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9-25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锦集

  《五十年代尘埃》是一本由唐德刚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年代的尘埃》精选点评

  ●留学生视角叙述异邦生活,寥寥几篇散文故事,没有任何负担,尘埃中不褪色的珠玉独树一帜的唐氏散文。《三妇人》,喜欢自由洒脱的健茵夫人,她把乔治甩了,因为她在乔治车子发现一份《每日新闻报》,而健茵和她所交往男友都是属于看《纽约时报》的阶级的。《俄国的苍蝇和皮匠》读着就被带入到了熟悉共情氛围中,结尾的三条结论对号入座于某国。

  ●那个年代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温文儒雅的。 比如喜欢用“只可说”、“甚或”、“如何”之类的字眼,念起来多了如许书卷气,正合我的胃口。最喜欢《露娜今年三十岁了》。

  ●BPL。猎奇读物~ 能明显感觉到那个年代写作风格不同诶。喜欢

  ●读起来相轻松,于我们而言,也许那离我们这一辈有些久远的五十年代连尘埃都算不上吧,顶多就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种消遣。文笔风趣幽默,大家风范。对书里的一段话记忆深刻作者出访俄国,感觉俄国人共产主义甚至是社会主义从内里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没有仰的社会制度迟早会崩塌,不幸言中。普通民众关心的似乎只是衣食温饱,至于那些类似政治制度问题,只是某些人的爱好。是否我们也应该记录一些尘埃,留待几十年以后再来打扫?

  ●唐德刚的小说有些趣味。然而最独特部分,不过是那段似曾相识的“美国留学生往事”。

  ●写五十年代中国留美学生生活的几篇,清新有趣好笑,但有时又笑不出来。《梅兰芳传稿》……看完了会觉得五十多年后的某部大片实在是连拾人牙慧都没拾好。

  ●梅兰芳写得的确是很动人,结尾点题的五十年代小诗完全无感。

  ●唐德刚老师早期作品,确如其<胡适杂忆>中记述老先生讨论所言,笔法不似后来作品(比如<胡适口述自传>的评注)成熟,有些片段弓过满或过于花哨配图很喜欢。另,真的太短了。(2013.08.12)

  ●仿佛很久没看过这种文章了,让人感觉亲切

  ●梅兰芳传稿、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看这两篇就够了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一):写梅兰芳写得很出采

  是一位书店店员推荐的书,也因为我比较信任她,就买了回细看,但看完整本书,只有第一篇关于梅兰芳的那一篇是整本书灵魂,其他的附带的短篇已经被这一篇的光芒盖过。

  唐德刚这一位作家是第一次接触。不过他的笔锋确实也比较幽默。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二):书名贴切

  梅兰芳传稿的写法给我很大的感动,写得主观,有感情,也有乐趣,不是那种板着脸说的历史。其他的是一些小说,杂文,诗歌类作品。小说中三个妇人最好。诗歌普普通通,没多少看头。全书书大概内容就是如此。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作者的私人记忆,倒也没什么是非可言,所以说书名贴切,一点没谦虚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三):文笔用词太艳俗

  我个人不喜欢不代表它写的不好。

  这是唐德刚很早期的作品,多少还会带一些年轻人写文弄字时会用的艳丽辞藻。当然,艳丽辞藻也可以将思想表达的很好。

  所以可能是我的个人偏见。

  我读习惯了它的作为历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所以不习惯他用美文写就的梅兰芳传记。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四):看不动就扔掉了

  别人推荐的,看看,如果是像张玲那样的小资书就扔掉。

  《梅兰芳传稿》写的不错,很生动,可以配得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了。后面的小说看了一篇,还真的想我猜的那样,充满了小资的情绪。虽然也是那个时代,那一批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但我是从小被“洗脑”洗大了的,就是不能喜欢。我总有这样的想法:那时他们的苦难,也比不过在旧社会被剥削的人们的苦难,为了自己的自由和生计,去走到和祖国对立的一面,即使是正确的,也不为我所尊敬。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五):史学家的散文

  喜欢唐先生的学术性文章,譬如《晚清七十年》。个人觉得,他的一系列人物传记次之,而他的散文和小说相对于前两者就逊色很多了。

  《五十年代的尘埃》中的《梅兰芳传稿》写的不错,有严谨的史学家之风,主线明确、叙述到位。但之后的一些小故事则有些平淡。

  从笔力来看,白话中见诙谐不及杨绛,文学性和美感不及同样写过美国飘居生活的白先勇。

  这样说有点要求太高了,但是看到书中序和评论中的溢美之词,还是想稍稍的泼点凉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