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式家具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01 16: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式家具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明式家具研究》是一本由王世襄 编著 / 袁荃猷 制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45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明式具研究》精选点评

  ●上博的明清家具馆内的家具均是一港商从王世襄处买来再无偿捐献。王氏作此书,得力于苏州民间之家藏甚多。

  ●!!!!

  ●最后一天,突然发现不见了那放了一年有余的书签漫长阅读过程,除了很愉悦,趴在四百块的超级精装版上面睡觉的感觉也很棒。。。

  ●除了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之外,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读这书时的种种惊奇遗憾感慨。最后几页彩图中的黄花梨木家具,其色泽式样美好的让我几乎流泪,惜今日再无这样上好木材,也再无这样精湛手艺。而那几页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更是让我一个画画低能儿在纸上涂抹半天深深感叹手艺的博大精神。比起同时在读的“明式家具经眼录”的一味叫好,王老师这本中有批判,有独立的审美意趣,有个人鉴赏心得,有细节的格致。总之这书就是让人各种爱不释手

  ●闻道则喜

  ●只是要注意因为成书时间较早,很多叙述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于木材的讨论章节

  ●泰斗,这可是马未都说的呀。

  ●从无知起步就靠了!

  ●最近写课件,又想起王世襄先生和袁荃猷先生的这本书,买了简版今天送到手里,摩挲翻半晌里很感慨,要好介绍学生

  ●王老的大作拜读完毕。总算知道了个大概。以后买家具就得随身带着对比了。

  《明式家具研究》读后感(一):官帽椅很入眼

  看了官帽椅这章,再对比家具城里面的椅子,顿觉无趣很多吗,要么是欧式的繁琐风格,要么是怪怪的古典家具,很难找到这么看着舒服的椅子了,放在家里坐坐看书,应该很是享受

  其实就是买个材料差点,只要有那种韵味的家具,也挺好的。会让我安静下来。

  《明式家具研究》读后感(二):大美之作

  我不是一个明清家具研究者,比起我的研究生同学可能就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只是上课的缘故接触方面内容被问及研究这玩意儿有啥用,现在的设计有什么可以借鉴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东西对现代家具乃至现代家居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东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至于把圈椅的扶手加到条凳上说自己是明式遗韵的,我不以为然。但每次我还是很兴奋认真推荐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给学生们,因为我觉得这不单是一本讲传统讲家具的书,更是一本传达审美意识的书。王世襄百八十字介绍一个家具,言简,意赅,用词讲究,绝不故弄玄虚,那叫真真的研究和治学态度。有时把图片掩上,只看文字就能大致想象出东西的模样。王世襄在评点家具的时候有时会提出弊病,他会说倘若把它如此这般处置的话视觉效果会更好,尝试按照他的审美方式来脑补处置的效果,确实会有一些改善。看来在审美活动中能切中要害是一种能力啊。造型和纹饰不是传统的精髓,对比例,线脚和材料的掌控才是传统家具承载的真正内涵,而且永不过时。过去的匠人其实在用跟我们现在一样的审美标准来处置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比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端详和打磨每个细节,让其日趋完美。看一本书能让你讨厌一个人,看一本书也能让你喜欢一个人…倘若不幸你此时已经看到此处的时候,我想补充一句余光中的话来表达我写这些内容的心情:只为娱己,不为娱人[微笑]

  《明式家具研究》读后感(三):内容很有营养,但书名不好

  该书自称明式家具研究,其实即使按照作者第一章中提出的狭义来理解,明式家具也应该包括漆木家具,而且漆木家具始终是古代中国家具的主流,宫廷更是如此,皇帝的宝座和屏风等大量最尊贵的家具都是漆木的,上面可能有漆雕,沥粉贴金,镶嵌宝石等,其地位是高于硬木家具的。

  王氏的书却只提到屈指可数的漆木家具,绝大多数都是硬木家具,显然文不对题,甚至硬木家具这个词都太宽泛,作者书中主要是黄花梨家具,其他硬木很少,以至于很多人看了此书,把明式家具等同于黄花梨家具,导致今天黄花梨的原料价格高于紫檀10倍。

  王氏之所以把明式家具狭隘的理解成黄花梨家具,还说什么艺术水平最高,其实是受西方人的影响,三四十年代西方人开始推崇中国的黄花梨家具,一是这些家具风格极简主义,与西方现代简约主义建筑和家具一致,而是他们崇尚黄花梨的天然花纹,但都不是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喜欢纯自然的木纹,这在中国古代并非主流,恰恰相反,这是少数文人追求的低调奢华的非主流审美,我们能把一个非主流打扮的中国孩子说成是中国青少年的代表么?

  最早研究中国家具的德国人艾克所著《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就明确了他研究的是黄花梨家具,而不说明式家具,王氏的书基本也是黄花梨家具,却用明式家具研究这个书名,显然是不恰当的。

  更何况,他所推崇的黄花梨家具是专指苏州产的,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应该叫《明清苏州黄花梨家具研究》更合适

  《明式家具研究》读后感(四):现学现卖

  关于此书开天辟地开宗立万开门见山的里程碑式意义,无需我等外行小子赘言。只是专业书读出大乐趣,为之绝倒赞叹而已。十月份以来,术语塞满脑子,见到中式家具就瞅上几眼、摸上几把;家具店跑过,厂房进过,棕角榫、格肩榫、裹腿做的实物都见过,竟有做木匠的冲动。

  此前曾购仿古家具两种摆着玩儿,照片在此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835206/,正好以此为印证,现学现卖。

  用书中的语言和方法试析如下:明式素圈椅,器身大体光素,椅盘以上为圆材,以下外圆里方。椅圈五接,以楔钉榫结合,扶手与鹅脖之间施小角牙。靠背板浮雕如意云头纹,两侧微有波浪纹,与靠背独板一木连做。座面下正方装壸门券口牙子,边缘起阳线,中部铲地浮雕卷草纹。座面下两侧为洼堂肚券口。腿足以步步高赶枨相连,使榫卯分散避让,不集中于一处以致影响坚实。椅子两具,中有小几。几面造素冰盘沿,只压边线一道,边抹攒框装板心。因窄面为看面,故抹头出透榫。素牙头,素牙条,沿边起阳线。管脚枨四根高度相同,以格肩榫与腿足相交,枨下均安牙条。此椅比例允当,修短纤秾均分寸合度。造型删繁就简,尤以正面券口以较大角度斜切,去除笨拙之虞,使腿足增添锐利轻灵之态,观之不厌。用料为老挝大红酸枝,材质尚可。

  三屏风攒接围子罗汉床(正万字纹)。此床完全明式,几乎是万字纹床的基本形式。本无须多说,无非是有束腰,鼓腿彭牙,内翻大挖马蹄。腿足与边抹、束腰及牙条以抱肩榫结合。素牙子,牙条与束腰非一木连做,其间已微有缝隙,不知是历久开裂还是本来如此。值得说说是底部结构。曾探身入床底谛视,见床下面板上有穿带五条,均应是开梯形条榫楔入板面,两端出榫头与床大边内面结合。并见厚牙条内安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明销”,长边每侧各四,短边各一,联结牙条、束腰与边抹,以增其牢固坚实。床面为两厚板拼接,可能是施龙凤榫。另外,三屏风的万字纹均以横竖短材攒接而成,丁字和十字结合处用格肩榫,角的结合处出单个透榫,卯眼开在短竖材上,不致影响看面美观。三屏风与床边抹当是以走马销联结,但因至今未拆卸过,故并不知道走马销的具体样子。此床材质为缅甸花梨,纹理炫然可喜。

  又重读了马未都说家具那本,不可比拟,特别是家具审美方面,似乎大异其趣。

  《明式家具研究》读后感(五):玩到痴处真学问

  幼时随祖父习字,家中不置儿童桌椅,每临帖须自行踩管脚枨抓扶手攀爬至官帽椅上,颇费一番工夫,偶尔用力过猛磕到脑门或膝盖,便立在椅上暗自气懑。祖父铺纸倾墨,不及顾我。待我心平气和,将昨日所学悉数写毕,他才起身至前,执朱笔圈可,奖进益,罚失误。我常恨中式桌椅顽硬高直,不及沙发软榻坐卧由人,体适心悠。而祖父教导我辈身正气正、体直心直之义,他最见不得小人儿于坐上盘蜷屈曲,每怒而斥曰骨轻躯懒气骄志满形同猫犬。 及长,终于自己作主装置室内,几乎弃用中式家具。坐卧贪软,收纳求细,灯具与花备受倚赖。时月渐长,反而更容易被简洁实用的设计吸引。祖父家的官帽椅和黑漆书案如今竟也落落彬彬入我眼来,就连中堂那张朴素无华的平头条案也沉沉得让人喜欢。 家具的美说到底和建筑一样,也是在架构空间,比如从一张一腿三牙罗锅枨方桌看何谓劲挺,这其中又涉比例、线条、榫卯和造型等,每一个木作都是技艺与审美的碰撞。透过变幻万千的时尚潮流回味15-17世纪已达顶峰的中国明式家具,看王世襄先生以十六品八病辨析优劣,总是能在传统美学里寻到某种慰藉。 王世襄与袁荃猷伉俪情深,亦相助相成,《明式家具研究》是两人的珠联璧合之作。王世襄先生的文字叙述细腻考究,袁荃猷先生的线图精妙绝伦,从直观观赏到深入解析架构和榫卯等,两人合力诠释出明式家具的独特风格与神韵。 另外,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文物出版社)有附实物彩色照片,可一同阅读。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馆多为王世襄先生与陈梦家先生旧藏,书中示例有许多在馆展出。 《锦灰堆》收录王世襄先生一生痴学所著与百余首诗词。王世襄先生八十寿辰时,袁荃猷先生特意为他刻制一幅《大树图》,将先生倾心所好尽刻其上,意比硕果满枝:明式家具、漆器、竹刻、范匏、火绘葫芦、绘画、鎏金铜佛像、养蛐蛐、养鸽、鸽哨、鸟具,烹调……王世襄先生自幼养虫驯鹰,挈狗捉獾,也书画金石,十足京城顽少做派。不过,业不但未荒于嬉,他反玩出学问,玩出境界来。 王世襄先生祖籍福州,先祖累世为官。曾祖王庆云官至工部尚书,伯祖王仁堪是光绪三年的状元,祖父王仁东曾为内阁中书,父亲王继曾留法归国后先任张之洞秘书,后陆续在清政府、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主外交事务。王世襄先生的母亲金章(号陶陶女史)出自吴兴丝商巨富之家,早年即与兄姊游学欧美皆有所成。金章特工花鸟画尤擅鱼藻,清末民初画坛巨擘金北楼及竹刻大师金东溪、金西厓皆是王世襄先生的舅父。 先生生于北京,家中聘了老师教授传统课业,又被送读美侨小学,自幼学兼中西。"世好妍华,我耽拙朴",王世襄先生自言。循真心前往,几经战乱与动荡,身虽浮沉,仍痴心不改,在细枝末流里耕耘不辍,终钻研出一番天地。 "相濡复相助,岁月期尚多。一朝先我去,余生待若何。"王世襄先生不仅有真学问,亦有真性情。 可能正是因为骨子里的情义相通,一个人无论走去多远、见过多少繁华,终是对自己的来处念念不忘,试图对一切美好和不美好作出解释。 神灭形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被审美唤醒的骨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式家具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