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邀请》是一本由(美)卢克·拉斯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学的邀请》精选点评:
●欢迎光临人类学。台版翻译好过大陆,第一部分概论极好,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人类学小受成长史,书写策略引人入胜,值得学习。理论书只说Boas极力反对社会进化论,你记住了这个观点,却不知道为什么,原来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各家理论错误诠释进化论,披着科学的外衣,利用其合理化种族歧视,现代人类学的建立与种族批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自我中心到换位思考,人类学小受的成长同样是一个解放人性的过程。
●翻译太烂
●主,请赐我理解每个民族的笑话的能力。
●后半部分讲具体问题的比前边有趣。注释篇幅很长,文献很丰富,想了解更多的大可以继续发掘下去。
●强大的注释。。 应该人手一本,人类学真跳脱
●作为多重视角的人
●balabala纵横古今说了一堆很复杂,轻轻一句原因——人就是这样的。我最喜欢这种开篇啊,我们站在遥远的地方看着地球的故事,帷幕就拉开了……
●人类并没有走在一条自我完善的路上。
●对人类学有个初步了解,还重新理解了几个概念,挺好的入门书
●人类学的入门书籍。虽然当年选修文化人类学的书,但是大多接触的都是研究结论。这一本书的特色在于,开宗明义地树立了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就是:要努力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真正做到融入当地文化,用接纳和宽容的方式去真正理解。果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一):最易懂的人类学入门书
一直觉得,人类学的视角,是社科爱好者们必须具备的。但每次拿起人类学的书籍来,都没看下去。这本书却是一个例外,可能因为是科普性质的吧,很吸引人,能让我读到凌晨两点。
用讲故事的方式,从进化论开始,到博厄斯、马林诺夫斯基,涉及阐述人类学、批判人类学等等,娓娓道来。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二):人类并没有走在一条能够完善自身的道路上(摘抄)
第一部分 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
*第1章 进化与种族批判:一个小故事 所有社会,包括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迷失在时间中”——每个曾经存在的人类社会都处在一个流动和变化的状态中。 *第2章 人类学与文化 每个人都因为他自己视野的局限而看到有限的世界,所以,若不能相对地看待他人的文化,就很难理解这个文化;若不能理解实践这个文化的人也是人,就很难理解人之为人。 *第3章 民族志 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束缚,我们便不可能最终达到苏格拉底那种“认识自己”的智慧。就这一最要紧的事情而言,养成能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信仰和价值的习惯,比什么都更能给我们以启迪。
第二部分 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
*第4章 历史、变迁和适应:关于当今世界体系的根源 真正威胁超过60亿人民生存的,与政治和经济存在莫大的关系,而非人们所设想的“道德败坏”,“缺乏充足的资源”,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第5章 性别、权力和不平等:关于性别问题 只有在男人们通过担负家庭事务的责任,亲自帮助养育新一代的情况下,过去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公共事业的男人们,才会把女人看成真正平等的对象。 *第6章 工作、成功和孩子:关于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 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被教导,“我邻居的孩子是我邻居的责任,不是我的”。在一个家庭真正发挥作用的世界,我邻居的孩子也将是我的责任。任何他人也都如此。 *第7章 知识、信仰和怀疑:关于宗教 宗教是爱,是和解,它把分开的东西重新连接起来。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三):『知识和信仰』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我们在知识和信仰,即我们所“知道”的(明确界定为真实而实际的)和我们所“相信”的(在信仰上接受为真实而实在的)之间,有一个明晰的区分。我们把知识排在信仰前面,断定知识是基于清晰的推理和经验,比信仰更加可靠,而信仰或许就缺乏“明确的证据”或“证明”。事实上,“我相信X是真的”,确实没有“我知道X是真的”听起来那么确凿有力。
因此,真正阻碍研究者更深地:去理解他者宗教信仰的是怀疑传统:而妨碍一个深信教条的基督徒以及一个同样深信自己教条的穆斯林理解对方宗教信仰的,则是自己的宗教传统,它排斥其他信仰、其他神、或是其他的超自然体验(这在今天尤其如此,所有原教旨主义都加剧产生了一种在极端情况下会朝向与我们当代世界上已有的广泛的多种信仰和实践相对立的世界观。由于存在这两个阻碍我们更深地去理解宗教和信仰的障碍,我们真的对超自然的遭遇和经历,以及宗教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方式知之甚少。我们都太过于执著于我们各自的信仰与怀疑了。】
文化人类学的邀请全书所能最真实感受到的就是那种强烈想要破除独断,拆解差距和等级,以及民族中心主义而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尝试去理解他人同样反思以理解自己,尝试达到的目的是伟大的,平和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情怀。从多个民族、族群的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已定的,我们确定无疑的,自觉遵守的文化和观念其实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给了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可能。以一种大的思维模式,以大的眼界能让我们多一份对人类的悲悯。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四):我们如何研究自己
首先很欣赏这种放低身段做科普的姿态,
其次呢是这本书很耐读。
人类学其实包含很多分支,这本书由于作者的关系主要讲了文化人类学这个方向。
人类学其实就是研究我们人类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文化这个层面。
通常是一个科学家深入被研究对象中间,长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建立友好关系,然后去了解他们的文化。
人类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民族中心主义”看别的民族都是野蛮人,到学会用“他者”的眼光去看待别的民族。
这点很重要,因为别的文化的好坏是不能由你来评判的,而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
比如:说吃虫子是野蛮的,吃猪肉是文明的,这是你的观点,但从别的民族的角度去看未必是这样。
但是所谓客观也没有绝对的,因为任何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个立足点。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是不太可能的做到的。
我们要从对别的文化的审视中进一步反思自己。
这本书还谈到了种族、性别、家庭、宗教等方面。
一个核心的观点是:人的很多属性(比如男人女人)是后天的,社会文化赋予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每个人与生俱来有一些差别(比如肤色),但实际上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他们跟我们很不一样是文化造成的。
一个女人言行举止应该怎样,在家中应该做什么这些也都是社会决定的,不仅仅是生理决定的。由此引发了很多女权主义的观点。
最后我想说一下农业。
人类原始的生活方式是采集和狩猎,现在依然有非洲的某些民族过着这种生活。
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的很艰难,
正相反,他们的饮食很健康,以植物的果实、根、为主,以肉类为补充。
他们每周工作40小时左右,大部分时间很悠闲。
他们不会长期定居,而是到处游猎。
长期定居是人类发展到农业社会以后的事情。
而这给人类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灾难。
农业的发展使人口得以大幅增长,大约10000BC的时候人口开始呈指数增长,
长期定居使得疾病有机会广泛传播。
我想农业还有很多对环境的破坏,不过作者没说。
可见史前一万年是一个罪恶的开始,就是这样。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五):每节前面的引言很好
“人类并没有走在一条能够完善自身的路上”
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素服,我们便不可能最终达到苏格拉底那种“认识自己”的智慧。就这一种最要紧的事情而言,养成能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信仰和价值的习惯,比什么都能给我们以启迪。当今之世……所有被珍视和宣传委宗教、科学与文明最高成就的理想已随风而逝,有文明的人类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需要宽容。人的科学以它最细致和深邃的形态,应该在理解其他人类观念的基础上,指引我们达到见识、慷慨和宽大。
—【英】马林诺夫斯基
所有社会,包括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迷失在时间中”—每个曾经存在的人类社会都处在一个流动和变化的状态中。
每个人都因为他自己视野的局限而看到有限的世界,所以,若不能相对地看待他人的文化,就很难理解这个文化;若不能理解实践这个文化的人也是人,就很难理解人之为人。
只有男人们通过担负起家庭事务的责任,来自帮助养育新一代的情况下,过去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公共事业的男人们,才会把女人看成真正平等的对象。
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被教导,“我邻居的孩子是我邻居的责任,不是我的”。在一个家庭真正发挥作用的世界,我邻居的孩子也将是我的责任。任何他人也都如此。
“宗教是爱,是和解,它把分开的东西重新连接起来”
“只有将人类学的经验用于对人类服务的实践中,人类学就能一直持续到永远。我们只需“听懂理解它”,并赋予歌曲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