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趣是有趣的
●没什么好说的…满分一百给一万 借用小说最后那句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小波《青铜时代》中我最爱的作品。前半段有点太拖拉,情节一直在反复反复,差点没看下去,但坚持到后半段后,越来越有意思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看法,故事的前段一直在讲薛和红线的故事,但随着王二的记忆慢慢找回,薛的故事出现了许多王二记忆的影射,比如那个薛从什么塔里救出老妓女,感觉就是说王二和白衣女人恋爱的过程。所以说故事有一个从虚幻到现实的变化。 当然这么解读有点玄观了,小波估计也不会这么特地为之。我书看着还剩个尾,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色彩浓郁的写作实验。想变成橄榄色的小人,在赤红色的土坡上,看一会儿蓝色的雾。
●不知为何,对这行文和主旨都觉得甚不喜,我自己也是拖沓的,极力要做到简短透彻,再不待见卖弄的主儿了。。。
●两年前的今天,第一次读完王小波的一部作品。这也就是说,超过两年前,王小波之于我还不过是个有些陌生、似乎比较叛逆的名字。不过他的小说我确是一读便喜的。两年前我是个几乎没有完整读过任何西方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学白痴(就连鲁迅的《故事新编》那种已经超前于时代的先锋性的创作都没读过),王小波的“迟到”反而让他占据了先机,成为了我的小说创作启蒙者。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循着这种思路,此后两年我的志趣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小说本身是以“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而名声大噪的。其实在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量之后再来重读这部小说,评价就不会像初读时那么惊艳。它更像是对于纯艺术的把玩,一个捣蛋鬼的艺术实验,虽多有隐喻,却似乎比青铜时代另两篇少了些什么。
《万寿寺》读后感(一):看海的日子
有好的因子,比如文本与现实的相互渗透,但没有好好发展。工科知识是看点。
缺点是啰嗦,想象有所欠缺。虽然不认可前我,但文中文续写前后区别不太明显。
*****************分割线下面没东西只为凑字数*************************
《万寿寺》读后感(二):看不懂,不是看不懂小说文本,而是不确定小波要说什么,我们总是执着于关于意义,或许小波说:没啥意义
说不定小波写这么多,就是为了说: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我”和薛松,就是这么自在的发生了这么些事,甚至这些事也不是这么发生的,它或许存在另外很多种可能。不知道。世界就是某种偶然性。
小说开头提到的《暗店街》,也没有找到我的确定过去。追寻过程构成“我”,追寻的无解构成现在的“我”。
或者,小波太爱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投胎到了湘西,成了薛松。又在万寿寺投胎成了我。
《万寿寺》读后感(三):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完一章便觉得自己看不下去了于是合上书两个月没碰。第二次再打开看,一口气便看到完,故事讲得酣畅淋漓。
一直觉得这个故事是悲伤的,即使有那么多幽默,可是不论是薛嵩,还是红线,小妓女,老妓女,刺客头子,或是“我”和白衣女人,到底还是孤独的。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所谓真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
.女人给自己的爱人说理,层次已经很低,假如说赢了,层次就会更低。既然如此,就不如不说理。
.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假如我能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当一件羞辱的事降临到你头上时,假如你害怕羞辱,就要毫无怨言的接受下来。否则就会有更大的羞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在改变中,也会有反复。.
《万寿寺》读后感(四):开始和结束
这本书不明觉厉,没怎么看懂,总觉得故事没讲完,一直翻到最后一页,都在等待红线和薛嵩那段未完成的故事,可惜没等到,故事自始至终都在不断的推翻和重建,似乎只有极有悟性的读者才能在这其中找出共性或某种关联。不同于《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这本书的古今穿插颇有点有头无尾了,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这三本书都是王小波在有限的故事性史料中创造故事,都杂糅进自己对某些现象的讽刺,比如这本书,大大的讽刺了所谓的“学院派”,那些就爱待在屎味的缭绕中的领导也是大大的讽刺了某些自欺欺人的当权者。不管怎样,感觉有内容,可惜我没把握到(也可能是我看这本书拉的战线太久了)。
书的结尾部分弥漫着朦胧的哀伤,我说不出什么,但总感觉是很伤感的文字。我们都活在一个开局不重要、过程不重要的世界上,我们都在苦心孤诣地等待故事的结尾,等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红线到底是薛嵩怎么抢来的、刺客是不是老妓女雇来的……但是我们知道,红线是薛嵩的女人,薛嵩是从长安去湘西的节度使,老妓女和小妓女都被绑起来了,我们不知道红线爱不爱薛嵩,不知道红线到底死没死……我们知道白衣女子是王二的妻子,知道王二的领导爱闻屎味儿,知道王二的表弟是个暴发户也是个混蛋,不知道白衣女子到底是王二先前记忆中的谁,不知道王二会不会再次失忆……
但是不记得的活不知道的,永远是不重要的,我们在保护自己,不是吗?
《万寿寺》读后感(五):《万寿寺》--- 初次见面 ... ...
《万寿寺》是我看的的第一本王小波的小说。看到中间部分时,思维已经十分混乱,王小波的的结构主义叙述方式,杂乱无序的情节叙述,加上书中现实生活与唐代生活的相互穿插,看起来堪比看《盗梦空间》一般需要读者具有跳跃性思维,去跟上他的节奏。但,当我看到一半时,内心想一气呵成看完的念头有增无减。换做以往,或许已经放弃阅读了。只不过这次很奇怪。
关于这种结构主义的叙述方式,据说其中包涵很多高等数学上方程之类的刻意安排,很多王小波的读者都已了解,但作为第一次尝试看他的书的读者,况且,我是个数学侏儒,所以我没有能力做过多阐述,总结一句,恐怕这是这个国家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有如此叙述能力和情节掌控力的作家了。
我想简洁的谈下这部小说,无拘无束的叙述方式和从不忌讳的性描写体现了王小波的自由主义思想,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某些方面的的阐述也体现了这点。而唐朝部分的叙述则彻底的向人们证明了王小波的理想主义思想。
由此可见王小波的字里行间的对善与恶,真与伪的认知与叙述,自97年其去世后,到当下,仍无人触及他的高度。
合上书,借着房间里微黄的灯光,我看到枕头边月初买来但一直没看的韩寒的新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想起很多《万寿寺》里面的幽默语言,单从这点来说,韩寒和王小波挺像的。希望韩寒继续努力,不要迷失自己。
最后,最近视力下降很快,原因除了和房间的昏暗的灯有关外,与躺在床上和坐公交车时也捧着书看也有关联。这点需要自我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