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还乡》是一本由(瑞士)迪伦马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妇还乡》精选点评:
●1.很后悔当时错过国家大剧院的《老妇还乡》,备忘,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 2.罗慕路斯和卡利古拉的比较。 3.罗:爱祖国不应该超过爱一个人。对一个人忠诚比对一个国家要伟大得多,也困难得多。当皇帝以有条件消灭帝国,去审判这个以牺牲别国人民为代价,从事屠杀、掠夺、压迫和洗劫的机器。
●迪伦马特的戏剧都很特别 冷峻中笑出眼泪。。
●1.最喜欢《罗慕路斯大帝》,人物刻画生动,台词真好。2.讽刺过于直白,不知道是不是戏剧就要这么写。3.对于写故事的人,有幽默感、懂哲学和宗教太重要了。
●值得一读。
●谁看谁知道,太棒!
●爱祖国不应该超过爱一个人——罗慕洛·奥古斯都
●面对国家,大家固然应该像蛇一样聪明,但谢天谢地,不要温驯得像一只鸽子。 酷。
●印象最深的是老妇杀人要雇一个体操运动员把负心汉活活打死,还是在众人面前——多么叵测的SM情趣
●非常感动的情节,个人主义的宗师,对抗国家民族话语权。一个人的话语就能将城池倾覆。
●看了标题一篇,有点没意思,算能看。之前那篇还没再看。诺言也没看。
《老妇还乡》读后感(一):有些蝴蝶是想变成蛹的
迪伦马特说《老妇返乡》是喜剧,他用喜剧极度夸张和荒诞的手法反映了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问题,而且人们在作出荒唐、可笑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时,总还能为自己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老妇返乡》充满着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代人性异化之时情感扭曲。正如克莱尔所说:“如果生活把我变成了妓女,我就要把世界变成一个大妓院。”
金钱使一个女人受到伤害沦为娼妓,从此便在她心里埋下刻骨铭心的仇恨。而这个恨,在几十年后引发了一场真正的人性与金钱欲望的较量,但人性在较量中彻底惨败。然而克莱尔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她得到了幸福,她的爱情不可能死而复生。而众人的道德和良心非但无力抵御金钱的诱惑,反而成为他们“主张正义”的借口。整个故事至始至终充满着金钱对人性的赤裸裸的讽刺,所以故事的主角并非克莱尔和伊尔,而是整个居伦城人。
抛开金钱,我们该如何去看当代的爱情?有句话说:“有些蝴蝶是想变成蛹的。”现今的社会,变形的不只是一只只蝴蝶,还有那些把自己交给时代的年轻人,假如有了吸血的罗密欧和被搞大了肚子的希特勒,我们还会聊爱情和理想吗?
《老妇还乡》读后感(二):荒诞的才是真实的
荒诞的艺术作品总是很吸引人,它们体现着作者的奇思妙想。但滑稽与讽刺过度之后却让人生厌,显示出它们与生俱来的浅薄,这也正是《儒林外史》之类小说进不了四大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本戏剧除了有着荒诞不经的情节之外,还有着作者对世界与人性的沉思。爱养母鸡的大帝、只为古董店心动的刽子手和装疯卖傻的物理学家固然让我印象深刻,但人物形象的转变和悲喜交加的内核更是回味无穷。 《罗慕路斯大帝》里的罗慕路斯任谁第一眼看都会觉得是个彻底的废物:不问国事,只爱母鸡。但随着情节推进,他的形象竟然逐渐高大起来,成了一个不惜毁灭自己来摧毁强大帝国的英雄。他竟成了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行为竟让人无从指摘。类似的角色还有不少,如《老妇还乡》中的罪人伊尔,《物理学家》中的莫比乌斯。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价值观有着强大的冲击力。 《老妇还乡》是书中的另一部杰作。原本荒废破产的小城、衣衫破烂的人们、市长对贵妇的溜须拍马营造出喜剧的氛围,但贵妇年轻时所受的苦难以及现在的复仇决心立马给戏剧加入了悲剧的内核,更妙的是,读者的同情很快从被害者到施害者,悲剧性大大凸显出来。喜剧的表皮裹着悲剧的内心,悲喜轮换着感染人心,这一部戏剧实在妙极。
《物理学家》和《天使来到巴比伦》也不错,但有点说教气息,主题也不够突出。《流星》似乎想表达的很多,但说的太少,比起其他的几篇逊色一些。
《老妇还乡》读后感(三):简单记一下书和音乐剧的不同
1、书里克莱尔捐献的是10亿美元,音乐剧里是20亿美元,还要平分给每个市民,可能这使后来的赊账更合情合理。但是,壕!
2、书中开头关于伊尔的结局的暗示更加明显,克莱尔在到达居伦时就先后暗示了警长“最好把两只眼睛都闭上”,询问了牧师“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您也去安慰吗?”对医生说:“那将来您确诊为心肌梗塞好了。”还问了体操运动员:“你掐死过人吗?”同时,书中还强调克莱尔带来了一具精美的棺材。
3、书中克莱尔回居伦时做的是快车,拉了紧急刹车,而音乐剧里是飞机。前者是对规则的蔑视,后者,壕!
4、书中帮助年青的伊尔作伪证的是两个路人甲,音乐剧里是好基友市长和警察局长。唉,这个城真是民风淳朴。当然了,书里的克莱尔更狠,让法院院长当了她家总管,割掉了做伪证的两个路人的生殖器,挖掉了他们的眼睛。
5、书里的克莱尔与其说是一个角色,不如说是“艺术化的人物”,她是不死的,她已经石化了。而音乐剧里的克莱尔更加“人”化,她也曾纠结过,但还是选择继续复仇。
其实看原作的目的就是想知道音乐剧那么多歌颂爱情的歌是怎么来的,现在看来,可能是为了让克莱尔这个角色更加人性化,或许一个心中还存着些许爱意的老妇人比一个铁石心肠的老妇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大概是出版时间的原因(2002年)译者序中,作者将克莱尔当作复仇狂,甚至是资本主义的象征,认为她是个令人憎恶的形象,并认为这部剧揭露了大资产阶级凭借金钱无恶不作的凶残面目。
可以,这很社会主义。
然后感谢一下学校图书馆和B站上的中字。
最后,没错,我是边听德扎TL边写的这个。
《老妇还乡》读后感(四):迪伦马特的黑豹
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好棒,读完,震撼,有当年读古希腊悲剧和戏剧的感觉,有诗意,有不可逆转情况下个人的恐惧。
剧中的小店店主伊尔乐呵呵地向老妇克莱尔(年少时的恋人)诉说当年的情事与昵称,想如今是巨富的老妇给穷困的小城居伦撒钱,自己也完成市长的任务,得到奖赏。
哪知曾经的克拉拉、小野猫,是回来索命的,连棺材都抬上了。克莱尔捐资10亿,条件是她曾经的黑豹伊尔的命。因为伊尔抛弃了她,去追有钱家的小姐,而怀孕的小野猫受到不公正的审判(法官遭到贿赂),遭到全城人的唾弃。克莱尔流落他乡,成为妓女,被大富豪看中,走上富婆之路。
居伦人起初拒绝,认为这有违人道,但是他们太穷了,诱惑实在太大。伊尔慌了神,想要逃走。伊尔报警,向市长申诉,二者都说伊尔是无理取闹,没有人想杀他。但事实上,居伦人已经开始饮伊尔的血了。
居伦人在火车站将他围住,没说不让他走,甚至还催促他。但是伊尔没走一步,居伦人就围得更紧。这氛围太熟悉了,简直像是软刀子杀人。
伊尔只好回家,等死。居伦人中有教师喝醉了,要向前来报道克莱尔第8次婚姻的记者揭发,却被众人制止。从市长、牧师、教师到普通民众,都在开始大肆赊欠东西,提前享受,所以他们愈来愈上钩了。
全城审判伊尔,说是出于公义,而非为了金钱。最后伊尔被人潮和惊吓致死。居伦人的医生对外向记者宣布:死于心肌梗塞,兴奋过度造成。
黑豹死了,居伦人如愿以偿拿到巨额捐赠,欣喜若狂,载歌载舞。
但从始至终,老妇克莱尔都很平静,既不喜也不怒。到了老年,她大腿和手臂都是义肢了,还是不停地换丈夫。最后,用带来的棺材带走伊尔,她的黑豹。
迪伦马特融合了悬疑、诗意和悲剧。伊尔的无奈和绝望,剧情的反转,瞎子阉人的反复咏叹,森林意象和豹子意象的运用,尾声处的歌唱,和埋在其中的黑色喜剧成分,不忍释卷。之前看他的《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觉得太精致了,文本克制,却又叫人充满紧张感。
克莱尔这类女性,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倒是不少见,古希腊的美狄亚的仇恨,杀子泄愤,杀第三者,只为砍杀背心的丈夫,叫人毛发倒立。前两年的电影《消失的爱人》同样让人毛骨悚然,女性之怒,洪水滔天,席卷宇内,任你四海八荒,也没有藏身之处。
《老妇还乡》读后感(五):千万不要得罪女人。
62岁的亿万富太克莱尔回到已经贫困潦倒的家乡居伦,全城的人都为她的回来欢呼雀跃,因为慷慨如她一定不会坐视家乡的贫穷不管的(人们内心这么想),也确实如人们所料克莱尔决定捐献给家乡十亿,条件是处死伊尔,还自己一个公道。
最初看到这里时我以为此书会如同《百万英镑》一样把钱作为人类道德的试金石,只要人们经受得住诱惑即使不杀伊尔也能获得一笔巨款。看完后才深感作者是对人性黑暗的极大讽刺及金钱是否是无所不能的发问。
克莱尔的条件起因追溯到45年前,那时伊尔与克莱尔有一段美好的过去,克莱尔怀孕惨遭抛弃,伊尔还制造伪证撇清与克莱尔的关系迎娶商店店主的女儿,为此克莱尔被迫远离家乡沦落风尘。后来嫁给了石油大王又辗转了几位丈夫有了现在的财富,如今归来只为了复仇。
居伦城市长在听到克莱尔提的意见后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说“我们宁可永远贫穷,也不愿看到自己的手上沾满鲜血。”人们随声附和,伊尔一度以为自己逃过一劫。
从这天后居伦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人们纷纷前往伊尔的商店以赊账的形式购买了最贵的东西,就连他的妻子儿女也是如此,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不乐观,他向警察向市长寻求保护遭拒,当他要乘坐火车离开时全城人以送行为由阻拦他离开,伊尔的精神日渐崩溃。市长给了伊尔一把枪希望他自裁,伊尔决定参加公民大会由全城人民审判,最后伊尔在众人的压迫下心肌梗塞离世。居伦城如愿得到克莱尔的十亿支票,她也带着伊尔的棺材离开。
市长那句“我们宁可永远贫穷,也不愿看到自己的手上沾满鲜血”,看完此剧我觉得实在是讽刺。伊尔的死或许不是居伦城民直接所为,然而他们的日日赊账与逼迫,无形之中已将刀架在了伊尔的脖子上。
45年前的人们对克莱尔的冷漠与指责,现如今人们对伊尔的无情与逼迫。追究到底克莱尔的遭遇并非全是伊尔造成,人们的人言可畏与人情冷漠同样是导致克莱尔远离故乡沦落风尘的原因。同样伊尔的死也并非全是克莱尔所为,克莱尔掷出十亿,人们难敌诱惑,伊尔的死是人们为了金钱出卖灵魂所为。
居伦城民穷怕了,一心想通过克莱尔脱贫致富,灵魂有何用不如金钱揣兜实在。
作为读者以客观的角度看待这剧作我也说不出谁是谁非,伊尔诬陷克莱尔是事实,克莱尔要一个公道并不过分,只是他该死吗?我也不好说,如果克莱尔在45年前被迫离乡沦落风尘后不幸离世,伊尔也就间接杀死了克莱尔从而逍遥法外。可如今克莱尔活着回来还嫁给了富翁,也算是因祸得福,这样的话伊尔就不该死了吗?居伦城民由始至终都在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
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我不知道如果我处在他们那个情景、位置之时是否会同他们一样为了金钱不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