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73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狗这样的男人不多啊,师傅腿残,招为二夫,几十年未动师娘一指,师傅自杀,才敢共枕而眠,离奇。 我本不相信这样的故事,但这些生活农村的作者,路遥等都这样写过,也就见怪不怪
●读完走到外面我就看到一轮圆月,可不是菩萨的脸。三个人为自己,更为彼此,营生纯美极了。师娘”与“姐”,一场井底捞月。再说文字罢,又敦又滑,是我读晚了贾平凹。
●这篇小说跟贾先生现在的作品风格差异挺大的,可以说得上清新,我很喜欢。小说里人物的纯良让人心生向往
●很喜欢,一种善与恶交织下,近乎于完美的人性。师娘,女人,月亮,菩萨。
●娓娓道来,乡土人生。天狗吃月亮的晚上是个清凉优美的梦,师父锁上门的晚上是锅打翻的热汤,炽痛的爱浇化了尴尬和羞耻,这里有生活深沉的诗意。
●2012-2-25 读完。三毛觉得好,就找来看看,还真得好。
●初读贾平凹,风情与事故都具备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特点。系列内的人物也大多淳朴善良,但从中也可窥见人性。理解不深,不好点评。但借用一句话,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忘不了。每一个细节都是。
●人和人之间 在一些看似似乎没有任何关联的情节中 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 有些微妙 但是却值得品味
《天狗》读后感(一):招夫的生活:贾平凹《天狗》读后
当代作家写乡土,“一妻二夫”是常见的题材。《伏羲伏羲》是这样,《远山》是拉边套,《萧萧》是童养媳问题,《菊豆》是妇女解放,本文《天狗》则简单的多,招夫。
苦难的生活,善良的天狗,“一妻二夫”是妥协,是生活。作者可能想表达的是面对贫瘠黄土一样的苦难,有一种柔顺而不屈服,或者说在黄土地上,怎么受活。承受而活着,加在一起,很爽,苦中有乐,苦尽甘来。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生活常态。
天狗,无论是情节还是文笔,不如《远山》。贾平凹,《废都》写的好。这篇文章未得其全功,但也不错。
《天狗》读后感(二):三毛的爱书
三毛很喜欢贾平凹的书,虽然她只看过《浮躁》和《天狗》,但是却看了二十多遍。因此,我也产生了很浓的兴趣。多年前看过贾平凹的《废都》,里面有较多性的描写。因此,初看《天狗》时,以为结局会是天狗和师娘偷情。没有想到读完以后,才发现我大错特错。《天狗》里的三位主人公井把式、师娘、天狗本质上都是善良的人。天狗乐观,心胸宽广,师娘温柔心善,天狗对师娘像菩萨一样的爱着,但是他却不敢靠近她,即使在他们成为夫妻以后。虽然对井把式前面的自私和专断有点厌恶,但是他毕竟肯给天狗一口饭吃,而且残疾了以后也彻底改变了,甚至为了成全天狗和师娘选择自杀。但井把式死了以后,天狗却因为自责而仍然不敢碰触师娘,师娘也伤感不已。三个善良的人本该有较好的结局,却因为传统的观念而各自痛苦着,甚为可惜。
《天狗》读后感(三):人间的天狗
看废都,心生一种讨厌的感觉,就如看余华兄弟那段粪池描写那样。但是,却依然放不下不看。
贾平凹的大名气是从哪里来的?于是豆瓣了不少人对他的看法,还真有人喜欢有人骂。我先是站在骂的一边,却又好奇,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做人的境界到哪。
其中,就豆瓣出三毛对他欣赏的一信。信中,提到了对天狗和浮躁的极度欣赏。我喜欢三毛,所以想知道三毛从这两本书中,看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就是我看天狗的前因。
浓浓的乡土味,陕西土味,这是书中语言的特色。从小说的头,我就以为,天狗和师娘肯定会有越轨关系。尤其师傅打井发生意外,瘫了下身,就似乎更确定。
唉了一声,正担心,这家人怎么办呢?失去主要劳力,钱没人挣,多了口光吃饭的不算,又没积蓄,孩子还在读书。以后能有什么盼头?除了辛苦,辛劳,还能有怎样?
看得自己也愁起来的时候,直到最后,才知道,这不是一个悲情悲剧的故事,而是一个写出生活质地的好故事。
在生活面前,有人选择这么过……
《天狗》读后感(四):月亮下的天狗
在不大不小的年纪,也看了不多不少的书。其实贾平凹的名字早就听说了,但是一直也没有拿起他的书。两年前为了去西安旅行做了些工作,也了解了一点贾平凹,那时他的西北特色也没有吸引到我。一口气看完天狗,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第一次看完小说之后是这样的心情,淡淡隐隐的忧伤。
在只看了一遍书的情况下,书中的每个人物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天狗,山月,井把势心中都有道不明的感情。我试图用单纯善良之类的词来形容这样一群人,又觉得实在不妥。
也暗想过天狗和师娘山月之间会发生些违和的关系,这样的想法在井把势瘫痪之后就更甚了。我这样的妄自揣测基于两点。之一,前段时间看了许多苏童的书,思想就不自觉的靠拢了。之二,天狗是我读贾平凹的第一部,不解他风格的我不自觉的就这样揣测了。读完之后,就对有这样猜测想法的自己感到惭愧了,就像是自作多情一般,使得我在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再翻阅这本书。
思想还是浅薄的现在,其实是不懂的人性为何物的。奇怪的是,这些人物在我脑中不断闪现的时候,有个莫大的背景图片上面书写着人性二字。虽然不知道我的困惑与思考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可这毕竟是引发我初次思考的书,我想总会有什么留了下来吧。
《天狗》读后感(五):长在土地里的文化
读平凹的文字,总是能体会到那种浓浓的乡情,是一种陕西人特有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曾有大秦崛地而起,也吹着汉唐的巍巍雄风,无数灿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过,灿烂过,辉煌过!经历了千年的历史,秦人却守着乡土,固步自封。我们都有着浓浓的乡土情,无论去了哪里,都想着回家,无论外地如何如何好,我们都放不下自己的故乡。我能理解为什么贾平凹一直都说着方言,虽然他被评为文学鬼才,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那种深入大地深入骨髓的爱。
文中有7篇中篇小说,有讲时代变革中农村人的变化,腊月,正月和九叶树都是。新的政策下,有的农民开始行动,而有的却被原先观念的限制,导致无法理解现有人的思想与行为,觉得那就是错,是不对。城市带给人新的冲击,纯粹的乡下人显得志诚又笨拙,他们羡慕嫉妒又怨恨,很多人富有了,他们不想着怎么去学习,就是在背后议论,各种想去限制他们的发展,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贫穷是一种罪,反而成了一种光荣,多年的政治教育有很多就是反人道的,把人练就成一种变态的心理。冰炭一文是读来最让人感动,也最让人心痛。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三个人,一个排长,一个女人,一个演员。排长恪尽职守,他只听从上级的命令,只要是被关进牢狱的人他就觉得那是犯人;女人漂亮善良,只听从自己的心;演员只因为批评了一下样板戏,就被关在牢狱之中。最后女人和演员被排长打死,而他也自杀了,悲剧就是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