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08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摘抄

  《简帛古书学术源流》是一本由李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7.00,页数:49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精选点评

  ●对于做pre真是太给力了。非常好用有用的一本书。

  ●乾貨很多,學到了不少

  ●非常好的先秦两汉学术史入门书。上篇谈简帛古书的“外”,定义,形制,发现,整理以及体例分类下篇则从出土简帛古书的角度,以《汉志》为基础重新梳理学术源流。通俗易懂,精义纷呈。后面的参考文献附录都是进阶教程,不过时隔多年,又需更新了。印象最深的是对先秦两汉文字差异看法(这和今古文,秦汉时期文化融合相关),“跳出诸子诸子”以及古书经典化。

  ●最有感觸的一點:“選學妖孽”頻頻出現,不停提醒我們現有的學術史中意識形態操縱的痕跡。然後前半本真是足以秒掉我半學期的課… |一六年六月二刷。

  ●嗯,其實這本書最好的部分是每個章節的附錄,而且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是以余嘉錫先生的態度為準的。上下篇,上篇分門別類講究古書的源流,尤其是強調了單篇流傳的具有文飾,教化意味的書,是如何從典冊,文書中脫離出來乃至獨立的。下篇按照藝文志的分類法,條別個學術源流,並且指出寫作中要注意虛實結合。腳註中的引文其實也是不錯的索引

  ●一个月多一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举重若轻的一本,字里行间窥见李先生特有的狡黠幽默。更重要的是,读这本书需要功底,以及开放思考。读得艰难又开

  ●补记

  ●补充知识盲点。上篇对出土简帛古书做了背景性的介绍,对作述撰著(195)的区分启发,对文献保持最大的珍惜。以六艺为类名,慎加书名号,既确认结构,又扩大范围。章句蒙太奇(122),韦编三绝。下篇以汉志为依托讨论中国古代的学与术,出土文献进入书(区别于文字、档案典籍)的总体,也调整我们的心理结构,为恢复古代知识系统,重新理解国学术的整体演变,提供了可能和帮助。邦夏讼(233),六艺之书顺序(252)。是书常提到跳出诸子看诸子,具有历史与总体的学术视野,促人上达。学者替他人读书之说,深以为然,不过更可提出的是老子之说,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简帛课的参考书

  ●有点啰嗦~扣一星⭐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一):只是碰巧

  在学而优的三联专柜里翻过此书,仔细地看过目录和序,里面涉猎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都让人觉得在历史的范畴里还有好多不务正业事情,假如我们将这样的东西务成正业,意旨是还原生活的本貌,揭示古人常态的话,也许可能会成为博士哦.所以就记下了作者的名字.一经搜索才知道之前在商务专柜里看到的<<中国房事考>>都是出自此人的手笔,我也只是庸俗的八卦而已,看来作者的学术之路已经走到好深好远的地方了,是不是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像我这样的八卦?有机会一定会将他的作品好好地看一看,希望不会在太久以后的将来啦:)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二):一段小感想

  一日半读完,第一次读李零先生的书,虽说其名头在我这里已经很响很响了。尚佳的入门书,就我而言,即便对于前半部分简帛古书形制特征等各种专业的基础知识提不起来兴趣,后半部分以汉志六类分门别类讲述古书源流也还是很能带给我启发。我的经过不少书磨砺出来的关于先秦诸子共有一个思想来源的观点在这本书里有一次得到了验证。其实读这本书的绪论引言和后半部分和读葛兆光先生的思想史的写法观感上很相似,都有对现存范式的思考与重构设想,对未知领域的惊奇,对过去某些思维定式的打翻,不过葛先生的书对我而言冲击力更大,毕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之一。这本书里有价值的地方非常多,无论是抱着增长小知识还是怀揣改变学术界现状(大雾)的想法来看都会有一定收获。不过看评论说近两年的发现让这本书又有可以拓展的地方,这就不是我所能发现的了。文中的各处脚注,附录也很有价值,有心人定有所得。

  从书中很明显看得出来李先生有文献学的底子在,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很见功夫,毕竟是一流学者。感触比较深的在于,从冯友兰哲学史开始对于先秦儒家都以孔-孟-荀三段论来讲述,而汉志里面说“七十子丧而大义乖”,现如今根本连七十子都不再讲了,怎么可能大义不乖呢?评论里有人说李老师嬉笑怒骂处其实皆是温柔敦厚,从此处也可以略现一二吧,饱含着现实关怀的学者,正是现在所缺少的。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三):学者气象

  很少有人能把一把教材写得这么过瘾的。李零先生的书向来好读,因为行文有口语化的倾向,却又不似口水话那么拖沓,落语生脆,斩截如铁,读着就很得劲儿。当然,更重要的是李先生的性情与文辞相表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加上浓重的现实关怀和士人气质,就给人一种冷眼看穿热肠挂住的感觉;他的脾气一定要在文章里流淌出来(哪怕是束手束脚的论文也是腾挪拳脚)。这本书作为一本入门书,参用了余嘉锡先生的法门,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上篇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讲得很具体,很细致,但是因为有问题引导着,所以不很枯燥,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以汉志六类分门别类讲述古书源流,有他自己的考虑在里面,把汉代及其之前真正的学术格局摆了出来,还花了大精力去试图恢复一个七窍未开的活的混沌,纠正了我很多习以为常的旧观念(可能是我太菜了,反正跳出诸子看诸子这类精绝阔达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考让我收获良多)。附录尤其重要(包括几乎每页都有的精密注释,跟弹幕一样有各种吐槽),不特给全书加持了吸精光环,而且开启后学无数法门,整本书都因此飞动起来了。简帛古书关系最切那段历史,迷雾重重遮掩,礁石暗暗布置,人多一孔以见之,但后世二千年间风生水落,都要在这里找个解释,能把这块儿通贯下来的,不佩服不行(这个领域王国维的影子真是无处不在……)。李零是有这样的眼界的,读其书而想见其风采,一个一流学者的气象,读完之后立刻就体会得到,即令是外行人看了,也知是天生好言语也。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四):2016年4月17日笔记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这本书是以余嘉锡先生的《古书通例》为准的,也以余嘉锡先生毕生所追求的为别人而读书为准的。应该说,这本书的序言给我以较大震动。最近与友人曾经聊到所谓选题的困惑:似乎一旦进入某个研究的阶段,就急于寻找研究对象,但却无法及时掌握所研究时段的历史、学术脉络和完整的发展图谱。这种匆促的作法其实很不可取,至少很容易导致研究过程中再度转向、重新调整框架、乃至推翻原有论断。在此情况下重新阅读这本书,心中自然难免有些共鸣,大约就在于作者在前言中讲到,今天的古书与中古时代颜之推那样的士族笔下所谓的古书不同,早已是浩如烟海,终其一生也无法窥尽的。因此,作者所说的由博返约,乃至以有限的精专、通过得当的检索方法得到线索,才可能是一种合乎今日阅读和工作的“道”。也就是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也充分表现了自身的关注:即对学术史和书写材料、书籍的起源和流传有贯穿终始的敏锐直觉。这种问题意识大约也正是作者本人所默认的趋于极简的为学之“道”吧。其实在作者本人的研究领域,也基本是遵循如是原则,以史家眼光观察考订文字材料,也不忘记仔细推敲文字载体的原始形态和文字的排列形态,从而加以复原。这种复原和纵向观察的思路,不仅仅是对古文字研究或书籍载体研究,即使是对其他领域也是不无裨益的。

  显然,作者最关注的是,古书如何成为古书,即从记事、纪念、记录性质的文书档案,逐步脱离出来,发展成独立成篇章、具有可读性的、具有训诫意义的文章。这种独立流传、单篇传世的道德训诫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纹饰的色彩,而不强调时间地点及著作作者,这一点对后世的文史著述而言,正是源与流的关系。在这里不妨提及一点,如《史记》,仍然是保留了很多单篇流传文献的形态的。《史记》的杂而简,正是其迥异于《汉书》及后世断代史书的一个原因。

  作者原话是:“思想性较强的古书,则往往舍事而言理,重在议论。突出的是‘语’而不是‘事’。但即使是后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某些档案记录的对话,以及史官的从旁议论(类似《左传》的‘君子曰’,以及后世史书的‘赞’、辞赋的‘乱’),看到其雏形。”

  作者在上篇引言中首先提及了“文书”与“古书”这两个概念,在研究古史时是要加以区分的。“古书”区别于文书,是早期学术流传的载体。而出土文献,自然呈现了这一流变的过程。作者评价道:“其实,文书是研究早期社会史的史料,古书是研究早期学术史的史料。它们提供的信息虽晚,但重要性一点不差,其实是史料的主体。特别是写学术史,出土古书才是第一手资料。它所涉及的图书种类,各个方面都有标本,支点性的东西已经大致齐全。”

  此外,作者也指出简帛古书的出土,其实是可以改变人们固有的、经过宋代以降传世文献所定型的学术史观念。盖因自《汉书•艺文志》的“尊经抑子”及《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将方术列入子部之下,从而导致“尊学抑术”之后,古代学术(先秦两汉)的样貌已经逐渐被改变。但是出土简帛所蕴含的所谓“经典化”之前的思想、科学方面的文献,却可以补足后人对前人的认识。而出土文献对近代思想史的冲击也正在于能够提供一个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冲突的机会。在这里,作者先讨论简帛古书对于做学术史的研究者而言,其独特的意义即在于是所有后世成熟学术观念的源头。其次,更着重于厘清“学术史”的概念和范畴。作者倾向于使用章学诚《校雠通义》中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即依据传统意四部分类法的原则定立古代学术的不同门类和分殊。其中还需要提及的是,既然作者一再强调余嘉锡先生的学术书写凡例,不妨推测一下,对“学术史”的定义,可能也受余嘉锡先生在《古书通例》中所举出的例子的影响。后者提出,古代史志目录的要务就是整理图集、因书而成类,正是基于基本整理的经验、才能分出九流十家。这段评述,恰恰是用于批评章学诚持论过度的。作者在整理“学术史”概念时,显然是中和了二人之说的。此外,尤须提及葛兆光的“思想史”概念,二人同样关注被被历史所遗忘、遗漏的学术流派。而西方汉学也有一些相关的说法和概念。如法国汉学的common religion,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葛兆光对应后者)。作者的意图则是基于考古发现和成型的古书,而力图复原古代学术的环境及样貌,这一点可能与其他学者有些不同。不妨一观作者所说:“我是从古书的分类入手,研究古代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在它的基础上,再研究古人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中国的‘学术’,‘学’是出于‘书’,‘术’也是出于‘书’,它与中国语汇中的‘书’直接有关。‘书’的范围有多大,它也就有多大。”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五):摘要

  一、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1. 书写材料分硬材料与软材料。金石甲骨陶器石刻与竹简木牍简帛纸。内容分档案与古书两种。作为文字的书;作为档案的书;作为典籍的书。

  2. 王国维:“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竹简使用,下限在魏晋。木牍的发现,目前出土都是战国秦汉和魏晋时期的东西。青川木牍写于秦武王四年,前307年,较早。帛书的发现目前只有两批,都处于长沙:一批属于战国中晚期之交,子弹库帛书;一批属于西汉早期,马王堆帛书。钱存训(《书于竹帛》)认为纸书出现后,帛书仍不废,“公元3,4世纪后才明显减少。”纸的发明可上溯到西汉,流行大概在魏晋时期,桓玄要求全部用纸。

  二、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1. 敦煌、塞上、西域简牍主要是古代屯戍遗址,烽燧遗址和邮驿遗址。

  2. 简牍帛书出土,目前为止,商代、西周、春秋还是空白,现在发现最早的竹简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简册,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子弹库帛书。(2008年捐赠的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的竹简,有尚书部分内容以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最终确定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

  三、简帛的形制与使用

  1. 竹材多出东南、吴越。简杀青,多平头,有青面与黄面,多写在黄面。竹简简长与制度有关,如尺一诏书。王国维有“简六牍五”说,标准简长以“六”为基数,长简二尺四寸,钞经典或律令、仪典;中简一尺二寸,钞传记或薄籍;短简8寸,钞子书;最短简6寸,做符算。王与陈所考,所据文献来说,大概西汉晚期和东汉以来制度如此,战国、秦代和西汉早期,不定。

  2. 木牍断木为板,多松木。常用于官方通信或文件移送。书信写字一面加一块板,为“检”(信封);外面用绳子捆扎,叫“缄”(黏贴);加封泥,盖玺印(封);写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为“署”。汉代牍制以“五”为基数。,三尺为“椠”,用以书法令,汉人所谓“三尺之法”可能就写在木牍上;二尺为“檄”,用以征召、晓谕、申讨;一尺五寸为“传信”,是通知沿途驿站的介绍信;一尺为常见的木牍;五寸,是出入关口的通行证。同时汉代以尺一木牍为天子诏书。木牍的宽度不一,宽者容字五行,字小甚至可到十数行(尹湾木牍24行)。竹简多一行合编,木牍常单用,多为文书。也用来写古书篇题,甚至古书。

  3. 帛书是从竹书到纸书的过渡。有白帛,黄帛“黄书”。有些考究的帛书会画朱丝栏。字数,幅宽,幅长都不太确定。出土帛书主要分折叠式和卷轴书。帛书一般有盛具,子弹库有出土。

  四、简帛古书的整理与研究

  1. 简帛文字,目前主要是从战国秦汉到魏晋时期。70年代以前,居延汉简,武威汉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都是汉代及以后的,70年代以后,很多竹书是楚竹书,属于战国文字,六国古文简率省并,不比西周金文与秦系文字一脉相承,很难认。

  2. 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秦统一文字,汉承秦制,有法律规定,官府抄书,学校课童,都是《史籀》《仓颉》,大小篆,隶书,属于秦系文字。但现已出土的简帛材料主要是楚国的。

  五、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1. 作者,述者,撰人(编者与选者),著者(写书的人)。

  2. 以当时人观念来看。诗是乐府,歌诗;书是先王遗教,古代史,文史知识;礼是古代礼仪,甚至律令和政典;乐是音乐;易是占卜,大概即当时的科学和哲学;春秋是编年史,现代史。不精确,但大体可以说明古今典籍的意义和观念变化。

  3. 史学的源泉是档案。六经原本就来自于官书旧典,因某种选择存留下来,反映了当时人的阅读趣味。

  4. 申公教楚太子九门课。编年体来自春秋,纪传体来自“世”(以人或族为主,谱牒类史书),纪事本末来自“语”(掌故类,以事为主)。“故志”“训典”大概就是古代典谟训诰。

  5. 诸子也可以说是私家史,私人的“语”。

  六、简帛古书导读

  1. 六艺的贵族教育与后六艺的史官文化。更强调书的力量。

  2. 传世文献中的“国家”原来都是“邦家”(西周金文和战国楚简都如此),“相国”原来都是“相邦”。

  3. 简帛书,字书现在发现的,只有《仓颉》和《急救》,出于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双古堆汉简。

  4. 《世本》是战国古书,原本十五篇,清王谟等《世本八种》。帝系为树干,诸侯为树枝。谱牒类史书是纪传体的来源。

  5. 战国秦汉的黄帝书与一般上古帝王传说不同,已脱离古史系统,把黄帝放在中心位置,“垂衣裳而天下治”,逐渐成为道家理想国的设计,这类书当时应该有很多,现在有马王堆帛书,《经法》《经》《称》《道原》等,有学者认为即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有争议。

  6.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市场购得1200余枚战国竹简,内容涵盖儒家,道家,杂家,兵家,涉及古籍约100种,文字3万余。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目前已出版九册(2012年出)。

  7. 先秦古书,子书是大宗。清人以经学治子,西方哲学史传入后,近人以哲学治子。先秦诸子都以上古三代为理想国,所考虑的都是当时现实最直接的问题。

  8. 先秦无道家名,非儒非墨,多归于道。

  9. 兵书,数术,方技与之前的六艺,诸子,诗赋的“人文学”相对,主要是技术的,实用的,因此对古人的影响非常大。现在出土的兵书,仍然是以银雀山汉简最多,内容最丰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