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万寿寺》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铜时代·万寿寺》精选点评:
●读的我快精神分裂了~
●没看懂。。。过过再读吧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红线的太婆妈。
●第一次看的时候看不下去,这次看的时候惊觉这本书可谓王小波的巅峰之作之一
●从失忆与破碎的印象中构建真实的生活摸样,真正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现实与历史的交叉中,探寻所有的小说可能性,同时也解构所有小说文本与范式的可能性。
●这不是用来听的,是用来闻得,甚至是用来闭着眼感觉的。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
●不太明白作者的意图,性描写让我反胃,说我浅薄也罢
●粗略看了一遍,看不太懂,但是感觉蛮有意思的。
《青铜时代·万寿寺》读后感(一):纯爱派鼻祖
纵观王小波的小说,总有那么一两个“离经叛道”的女性角色。
这种基调,应该是从《绿毛水怪》开始,就已经定下。
我说的女性角色,指的是《红拂夜奔》里的红拂女,《寻找无双》中的鱼玄机,《万寿寺》中的红线女,《黄金时代》的李清扬,《白银时代》的小转铃。
这些女性有共性,也有特性。
红拂是歌妓,比较听话,没啥自己主意,红线是侠女,还带女权主义色彩,鱼玄机是道士还是诗人,更是妓女。这些从《唐传奇》里出来的女性角色不再干瘪,不再扁平化,而是有血有肉的角色。
这些女性的共性第一可能是直言不讳的追求“性福”,总是直言不讳的发出对“擀面杖”的赞美。
相比较来说,男性就比较木讷,比较驽钝,在“敦伦”这件事上,只有欲望,而没有快感。不像女性会抒发一些奇特的想法。
不排除所有男性角色都是小波的分身,其实都带有小波的影子。所有男性第一定义为“乖”,就是对社会原有制度的顺从,之后遇到女主人公之后,原始力量觉醒,随即与社会固有制度发生对抗。表现为不受封建礼教的“性爱”。为性冲动寻找合乎理性的通道。
这些女性第二大特点,就是天真可爱,用小波的原话应该就是“有趣”。其实我觉得小波比较牛逼之处就是对这些“文艺女青年”心里的揣测,有多少现在的文青深受其“毒害”。
不得不说,这些女性的塑造,虽然是按照小波心里的喜好,但也有广泛的受众,谁不想要一个知冷知热,可爱有趣的女朋友呢???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小波简直是“纯爱派”系列。
从那些肉麻的情书来看,小波比现在那些打着“纯爱旗号”的绿茶婊不知道要纯到哪里去呢。有人可能会反对,他宣扬丁丁啊,敦伦啊,谁说敦伦不纯爱呢???起码都很姿势都很平常啊,又没有性虐待,也没有他老婆研究的那些。。
所以无数人喜欢小波也正是因为他有着理科生的“纯”吧。。
《青铜时代·万寿寺》读后感(二):纯爱派鼻祖
纵观王小波的小说,总有那么一两个“离经叛道”的女性角色。
这种基调,应该是从《绿毛水怪》开始,就已经定下。
我说的女性角色,指的是《红拂夜奔》里的红拂女,《寻找无双》中的鱼玄机,《万寿寺》中的红线女,《黄金时代》的李清扬,《白银时代》的小转铃。
这些女性有共性,也有特性。
红拂是歌妓,比较听话,没啥自己主意,红线是侠女,还带女权主义色彩,鱼玄机是道士还是诗人,更是妓女。这些从《唐传奇》里出来的女性角色不再干瘪,不再扁平化,而是有血有肉的角色。
这些女性的共性第一可能是直言不讳的追求“性福”,总是直言不讳的发出对“擀面杖”的赞美。
相比较来说,男性就比较木讷,比较驽钝,在“敦伦”这件事上,只有欲望,而没有快感。不像女性会抒发一些奇特的想法。
不排除所有男性角色都是小波的分身,其实都带有小波的影子。所有男性第一定义为“乖”,就是对社会原有制度的顺从,之后遇到女主人公之后,原始力量觉醒,随即与社会固有制度发生对抗。表现为不受封建礼教的“性爱”。为性冲动寻找合乎理性的通道。
这些女性第二大特点,就是天真可爱,用小波的原话应该就是“有趣”。其实我觉得小波比较牛逼之处就是对这些“文艺女青年”心里的揣测,有多少现在的文青深受其“毒害”。
不得不说,这些女性的塑造,虽然是按照小波心里的喜好,但也有广泛的受众,谁不想要一个知冷知热,可爱有趣的女朋友呢???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小波简直是“纯爱派”系列。
从那些肉麻的情书来看,小波比现在那些打着“纯爱旗号”的绿茶婊不知道要纯到哪里去呢。有人可能会反对,他宣扬丁丁啊,敦伦啊,谁说敦伦不纯爱呢???起码都很姿势都很平常啊,又没有性虐待,也没有他老婆研究的那些。。
所以无数人喜欢小波也正是因为他有着理科生的“纯”吧。。
《青铜时代·万寿寺》读后感(三):充满色彩的性
小波是一个诗人。
虽然以前读过小波的杂文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但仅欣赏于他可以说得清的思想,而那些说不清的,则在万寿寺里流露出来。小波像个孩子,视有趣为命,更执着于色彩,那是各种平和的性、奇妙的机械和戏谑的杀戮。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调皮是小波的语言,当把这些地上的滚珠涂上各样的色彩,血液便不再流淌。一个好的文字不需要寓意,它只折射出自身的魅力。小波追求自由,或者说追求不被束缚,这种单纯让他写出很多有寓意的东西。很多人因此喜欢他,因为他们喜欢他奇形怪状的寓意。我不喜欢这样,好的文字需要有色彩,红色不仅是太阳,还是苹果、血和乳头。
在小波笔下,杀戮和性有着玫瑰的颜色和紫罗兰的颜色,而不是红色和紫色。那是一个被还原了的世界,“老婆”变成了“白衣女人”,因为世界是色彩的。
多说无益,挑几句比较喜欢的话摘抄一下。
“所以她就决定剖开一棵软木树,取出树心,把那个女孩填进去,在树皮上挖出一个圆形的洞,套住她的脖子,然后把树皮合上,用泥土封住切口。根据她对这种树的了解,不出三天,这棵树就能完全长好。以后这个人树嫁接的怪物就可以活下去:起初,在树皮上有个女孩的脸,后来这张脸就逐渐消失在树皮里;但整棵树会发生一些变化,树皮逐渐变得光滑,树干也逐渐带上了少女的风姿。将来男人走到这棵树前,也能够辨认出哪里是圆滑的乳房,哪里是纤细的腰肢。也许他兴之所至,抚摸树干,这棵树的每一片叶子都会为之战栗,树枝也为之骚动。但是她说不出话,也不能和男人做爱,只能够体味到男人的爱抚带来的战栗。”
“所谓老佛爷,不过是个黄脸老婆子。她之所以尊贵,是因为过去有一天有个男人,也就是皇帝本人,拖着一条射过精、疲软的鸡巴从她身上爬开。”
“黎明是个恐怖的时分,除非彻夜未眠,你可能发现自己此时失掉了过去,失掉了身体,或者发现自己像一条跳上了案板等待宰割的鱼。”
“用笼子的厚重、坚固体现他的赤诚,用柚木的质地和光泽来体现他的温柔......而红线坐在赤诚和温柔中间,双手和双脚各由一块木枷锁住,显得既孤独,又高傲。”
“她的短发上带有一层香气,既不同于微酸的茉莉,也不同于苦味的夹竹桃,而是近乎于新米的芳香;与此同时,带来了裸体的滑腻。”
“在我看来,黑白两色的空间,冷热分明的温差,加上甜得发苦的花,就叫做‘性’。”
“对于女人来说,美丽就是裸体直立时的风度。”
“长安城到处是矮胖的法国梧桐,提供最初的宽大落叶;到处是年轻的银杏树,提供后来的杏黄色落叶,这种落叶像蝴蝶,总是在天上飞舞,不落到地下来;到处是钻天杨树,提供清脆的落叶。最后是少见的枫树,叶子像不能遗忘的鲜血,凝结在枝头。”
“想要理解七五年的冬夜,必须理解那种灰色的雪,那是一种像味精一样的晶体,它不很凉,但非常的脏。还必须理解惨白的路灯,它把天空压低,你必须理解地上的尘土和纷飞的纸屑。你必须理解午夜时的骑车人,他老远就按动车龄,发出咳嗽声,大概是觉得这个僻静地方坐着一个人有点吓人。无论如何,你不能理解我为什么独自坐在这里。我也不希望你能理解。”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青铜时代·万寿寺》读后感(四):贫困之乡的诗意栖居
伟大的作品是创造和想象出来的。没错,永难忘记,《万寿寺》给我的阅读快感。王小波的文字具有魔方的性质,是一种纯粹在大脑中穿行的自由风,现实感不再重要,而文字,成为启动审美的金手指。同样是在一个虚伪而无耻的时代中寻求真,在这部作者最长的小说中,王小波巨大的想象力变成了一种异常精巧的东西,故事一遍一遍的重写,一层一层的重叠,螺旋盘绕却纹理清晰。进入《万寿寺》的世界,我们聆听到一位艺术家最切近本质的孤独。
灰色的北京城,漫天飞舞的塑料袋。王二的单位在万寿寺借住办公,下水道堵塞,他忍不住要去疏通,却被汽车撞倒。出院后他丧失了记忆,凭着一张工作证回到单位。灰色的北京城,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一张张证件决定你的身份,决定你必须生活在某时某地。北京城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是一个死气沉沉、没有个性的世界,人被规训为工具和机器,生命的主权被扼杀,诗意之光被遗弃。
幸运的是,对王二来说,他还可以在灰色的世界里,努力为自己保存诗意之心,在爱情和艺术里编织自己的梦幻。而这,就是失忆前王二双面人式的生活。年轻时,他白天在小工厂当学徒,晚上会女友。后来,表面在万寿寺里写论文,暗暗编写薛嵩和他情人们的故事。失忆之前,他小说的主题乃是湘西草木葱茏的凤凰寨,那里有多姿多彩、愈演愈烈的故事,那里有生命的狂欢和远离凡俗的迷醉。那是一个艺术家自我生成的审美乌托邦,是艺术家在尘世筑造的天堂。
回到长安城,回到生命的本真。王二失忆前的原稿写到薛嵩在红线的催促下不得不把弓箭瞄准内奸老妓女时戛然而止。失忆后的王二为了穷尽一切可能性继续改写薛嵩和他情人们的游戏。然而他终于发现:“繁复本身却是个负担——我现在就陷入了这种困境。”就在这时,他忽然又找到几页残稿:“盛夏时节,在长安城里,薛嵩走过金色的池塘,走上一座高塔去修理一具热水锅炉……”这才是王二在失忆前写下的最后的字句。于是,故事转而进入了另一重境界。彩色的凤凰寨向着白色的长安城转移。故事从由简入繁变到由繁入简,最后在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座古城、一片白雪中包融蕴含了一切。
一切从哪里出发,一切须回到哪里。虽然,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贫困乏味的万寿寺,然而,我们却可能在万寿寺里实现真正的精神游牧和诗意还乡,并据此筑造现实的诗意栖居。我们可以拥有三个世界,听取三种歌声。在凤凰寨,我们拥抱生命的彩色迷狂,在长安城,将生命融入纯然的仙境;在凤凰寨,我们加入众声的喧哗,在长安城,浸入天地的空灵;在凤凰寨,我们忘情地筑造审美乌托邦,在长安城,自由地向诗意的世界敞开;在凤凰寨,我们迷醉于纯粹的梦幻,在长安城,学会无名的寂静。当我们从凤凰寨和长安城回到现实中的万寿寺,灰色的城市已不仅只是当初的贫乏无味,因为从此,我们将常在生命的彩色、灰色和白色中穿梭。
王小波在《万寿寺》中留下了他艺术生涯中最美丽动人的文字,生趣盎然、清幽迷离的文字载着他深刻的孤独和渴望。在孤独的万寿寺,他渴望着诗意的长安城;“我”一会儿是王二,一会儿是薛嵩,一会是表弟,一会又变成白衣女子;“我”老婆与白衣女人混同,刺客头子与田承嗣混同,刺客一会儿是男,一会儿是女……故事一再的重新开始,繁复到让人觉得冗长琐碎。作者如此不情愿结束他的故事,是因为当一切都沦为真实,薛嵩就要回到历史和红线会合,而我不得不回到现实与白衣女子会合。长安城的一切便将结束,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而所谓真实,就是如此地令人无奈!正因如此,作家对那无名的诗意世界如此眷恋,那诗意的世界就在长安城里,而长安城存在的理由,就是等待冬天的雪!
读罢《万寿寺》,于心灵的震颤中窥见三个世界。我们同王二一样,生活在平乏无韵的灰色城市。然而,万寿寺里的王二渴望着彩色的凤凰寨,那里有数不清的梦幻之花绽放,有生命的乐章奏出无尽华彩,那里一切皆有可能;万寿寺里的王二渴望着白色的长安城,那里有消融万物的纯粹,那里有召唤自由的天籁,那里一切合和归一。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在《万寿寺》的结尾如是说。这就是说,即使我们的一生注定生活在灰色的城市,也无须对命运绝望,我们仍能选择生命的色彩,脚步达不到的地方,还有眼睛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还有精神可以飞到,抛弃灰色的记忆,创造彩色的迷狂,迎接白色的安宁!
《青铜时代·万寿寺》读后感(五):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长安城到处是矮胖的法国梧桐,提供最初的宽大落叶;到处是年轻的银杏树,提供后来的杏黄色落叶,这种落叶像蝴蝶,总是在天上飞舞,不落到地下来;到处是钻天杨树,提供清脆的落叶。最后是少见的枫树,叶子像不能遗忘的鲜血,凝结在枝头。
——多么诗意的一座城
这是我看得他第一本小说,不同于其他故事,总是看的飞快 ,三四天的功夫而已。而这本,不厚的册子,慢吞吞的看了大半个月。
如果,跟别人说,一个姑娘家在看王小波的小说 ,保不准就会被说,真不害臊。或许我更应该看看言情小说么,我只能笑笑罢。
各种袒露的描述,却感觉质朴自然,满篇让人发笑的段子,却又清楚的告诉我,这不是重点。这是他的神奇所在。
记得 ,小学时,从小城的图书馆里借过一本书 当时看标题是“小布老虎系列” ,无知的我以为是童话故事诸如此类,借回家在某个昏暗的上午读了几页,才发觉那是所谓的"成人小说”(黑线三根)。片段早已模糊,确定的是,前述两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至少 “小布老虎”一点没让我发笑。
所以,王小波是一个有趣的人。
(而这一部分也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偏偏又下意识的着字过多。。。)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寻找记忆的故事,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长安城里的自己和凤凰寨里的自己,还有各种角色里的自己,喜欢的或者厌恶的,各式各样,最后,都是自己。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他是在寻找那个世界么?这倒巧合的和这三月的日子应题了。最后,他说:记忆已经恢复,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因为他曾经在长安城里走进了自己的屋子,曾经在凤凰寨里搭建了自己的国王。可惜我还没有,所以,才这样固执的要选择在三月结束之间离开这里么?或许只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或许,我什么都得不到。
愚笨的人只能看看不说话,同样,愚笨的人不能看同一个人的书过多,否则一不小心就被带入别人的世界,失掉了自己,多么可怕。所以,能看很多很多书的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在书本里游刃有余,而,我不是。再所以,下一本书一定不能再看他的了。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