人的遭遇是他灵魂性情的一部分。对萧峰来说,一面英雄末路,沦落为永远的异乡人;一面经历了仇恨怀疑、绝望虚妄,得以超脱,对天下苍生渐渐生出一份悲悯体悟。天龙虽是悲剧,仍能从萧峰的命运中,感受到莽莽苍苍的侠情。
“江湖卧虎藏龙,人心何尝不是?”(《卧虎藏龙》,李慕白语),它与《理想国》的一句话异曲同工:“人性中有狮,有多头怪物,亦复有人。”简单说,侠客都是勇敢者,因为他们“人性中的人,管好了那个多头怪兽,把狮子变成了自己的盟友”。降龙伏虎,不是消灭,而是与之相处。在相处的过程里,日渐强大与温柔。于是,侠情总回荡在得与舍之间,豪赌与服输之间,绿沉枪与银样镴枪头之间,拔剑与收鞘之间,兼济天下与退隐江湖之间,满身武艺与“不杀”之间,飞扬跋扈与婉转克制之间,这微妙的张力构成了武侠世界饱满的人性力量,是侠客们的真气所在。
武侠吸引人的,有时是擂台上屹立不倒的稳赢,有时也是历尽劫波后的“认输”。故事里的拯救是自我拯救,寻找秘笈是一种自我探求,每一次比武过招也可以看作对旧我的超越,而每一次英雄之旅,也都是一条回家的路。想想,掩卷多年,雁门关的云雾依然萦绕不散,而莽苍踏雪行后,那雪地上独行的脚印,还是能够让人这么感动。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读后感(四):转:红颜虽美,也需豪侠增色——评林遥《中国武侠小说史话》
看到了一篇书评,转在这里。
红颜虽美,也需豪侠增色
——评林遥《中国武侠小说史话》
文/碧珊
人生苦短,谁不想痛快几年。
纵不能在现实世界中练成绝世神功,快意恩仇,也能在虚构的世界里做一把豪侠孤独客,神龙不见尾,成就江湖那又一传说。此为武侠小说可以让亿万人痴迷的原因。
中国人创造了武侠又发扬了武侠。数千年来武侠小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已培养了世界范围内读者数以亿计,而这些读者中女性读者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提起女人,人们总是习惯把她们和言情小说、玄幻小说联系在一起,认为女人对于情爱的痴迷远远大于对于体力和名声上的需求。殊不知在武侠小说的读者中,女性读者有着绝对而不可忽视的地位。前段时间不也爆出日本女武侠迷因为痴迷武侠练就神功的新闻吗?女人对于武侠小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原因一:没有女主人公的武侠小说不好看;原因二:没有女读者喜欢的武侠小说不会流传。这两条原因放在这里,估计没人能找出反驳的佳作来。
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去邻居家看孟飞版《雪山飞狐》的情景。茫茫飞雪,一片苍凉,胡一刀身背单刀在山中潇洒前行。接着,侠女、剑客、朝廷官员,神医妙手,老和尚和店小二接连出场。一会儿是侠客爬上孤山背靠夕阳,一会儿又是侠女含泪离去,留侠客一人暗自惆怅。风雪不停,刀剑不停,爱恨不停,似有快马踏雪而来,只为在这茫茫天地间,寻一处容身,求一人相伴。在那之后就很喜欢听评书:《杨家将》《康熙私访》《白眉大侠》,那时候的评书多少都要包含一些武侠意味,每次听到评书艺人连说带比划,见招拆招讲解武功套路也颇为神往,等到第一次拿到一本真正上的武侠小说已是六年级了。同学从哥哥那里偷来一本《神雕侠侣》,神秘地说有人看这本书都走火入了魔了。她问我怕不怕看,我说不怕。她就许可我带回家。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家人外出,只剩孤灯一盏,十二岁的少女也就是本文作者我,手捧这本《神雕侠侣》在灯下颤颤巍巍又提心吊胆。正看到是小龙女和杨过在活死人墓里成亲的那晚。孤男寡女,内外夹击,一个血气方刚,一个气若游丝,两人所在之处也正是一个叫破喉咙也没人听得到的地方……这种情节的精巧,情感的微妙,两位身处宋代、身怀绝世武功的武林高手不求长相厮守,只求相伴此一时,相爱此一刻,哪怕出去立刻就丢了性命也不管。这样柔情蜜意又轰轰烈烈的爱情除了武侠小说里哪儿还能有?
在那之后,我开始大量阅读武侠小说,《三侠五义》《施公案》《小八义》《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又因为喜欢金庸而看了他提到的《虬髯客传》《红线女》,还看了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梁羽生的《还剑奇情录》,读古龙的第一本《白玉老虎》后又读了《白玉雕龙》《武林外史》《绝代双骄》。黄易、萧逸和温瑞安的也曾翻看,但不喜欢。在那段苦读武侠的日子里,借着区图书馆博而杂的海量藏书还读了不少仿冒金庸写的番外篇之作,插图香艳,情节不堪入目,却满足了一个金庸迷对其书中人物前世后世的畅想,也算是一段有意思的阅读经历。断断续续看下来,到了十九岁,基本上已经把大众熟知的武侠小说都看了一多半。看的多了自然想写,又用了几天时间写了一部武侠小说的第一章。可在写第二章时我突然发现不能再写下去了,因为再怎么写也写不过前辈大家。要写拳法?小时候只学过一点长拳;要写剑术,这么清冷孤傲的技能更没学过半分;更不用说好的武侠小说还要包含历史、政治、当时的民俗民情等诸多要素,对于不到二十岁的女孩来说简直太过遥远,所以这部小说在写完第一章后就只好停止。
在那之后几年,渐渐走上写作的道路,主攻长篇小说,虽至今已写作超过百万字,但仍旧对武侠心有向往。直到不久前,听闻林遥兄所著的《中国武侠小说史》已出版面世,才通过朋友找到林兄想要先睹为快。
这本书在我看来,对于广大喜爱武侠小说的读者来说作用和意义自不必说,但这里想说的是它对于广大女性武侠小说书友尤其是正在写作武侠小说和从事武侠影视剧创作的女性编剧来讲则是更加需要的了。
原因不限于以下几个:
1、条理清晰又引经据典,理清了中国武侠小说这条文脉。
看武侠小说必须要理清楚文脉。文脉,就是武侠小说的整个系统。对于大多数男读者来说,因他们涉猎广泛,除了武侠小说,对于历史、政治、哲学类的书籍也都会阅读,所以他们看武侠小说就很容易搭建出一个基于自身阅读体验,具备个人风格体系的武侠小说脉络。但对于很多女读者来说,历史、政治她们几乎不看,她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方式可能就是看穿越小说,而看武侠小说如果没有系统就很容易有片段感,孤立感,偌大一个武林找不到这派武学师从哪家,不知道这位大侠是正是邪,也不知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或这部作品诞生的时机和社会因素,因而在看的过程中很容易会看不全面。尤其武侠小说中常有生死关头,峰回路转的设置,主人公遇到这样的时刻也多半会和社会、历史、政治结合起来,让万千重负一人独揽,处于岌岌可危的险要情势,缺少对武侠文脉的了解就会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忽略了字外的隐形推手,从而影响对于该作品的全面解读。
看《中国武侠小说史》,从先秦到民国、近现代,从大陆到港台、海外,它让你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武侠小说历史有一个大而全的“速立观”,既有硬知识的目录索引,助力你搭建完整武侠世界体系,又有深一步细目,引经据典,有书影、引文和论述做血肉的补充。让人看过之后再随便拿起任何一部武侠小说都会知道这颗瓜来自哪根藤哪根蔓,颜色是青的是黄的,味道是酸的是甜的,又市值纹银几两。茫茫江湖,不再是你一人独闯。任何武功、任何写法,任何过程你都能分得清伯仲,这种一览众山小的全知感必须要有这本书助一股真气。
2、豪侠中觅堂堂真男儿,女侠中寻美人英雄梦
说女人看武侠只为看男女情爱,这一点真不算是误断。其实,男作家写武侠,男读者看武侠,不也是喜欢幻想自己成为书中的大英雄,又练成绝世武功又左拥右抱抱得美女归吗?武侠小说在满足情爱幻想方面对男对女都一样。只不过,男人对女人的要求似乎自古至今都只要“美”字就能顶下一多半儿,但是女人对男人的要求就多了。要卿卿,风流倜傥、诙谐幽默、又要卿卿,善解人意,体贴温柔,最好还要对我专一,昭告天下人人皆知才好呢。大部分女人就是抱有这种和现实情况截然相反的态度才在情感路上屡受波折。所以武侠小说也就成了她们寻找这种完美情爱体验的最好归处。
本书详细地梳理并点评了自古至今上千部武侠小说,其中有名、有姓、有出处、有真性情的武侠人物过千,身为小说主人公被着重点评的武侠人物过百,如《燕丹子》荆轲、《拦路虎》杨温、《水浒传》武松、《三侠五义》白玉堂、《江湖奇侠传》陆小青、《万年青》方世玉、《十二金钱镖》俞建平、《卧虎藏龙》李慕白、《儿女英雄传》安骥、《龙虎斗京华》柳剑吟、《笑傲江湖》令狐冲、《玉钗盟》徐元平、《紫电青霜》葛龙骧、《多情剑客无情剑》李寻欢、《帝疆争雄记》柳慕飞、《四大名捕》无情、《大唐双龙传》寇仲等等,万千豪侠,总有一人得你芳心。
对于武侠小说中男女情爱故事的涉及,本书虽然侧重写史,也费时费力筛选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做精准感性的点评。如《飞龙全传》赵匡胤护送赵京娘,毫无冒犯,君子风范;《好逑传》水冰心照料中毒的铁中玉,两人心生爱慕,结为秦晋;《聂小倩》宁采臣和聂小倩打破人鬼界相恋;《荒江女侠》中方玉琴和岳剑秋携手天涯,匡扶正义;《蜀山剑侠传》中提倡灵肉分开的精神恋爱;《宝剑金钗》中李慕白和俞秀莲克制又坎坷的爱情路;《白发魔女传》练霓裳为爱白头;《书剑恩仇录》香香公主让陈家洛“心摇神驰”;《三少爷的剑》中慕容秋荻因爱生恨陷害谢晓峰的等等,读者们都可以在纵览全书后找出具体某本书再细细品读。
3、书内写尽江湖神功奇情,书外演绎人间天地悲喜
能写好武侠小说的大家都不是常人。他们不是身处乱世,感叹民不聊生,把才情热情寄希望于武功,希望小说中的豪侠能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就是出生悲苦,一生命运多舛,只能把对人性的探寻和对生活的浪漫希冀全都写入武侠。本书的作者林遥因在京北一书馆有多年说评书的经历,写作本书时就运用加“评”加“叙”的手法,把一本史书写得可看性极强。尤其本书在讲述武侠小说形成、派别、代表作的同时不惜笔墨生动记叙了一些武侠小说家的生平大事,融时代动荡和作家个人命运于一体,写的传奇又浪漫,充满了戏剧性张力,让人唏嘘不已。比如我们熟知的武侠大家古龙,一生嗜酒,才子风流,私生活混乱却也帮他创作了个性鲜明的男女主人公,成就经典著作;比如向恺然因为《江湖奇侠传》所引发的一场版权公案;比如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下两万字点评自己和金庸写作的优劣,和金庸之后睿智的回复;比如早年曾因《十二金钱镖》声名远播的白羽,在后来一位年轻作家的探访中才见到他住在十平米的陋室,晚年生活不甚凄惨;再比如《蜀山剑侠传》的作者还珠楼主,早年去青城、峨眉练武,后来家道中落,事业和情感跌宕曲折,旷世奇作《蜀山剑侠传》问世后又经历“反右运动”被批判和自省,报纸公然喊话“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让他急火攻心,发病卧床,直到临死前与爱妻道别,“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每每读到动情处都不禁让人感叹造物弄人,从而对于看待这些作家所著的武侠小说又有了一种更为出世的角度。
林兄曾说过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他说十六年让杨过等来了小龙女,让郭襄从女婴长成了妙龄少女,而他的这部武侠小说研究专著也耗时十六年才终于得以出版。在当今人人都追求成功学、追求金钱至上的浮躁社会,这种扎实钻研的精神实属难得,让人钦佩。写著作易,坚持不易。能够坚持在一个看似热闹实则爆冷的科目上钻研十六年并写出成果更是不易。
人生短短几十年,为争名,权谋一生,过眼烟云,死在高位者有;为夺利,厮杀一生,荣华富贵,死在万两金中者有;还有一种死法,就是专注一生,只爱一件事,只做一件事,抛开三千烦恼丝,不管身前身后名。只求清茶一盏,知己一人,浊酒一杯,笑谈江湖,快快活活的过完这潇洒一生。本书所记述武侠小说中的众豪侠、写就武侠小说的众作家,还有本书作者林遥兄显然都选择了这种。
最后,特意引用王度庐先生代表作《宝剑金钗》中的结尾作为本书评的结尾,只为给众位读者,尤其是感性的女读者们感受一下武侠小说隽永而浓情的独特魅力:
生活虽是岑寂,但秀莲姑娘并不感觉苦闷,不过有时偶检随身之物,看见了李慕白的那口光芒的宝剑、孟思昭订婚的那枝灿烂的金钗,却又不禁柔情引起,幽恨频生,背人处弹上几滴眼泪。
2018年7月12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