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城市和区域规划》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01 19: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城市和区域规划》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市区域规划》是一本由[英] 彼得·霍尔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和区域规划》精选点评

  ●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

  ●原版教材 TOT

  ●前后用了非常长的时间读完。然后现在突然有点想问“Why Planning? ”了。

  ●谢谢论文帮手

  ●虽然是几十年前的老书,历久弥新。国内规划从实践上甚至还没达到书中的历史

  ●还得读

  ●城市和區域規劃的發展起源和其用途,但是並不認爲這些經驗可以直接運用在如今的中國的區域規劃和開發,任何土地科學都要學會“接地氣”。

  ●囧……其实没什么可写的,感觉自己没有吃透。作为规划的经典读物,希望下学期再重新读一遍。先向城市设计层面走一本!

  ●欧美规划的经典著作,格局宏大分析精辟,对于了解英国及欧美战后的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很不错的入门书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后感(一):城市和区域规划有感

  彼得霍尔的城市和区域规划是为初学者和一般读者编写的一本规划入门书,介绍了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历史、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问题演变,论及了在面对大城市无序蔓延时,伦敦、巴黎、纽约、斯德哥尔摩以及哥本哈根的实践,原来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多种选择:英美传统分散和新城为主要特点,欧洲传统则以在城市内部发展密度公寓式的居住形式作为出发点,而这多种选择造就了目前各具特色的城市。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后感(二):城市和区域规划有感

  彼得霍尔的城市和区域规划是为初学者和一般读者编写的一本规划入门书,介绍了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历史、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问题的演变,论及了在面对大城市无序蔓延时,伦敦、巴黎、纽约、斯德哥尔摩以及哥本哈根的实践,原来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多种选择:英美传统以分散和新城为主要特点,欧洲传统则以在城市内部发展高密度公寓式的居住形式作为出发点,而这多种选择造就了目前各具特色的城市。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后感(三):城市和区域规划

  彼得霍尔的城市和区域规划是为初学者和一般读者编写的一本规划入门书,介绍了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历史、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问题的演变,论及了在面对大城市无序蔓延时,伦敦、巴黎、纽约、斯德哥尔摩以及哥本哈根的实践,原来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多种选择:英美传统以分散和新城为主要特点,欧洲传统则以在城市内部发展高密度公寓式的居住形式作为出发点,而这多种选择造就了目前各具特色的城市。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后感(四):规划是一种兼有正负影响的公共物品

  书读的太少,这一本也是一知半解的囫囵吞枣的读。读前面五章的时候觉得好无趣,想说为什么一直在讲英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啊?慢慢的发现是我自己错误的理解了书名,以为是工具书,其实这本书讲的就是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的源起和演进,不是武断认为的是告诉你做区域规划需要哪些数据、哪些方法的工具书。

  对于我这个外行而言,这本书看到后面才发现妙处——通过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回顾,作者想告诉你的就是城市规划并非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本身的理论是控制论,然后现在我们看到的种种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为了实现控制而引入的方法,是政府为了应对发展的补救和反思,是一次次的试错,最后本身已没有对错是非可言。

  最后一章最有意思,作者的很多诚实的结论让我深有感触。作为外行并且一开始进入的就是规划行政管理的领域,过去对于规划有一种略微神坛的迷思,看了这章,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规划实际上距离理论们的严谨结论还很远,它包含着用理性的讨论或计算不能完全解决的价值观念的矛盾……”“规划是一种兼有正负影响的公共物品”“规划旨在为民主而透明的决策过程提供资源”……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后感(五):一种缜密的分析逻辑

  彼得霍尔在前言中开门见山的提出,该书“首先,严格地按历史顺序描写自产业革命直到今天的有关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其次,以英国的观点来撰写,为英国的读者服务” 。包括7、8两个章节提到的西欧和美国的经验,也是对比英国城市和区域发展中一些突出的要点来分析,以提供借鉴意义。与很多读者一样,我认为本书作为一本探寻英国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发展历史的书籍来说意义重大,其中作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也令人受益匪浅,虽然不少读者遗憾其未将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实践与探索收录其中,但我认为作者的目的更在于记述和整理产业革命之后具有典型意义的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各方面的发展历史,而启发读者对于今天的城市和区域问题产生思索。

  通篇看来,第一章阐明了何为“规划”及介绍了规划作为一种行动的意义,跨越时间的束缚介绍了规划在城市和区域中的应用,得出“城市和区域规划是空间性或物质性的,它用一般的规划方法来编制物质环境设计” 这一结论。第二章至第六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详细的讲述了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先从英国早期城市发展入手,进而是早期的规划思想起源(这一章节其实是跨越英国,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规划思想),而在这些思想和巴罗报告的影响下,设立了一系列的规划机构,并制定了相关法律,这些事件从时间上来看属于二战之间,是比较完整连贯的一个部分;第五、六章章分析战后历史,从两个层级上进行评判——国家/区域规划和城市/城市地区规划。第七、八章对比分析西欧和美国战后规划情况,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借鉴案例,但各自又有其特殊的时代及地理背景。最后一章概述了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顺序,对一些重要、新的技术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而正如作者谦逊的提到,“它并不想和那些教科书抗衡,只是为了它们提供必要的历史概貌的介绍” ,内容上来说还是侧重历史沿革对新的范式产生的影响。

  无论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对不同阶段规划进展的评判上来说,作者严谨、理智的语言风格都十分妥帖,提供了一种可以信赖的逻辑方式,堪称典范。阅读之后,我对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思想、方法的演变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也将之前很多分散学到的知识串联了起来,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得。规划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连续的、渐进式的过程——正如我们现在从事的那样,而是在与城市发展相互影响中由“蓝图”式的目标表达演化而来。因为作者主要还是站在英国城市的立场上,因此思索就从英国城市的发展展开。

  虽然在产业革命之前英国城市其实都是经过规划的,“至少它们现在的形式和位置是由某些统治者或商人集团有意识布置和制定的” ,并且有着很深的历史内涵。

  英国是最早出现产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别是煤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之后,城市无论就其分布还是自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层面来观察问题,及国家/区域和区域/地方。因此从城市的角度入手,分为国家/区域中城市的活力与衰退,及区域/地方中分散与集中,梳理这一过程中规划工作是如何应对城市问题的。

  作为产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城市早在19世纪开始就发生了区域分布的巨变——在工业化过程中,港口和煤田城市,以及历史上早就建立并且有了优势条件的城市迅速生长起来,“有些发展形式,即使以20世纪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很不寻常的;那就是现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常有的‘雨后春笋’式的增长”。 而不幸的是这些城市通常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至此区域问题仍然是隐含的,直至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区域问题浮现出来。“区域规划”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如作者所说,“它尤其是指开发某些区域的经济规划,这些区域由于种种原因遭受严重的经济问题”。 当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一些传统的工业区并没有很快的恢复过来,特别是重工业分布的城市,开始了难以控制的衰退过程。“新工业”生长起来,“并且根本不可能再向北深入到支柱工业日渐衰退的地区” ,并且造成了不难预料的结果——“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地区的繁荣以及英格兰北部、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持续衰败,其差别日益增长” 。

  如果通读完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在之后漫长的几十年里,从国家/区域层面上来看,英国的区域规划一直试图并倾力扭转这一形势,试图恢复那些衰败的地区,平衡区域发展。

  巴罗委员会及其报告对这一问题的系统分析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把国家/区域问题和另一个问题,即大城镇集聚区的物质环境增长联系起来,并认为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结论十分重要, 较为繁荣的地区的增长几乎全部归因于其工业的发达,而其他区域由于基础工业的持续衰退,区域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即把区域发展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报告直接导致了1945年《工业分布法》的颁布,使政府可以全面的控制工业的分布,来改善传统工业区的衰败问题,但作者认为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之后的区域规划目标执着在就业率的提升上,对此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对结构效应及产业结构是否影响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的讨论。1960年《地方就业法》之后,《工业分布法》中的开发地区(development area)的概念被开发区(development districts)代替,用来援助更需要帮助的衰退区;1963年,政府又对受打击最严重的两个地区提出了“增长极核”的概念。

  而另一方面,关于东南部过度发展的情况仍然在收到广泛的批评,政府更加严厉的控制伦敦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直至1979年,各种发展计划及组织相继出台,用以刺激新岗位的产生,直至1980年代保守党上台执政之后,大幅缩减了受援助地区的面积,力量向解决内城问题转移,显然,衰退问题不只在老工业区出现了。

  正如很多学者感觉到的那样,英国人的传统思想与欧洲大陆的大多数国家十分不同,他们对城市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抵触和脱离的愿望。工业化不久人们就发现集聚之后不能忍受的居住环境,1870年之后,借助于《公共卫生法》和《环境卫生法》,英国城市一改紧凑的布局,依托公共交通向四周扩散出去。

  毋庸置疑,城市蔓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包括大量农田被占用,以及交通压力增大。

  第三章作者分别介绍了规划的先驱思想家们对城市问题进行的思考和探索。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起码在这一阶段,社会变革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而突出的城市问题引发了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思考,推动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作者十分精炼的将其分类为“英美传统”和“欧洲传统”,因为两种城市面对集中和分散的问题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出现了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思考背景和传统。在日后的城市规划问题上,虽然英国分散的城市形态决定了其会采用英美传统规划思想的方法,但欧洲传统的思想还是深刻的影响了英国。而无论是英美传统还是欧洲传统,针对的探讨范围及城市的可能的形式都基本属于区域/地方问题。

  受规划思想影响下的规划机构及法规建立,还是要从著名的巴罗报告谈起。巴罗报告除了如前文所述探讨了国家层面区域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地区衰落的问题,同样探讨了地方区域内的城市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当多的大城市中——尽管不是绝大多数——高度集中的缺点远远多过其优点,因而需要政府采取专门的对策;伦敦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1945年的大伦敦规划无疑是同为巴罗委员会成员的艾伯克龙比受其影响的作品。

  从立法上来说,之后的一系列法规也在致力于解除大城市过度集中的状况,抑制城市的漫无边界的扩张。如1946年的新城法和1952年的城镇开发法,还有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更是将大城市及其周边的乡村地区作为一个地方/区域统筹考虑的对象。

  而二战后关于地方/区域的问题发展并不像国家/区域问题那样具有一贯性的特点,在战后一直到1970年代,主要问题还是大城市及大的城镇密集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的,汽车大量增加,住宅需求剧增,所以规划较多的精力放在新城建设及现代交通运输给城市带来的变化上。在这期间,一些先进的方法得到应用,1972年,环境质量成为世界政治的主要议题。

  直至内城问题的出现。典型的内城开始大量失去人口和工作岗位,迫使政府于1977年公布了一个大规模的内城地区城市援助计划。以成功的新城为范例,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有意义的是英国一个新的地理学出现,“传统的区域两分法……正在被一个更细微的特征所取代。即一方面是传统工业地区正在衰落的城镇和孤立的矿业或制造业城镇,另一方面是市内中产阶级所生活的地区……依旧繁荣的郊区,中等规模的自给自足型的城镇,以及英国广大的农业地区”。

  1990年达发生了大的逆转,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不是减少,地区/区域规划的目的转变为承担城市复兴的职责,虽然几届政府的执政理念有所差别,关注的问题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一个大的趋势是将地区问题与整个区域发展的前景联合在一起考虑,以解决地方/区域的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城市和区域规划》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