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刀锋》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10 17: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刀锋》观后感100字

  《刀锋》是一部由德芒德·古尔丁执导,泰隆·鲍华 / 吉恩·蒂尔尼 / 安妮·巴克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精选点评

  ●原著党还是比较满意选角的,重点刻画的Larry、Isabel、Elliot、毛姆、Sophie都有很好的表现,尤其是Isabel,简直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演绎得太完美了,我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她如书中写得一样美,一样偏执虚荣却又不失优雅可爱。莱雷的许多经历思考没有拍出来。

  ●One of my favourite novel life rover.

  ●故事本身真的很琼瑶,但因为男主救世主般的仰,才使得一切不那么琼瑶.....

  ●把“毛姆”不少事情搬到“拉里”身上了,自然也就削弱了他精神追求多么真挚特别一面

  ●所有演员都好棒,电影改编得很好,背景音乐很喜欢

  ●第2900部 Loafing...

  ●本片获得第19届奥斯卡最佳女配金奖、获1946年度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美术提名

  ●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电影,剧情、演员表演和配乐都很好

  ●古来圣贤寂寞,唯有隐者留其名。

  ●20191018周五20:33 还在寻找中或者寻找中半途而废了又或者已经迷失了

  《刀锋》观后感(一):电影版的毛姆

  马歇尔特别与英国作家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有缘。除了主演了1934年《面纱》(The Painted Veil)和1940年《香笺泪》(The Letter)两部电影作品,还在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负责编剧时,主演了1942年《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和1946年《刀锋》(The Razor's Edge),饰演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本人。前者是代言人Geoffrey Wolfe,代言了毛姆,后者是正式在演毛姆。大作家喜欢让赫伯特•马歇尔代言自己

  《刀锋》观后感(二):名著《刀锋》首句引言自印度著名经典奥义书》

  英国著名作戏剧家毛姆在其名著《刀锋》一书的扉页上就引用了《奥义书》中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著作,是印度哲学源泉。《奥义书》是古印度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宇宙根源关系认识我是谁,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真理。《奥义书》把自我迷失比喻陷阱:“只要想着‘这是我’和‘这是我的’,人们就与他的自我捆绑在一起,就好像鸟被罗网困住。” “Upanishad”这个词,是“靠近坐下”的意思,是指坐下来听智者说。奥义书记载了印度历代导师圣人观点。《奥义书》(Upanishad)原义含有师弟对坐,秘密传授的意义。奥义书也被称为秘密书、哲学书,内容丰富思想幽玄。

  《薄伽梵歌》(Bhagavd Gita)与《吠陀经》(Vedas)、《奥义书》(Upanishads)这三部经典,合称为“印度三大圣典”。据说佛教的思想已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将其升华更精典了,我们宜对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丰硕的认识。古《奥义书》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各种哲学宗教观点,如轮回解脱、梵我关系等,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主张以调息、调身、调以及口诵唵字进入禅定,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人喜爱和广泛流传,孕育了诗人兼哲学家泰戈尔。金克木评论是“可以改变我们一般习惯以为印度是佛教国家的很大误解。这些经典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的道家,惊异何其相似乃尔”。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认为,它是“影响人类的十本书”.美国《领袖周刊》列为是《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排名第三十位。《奥义书》的思想对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有重大影响。

  《刀锋》观后感(三):还是老话,做人,内心坦然,随遇而安吧

  其实,我们都活在剃刀边缘,只是有时我们意识到了,有时事后才了然。

  我们做很多的决定,往往都找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少年时的学业选择,成人之后的事业,还有爱情的迷惑,婚姻的围城。

  其实,能让你内心坦然的决定,往往就是最好的决定,虽然不是完美的决定,有时痛苦甚过跨越剃刀边缘。

  但让人迷惑的是,有时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可以征服世界,可我们却往往连自己都无法说服。

  如果你很年轻,很真诚,但不知道未来的路你要如何走?

  拉里给我们寻了一条出路。虽然看上去,这路不是那样好走,不是百度老总提到的直线人生。

  但直线人生确实适合一部分人的生活,可却无法是全部人的人生,除非你小小年纪,已经清楚你是个什么东西。

  不明白这一点,你就可能痛苦的活在死亡的生活之中。好比年轻的拉里看着未婚妻伊莎贝尔的脸发出的慨叹。他们因为青春和激情相爱,但因为人生路的选择是如此不同,最终爱情只是风中之尘了。

  而拉里的朋友格雷,代表了另一种人生的选择,但他的选择完全是出于他个人的天性的选择,他很早就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因而他的抉择也是坦坦然然的。

  而作为一个人而言,最难的是伊莎贝尔,她需要格雷提供给她体面安定的生活,同时,她也想得到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拉里的纯真爱情,哦,亲爱的,她要的太多了,她不明白,如果她能在这世界上找到一个这两样都具有的男人,那男人一定是生活在精神病院里,他一定有精神分裂症,而且没救了。

  至于最后被人杀害的苏菲,她也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本是个很纯粹的女人,所以当拉里赞美她时,贪婪的伊莎贝尔眼里满是嫉妒的怒火。只是,其实从她丈夫和孩子死去的那一刻起,她已经生不如死。她给自己改变一切的最后的机会是拉里,但失败了,因而死亡最后是她最纯粹的解脱。

  这世上只有纯粹和复杂的两种人,而纯粹里又分两种,格雷和苏菲是一种,他们很脆弱,幸福的如他们所愿的生活着的时候,什么都好,一旦日子变了天,他们脆弱的不堪一击。

  而拉里和印度智者代表另一种,他们无论顺境逆境,总是坦坦然然,随遇而安。但能做到如此的人,在这世上往往凤毛麟角,他们是上帝的天使。

  复杂的人如伊莎贝尔,她们最善于抓住机会,见机行事,但往往她们也是离上帝最远的一群人。

  所以,人生的选择是多样的,但没有完美的,明白了自己的心意,才能少后悔,才能好好活着……

  《刀锋》观后感(四):电影版刀锋对原著的改编

  1946版的电影版《刀锋》,荣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与毛姆的原著相比,电影的情节改编得更为紧凑,增加了主要角色的戏份,减少或删除了次要人物和情节的分支(比如删除了原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苏珊 鲁维埃,也剔除了拉里在德国接触神父的帮助,进一步研修宗教的情节),使得戏剧化的因素大大加强,与此同时,强化了原著并不刻意展现的角色对比(正面与反面)。但总的来说,剧情基本忠于原著,演员演绎的比较到位,也符合角色的气质和定位(泰隆鲍华扮演的拉里帅气、从容、善良和圣洁;吉恩 蒂尔尼饰演的伊萨贝尔也吻合角色美丽自私、势利虚荣、颇有心机的定位)。稍许遗憾的是,伊萨贝尔的舅舅艾略特虽然做到了腔调十足,不过夸张戏谑的效果还应加强)。我观看的是央视配音的中文版,其配音以周煦良先生译本为蓝本,可惜的是整部电影由于容量的限制,压缩了拉里丰富的游历过程(比如和可怜的金丝雀——画家们包养的情人交往这条线完全删除了),此外对于拉里精神层面、哲学宗教层面的思考难以尽情呈现,这也是电影这种以视觉艺术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段的局限。

  剧情调整重点是,将原著中仅有毛姆一人陪伴艾略特走向人生终点的戏份,变成拉里以及伊莎贝尔夫妇都参与了这一幕。毛姆盗取伯爵夫人请柬的义举也被移植到拉里身上,而且由拉里亲自揭开伊莎贝尔对索菲实施不光彩手段的内幕。原著中索菲从拉里身边逃开以后,拉里并没能寻找到她,直至其暴毙。而电影则改成拉里在下等酒馆找到了沦为酒鬼和妓女的索菲。并为了救她,惨遭流氓暴打。这样一来,戏剧的冲突增加了,拉里的形象超圣人又迈进一步。而伊萨贝尔则让人唾弃。事实上,作家毛姆具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大爱,对笔下所有人物只有点到为止的戏虐讽刺,更乐意展现的是悲悯的包容,哪怕是兼妓女、酒鬼以及瘾君子为一身的索菲,他也不忍过多责难,“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是坏人。不少有身份的人酗酒,而且喜欢干下流事情。这些是坏习惯,就象咬指甲一样,说它坏,也只能坏到这个地步。我认为,那些说谎、欺骗、残酷的人才是真正的坏人。”电影对人物拔高和矮化、制造人为的巧合,是有意设计几个桥段,使电影悬念迭出,引人入胜,但与毛姆在作品中讲究遵循生活的轨迹,像流水一样自然无为的初衷有所违背。

  至于拉里在印度那场戏,我觉得有些牵强。拉里醍醐灌顶的得道来得太快,也有些莫名其妙。当然,这部分的情节太过于理念,也过于玄妙,靠电影独白和旁白来揭示,相当困难。

  引一段毛姆对拉里的评价: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了。它使人对自己人格作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对象是什么人,毫无关系;值得也可以,不值得也可以。没有一种酒这样令人陶醉,没有一种爱这样摧毁人,没有一种罪恶使人这样抵御不了。

  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地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了,决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但是,他也许会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象飞蛾扑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或者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讲一样。

  正如毛姆说的,我辈都是俗人,对于拉里这种超凡脱俗的圣徒,惟有仰慕,却不会热爱和追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刀锋》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