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战以后》是一部由成荫执导,张平 / 项堃 / 谭宁邦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
●
●打五星是因为此片太值得一看了。对照着髙华关于安平事件的名文,电影中国共美三方的表现可以说极其“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历史的“表象”。片尾,教授们喊着“要自由!”结束了全片⋯
《停战以后》观后感(一):一段历史
从翠明庄过了多少次,今天终于进了门。除了地道的饭菜之外,主要是它的历史吸引了我,我一直记得此地是当年军调处所在之处。这段历史在饭店的展览中得到了证实,我最初的印象是来自于一部老电影《停战以后》,里面的女翻译好像是秦文演的。历史上的女翻译就是王光美女士。一墙的历史,值得一去。
本片和重庆谈判不一样,地点在北平,由美军主导。里面有句台词很有意思。
“您应该更多的关心中国的知识阶层,这是我们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必须把他们牢牢地抓住,在今晚的酒会上,您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机会。”——美方军调代表
嗯,应该够一百四十个字了。
嗯,应该够一百四十个字了。
嗯,应该够一百四十个字了。
《停战以后》观后感(三):成荫代表作竟然只有6分
这部当年家喻户晓人人必看的经典名片成荫代表作到了DB才6分,恶意刷低分的DB迷真恶心,他们就怕年轻一代看新中国经典,否则他们睡不着觉,类似情况还有青春万岁,小花,西安事变,林则徐,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知音,双雄会,乌鸦与麻雀,烈火中永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海魂,董存瑞战火中青春,英雄儿女,上甘岭,建党伟业张思德,停战以后红孩子,风筝,少年彭德怀,东山学堂,白求恩大夫,粮食,地下尖兵,锦上添花,洪湖赤卫队,啊摇篮,火烧圆明园,神鞭,红旗谱,
所有当年万人空巷家喻户晓的社会主义文艺到了DB都是低分,遭到有组织的谩骂,希望年轻人好好看看我推荐的这些被恶意打低分的经典,相信DB所谓评分你就是傻子
听到项堃先生去世,想到的还是《大众电影》(?)上的一句话,如果说像足球队选最佳阵容那样,那么项堃先生一定是国民党军官的最佳人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军官在我们的影视剧基本属于满脑子一肚皮坏水的样子。现在虽然有所扭转,但紧要关头还是会变成金角大王或者黄风怪一类的人物,我脑子里最出色的还是当年《红日》里扮演张林甫的舒适和曾经在《决战以后》里扮演过杜聿明将军的李法曾(他曾经扮演过诸葛亮)。前者英俊挺拔,后者不卑不亢,都让人想起侮辱敌人就是侮辱自己这句老话。
听说项堃先生的遗愿之一是想将他扮演过的角色制作成影碟留给子女纪念,我想他的以下一些电影还是比较有可能找到的:
垂帘听政 BEHIND THE SCREEN(1983)
火烧圆明园 THE BURNING OF YUANMINGYUAN(1983)
烈火中永生 (1965)
停战以后 (1962)
南征北战 (1952)
其中前部应该还有非常好的dvd版本,不知道里面的花絮是否有当年对他的访谈,存疑。
《垂帘听政》这个系列李翰祥的作品还是全面超越了他的以往作品,在香港弹丸之地炮制出来的《倾国倾城》相形之下不免有些捉襟见肘。其中肃顺的扮演者项堃先生完全演出了一代权臣的霸气和凌厉。时光如果能够倒流,在项堃先生精壮之时去扮演一个曹操恐怕还是可以和鲍国安先生一较长短的。项堃先生并没有舒适那么好的外形条件,可是由于他的气质沉稳,非常压得住台。在《垂帘听政》这种人物繁多的群戏里,他的演出让整部电影有一种特殊的凝重感,气场之强,当年的双料影帝梁家辉与之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可惜其他作品由于我开头提到的问题还是有脸谱化的问题,譬如《烈火中永生》扮演的特务头子徐鹏飞就显得色厉内荏得非常表面,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草寇,是不会叫红岩里的共产党员产生梦魇的。
倒是在《停战之后》里的角色虽然同样是个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军官,显得有些层次。这个是为了演出我党堂堂正正地谈判,而国民党两面三刀地屡次阻扰,项堃先生扮演的角色有惊恐、羞惭、狰狞、无力等很多层次,相比较而言要比那个留着中分头的地痞(由著名演员葛存壮扮演)到底显得层次高很多,要知道在我们的大部分作品里,连蒋介石也不过就像个路边瓜贩。
斯人已逝,他的作品其实很少,这当然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在朱军的“艺术人生”里看见过项堃先生的一次访谈,记忆里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但总结下来,恐怕还是归结于一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但愿神州大地上再也不要有这样那样的“众所周知的原因”。
沉痛悼念项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